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作文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在平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文言文于的用法

文言文于的用法

文言文于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1. “于”用作副词,表示在...方面。

例如:
- 人之过也,在于不教。

(《论语》)
- 吾乃今日知为君不谏。

(《论语》)
2. “于”用作介词,表示关于、适合于。

例如:
- 余乃尔,于其佐之也无所取材。

(《魏志》)
- 欲以微躯报国家之厚,此其于生也合。

(《明史》)
3. “于”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
- 他之所以被杀,在于答应了别人的要求。

(《水浒传》)
- 人死则灯灭,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三国演义》)
4. “于”用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

例如:
- 曰:“何不食肉糜?”其无知者,不可胜数。

(《论语》)
- 此所以动我心者,而非贵乎远也。

(《陈涉传》)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语音、语法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于”的用法和意义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于”这个字的用法多样且复杂,是我们理解文言文含义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于”的常见用法。

“于”用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之一。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

表示时间时,例如“于今无会因”,这里的“于”意思是“到”,整句话就是说“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

再如“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就是“在这时”的意思。

表示地点,像“战于长勺”,“于长勺”就是“在长勺”这个地方。

又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于泓”指在泓水这个地方作战。

表示对象方面,比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其身”意思是“对于他自己”。

“业精于勤荒于嬉”中的“于勤”“于嬉”,分别是“由于勤奋”“由于嬉戏”。

在表示范围时,“于”也有其用武之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于内”“于外”即“在朝廷内”“在朝廷外”。

“于”还常用来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受制于人”就是被别人控制的意思。

此外,“于”有时在文言文中起着比较的作用。

“苛政猛于虎也”,意思是苛捐杂税比老虎还凶猛。

在一些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并非单一,可能会同时兼具多种含义。

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分析和理解。

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表示“从”,即“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后一个“于”则是“比”的意思,“而比蓝草还要青”。

再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这里的两个“于”,前一个“于”可理解为“用”,“我不能用全吴的土地,十万的民众”;后一个“于”就是“被”,“被别人控制”。

为了更好地掌握“于”的用法,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多读多练。

通过大量的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积累丰富的语感和语境经验。

遇到含有“于”的句子,要认真分析其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和含义。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相似用法的句子进行归类整理,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和记忆。

比如把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不同用法的句子分别整理出来,这样在遇到新的句子时,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判断“于”的用法。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它由文字和构词形式组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文化的独特形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虚词,有助于文章的节奏,并且有助于文章的流畅性。

其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是字‘于’,它出现在许多古文中,它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古文。

首先,于字在古文中的基本用法是表示状态和行为。

它可以用来指代生活中的一般状态或行为,如“于今(到现在为止)”,“于古(在古代)”,“于昔(早已)”,“于处(在处)”,“于事(有关事情)”。

通过这些词,读者可以清楚地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

例如,《晋书》第一百八十三卷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时,谢安于古有经验,而文厉于今有能力。

”该句中的“于古”表示古代,“于今”表示现在。

此外,‘于’字在古文中也可以表示比较。

例如,《诗经秦风莎莘》中有一句话:“黄鸟于飞兮汨罗之滨。

”该句中的“于”表示黄鸟比其他鸟类飞得更远。

另外,“于”字也可以用来表示转换,它可以用来指出行为的变化,例如,《易经变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明湖于流,日月照耀中。

”这句话表示大明湖流动,而日月照耀着中央区域。

最后,“于”字可以表示目的,例如《楚辞九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赤壁于日久,纷乱如海波。

”“于”表示赤壁一直以来都是纷乱的,像海浪一样。

总之,“于”字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阅读。

它为汉语文字添加了一种张力和思想深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

熟练掌握古文中“于”字的意思和用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此外,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他有关文字的知识,例如构词法、句子构造、修辞方法等,因为这些都是了解古文的基础知识,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中使用的字词,从而更好地欣赏古文作品。

综上所述,“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背景、古代的生活、古典文学的意境等,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

中小学作文素材: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中小学作文素材: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拼音:yú
部首:二
部首笔画:2
总笔画:3
笔顺:横横竖
【详细释义】

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于的用法文言文

于的用法文言文

于的用法文言文于的用法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

它是一个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和目标等含义。

在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中,使用于的句子随处可见。

本文将围绕于的用法展开讨论,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其灵活多样的应用。

一、表示时间于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用来表示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范围。

