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高中英语课程思政说课教案

高中英语课程思政说课教案教案标题:高中英语课程思政说课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对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将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如何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课前作业,包括阅读相关英语文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个引人入胜的英语问题或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你认为学习英语与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有什么关系?”2.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简短的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和重要性。
2. 教师讲解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文化交流、价值观传递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英语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感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篇相关英语文章,要求学生阅读并分析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2.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学生代表各小组进行展示和分享。
四、思辨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与英语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辨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学生代表各小组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联系。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英语学习中注重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篇与思政相关的英语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
《英语教育》课程的思政教学精彩案例

《英语教育》课程的思政教学精彩案例英语教育课程的思政教学精彩案例案例一:文化交流与价值观传递在英语教育课程中,思政教学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一位教师在教授英语课程时,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方式,展示自己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色。
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还促使他们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同时,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各国家或地区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平等、尊重、合作等。
案例二: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培养英语教育课程中的思政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一位教师在教授英语阅读课程时,选取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作为教材。
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尽一份责任。
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如参加社区清洁活动、节约能源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阅读能力,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案例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拓展在英语教育课程中,思政教学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一位教师在教授英语写作课程时,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学生们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该话题的看法和做法。
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和辩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们拓展了国际视野,增强了对全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总结以上三个案例展示了英语教育课程中思政教学的精彩实践。
通过文化交流、社会责任培养和国际视野拓展,思政教学在英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案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为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了基础。
《英语教育》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英语教育》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英语教育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典型案例引言在当今的全球化环境中,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了我们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相反,我们需要在英语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以培养学生全面的世界观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以下是一些英语教育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一:《西方文化与社会》《西方文化与社会》是一门英语课程,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西方社会和文化,帮助学生理解西方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然而,这门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它同样包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典型案例二:《全球化与当代问题》《全球化与当代问题》是一门高级英语课程,它通过探讨全球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课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如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和文化冲突等。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思考这些重要的全球问题,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典型案例三:《国际新闻解读》《国际新闻解读》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和听力能力的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能够提高学生国际视野和思政素质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会被要求阅读和解读各种国际新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通过阅读和解读这些新闻,学生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最新动态,同时也能够理解和评价各种国际事件和问题。
结语上述案例只是英语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一些典型例子。
实际上,在英语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然而,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就能够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下是一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秀案例。
案例一:文化交流
某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听力时,将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
通过讲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以及礼仪惯等方面,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听力水平。
案例二:社会责任
某大学英语教师将课程设置为关于环保的主题,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环保活动中。
通过教授相关英语词汇和文献,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意识,同时也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案例三:职业规划
某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读写课程时,将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为职业规划的介绍。
通过讲解英语语言在不同职业领域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这些案例都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能够为其他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简介
本文档旨在分享一些高等教育英语课程中的思政优秀案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案例一:英语课程中的人文关怀
在高等教育英语课程中,除了专注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一位教师在课堂中将纳尔逊·曼德拉的演讲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分析并讨论曼德拉的价值观和信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案例二:文化融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能力,一位教师将文化融合的教学方法引入高等教育英语课程中。
通过组织跨文化沙龙,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并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
这种方法既增加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案例三: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高等教育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一位教师通过组织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特定话题进行辩论,提高他们的论证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这种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还培养了他们对不同观点的理解与尊重。
总结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思政工作的一些优秀实践。
教师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入文化融合的教学方法,并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
这些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英语》课程思政卓越教学案例(一等奖)

《英语》课程思政卓越教学案例(一等奖)《英语》课程思政卓越教学案例(一等奖)一、前言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英语知识,更要通过英语这门课程,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教学案例围绕《英语》课程,通过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的同步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听说读写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
3. 情感目标: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英语基础知识:语法、词汇、发音、听力、阅读、写作、口语。
2. 思政教育内容: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英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 任务型教学法:以完成具体任务为驱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引入典型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4.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提升交际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思政话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英语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2. 新课呈现:通过情境设定,呈现英语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
3. 思政教育:结合英语教学内容,引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语言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表达、听力练习、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程度、思考深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成果评价:以考试、测验、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思政素养。
《高级英语写作》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高级英语写作》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引言《高级英语写作》课程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更要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本文档旨在分享和总结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优秀案例,以期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使其能熟练运用高级英语表达思想和感情。
2.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其在国际交流中的竞争力。
3.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 英语写作基本理论与技巧:介绍英语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包括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 跨文化交际写作: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写作风格。
-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表达中国声音。
2.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英文文章,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 讨论互动法:鼓励学生就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其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思政教育实践案例案例一: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讲解英文写作的逻辑结构时,教师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撰写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英文短文,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案例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授如何撰写文化比较类文章时,教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主题,引导学生正确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案例三:关注时事热点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时事热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撰写评论文章。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反馈。
- 写作质量:评估学生在思政元素引导下的英文写作质量。
《英语教育》课程的思政教学精彩案例

