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
体外药物肝代谢研究进展

体外药物肝代谢研究进展前言药物代谢是药物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
药物在肝脏内发生代谢可以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用于排泄,但也可能产生有害的代谢产物。
因此,研究药物在肝脏内代谢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目前,研究表明体外模型是研究药物肝代谢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就体外药物肝代谢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体外药物肝代谢研究方法体外研究药物代谢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人肝微粒体、肝细胞、肝切片等模型。
人肝微粒体模型人肝微粒体是一种体外研究药物代谢的模型,它由肝细胞中提取出来的包含细胞膜的小颗粒体系。
人肝微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体内肝脏的药物代谢代谢的过程,其代谢产物也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但是人肝微粒体只能反映肝脏微粒体内药物代谢情况,不能反映肝脏整体药物代谢情况,因此该模型在肝肾功能障碍、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下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限制。
肝细胞模型肝细胞模型是一种常用的体外药物肝代谢研究模型。
肝细胞在肝脏内是药物代谢的主要细胞类型,因此肝细胞模型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体内药物代谢的情况。
其中包括原代肝细胞、肝癌细胞、人工合成的肝细胞系。
原代肝细胞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存在数量有限、耗时、稳定性差等问题。
人工合成的肝细胞系可以大量培养并保持稳定,但代谢能力和原代肝细胞存在一定的差异。
肝切片模型肝切片模型通过将肝组织切片后在体外培养来研究药物代谢。
肝切片模型可以更真实地反映药物在肝脏内发生代谢的情况,同时又能维持肝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但是肝切片模型的复杂性和操作难度较大,且易受肝切片的来源、保存条件等影响,因此该模型目前应用较少。
药物肝代谢研究领域的进展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许多药物的代谢方式存在重叠,一些药物通过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加速其代谢或延迟其代谢。
目前,体外研究和体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研究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主要途径。
体外实验可以测定药物代谢酶对药物排泄的影响,也可测定药物代谢酶间的相互作用,但它不能完全模拟体内情况。
药物代谢与药物毒性

药物代谢与药物毒性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是指人体对药物进行化学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产生药效,也可以产生药物毒性。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都有重要影响。
药物代谢主要包括两个过程,即药物吸收和药物消除。
药物吸收通常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行。
药物吸收后,它们会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在肝脏中进行代谢。
在肝脏中,药物会被分解成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有很多不同的途径。
其中最常见的代谢途径是通过酶的作用。
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它可以将药物分解成代谢产物。
人体内有许多不同的酶,每种酶都对药物的代谢起到不同的作用。
药物代谢的速度对药物的疗效和毒性都有影响。
如果药物代谢太慢,它们可能会在体内积累,导致药物过量。
如果药物代谢太快,那么药物的疗效可能会很短暂,甚至无法发挥作用。
药物毒性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有害作用。
这些有害作用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长期的。
药物毒性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药物代谢与药物毒性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药物代谢的速度通常与药物毒性密切相关。
一些药物的代谢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是有害的。
这些有害产物如果不能迅速被消除,它们就会在体内积累,并产生毒性作用。
因此,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与药物毒性密切相关。
药物代谢在生物体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涉及多个因素,例如酶的活性、基因表达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药物的代谢和毒性有很大帮助。
对药物代谢和毒性进行科学评估非常重要。
只有进行科学评估,才能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药物代谢与药物毒性密切相关。
