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管理及无痛病房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最新版

十五、围手术期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15.1质量控制指标
(1)设立围手术期质量控制指标,如手术切口感染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2)定期对质量控制指标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5.2持续改进
(1)根据质量控制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2)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培训,提高全体医护人员质量意识。
(2)鼓励患者及家属提问,及时解答其疑问。
六、围手术期感染控制
6.1术前感染预防
(1)对患者进行术前筛查,排除潜在感染源。
(2)严格执行术前抗生素使用指南,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6.2术中感染控制
(1)手术团队成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手术室空气质量监测,确保达到规定标准。
6.3术后感染监测
(1)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情况,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1)针对安全事件,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加强安全管理培训,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
(3)积极推广安全管理最佳实践,不断提升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水平。
二十一世、围手术期成本控制与优化
21.1成本控制
(1)合理规划手术资源,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成本。
(2)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手术排程效率,减少等待时间。
11.1心理评估
(1)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评估,了解其心理状态。
(2)针对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制定心理干预措施。
11.2心理支持
(1)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缓解其心理压力。
(2)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十二、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12.1疼痛评估
(1)采用规范的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定期疼痛评估。
无痛病房的护理管理

• 符合物价要求 • 临床操作简便易行 • 体现护理人员劳动价值
多次讨论,临床试用。
患者入院教育
评估流程
一询二评 三定四记
疼痛管理标准作业程序
• 评估 应用疼痛评估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 记录 记录病人疼痛与疼痛控制的质量 • 执行医嘱 及时执行医生下达的医嘱,按时给予止痛药物 • 选择非药物方法 可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用一些非药物的方
无痛是享受美好人生的前提
镇痛的重要性
术 前
术前能够很好的镇痛,让患者休息好、睡 好,这样体力恢复就比较好,能够很好地 耐受手术
术
术后能够很好的镇痛,会促进患者
后
术后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理念的更新决定要求的改变
疼 痛 可产生
焦虑 烦躁 失眠 血压升高
等一系列
生理 病理 心理
免疫功能下降
甚至影响手术的预期和术后康复,演变成慢性疼痛
效 • 监督患者按时服药
• 时刻警惕镇痛药物的不 良反应
• 尤其阿片类药物 • 在疗效与不良反应之间
取得最佳平衡
疼痛评估注意事项
• 不仅
• 评估患者静息状态疼痛
• 而且
• 综合评估患者在深呼吸、咳嗽、下床活动等动态状态时疼痛强度
• 以及
• 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和疗效、药物不良反应
• 注意
• 测量对同一位患者在整个住院过程中应使用同一种疼痛评估工具。
入院时
入院后
术前
术日
术后
1.护士主动 宣教
2.请患者参 与
1.定时评估 记录
2.评分≧4分 ,及时通知 医生,进行 疼痛管理
术前日给予外 用贴剂外敷, 10pm遵医嘱
口服佳乐定 0.8mg,
多模式镇痛管理及无痛病房课件ppt课件

骨科常见急性疼痛类型
围手术期疼痛 急性创伤/组织损伤
骨科常见 急性疼痛类型
慢性疼痛急性发作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华骨科杂志 2008;28(1):78-精81选版
14
术后疼痛对病人的早期影响
术后疼痛
内分泌反应 心功能影响
肺功能影响 术后高凝状态
胃肠道影响
外周或中枢敏化
水电解质 代谢异常
交感神经兴 奋性增强
Julius & Basbaum. Nature 2001:413(6852):203.
精选版
术后组织损伤
释放炎症介质 (包括前列腺素)
刺激伤害感受器
痛觉信息向大脑传递 (阿片受体参与)
11
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疼痛
急性疼痛
• 持续时间短于1 个月,常与手术 创伤、组织损伤 或某些疾病状态 有关
初始状态下未 充分控制
慢性疼痛
• 持续3个月以 上,可在原发疾 病或组织损伤愈 合后持续存在
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 急处理的急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
术后慢性痛
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可持续7天)
性质为急性伤害性疼痛
精选版
12
常见骨科手术的术后疼痛程度
精选版
中华骨科杂志 2008;28(1):7138-81
精选版
9
膝关节疼痛 牙痛
定义
. 疼 痛 (pain) 是 一 种 复
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机体 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 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 后的第5生命体征,被日益 受到重视.
.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
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神经外科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治疗研究进展

