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河湟花儿)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河湟花儿)

《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课题】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一、《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二、《刨洋芋》(山西民歌)三、《脚夫调》(陕西民歌)【教学目标】一、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对民歌的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做出适当的审美评价。

二、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有紧密关系,也是形成其音乐风格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一、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情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二、了解民歌体裁“花儿”与“信天游”。

【教学难点】一、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民歌。

二、感受西北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以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教材分析】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它与人类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

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变化。

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具有浓郁的西北音乐风格特点:纯朴、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体现出西北人民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及性格特点。

但不同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文化背景,又使它们呈现出风格迥异的音乐特点:《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

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

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河湟花儿)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河湟花儿)

《多彩的汉族民歌》学情分析:据了解现在的学生对流行音乐特感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只知刘德华不知刘天华,对于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器乐、歌舞音乐、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了解的很少。

教材分析:通过本节中国民歌的欣赏,了解我国的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地族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情感,懂得继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熟悉本民族本地区民歌的意义,了解中国民歌的知识,知道中国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并熟悉吉首我国各民族的最有代表性的民歌。

课标分析: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神积淀丰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世代珍惜和忠实传承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器乐,歌舞,音乐,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式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

理当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得到强化,学生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和艺术实践,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中国民歌的欣赏,了解我国的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歌,2过程与方法:了解中国民歌的知识,知道中国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并熟悉几首我国各民族的最有代表性的民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地族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情感,懂得继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熟悉本民族本地区民歌的意义,一创设情境课前运用多媒体播放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同学们说一说阿宝(老师)演唱的是哪一种类型的歌曲呢?(引入民歌)二讨论与探究同学们讨论一下你对我国民歌有多少了解?或者你都听过哪些民歌?(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评价)课件展示民歌定义: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00年前就己经发展了相当成熟的阶段,这些歌曲的作者并不是专业的作曲家创作而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有些歌曲一直传唱至今。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范例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范例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优秀教案范例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背景及特点。

2.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起源、流传及意义。

2. 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如曲调、节奏、速度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及特点。

2. 运用示范法,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

2. 讲解歌曲的背景及特点。

3. 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

4. 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

第二章:歌曲学唱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使学生掌握《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词和旋律。

教学内容:1. 教授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分析歌曲的歌词和旋律特点。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教授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运用示范法,教授歌词和旋律。

教学步骤:1. 教授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分析歌曲的歌词和旋律特点。

3. 学生跟随老师学唱歌曲。

4. 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第三章:歌曲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深入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歌曲的结构,如前奏、主题、副歌等。

2. 讲解歌曲的表现手法,如音色、节奏、速度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运用示范法,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步骤:1. 分析歌曲的结构。

2. 讲解歌曲的表现手法。

3. 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欣赏心得。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四章:音乐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的演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教授歌曲的演奏技巧。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合唱、器乐演奏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教授歌曲的演奏技巧。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体会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增强对西北民歌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歌曲分段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了解“花儿”这一民歌类别,并能够感受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情绪,增强对民族歌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聆听并欣赏音乐内涵并了解“花儿”相关知识,感受音乐旋律特点。

【难点】体会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风格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歌曲《西部放歌》,并提问:这首歌曲的歌名。

(多媒体播放《西部放歌》)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西部,听完之后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西部开发和西部人民的窑洞生活以及黄河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顺势揭示课题《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初步感知1.教师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属于那种民歌体裁?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花儿”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花儿”内容丰富,形式自由,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2.教师再次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男子对心爱女子的追求、爱慕之情。

(三)分段(步)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句悠杨,起伏较大,多以四度跳进与大跳,旋律高亢、自由舒缓。

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

2.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第一段歌词表达了怎样的寓意?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段歌词描写了山高地广的景色,用了很多衬词衬腔,在最后一句引出“一朵牡丹”,把心爱的女子比喻成牡丹。

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河湟花儿》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河湟花儿》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第二单元第1节《上去高山望平川(河湟花儿)》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
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习音乐知识:“花儿”。

2、感受《上去高山望平川》的风格特点。

3、了解民间歌手:朱仲禄。

2学情分析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典型的“花儿”,在汉族和回族中广泛传唱。

歌曲音域宽广,由上、下两句构成,歌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用假声演唱,听起来格外高亢嘹亮,展现出内心的无限热情。

3教学过程
1【导入】导入课题,初步了解“花儿”。

1)导言:在我国的民歌中有三种体裁: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这三种体
裁有着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内容与风格特征。

根据题目《上去高山望平川》你能说出它属于民歌中的哪一种体裁吗?
(2)介绍“花儿”所属类别及特点。

山歌又包括信天游、山曲、花儿、少年、爬山调等种类。

《上去高山望平
川》是一首典型的“花儿”。

2【讲授】初听歌曲。

(1)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2)师:歌曲的音调、歌词有什么特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第一篇:《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自由、起伏的旋律特点,体验其真假声结合的演唱特征。

2、通过聆听体验,能够对西北民歌感兴趣并喜欢演唱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视频西北歌会《上去高山望平川》 2.教师提问,这首歌曲属于哪种类型?这是一首青海的花儿,花儿是流行于青海和甘肃及宁夏大部分地区的汉、回、撒拉等十多个民族中的一种山歌。

这首《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众多花儿中流传广、影响大、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更是一首节奏自由、旋律宽广的原生态民歌。