了解药物代谢的过程和药物毒性的机制,对保障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科学评估药物的代谢和毒性,可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代谢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药物代谢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中的代谢。
药物代谢是药物作用的重要环节,对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有重要影响。
药物代谢途径有多种,本文就此作简要介绍,并分析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一、药物代谢途径1.肝脏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大约90%的药物都通过肝脏代谢。
肝脏代谢分为两种途径:氧化还原途径和非氧化还原途径。
氧化还原途径主要有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参与;非氧化还原途径包括酯水解、酰胺水解、硫酸化、乙酰化和甲基化等途径。
2.肠道代谢肠道代谢是指药物在肠道内通过肠道细菌或肠壁上的酵素发生代谢反应。
这些代谢反应通常发生在肠道粘膜上,一部分被代谢的药物会被吸收到体内。
3.肾脏代谢肾脏代谢是指药物在肾脏内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酵素发生代谢反应,这些代谢反应通常发生在药物被排泄的过程中。
4.其他器官代谢除了肝脏、肠道和肾脏,其他一些器官如肺、心脏、脾等也可以发生药物代谢反应。
二、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药物代谢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和肾脏的功能逐渐下降,药物代谢能力也随之降低。
因此,老年人药物代谢率下降,体内药物浓度增加,需要较小的剂量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2.性别男性和女性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同。
例如,女性经常出现药物代谢缓慢的情况,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过长,增加副作用的发生率。
3.遗传药物代谢能力的差异是由于人类基因的不同表达所导致的。
一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药物代谢能力的差异。
4.饮食某些食物和饮料中的成分可以影响药物代谢。
例如,蛋白质会影响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柠檬酸可以促进药物代谢酶的活性等。
5.疾病患有肝病、肾病等疾病的患者,由于器官功能下降,药物代谢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此外,癌症、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影响药物代谢。
6.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会相互作用,导致药物代谢能力受到影响。
例如,某些药物可以抑制或促进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
简述药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过程

简述药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过程
药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过程是指药物在体内被分解,转化和排出的过程。
药物代谢的主要目的是使药物更容易被排出体外,以避免其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以下是药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简单概述:1. 吸收:药物经过口服、注射或其他途径进入人体后,吸收到血液循环中。
2. 分布:药物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器官和组织,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并发挥生物学作用。
3. 代谢:药物在肝脏细胞内被分解,通过细胞内的代谢酶系统进行代谢转化。
大多数药物的代谢产物比母体药物更易于排出。
4. 排泄:代谢后的药物通过肾脏、肠道、肺等器官排出体外,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浓度逐渐下降。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体差异、性别、年龄、基因、环境等等。
药物代谢异常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累积,影响生物学效应或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对于药物的代谢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和药物开发的研究工作。
药物代谢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药物代谢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药物代谢是指在人体内将药物分解、转化或排泄出体外的过程。
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药物本身的特性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药物代谢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探讨。