神经外科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神经外科手术后的疼痛多被认为是中度至重度的,因而常不引起注意而导致诊断不足和治疗不足。
疼痛是伴随着脑外科手术整个围术期的最主要症状之一。
本文就神经外科手术的疼痛特点、机制、各种镇痛药物的选择及多模式镇痛治疗的应用等做一简要综述,以期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神经外科、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以前普遍认为开颅手术带来的术后疼痛为轻到中度,颅脑手术的疼痛比其他手术轻,因此对术后疼痛的评估容易被忽视,而不采取治疗措施。
然而围术期颅脑外科手术的疼痛是极常见的[1]。
开颅手术的大部分疼痛来源于神经丰富的头皮和硬脑膜,而大脑本身的神经组织没有任何疼痛感受器。
前部头皮由三叉神经支配,后部头皮由颈神经丛的分支支配。
这些感觉神经纤维终止于脊髓髓质和脊髓背角内的三叉神经核,次级神经元将疼痛信号传递到丘脑并随后传递到皮层,在那里将刺激感知为疼痛。
除了这些上行的途径,还存在重要的调节疼痛并提供减少疼痛的下行途径。
围术期脑外科手术的疼痛治疗对于麻醉医师仍然是一个挑战,有效的镇痛至关重要。
1神经外科手术后疼痛的特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开颅手术后病人的疼痛被认为多为轻或中度,因而常忽视了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
这种观点与开颅术切口对神经纤维的损伤较小,硬脑膜神经纤维密度较低及脑实质内无痛觉纤维分布等原因有关。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1.1发病率根据调查显示,大约有55%~87%的开颅手术患者术后会出现中度至重度疼痛,开颅术后头痛多于术后12 h发生。
相关研究发现,疼痛的发生与手术部位直接相关。
颞下和枕下手术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最高,而额部手术术后发生率较低,可能与颞部和枕部肌肉损伤和肌肉紧张性收缩有关,而额部入路远离神经肌肉故疼痛较轻;经口鼻中隔-蝶窦手术术后重度疼痛发生率较高,可能与鼻中隔、蝶窦、鞍底神经末梢分布密集有关。
在开颅患者术后的疼痛产生中,女性的可能性明显高于男性,且年龄每增长1岁,疼痛感知强度下降3%。
无痛病房理念

无痛病房-建立可塑性改变,可能逐渐转为慢性疼痛,其严 重危害不可估量。慢性疼痛不仅严重影响患 者的躯体功能,其导致的焦虑、抑郁和睡眠 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的患 者甚至因无法忍受长期的疼痛而产生自杀的 念头。因此,急性疼痛务必要及时治疗,以 免延误,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宣传资料
规范评估语言
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不知道您现在是
否有疼痛的感觉? 现在有0-10分11个等级,0分代表您一点 也不痛,10分代表您感到最痛,您认为您现 在的疼痛感觉能打几分
记录方法
在传统的三测单上加入疼痛评分一栏,在疼
痛评分栏进行记录 医护配合:患者入院由主管护士进行入院教 育,疼痛评分指导,疼痛管理小组(麻醉医 生,外科医生,疼痛护理组)制定镇痛方案, 在治疗期间由护士协助患者进行疼痛评分、 观察、记录。NRS在4分以上通知医师进行临 时处理。
谢谢
2013-10-30
措 施
我们无痛病房是以“远离疼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为宗旨的。 病区设有疼痛的宣传资料和标识,在患者住院、手 术期间,由医生和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知识 的健康教育,使其走出疼痛的误区。 手术前的超前镇痛,使患者能更好的适应手术。 术后患者主动参与疼痛的评估与处理,护士每天及 时记录患者术后疼痛感受及评分,晨交班时汇报患 者的疼痛评分情况。 医生根据疼痛评分制定相应的镇痛方案,及时的调 整,及时的治疗,并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镇痛方案,使患者的疼痛降到最低。
健康宣教
在病房张贴宣传展板,向患者分发疼痛教育手册, 在每间病房首先要创造一个无痛病区环境, 贴有患者教育的喷绘,每个床头张贴疼痛尺 由病床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向患者及其家属的介绍疼痛评 分、指导患者疼痛评分。 其次科室进行专职无痛教育骨干的业务培训,以及业务学习, 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无痛知识。 定期组织疼痛健康教育,教病人如何评估疼痛、疼痛治疗的 重要性、如何正确服用止痛药、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对于不良反应的预防等。 以资料(书籍挂图,患者疼痛手册),广播,电视录像等生动, 有趣的方式传授于病人,加强护患沟通,可重复教育,随机 教育多次。用宣教的方式让病人了解疼痛、关注疼痛、远离 疼痛。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全文)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
家共识(全文)
背景
胸外科手术后的术后疼痛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
为了提
高患者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水平,上海专家组在2023年共同制定
了以下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共识。
共识内容
1. 疼痛评估:术后疼痛评估应准确、及时进行,包括疼痛程度、性质、部位等。
2. 基础镇痛治疗:通过基础镇痛治疗,如局麻药物、非双重抗
生素等,减轻术后疼痛。
3. 定期复评:对术后疼痛的复评应及时进行,根据患者的疼痛
程度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 多模式镇痛: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如镇痛药物、物理疗法等,实施多模式镇痛,以提高疼痛控制效果。
5. 主动防治并发症:术后疼痛管理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如
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6. 患教和患者满意度评估:通过患者教育和满意度评估,提升疼痛管理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结论
该共识对于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指导,包括疼痛评估、基础镇痛治疗、复评、多模式镇痛、并发症防治以及患者教育与满意度评估。
它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上海专家组.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 上海医学,2023,45(3): 108-112.。
无痛病房建设流程及核心

