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一)读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后,对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演变的脉络以及趋势有了大致的把握,主要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板块的阐释,其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其基本原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定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等等。
以上三大板块构建了全书的基本框架,当资本主义在欧洲产生并步入了自由资本主义时,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当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并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又有了科学社会主义。
那么,在二战后,在资本主义到达鼎盛并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更完善的理论成果。
正如恩格斯在书中揭示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文中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大致有这么几点: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基本矛盾中运动着,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一方面是个别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既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导致无产阶级越发贫困从而不断激化阶级矛盾;三、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将导致矛盾的解决。
以上是文中观点的归纳,我有几点疑惑:1、从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看,早起有英国的“圈地运动”、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和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运动等等两大阶级的斗争等等,都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典型。
而在当代,资本主义通过对其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两大阶级之间的冲突相较于历史上实际似乎是大为缓和了。
那么,冲突加剧的依据又在哪里呢?现今又有怎样的表征呢?2、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
自从二战后,无产阶级在经济上争取到更多权利和利益,生活水平在绝对值上明显提高了。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共五则范文)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共五则范文)第一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任何一种理论的创立,都有其衍生的脉络,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思想都有其开放的体系,包括其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和对未来的科学预见。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说明了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
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之一的必然出现。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有三章。
分别阐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本书第一章的开头就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的。
“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恩格斯认为,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个人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性暴露不完全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们开始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演化是一个不断进步、逐步前进的过程,并试图用经济基础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他们提出了对未来新社会构想,这些构想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他们进行了实践。
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其中仍有理论缺陷。
他们仍和启蒙学者一样,没有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去发现历史必然性;他们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实现破旧创新的社会力量;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
学习_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_的几点体会(1)

学习_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_的几点体会(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我们从梦想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也给我们的思想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1、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挖掘让我们前进的道路更加清晰。
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挖掘,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发展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更好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2、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让我们有了更多途径来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为我们总结到了一套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也给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在理论实践中让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系统化。
理论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让我们把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系统化,更加清晰,我们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深入的认识,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注重从社会条件出发推进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注重实践,把社会条件考虑进去,才能推进理论实践,才能使社会主义理论更加完善,从而走向真正的科学化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从梦想到实现的过程,也让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发展完善。
学习社会主义哲学,也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中才能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理想。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读书报告

一、阅读篇名《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二、简要背景为了扞卫科学社会主义,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相继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表。
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出版以后的1879年10月,法国工人在马赛召开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决定创建法国工人党。
马克思、恩格斯应法国社会主义者、法国党的创始人盖德的请求为其拟了法国社会党党纲。
同时,为了在法国党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由法国社会主义者拉法格出面,请恩格斯写一本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读物,以帮助法国工人党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并同流行于法国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
恩格斯把1878年发表的《反杜林论》“引论”中的“概论”、第三编的“历史”和“理论”改写为独立的着作。
1880年由拉法格译成法文,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名三期连载在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上。
后来于1880年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名在巴黎印成单行本出版。
1883年出版德文版时,改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三、主要内容本书中心论述了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发展到科学这一核心问题。
通过集中分析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对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积极成果和历史局限性的辩证的分析,阐述了社会主义要从空想变为科学,必须摆脱唯心主义,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之上。
通过分析人类认识史上的辩证法发展的历程,证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历史规律,同时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变革力量和途径,并且科学地预测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中,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理论贡献。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完稿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主要以批判杜林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出发点,试图在这次论战中系统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达到了相应的目的,即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各种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全面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共有三章,从科学社会主义之起源一直谈到其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
就其直接思想来源方面,主要有两大因素,一者为极其明显的“富人天堂,穷人地狱”的有着极其严重生产过剩问题的社会经济根源,一者为空想社会主义家的思想精髓。
前者之现象趋于普遍而易于掌握,对于后者,这里做些阐述。
空想社会主义正是基于在这种社会经济根源产生的社会情形中萌发的。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个,圣西门提出“阶级斗争”“一切人都应当劳动”的概念,并认为对人的政治统治应当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表达“废除国家”的思想。
傅立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在“恶性循环”中运动,贫困是由于生产过剩产生的,这对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实质做了很深刻的揭露,同时指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的观点,而在社会历史观上则坚持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包含每一阶段的上升与下降时期。
欧文重在实践,做了一些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措施,一是组织了合作社,二是组织了劳动市场,直接用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进行商品交换;同时认为私有制、宗教和资产阶级婚姻形式是阻碍社会改造的三大障碍,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并最先提出工人有权享有自己全部劳动产品的人。
他们的共同成就即为:一是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与罪恶,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研究资本主义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二是在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某些天才预测,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好了准备。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一、社会主义的形成背景在阅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社会主义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的欧洲社会变革,当时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宣言》等著作也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持。
国家机器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不公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使得一部分人开始思考如何改变社会现状,寻求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来解决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在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早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如欧文、圣西门、四尚凯和傅立叶等人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主义的美好设想,但这些设想多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范畴,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直到的兴起,社会主义才逐渐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了更加系统和完备的理论体系。
的出现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化。
将社会主义提升为科学性的高度,强调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定律,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理论支持。
三、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个人观点和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历程,也是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我认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和完善,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和指导。
在当代,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各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
特别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和充分的理论支持。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也日益频繁,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前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本由毛泽东主席撰写的政治著作。
这本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由初期的“空想”到“科学”的思想路线,通过分析实践、阐述事实,阐述了社会进步的道路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
本书是毛泽东思想的代表之一,在我国的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个人阅读体验和感受本书经过多次阅读后,我的阅读体验与感受逐渐加深。
从文字的初步了解到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与认识,我逐渐领悟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论。