一、药物代谢的机制药物代谢的机制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肝脏代谢和肠道代谢。
其中肝脏代谢又可分为两种,即相位I代谢和相位II代谢。
1. 相位I代谢相位I代谢指药物在肝脏内发生氧化、还原、水解、脱甲基等化学反应,使药物发生活性代谢产物的过程。
这些活性代谢产物要么具有治疗作用,要么具有毒性,所以相位I代谢是药物代谢过程的关键环节。
2. 相位II代谢相位II代谢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肝脏内发生酰化、硫酸化、甘醇酸化等反应,使得药物形成极性化合物,使其更容易从体内排泄出去。
相位II代谢对于药物代谢的贡献在不同的药物中有所不同。
3. 肠道代谢考虑到口服药物首先会进入肠道,一些药物在肠道内也会经历代谢过程。
肠道代谢主要是由肠道细菌参与的,这种代谢过程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药物代谢过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这里列出几个主要的因素。
1. 条件因素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个体差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药物的代谢。
女性和老年人通常代谢较慢,而儿童和身体肥胖者代谢较快。
另外,药物对肝脏细胞产生的损害程度和肝脏的代谢能力也会影响药物的代谢速率。
2. 药物自身的特性药物本身的特性也会影响其代谢过程。
比如,分子大小和极性等药物本身的性质会影响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能力,而药物的酸碱性质会影响药物的离子化程度,从而影响它与肝脏细胞的结合能力。
此外,药物的剂量和药物的剂型也会影响药物的代谢速率。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饮食、吸烟、饮酒、药物相互作用等也会影响药物代谢。
特别是药物相互作用,又称为药物间干扰,可改变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显著影响药物代谢过程。
三、代谢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检测方法药物代谢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

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一、药物在肝内的生物转化肝脏在药物(或外源性毒物)的代谢和处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和毒物在肝内经生物转化作用而排出体外。
肝脏的病理状态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药物的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可以造成肝损害。
药物在肝内所进行的生物转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①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②结合作用。
(一)第一相反应多数药物的第一相反应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微粒体)处进行。
此系由一组药酶(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所催化的各种类型的氧化作用,使非极性脂溶性化合物产生带氧的极性基因(如羟基),从而增加其水溶性。
有时羟化后形成的不稳定产物还可进一步分解,脱去原来的烷基或氨基等。
其反应可概括如下:D+A→DANADPH+DA+H+→DAH2+NADP-DAH2+O2+HADPH→A+DOH+H2O+NADP-(注:D=药物;A=细胞色素P450)药酶是光面内质网上的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其他有关的酶和辅酶包括: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细胞色素b5、磷脂酰胆碱和NADPH等。
细胞色素P450(以下简称P450)是一种铁卟啉蛋白,能进行氧化和还原。
当外源性化学物质进入肝细胞后,即在光面内质网上与氧化型P450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再在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作用下,被NADPH所提供的电子还原,并形成还原型复合物。
后者与分子氧(O2)作用,产生含氧复合物,并接受NADPH所提供的电子,与O2形成H2O,同时药物(或毒物)被氧化成为氧化产物。
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的第一相反应,主要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微粒体)进行,此过程系由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又称药酶)所催化促进,其中最重要的是P450和有关的辅酶类。
P450酶系包括二个重要的蛋白质组分:含铁的血红素蛋白和黄素蛋白,后者能从NADPH将电子转移至P450底物复合体。
肝脏药物代谢实验报告

肝脏药物代谢实验报告尊敬的老师:我在实验室进行了一项关于肝脏药物代谢的实验。
在实验中,我主要研究了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过程以及其对药物效果的影响。
以下是我根据实验结果所做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研究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过程;2. 探究肝脏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3. 分析肝脏对药物代谢的作用机制。
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择实验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良好。