《英语教育》课程的思政教学精彩案例英语教育课程的思政教学精彩案例案例一: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英语教育课程中,我们引入了一种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语展示》的教学模块。
学生们必须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研究并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通过英语阅读、写作、演讲、辩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能力,也使他们深入了解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二:跨文化交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在英语教育课程中,我们开设了一门名为《跨文化交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该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
在研究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通过分析中外文化差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通过对比研究,他们能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案例三:语言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在英语教育课程中,我们引入了一种名为《英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块。
在这个模块中,学生们将通过研究英语中的政治性词汇,了解它们的含义和背后的政治理论。
这样的研究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了解并理解西方的政治理念,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比较。
案例四:英语电影中的思政教育在英语教育课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名为《英语电影中的思政教育》的研究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学生们将观看一些英语电影,并通过分析电影情节、角色和主题,理解电影背后的社会和政治信息。
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上四个案例,都是我们在英语教育课程中,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实践。
通过这些精彩案例,我们希望能够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附说明)
一、案例名称(主题)
比照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坚定“四个自信”,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结合章节
英语专业:《高级英语II》第十四单元浮士德经济学(《高级英语第二册》第三版重排版)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词汇知识:掌握课文中的新词汇与表达,拓展有关经济学、经济发展规律、中美经济发展模式的中英文表述。
语篇知识:了解说明文的语篇特点,语篇衔接与连贯。
文化知识: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制约因素、模式特点,以及相较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优越性。
2.能力目标
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围绕中美经济发展模式的主题,通过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比照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探讨两者历史条件及模式特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文进行中国文化表达的能力。
逻辑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分析中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通过对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批判性思辨及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能力。
3.素质目标
思想道德: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认同与信心,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坚强决心。
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价值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专业素质:通过比照及思辨,培养学生运用中英双语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表达中国立场,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和素质。
四、案例意义
以“比照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为授课主题,引入有关“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
通过了解浮士德经济学的概念、内容、实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有关表述和内涵,引导学生认识浮士德经济学发展模式的实质,并对比分析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通过分析说明美国现行经济模式是一种基于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浮士德经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能够正确认识“四个自信”的重要价值,批判西方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
五、教学过程
本单元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教学主题呈现、课堂讲解与讨论、观点分享与课后拓展四个部分,计划8个学时。
其中课前准备与课后
拓展学习成效及反馈通过学习通的线上学习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及反馈与线下授课有机结合,充分拓展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
1)第十四单元课文
Faustian Economics(浮士德经济学)
2)课文拓展相关资料
(1)Faustian Economics: Hell Hath No Limits
https://
(2)浮士德经济学与神曲经济学:通向自由繁荣道路抑或通向地狱之路? https:///
(3) "Four matters of confidence" /
(4)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40 years
/
2.教学理念
以内容为依托,以主题为中心,通过对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这一主题的拓展,设计讨论、思辨、分享等学习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正向的家国情怀,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提高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3.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对课文及主题背景知识进行整理,通过小组讨论、观点分享等任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逻辑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2)自主学习法
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拓展等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创新
1)思政元素贯彻于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强调学生辩证性思维,通过启发,讨论,分享,归纳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英语表达水平和逻辑思辨能力。
2)主题鲜明,教学内容时代感强。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
5.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网络资源,了解课文背景资料查阅,有关经济学术语、浮士德经济学定义与内涵、四个自信等表述。
2)教学主题呈现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表达经济学有关术语,浮士德经济学定义,进一步了解本单元涉及的主题。
3)小组讨论
在了解浮士德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基础上,组织学生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为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4)课文讲解
教师在讲解课文前引入问题:“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差异”,要求学生在教师进行课文讲解时,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随后教师进行课文讲解,主要围绕基于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浮士德经济,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人与自然,消费模式等角度全方位解读浮士德经济学的内涵及发展模式。
在课文讲解时,通过设问启发学生辩证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从篇章中获取问题内涵。
5)观点分享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讲解内容归纳西方国家浮士德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要求学生根据以上表述或归纳内容对比分析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学生自由发言,观点分享;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主要观点,最后强调突出本单元思政教学主要目标:批判美国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
6)课后拓展学习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及观点分享,继续查询有关材料,完成一篇以“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对比”的读书报告。
六、案例反思
实施效果:学生对浮士德经济学以及本单元教学主题“中美经济发展
模式差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按照任务要求,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及教学主题的理解。
通过完成课前资料查阅、课中讨论及分享、课后拓展等学习任务,尤其是在比照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的讨论和思辨中,增强了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认同与信心,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树立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坚强决心。
本单元教学在达到既定的思政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了语言教学目标。
存在问题:1)本案例实施对于教师课前备课和课堂组织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教学内容的准备,思政元素的把握以及课堂融入方法,学生已有知识的把握,讨论的引导等方面在课前均应做好充分的分析和准备。
课后反思,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准备工作针对性和覆盖面还有待加强;2)学生对本单元内容及主题表现出兴趣,但在知识储备上,对浮士德经济学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表述和内涵都比较陌生,教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熟悉并运用,从而进行有效讨论和分享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挑战。
改进思路:1)教师针对性地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梳理有关课文内容及教学主题的表述、定义及内涵;2)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前瞻性地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使任务设计更合理,学生更易把握,从而使教学环节更顺畅;3)思政元素的融入内容、方法、和时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确保思政元素融入自然,使思政教学和语言教学融为一体。
附:思政教学内容
Enhancing four matters of confidence, praise for the motherland
This unit aim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American current mode of economics and enhance four matters of confidence: confidence in the chosen path, confidence in the guiding theories, confidence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confidence in China’s culture. By expounding that American current mode of economics is a kind of Faustian economics by means of unrestrained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xcessive energy consumption, it is expected that students develop a critical thinking of western current mode of economics, be confident in a promising future of Chinese socialism, and understand the great struggl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