疼痛评估流程
➢ 患者入院8小时内,护士进行首次疼痛评估,此后每日对 患者进行至少2次评估(在护理巡视测量体温、脉搏、血 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时进行),或根据医嘱进行评估,并 记录在《疼痛评估表》中。当患者镇痛不满意主诉疼痛 时,护士及时进行评估,报告医生,并记录入《疼痛评 估表》中
行的具体执行措施
召开PIM会
5 介绍疼痛关爱病房项目(采用市场部提供的 PIM会幻灯),发放疼痛关爱病房疼痛管理表 格和工具
6 对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跟进和沟通
7 2个月、病史、药物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疼痛评分
病
房 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原则:
实 施
(1) 参考因素:手术类型及预期术后疼痛强度,并综合考虑各种治疗的利益风险。 (2) 疼痛治疗计划的制定原则:及早开始镇痛、个体化镇痛、多模式镇痛
调
查
➢ 仅仅36%相信止疼药会解除疼痛2
1.Wareld CA, Anesthesiology 1995;83:1090–4 2.Cogan J, IASP 10th World Congress on Pain
患者对疼痛认知不足 有待提高
《骨科住院患者对疼痛护理认知和需求情况的调查》显示: • 39.3%的患者对疼痛治疗方法不了解或不太了解 • 40.2%的患者疼痛时会自己尽量忍耐 • 63.7%的患者希望从医生那获得疼痛知识 • 83.1%的患者认为家属了解疼痛护理知识对出院后功
Donald M. Phillips. JAMA, July 26, 2000,Vol 284, No. 4
不容乐观的术后疼痛现状
不同程度术后疼痛患者所占百分比(%)
疼痛管理及无痛病房

2 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 主要指切口的局部麻醉药浸
润和区域阻滞,神经干阻滞麻醉与全身性镇痛药
的联合使用。
创伤骨科疼痛特点
1 创伤是骨科常见急诊,创伤后立即出现急性疼痛 时创伤骨科特点,大多数为中重度疼痛
2 骨科创伤及手术引起的疼痛发生快程度剧烈,治 疗要求镇痛药物起效迅速
3 患者疼痛反应与肢体肿胀程度相关。骨折复位困 难手术时间较长术中止血带反复使用至组织肿胀 较重,术后疼痛反应较重。治疗中要求镇痛抗炎 药物作用强大
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能够使患者舒适、加快愈合过程、 有利于患者更快恢复体力,病能减少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 能性。
有效的疼痛管理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并减少患者因术后疼 痛再次入院的可能性
基本概念的复习
疼痛的分类:
疼痛
急性疼痛
慢性疼痛
癌性疼痛 非癌性疼痛
急性疼痛的定义:
急性疼痛指最近产生并可能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 急性疼痛常与明确的损伤或疾病有关。
疼痛管理及无痛病房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李世和 教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无痛病房”理念的由来
2000年 JCI公布 疼痛管理标准
2001年 1月1日 开始执行
2008年
中国医学会骨科分会 发表《骨科常见疼痛专
家处理建议》
2010年已有近100家医院 开始建立医护患结合的 疼痛管理体系
9月 启动骨科在线网站----疼 痛专区
11月COA—无痛病房专刊
2011年 树立样板,推广
JCI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国际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 。JCI标准是全世界 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认 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