2. 实验药物:选择常用的药物,并通过静脉注射药物的方式将其输入实验小鼠体内。
3. 取样分析: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通过取样分析小鼠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发现肝脏在药物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肝脏能够对药物进行氧化、还原、水解、酯化等代谢反应,从而使药物变得更易于排泄。
实验结果显示,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在注射药物后迅速上升,并在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
这表明肝脏对药物进行了代谢,并将其排出体外。
同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肝脏功能状态、饮食习惯、药物本身特性等。
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不同的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
有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强烈的药理作用,或者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
因此,在药物研发和使用过程中,对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重要,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和药物调整。
实验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肝脏对药物代谢的重要性以及其影响因素。
肝脏在药物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将药物转化为更易排泄的代谢产物。
不同药物的代谢方式和速度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或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对肝脏药物代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促进合理用药和药物研发。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进一步探究肝脏对药物代谢的机制,并考虑其他因素对代谢过程的影响,如肝脏疾病、基因差异等。
希望我的研究能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在肝肾疾病患者中的代谢与药效关系研究

药物在肝肾疾病患者中的代谢与药效关系研究近年来,肝肾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
肝肾疾病患者由于器官功能的异常,药物的代谢和药效受到显著影响。
因此,研究药物在这类患者群体中的代谢与药效关系对于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药物代谢异常与肝肾疾病关系1. 肝脏与药物代谢肝脏是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之一,通过细胞内的多种酶系统参与药物的代谢。
肝肾疾病会引起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药物的代谢途径发生改变。
举例来说,羟乙基化酶系统负责许多药物的代谢,而肝肾疾病患者由于该酶系统的异常,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可能导致药物积累,增加药物毒性。
2. 肾脏与药物代谢肾脏是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参与药物的代谢过程。
而肝肾疾病会导致肾脏功能异常,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与排泄。
例如,肾小管是药物排泄的关键通道之一,而肾损伤会降低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导致药物的代谢减缓。
二、药物在肝肾疾病患者中的药效影响1. 药物疗效的降低由于肝肾疾病造成药物代谢和排泄异常,会导致药物在体内浓度下降,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
举例来说,某些抗生素在肝肾疾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会被降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2. 药物毒性的增加肝肾疾病患者的药物代谢能力减弱,可能导致药物的寿命延长,血药浓度升高,进而增加药物的毒性。
举例来说,某些镇静剂在肝肾疾病患者中容易累积,增加了副作用和毒性的风险。
三、个体差异的影响除疾病本身对药物代谢与药效产生的影响外,个体差异也会对药物在肝肾疾病患者中的代谢与药效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的遗传差异会导致对特定药物的代谢方式不同,进而造成治疗效果的差异。
因此,在考虑药物在肝肾疾病患者中的代谢与药效关系时,个体差异也需要充分考虑。
结论药物在肝肾疾病患者中的代谢与药效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
肝肾疾病会引起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异常,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个体差异也会对药物的代谢与药效产生影响。
因此,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药物特性,进行个体化用药,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一、药物在肝内的生物转化肝脏在药物(或外源性毒物)的代谢和处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和毒物在肝内经生物转化作用而排出体外。