(二)新课授教 1.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师: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他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呢?再听老师来唱一下。

旋律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中间还有几个大跳,跌宕起伏,它的节奏自由舒展,一唱三叹,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这样的旋律使高原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融为一体。

2.分析歌曲的结构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他是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单乐段结构,这也是花儿的典型特点。

3.讲解歌词大意师:我们再看一下歌词,采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这也跟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

4.分析歌曲的调式师:这首歌曲是什么调式的呢?我们先来找一下主音,主音是5,是调式中的徵,再来看看,歌曲中少了角音3,所以是四声徵调式,属于民族调式,我们把他的音排列起来,就是56125,这也是西北民歌中的典型音列。

5.讲解演唱方法师:刚刚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歌曲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方法?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在高音处常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突显了西北民歌高亢、嘹亮的特点。

6.讲述歌曲的情绪歌曲的情绪是非常舒展悠扬的(三)总结花儿的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1、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青海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结合这首歌曲,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花儿的特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示范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示范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仔细聆听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北民歌的愿望。

2.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介绍“花儿”。

教学重难点1.仔细聆听西北民歌,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看一组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大家对于这个地方还有哪些了解吗?今天我就要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西北民歌。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1.民歌的概念及分类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来源于人民的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的生活。

它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的喜怒哀乐,无一不反映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中。

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和风俗歌等。

2.西北民歌简介西北民歌是指流传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同学们能不能从地图上找出我刚说的五个西北省区?3.学习歌曲(1)介绍“花儿”“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

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2)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对照着歌词来听一首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思考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歌词的格式是223,332,223,332,这种格式称为“双字双句尾”。

这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第二段意在抒情。

从表面上看是一位男子将自己心中的女子比作了牡丹,表达了自己对心中女子的倾慕之情,但是实质上是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3)再次欣赏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典型音列,并以“2-5”这一四度音调为契机,推动曲调的进行,真假声。

《上去高山望平川》名师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名师教案
在欣赏之前,我首先给他们介绍了这首歌曲,然后就让他们进行听赏,听完以后并能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这首歌曲的特点是什么,多说学生还是能体会到奔放这一点的。
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注意听,他们在对待教学的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也和学生的性格有关系,有些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开朗,活动就来就相对积极一些,有一些同学性格比较内向,活动起来就比较被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想出一些办法来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能够达到最大化。在下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和我一起置身于音乐当中,这样课堂气氛肯定会更活跃。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课题
名称
上去高山望平川
课型
教学分析
学习者
分析
继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学习内容分析
歌曲难度明显加大,段落中的难点多;乐句多,乐句的变化多。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花”的高亢和明亮,感受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歌曲的情绪。
三、再次欣赏歌曲,展开想像。
1、乐曲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 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 两大类。 “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 “短调子”节奏规整, 紧凑,音域狭窄。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3、复听歌曲,感受民歌的美
4、介绍花儿王---朱仲禄 四、创作活动: (以体验风格特征为主) 对于陕北民歌,先凭一、两首歌曲是不能对其音乐风格进行定论概括的,同学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体会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增强对西北民歌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歌曲分段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了解“花儿”这一民歌类别,并能够感受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情绪,增强对民族歌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聆听并欣赏音乐内涵并了解“花儿”相关知识,感受音乐旋律特点。

【难点】
体会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风格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西部放歌》,并提问:这首歌曲的歌名。

(多媒体播放《西部放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西部,听完之后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西部开发和西部人民的窑洞生活以及黄河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
顺势揭示课题《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属于那种民歌体裁?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花儿”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花儿”内容丰富,形式自由,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2.教师再次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男子对心爱女子的追求、爱慕之情。

(三)分段(步)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句悠杨,起伏较大,多以四度跳进与大跳,旋律高亢、自由舒缓。

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

2.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第一段歌词表达了怎样的寓意?
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段歌词描写了山高地广的景色,用了很多衬词衬腔,在最后一句引出“一朵牡丹”,把心爱的女子比喻成牡丹。

3.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二段,并提出问题:第二段音乐歌词有怎样的寓意?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段歌词承接第一段歌词,依旧把心爱的姑娘比喻成花朵,表达了想摘却摘不到的枉然之情。

深刻的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之情。

4.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聆听第二段,说说第二段与第一段在演唱形式上有何不同?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第一段比兴,第二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青海方言,真假声结合,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

5.完整聆听,教师提问学生:西北民歌高亢、自由的原因有哪些呢?(可以从西北人民的性格、地势等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西北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地形,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而当地人民经常站在山坡上远距离的呼喊、交谈,为此,他们会把声音拉得很长,便形成了这种高亢、自由的旋律。

并且当地人民粗犷豪迈、不拘小节,在他们的劳动生活中唱歌,是抒发情感的最好手段,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爱情的赞美。

6.完整聆听并哼唱。

(四)巩固提高
教师播放《嘎达梅林》,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从节奏、情绪等方面进行对比两首歌曲。

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回族歌曲,速度稍慢,节奏十分自由,情绪上是高亢、明亮的;《嘎达梅林》是蒙古族歌曲,速度中速稍慢,节奏舒缓,情绪是十分悲壮的。

两首歌曲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却都是富有当地民族地区特色的优秀作品。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花儿”的特点,教师呼吁学生热爱各民族歌曲,用美好的歌声赞美我们的幸福生活。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其他西北民歌,下节课一起分享。

四、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