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了解到了历史的传承与发展,更加明确理解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以及思想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文字通俗易懂,字字铿锵有力,语言简练而又富有深意。
许多经典语句经久不衰,让人反复品味。
文章或书籍的重要性本书是理论指引的宝库,是历史的见证,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经验总结。
鉴于历史的积淀,谈到社会主义必须从较高的层次来阐述。
社会主义的取得和巩固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本书主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实际历史事实,深入研究社会主义需要的方法和途径。
社会主义需要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取得发展,需要进行不断的探寻和探究,理论的总结和实践的指引都离不开这将近“两个初中”的政治著作。
本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理论总结,更在于思想的引导和政治纲领的制定。
创新的思考和观点在我看来,本书的创新思考与观点主要表现在指导性思想上。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制度,需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特点、社会经济状况等内在因素,进行必要的发展和改革,才能够持续发展。
本书中毛泽东主席表达的观点也是这样,在国家建设的道路上,应当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走符合情况的道路,才能够安定、顺畅地发展。
这一切都表明,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关注国家发展规律、在实现过程中不停的探索经验,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及贡献。
总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一著作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学术界的理论瑰宝,也是指导我们进行工作、生活的重要经典之一。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心得体会[修改版]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心得体会[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d3f8d1f8eff9aef8951e06c8.png)
第一篇: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心得体会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心得体会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共同创立的理论成果,从1844同时,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
提出,以往的社会主义虽然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但没有揭露出这种罪恶的经济根源;虽然激烈地反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却不明了年在巴黎会晤开始,他们共同或独自地写成了一系列重要著作。
针对杜这种剥削是如何产生的。
而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攻击,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恩格斯写出了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反杜林论》,对杜林进行了系统的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实质。
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发展》是其中单独出版的几个章节。
这本小册子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完整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如何从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想发展为科学的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代表作,被马克思称为“科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正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列宁称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重温这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社会主义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
个经典著作,对于我们今天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总结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一、科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在本书的第三章,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恩格斯正是基于对这个基针对杜林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否定和攻击,恩格斯分析了本矛盾的考察和把握,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源,科学并高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读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后,对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演变的脉络以及趋势有了大致的把握,全书共三章, 分别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等丰富的内容。
第一章的开头就指出, 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 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的。
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 这就是: 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 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章中, 恩格斯论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理论贡献。
他们三个人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已有所暴露而又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他们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病和不合理性, 对人们深感失望的现实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企图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
他们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是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与罪恶, 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研究资本主义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二是在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某些天才预测,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好了准备。
但是, 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
他们只是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但没有能够进一步洞察资本主义的本质, 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他们像启蒙学者一样, 认为理性是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 把社会主义看成理性、正义的体现, 只有天才人物才能认识,发现它, 而不是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被发现的历史必然性; 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看成“受苦的阶级”与同情的对象, 而不是实现破旧创新的社会力量; 他们寄希望于社会上层和富人, 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 因而没有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
历史事实已经表明, 这种理论主张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不能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
空想家们理论上的缺陷是由于支配其思想行为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造成的, 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由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很发展, 基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 无产阶级刚刚
从无财产的群众中分离出来,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力量。
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 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 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第一章结尾的这个重要论断, 是上述分析的逻辑顺理成章得出的结论。
本书第二章论述的是,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 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 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 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恩格斯在本书第二章里和第三章的开头, 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作了两处概括性表述。
他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 除原始状态外,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 一句话, 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 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 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 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 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所以,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 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 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 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唯物史观是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呢? 具体地说, 第一,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 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 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第二, 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 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 指明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正确道路, 社会主义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从头脑中构思社会改革的蓝图、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幻想。
第三,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
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 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和动力, 能够而且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放自己和全人类, 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人群, 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出现的理论局限性。
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 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 发现了剩余价值, 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剩余价值
学说揭开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 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对立的经济根源, 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趋势, 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承担者, 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系统的经济学论证。
在本书的第三章中, 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 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预测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
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 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主要表现为: (1)生产资料社会化, 即大批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 (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即社会分工愈来愈细, 生产日益专业化, 生产本身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 各企业、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3)生产成果的社会化, 即生产的产品不再是个人劳动的产物, 而是社会协作劳动的产物, 甚至是国际协作劳动的产物。
恩格斯正是抓住了这个基本矛盾, 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状况进行深入的考察, 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科学结论。
第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基本矛盾的两种表现形式中毫无出路地运动着: 一是在阶级关系上, 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二是在生产上, 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
第二,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第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差不多每隔十年重复一次, 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恶性循环的结果。
因此, 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 便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第四, 无产阶级革命将导致矛盾的解决:“无产阶级
将取得国家政权, 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
”
以上是文中观点的归纳,我有几点疑惑:
1、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
自从二战后,无产阶级在经济上争取到更多权利和利益,生活水平在绝对值上明显提高了。
甚至在一些高福利国家,即便没有工作的人,也会有政府和社会团体机构来帮助你,吃穿住行都不成问题。
能佐证无产阶级生活每况愈下的切实数据调查又在哪里呢?
2、有这样一种说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异问题,当谈到剩余价值理论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劳动人民不占有,资本家把它出租给雇员,从而使雇员获得一部分价值即收入,资本家获得另外的价值即“租金”。
因此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获取是合理的。
要
是照马克思主义所说,若要资本家把工人利用自己得生产资料所创造的价值全部给工人,那就不会有免费供应生产资料了的资本家了,工人也会一无所有。
在这里,我类比到社会上所有的租赁行为,他们获得“租金”是合法合情合理的。
但是为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剩余价值时,就变得是一种反动和负面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