肝脏的病理状态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药物的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可以造成肝损害。
药物在肝内所进行的生物转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①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②结合作用。
(一)第一相反应多数药物的第一相反应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微粒体)处进行。
此系由一组药酶(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所催化的各种类型的氧化作用,使非极性脂溶性化合物产生带氧的极性基因(如羟基),从而增加其水溶性。
有时羟化后形成的不稳定产物还可进一步分解,脱去原来的烷基或氨基等。
其反应可概括如下:D+A→DANADPH+DA+H+→DAH2+NADP-DAH2+O2+HADPH→A+DOH+H2O+NADP-(注:D=药物;A=细胞色素P450)药酶是光面内质网上的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其他有关的酶和辅酶包括: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细胞色素b5、磷脂酰胆碱和NADPH等。
细胞色素P450(以下简称P450)是一种铁卟啉蛋白,能进行氧化和还原。
当外源性化学物质进入肝细胞后,即在光面内质网上与氧化型P450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再在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作用下,被NADPH所提供的电子还原,并形成还原型复合物。
后者与分子氧(O2)作用,产生含氧复合物,并接受NADPH所提供的电子,与O2形成H2O,同时药物(或毒物)被氧化成为氧化产物。
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的第一相反应,主要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微粒体)进行,此过程系由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又称药酶)所催化促进,其中最重要的是P450和有关的辅酶类。
P450酶系包括二个重要的蛋白质组分:含铁的血红素蛋白和黄素蛋白,后者能从NADPH将电子转移至P450底物复合体。
药物与P450结合位点与血红素分子非常接近,有利于电子的转移。
药物与氧化型P450结合,此时血红素的铁为三价铁(Fe3+),通过NADPH还原酶的作用,将NADPH的电子转移给P450,使其还原,血红素铁成二价(Fe2+)。
还原型的P450药物复合物与氧分子作用,成为含氧复合物,并接受NADPH所提供的电子,与氧生成H2O,同时药物也被氧化,P450又成为氧化型(Fe3+)。
如此反复循环,使药物进行第一相的代谢。
P450实际上为同一家庭的多种异构型。
迄今为止,人类P450的基因已发现有27种,编码多种P450。
基本上分成至少4个基因族,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不同亚族。
其分类为CYP1,CYP2,CYP3和CYP4,亚族的分类按英语A、B、C……和阿拉伯数字1,2,3,……进一步分类。
按其功能,人类的P450可分成二类。
CYP1,2,3,主要代谢外源性化合物,如药物、毒物等,有交叉的底物特异性,常可被外源性物质诱导,在进化过程中,其保守性差。
GYP4则主要代谢内源性物质,有高度特异性,通常不能被外源性物质诱导,在进行过程中相对保守。
此类P450在类固醇、脂肪酸和前列腺素代谢中起作用。
在药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P450。
表39-1具有代表性药物代谢CYP1,CYP2和CYP3亚家族P450亚族代谢的底物(药物)CYP1A2 氧阿米替林,咖啡因,氟哌啶醇,茶碱,他克林,西咪替丁CYP2B6 环磷酰胺CYP2C 卡马西平,环磷酰胺,地西泮,布洛芬,奈普生,奥美拉唑,苯妥英,普奈洛尔,甲苯磺西脲CYP2D6 异喹胍,大多数β受体拮抗剂,氧阿米替林,氯丙嗪,可待因,右美沙芬,恩卡尼,氟哌啶醇,去甲替林,维拉帕米CYP2E 对乙酰氨基酚,乙醇,氟烷CYP3A 胺碘酮,卡马西平,西沙必利,可卡因,皮质醇,环孢素,氨苯砜,地塞米松,地尔硫草,红霉素,丙米嗪,利多卡因,洛伐他汀,硝苯地平,孕酮,他克莫司,他莫昔芬,睾丸酮,丙戊酸盐,维拉帕米,长春新碱,华法令一般说来,药物经过第一相的氧化、还原等作用,变为极性和水溶性较高而活性低的代谢物,再经过第二相的结合作用,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到体外。
但有些药物,在P450药酶作用下,转化为对肝细胞肝毒性的代谢物。
(二)第二相反应药物经过第一相反应后,往往要通过结合反应,分别与极性配体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甲基、乙酰基、硫基、谷胱甘肽、甘氨酸、谷酰胺等基因结合。
通过结合作用,不仅遮盖了药物分子上某些功能基因,而且还可改变其理化性质,增加其水溶性,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药物结合作用的相对能力也有不同,如葡萄糖醛酸结合、乙酰化和甲基化是高能力组,甘氨酸、谷酰胺和硫酸结合为低能力组。
例如,与硫酸结合通常是代谢苯环化合物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它有一定的限度,可能是可利用的“活性硫酸盐”(PAPS)含量有一定的限度。
如低剂量的扑热息痛,主要是与硫酸结合,高剂量时则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很大剂量时,由于结合能力耗竭,可能通过第一种途径,生成N-羟基衍生物,造成肝损害。
