李清照《鹧鸪天咏桂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鹧鸪天·桂花》古诗_作者李清照_古诗鹧鸪天·桂花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鹧鸪天·桂花》古诗_作者李清照_古诗鹧鸪天·桂花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
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通:栏)《鹧鸪天·桂花》译文及注释译文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
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
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
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
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
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
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⑶“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鹧鸪天·桂花》赏析一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
“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
”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
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
李清照《鹧鸪天咏桂》阅读答案鉴赏

李清照《鹧鸪天咏桂》阅读答案鉴赏李清照《鹧鸪天咏桂》阅读答案鉴赏「篇一」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
②晞:晒干。
此二句化用古乐府丧歌《薤(xiè)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6.这首词上片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答案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枝叶凋零,生意索然;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历了失伴之苦吧!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和无限思念。
“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既实写坟场之杂草凄凄景象,又暗示妻子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
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人。
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李清照《鹧鸪天咏桂》阅读答案鉴赏「篇二」【原文】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①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
②“梧桐”二句:化用温庭筑《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调宝瑟,拨金猊,地时同唱《鹧鸪词》。
宝瑟:指琴。
金猊:香炉。
③调:抚弄乐器。
④金猊:狮形的铜制香炉。
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
⑤西楼:作者住处。
(1)词的上阕运用写景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上阕是从哪些方面写景的。
(4分)(2)词的下阕说“不听清歌也泪垂”,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中人物“泪垂”的原因。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原文译文鉴赏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原文|译文|鉴赏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一年之久。
摆脱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在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
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词吧!《鹧鸪天·桂花》原文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通:栏)译文及注释译文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
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
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
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
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
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
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⑶“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鉴赏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
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
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
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
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诗词赏析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诗词赏析李清照《鹧鸪天·桂花》诗词赏析《鹧鸪天·桂花》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咏物词。
此词盛赞桂花,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鹧鸪天·桂花》诗词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鹧鸪天·桂花李清照〔宋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
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
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
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
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注释鹧鸪天:词牌名。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赏析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
“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
”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李清照鹧鸪天咏桂花阅读含答案附赏析

李清照《鹧鸪天咏桂花》阅读答案附赏析鹧鸪天桂花李清照黯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说明】①北宋党争时期,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
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惟独桂花不在其列。
画栏开处用唐人李贺画栏桂树悬秋香诗意。
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这首词以谈论为主,作者借助谈论表现了如何的情怀?试简要归纳。
3.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4.这是一首咏物诗。
请简要归纳桂花的特色,而后联合诗歌内容谈谈它的象征意义。
5.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词。
6.前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7.本词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自成一家,除前两句外,全以谈论入词。
请简要剖析后六句作者是如何睁开谈论的?8.这首词刻画了如何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9.有人谈论这首词风格独到,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谈论入词,请联合详细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参照答案:1)词的第一、二句描绘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色,这样写为后边环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谈论做了铺垫。
2)作者以为颜色其实不明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妒忌,令菊花害羞,由于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桂花含冤。
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谈论,表现了自己高傲淡泊、追求高洁品德的情怀。
3.运用了拟人、衬托、侧面描绘和正面描绘相联合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喜欢、赞叹桂花的思想感情。
4.桂花色彩黯淡、轻黄,天性柔和、精致;情怀疏淡,踪影偏僻,香气纯正;朴素无华,拥有独到的内在美。
桂花是情操高洁、特立独行的君子的象征,又是词人傲视世俗、卓尔不群的正直品行的生动写照。
5.咏物6.前两句是对桂花的直接描绘,抓住了桂花色浅体柔、迹远香浓的特色,形神兼顾,为下文的谈论确立了基础。
7.三四句鲜亮地提出看法,不需浅碧深红,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
五六句用梅花、菊花来衬托桂花的尊贵,是中秋之冠。
古诗《鹧鸪天桂花》赏析