例如,“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在我有生之年,愿与知己共度美好时光。

”这里,“在我有生之年”就是使用于来表示一个时间范围。

二、表示地点于也可以用来表示具体的地点。

比如,“吾乡位居山水之间,于风景秀丽的大自然中沐浴阳光。

”这个例子中,“于风景秀丽的大自然中”使用于表明了具体地点。

三、表示方向和目标除了时间和地点外,于还能表示动作所指向的方向或目标。

例如,“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中“半九十”就是指目标。

“寻梦人应该立下远大志向,在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四、作为动词宾语于在文言文中还可以作为动词的宾语。

比如,“我渴望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以此来回报社会和家乡。

”这里,“成就一番大事业”是使用于作为动词宾语。

五、用法总结由于于的灵活性,其用法非常多样。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和目标,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承担着各种不同的功能。

以下是对上述用法进行总结:1. 表示时间:使用于来表示一个时间点或时间范围;2. 表示地点:使用于来表示具体的地点;3. 表示方向和目标:使用于来表示动作所指向的方向或目标;4. 作为动词宾语:使用于作为动词的宾语。

六、示例分析以下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于的用法:例1:“仁者爱人,达者敬人。

”这句话中,“爱人”和“敬人”都是使用于来表示动作指向对象。

例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首诗中,“通幽处”和“禅房花木深”都是使用于来表示具体的地点。

例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中,“知己知彼”使用于来表示动作所指向的目标。

七、总结通过本文的分析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于在文言文中的灵活多样性。

它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和目标,并且还能作为动词宾语出现。

文言词于的用法

文言词于的用法

文言词于的用法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词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文言词于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词于作为名词的用法(1)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2)草名。

(3)古音wū,如"采三秀兮于山间"(《楚辞·九歌·山鬼》)(4)姓。

如明代有于谦。

("于"不同于"於"姓)文言词于作为动词的用法(1)(象形。

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2)去、往[go]: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书·大诰》;文选·曹植·责躬诗:「茕茕仆夫,于彼冀方。

」(3)取 [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诗·豳风·七月》(4)好像[look]:《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易·系辞下》(5)于何(如何)(6)◎依靠。

三国·魏·曹植·当来日大难诗:「广情故,心相于。

」唐·刘得仁·赠敬晊助教诗二首之一:「便欲去随为弟子,片云孤鹤可相于。

」文言词于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无义。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译: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4)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

可译为"吗"等。

例: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然则先王圣于?」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一、于的用法介绍于,是汉语中一个常用的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范围或情境之内。

它起到连接其他成分的作用,在文言文中应用广泛。

本文将详细介绍于的用法,并给出若干常见的例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表示时间范围1. 在具体时间点前后使用于例:秋颂·三月:“草木黄落而实陨,田蚕大熟于今。

”解析:这句话中的“于今”表示在现在这个时候,表达了对当前时刻的描述。

2. 表示某个时间段内例:左传·哀公御:“春十有五日晦,公至自朔方。

”“升自朝庙于雎阳之里。

”解析:这两句话中的“于”引导了地点状语与时间状语,“春十有五日”和“雎阳之里”都表示了具体的时间范围。

三、表示地点和方位1. 表示位置所在例:禹贡:“规两山而业冢妫居……乾首山穷及阪陟;陶唐氏女谁封!……于漆与岘,以式章归。

”解析:这段话中的“于”连接了多个地点状语,表示了具体的位置。

2. 表示移动方向例:左传·文公四年:“出自东门,从大路以北。

至无夫圃,户人乍耜,则钦于饭牛之弟。

”解析:这句话中的“于”引导了方位状语,“从大路以北”和“至无夫圃”,说明了移动的方向。

4. 引申为“在、到”例:左传·闵公七年:“命曰:‘皇后将召于庙,有祸福焉。

’”解析:这句话中的“于”表示到达或在某处,并与动词“召”构成谓语关系。

四、其他用法1. 表示依靠、借助例:汉书·上官桀传:“盘庚失国异姓以求帝训”。

盘庚由好色而致内乱时:"百姓乘间比怨望死欲相攻《盘庚》曰`五月一日吕叔父尽族`是也道缪其知与?”臣时陈辞外刺诤讨罪空执细考实难及讳言等舍曹沣举符信实有望政迹可割话扔后蜀孙唄。

与皋陶交谈,借张邈之口称自己为陷害之人。

解析:这段文字中的“于”表示借助、依靠,并与动词“求”、“借”构成谓语关系,而后又与名词“帝训”形成定语关系。

2. 表示和、及例:汉书·卫尉杨敞传:“汪伦之徒,阴偷犯事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拼音:ú部首:二部首笔画:总笔画:笔顺:横横竖详细释义ú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用在动词前,无义。

《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

《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

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ū)。

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

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