药物的结合反应有两种类型,第一种药物与活性基团结合(表39-2),第二种是被激活的药物与有关化合物结合(表39-3)。
表39-2第一种结合反应结合物激活的结合物转移酶酶定位葡萄糖醛酸尿核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微粒体(光面内质网)硫酸磷酸腺苷磷酰硫酸(PAPS)硫酸转移酶胞质液甲基S-腺苷蛋氨酸甲基转移酶胞质液乙酰基乙酰辅酶A 乙酰基转移酶胞质液硫基硫代硫酸硫代硫酸转移酶胞质液表39-3第二种结合反应药物激活的药物结合物酶定位芳香酸芳香酰辅酶A 甘氨酸线粒体芳香基乙酸芳香基乙酰辅酶A 谷氨酰胞质液芳香环化合物环氧化合物谷胱甘肽胞质液第一相的P450酶系与第二相结合作用酶系的分布、功能和可诱导性均有差别,反映了这二类生物转化和解毒作用的不同生物学意义。
谷胱甘肽(GSH)在结合和解毒作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与亲电子基、氧基作用,防止肝细胞的损害。
二、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一)药物代谢的遗传多态性由于肝脏药酶系特别是P450的遗传多态性,以致造成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这影响了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致癌的易感性等。
对某些药代谢的缺陷者称为:不良代谢者(poor metabolizer)或PM-表型1,而正常良好代谢者(extensive metabolizer)称为EM-表型。
在第一相中的药物代谢多态性以异喹胍和乙妥英为例,分别为P450UD6和P450ⅡC的变异。
对异喹胍的羟化作用有遗传性缺陷的个体,在应用β-受体拮抗剂、三环类抗郁剂、某些膜抑制抗心律紊乱药、抗高血压药和钙离子拮抗剂等,由于药物代谢的异常,使药效增强、时间延长,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在第二相反应的药物代谢多态性,以异烟肼和磺胺二甲嘧啶为例,可区分为乙酰化快型和慢型两种,慢型乙酰化个体长期服用肼苯达嗪和普鲁卡因酰胺后可产生红斑狼疮综合征,服异烟肼后易发生周围神经病变(表39-5)。
P450ⅠA1,P450ⅠA2是芳香碳氢化合物羟化酶(过去称P448),激活某些致癌原,其遗传变异与某些癌的易患性有关。
(二)药酶的诱导和抑制1.酶诱导作用某些亲脂性药物或外源性物质(如农药、毒物等)可使肝内药酶的合成显著增加,从而对其它药物的代谢能力增加,称为酶的诱导。
在形态学上有光面内质网增生和肥大。
目前,已知至少有200多种的药物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具有酶诱导的作用。
其中,比较熟知的苯巴比妥、导眠能、眠尔通、保太松、苯妥英钠、利福平、灰黄霉素、安体点特舒通、666、DDT、3-甲基胆蒽和3,4-苯等。
药酶的诱导有时可造成药物性肝损伤或化学致癌。
环境中的杀虫剂、烟草燃烧和烧烤牛肉的产物等亦能诱导P450。
表39-5遗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代谢途径药物举例人群中的频率酶C-氧化异喹胍,金雀花碱,右旋甲吗喃,阿片类白种人5-10%P450ⅡD6(P450buf,P450dbⅠ)C-氧化β肾上腺受体拮抗剂,乙妥英,甲苯巴比士白种人4%P450ⅡC(P450meph,P450MP)乙酰化环已巴比土,异烟肼,磺胺二甲嘧啶,咖啡因日本人10%N-乙酰基转移酶白种人30-702.酶抑制作用有些药物通过抑制药酶,使另一药物的代谢延迟,药物的作用加强或延长,此即酶的抑制。
微粒体药酶的专一性不高,多种药物可以作为同一酶系的底物,这样可能出现各种药物之间对酶结合部位的竞争。
对药酶亲和力低的药物,不仅它本身的代谢速率较慢,而且当存在另一种对药酶有高亲和力药物时,它对前者的竞争能力就较差。
因此,一种药物或毒物受一种酶催化时,可以影响对其它药物的作用。
已经发现保太松、双香豆素等可抑制甲磺丁脲的代谢,而增强其降血糖作用。
长期服用别嘌呤醇或去甲替林,可以造成酶抑制。
氯霉素可抑制甲磺丁脲、苯妥英钠、双香豆素的代谢。
(三)其他影响药物代谢的其他有关因素有年龄(新生儿、早产儿、老年)、性别、昼夜的调节、营养状态、饥饿、妊娠和内分泌等。
以上这些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个体药效和不良反应出现的差异。
三、肝脏对药物的排泄除了药物的生物转化外,肝脏对药物代谢的第二个重要功能是将药物从胆汁排泄。
一般来说,分子量大于400-500的化合物,主要直接从胆汁排泄。
分子量小于300的物质进入血液,从肾脏排出。
从胆汁排出的药物,大多是已经通过第一相和第二相生物转化后已形成的结合代谢物,但也有少数未经转变或仍呈活性状态的药物。
肝脏对后者的排泄能力,直接影响到该药在血液内的浓度,利福平就是一个例子。
经胆汁排入肠道的结合代谢产物,为高度水溶性,不易从肠道吸收,随同粪便一起排出体外。
但有些代谢物,在肠壁或细菌的某些水解酶(如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作用下,去掉结合物,又成为脂溶性,可以从肠黏膜吸收,进入门静脉系统,形成“肠肝循”,使药物作用的时间延长。
另外,在肾功能减退时,肝脏对药物的排泄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代偿手段。
四、肝脏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肝脏疾病时,除了肝脏的药酶系和结合作用的改变可以影响药物代谢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因素亦影响药物代谢和血浓度,包括肝脏的有效血流量,肝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和排出,有效肝细胞的总数,门-体血液分流,胆道畅通情况,血浆蛋白浓度和药物的吸收等。
药物通过肝脏的总消除率(包括与肝组织结合、肝脏代谢及胆汁排泄的速率),可用药物进出肝脏的速率差表示:药物消除率=Q·CA-Q·CvQ代表肝血流量,CA和Cv分别代表进出肝脏的血药浓度。
Q·CA表示药物进入肝脏的速率,Q·CA 表示流出的速率。
药物的肝脏清除速率与药物进入肝脏速率的关系,可用肝摄取率(extractionratio;ER)表示,它是指药物从门静脉(口服途径)通过肝脏消除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