古诗《鹧鸪天·桂花》赏析鹧鸪天①·桂花李清照〔宋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②。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③。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
②“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③“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译文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
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
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赏析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
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
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诗词翻译与赏析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诗词翻译与赏析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何须:何必。
自是:本来是。
译文: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
桂花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
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赏析:“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
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
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
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
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
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
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
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这是议论的第二层。
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
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
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
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
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议论的第三层。
“骚人”,指屈原。
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
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
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
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鹧鸪天·桂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桂花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清照就快要与赵明诚结婚了,新婚之前,她雀跃欢喜。
顿时,少女时光里的闺怨伤愁都暂时被她搁置在一边,她手捧桂,用清雅温情作这首《》。
一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
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种树多生于深中,宋之问: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
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
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
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
,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
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
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骚人指的是屈原。
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
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鹧鸪天咏桂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
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
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画栏开处用唐人李贺画栏桂树悬秋香诗意。
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
3.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4.这是一首咏物诗。
请简要概括桂花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5.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词。
6.前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7.本词在李清照的词作中独树一帜,除前两句外,全以议论入词。
请简要分析后六句作者是怎样展开议论的?
8.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
9.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这样写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了铺垫。
2)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因为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桂花抱屈。
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
3.运用了拟人、衬托、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喜爱、赞美桂花的思想感情。
4.桂花色泽暗淡、轻黄,秉性柔和、雅致;情怀疏淡,踪迹偏远,香气纯正;朴实无华,具有独特的内在美。
桂花是情操高洁、特立独行的君子的象征,又是词人傲视世俗、卓尔不群的正直品格的生动写照。
5.咏物
6.前两句是对桂花的直接描写,抓住了桂花色浅体柔、迹远香浓的特点,形神兼备,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7.三四句鲜明地提出观点,不需浅碧深红,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
五六句用梅花、菊花来衬托桂花的高贵,是中秋之冠。
最后两句借对屈原的抱怨,进一步突出桂花的高洁和高贵。
语言,1分。
8.这首词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
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
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
9.词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
三层议
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
李清照《渔家傲》《清平乐》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答案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阅读答案及赏析浣溪沙李清照阅读答案附赏析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念奴娇(李清照)永遇乐(李清照)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阅读答案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
阅读练习二:
1、在这首词中,词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描写桂花?
答: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2、哪些句子是在进行描写?写出了桂花的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在进行议论?作者分几个层次进行议论?议论了什么内容?
答:第一二句是在进行描写,写出了桂花的四个特点,第一,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第二,体态秉性柔美轻盈,风韵独特,第三,情怀疏淡,足迹幽远,说明她的社会声望很一般,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第四,芳香浓郁。
除了第一二个句子外,其余的句子全部都是议论,作者分为三层进行议论。
第一层,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认为,只要味香性柔,何必需要浅绿色或轻红色这些外在的华美东西呢?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因而作者肯定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
第二层,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梅和菊兼具内外美,但在桂花面前都自叹不如,产生羞愧和妒忌的心理,所以作者定论:桂花是众多秋季名花之冠。
第三层,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作者抱怨屈原在《离骚》中没有提到桂花,可说是太没有情致了,对屈原的抱怨,更突出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小结】
咏物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
但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
咏物不乏形象,议论也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其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者评论古人,从多层面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
【译文】
色泽暗淡,颜色是轻黄色的桂花体态秉性柔美轻盈,情怀疏淡,足迹幽远,只是把花香留在世上。
哪里需要一定是浅绿色或轻红色的花朵才叫美丽呢,,自然是花卉中名列第一的。
,梅花定会嫉妒,菊花也应羞惭,桂花在雕饰有绘画的栏杆边开放的时候,是秋天花卉中百花之首。
屈原可说是太没有情致了,不然,为什么当年桂花没有被收录在他的作品中呢?
【赏析】
从文面字句上,不容易发现这首《鹧鸪天》是一首赞美桂花的咏物词;但倘若知道画栏开处的出处,则不难知道词人所歌咏的对象。
唐朝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画栏桂树悬秋香的诗句,李清照的画栏开处即是此句的化用,由此推知,这首词赞誉的是桂花。
第一二句总写桂花的特征色泽暗淡、轻黄,秉性柔和、雅致;情怀疏淡,踪迹偏远,香气纯正。
这两句言简义丰,从色香性情迹等方面概括了桂花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气质,说明桂花朴实无华,不以美艳、娇媚的外表取悦于人,而只将清纯的芳香留给人间。
之后,词人转入议论抒情,或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对桂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词人先将桂花与缤纷艳丽的群花作比,说明桂花无须引人注目的浅碧深红色,那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气质是花中第一流;继而词人运用拟人手法,用梅、菊进行侧面映衬,说明桂花是秋花之冠,使梅花嫉妒,使菊花含羞,这种以美衬美的映衬手法,进一步彰显了桂花的内在美。
最后两句,词人情思达到高潮,毫不客气地对骚人屈原进行批评。
当年,屈原写《离骚》时,用各种香花芳草来比喻君子的高尚情操,却未将桂花收入。
为此,词人直言不讳地批评屈原
太缺乏情思,诘问其为何无视桂花的高洁芬芳,竟然不把桂花写进《离骚》中。
这有力的诘问,把桂花之美推向了极致,意味深长地将全词收煞。
显然,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意在托物抒怀,以物喻人。
词人笔下其貌不扬、但质地不凡的桂花,是情操高洁、特立独行的君子的象征,又是词人傲视世俗、卓尔不群的正直品格的生动写照。
李清照《渔家傲》《清平乐》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答案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阅读答案及赏析浣溪沙李清照阅读答案附赏析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念奴娇(李清照)永遇乐(李清照)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阅读答案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