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宏观经济
美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新动向

为美国第二号实权人物,这反映出目前美联储 美联储的独立性给它实行诸如反通货膨胀 这样的得不到广泛支持的政策留出了空间。而 靠选举才能得到职位的官员并不总会为了长期 的经济发展而牺牲他们的官职。总之,实践表 明, 不受政治干扰的、 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美联储 在有必要采用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时, 它 可以承受较大压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在稳定经 济的政策中,货币政策是目前唯一被看好的工 具,几乎没有人怀疑货币政策在决定总需求方 面的有效性。 三、 设定通货膨胀目标 近年来, 许多发达国家, 包括加拿大、 英国、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都有设定通货膨胀目标的 趋势。其含义是宣布通货膨胀率变动范围的官 方目标,并明确表示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 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鉴于此, 美国的许多经 济学家和立法者提议美国也应实行该项措施。 设定通货膨胀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 ( 政府或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 将努力 %) 使通货膨胀率接近在某一数量目标上。 ( 该目标通常是一个通货膨胀率的区间, #) 如每年 % —.-, 而非绝对的价格稳定。 ( 抑制通货膨胀是中期和长期内首要的 .) 或压倒一切的目标。但通常会为短期稳定目标 留有余地, 特别是有关产出、 失业率、 金融稳定 及汇率的短期目标,这些短期目标承认供给冲 击会影响产出和失业率,因此为避免过度的失 业损失和产出损失而暂时地偏离通货膨胀目 标, 也被认为是可取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设定通货膨胀目标的做 法, 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灵活的机制, 即制定 一个中期的通胀目标。而当经济冲击使得实现 严格的通货膨胀目标需付出高昂代价时,又允 许短期灵活性的存在。 几点评论: (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政治选举过程 %) 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所
%&&’ 年第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美国的微观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美国的微观财政政策一、案例内容美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也很重视微观调节。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陷入“滞胀”的情况下,用宏观政策进行总量调节,已经遇到了很大难题。
于是,美国政府扩大了微观财政政策的使用范围,强调以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的配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美国微观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利用大幅度优惠减轻企业、居民负担,鼓励私人投资和消费,刺激供给和内需有效增长。
1981年,美国经济处于严重衰退之中。
为实现经济的复兴,里根政府奉行了以刺激供给,调动企业积极性为主要目标的新经济政策,其重大举措是“经济复兴税法”的实施。
该税法在大幅降低公司所得税率的同时,把加速折旧制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把资产的使用年限与专为征税目的而折旧的周期之间的联系切断,如规定建筑物的折旧年限为10年,而实际平均使用年限为37年。
这样,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进一步加快,公司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笔固定资产的重置资金,从而为扩大投资迅速积累资金。
另外,为了使无利或低利企业享受投资税收抵免,即企业资本投资额的一部分可从当年应纳税额中扣除美国政府出台了“安全港租赁”条款。
该条款允许低利或无利企业可向别的企业租赁设备。
这样,作为出租方的高利贷企业因购入设备,可享受投资抵免的好处,而租用方的低利或无利企业不仅获得设备,而且还可和出租方“共享”投资抵免的好处。
再加上投资在享受投资抵免后,仍可按全额计算折旧。
这样,有力激发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维持了企业在经济衰退时适当的投资规模。
为刺激国人消费,美国政府同样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居民消费。
如美国政府运用减免税引诱人们购买房地产。
住宅购买者在计算自己当年度应税收入时,可以扣除购买第二栋住宅支付的地产税和住宅贷款利息;住宅购买者如因购买新宅而将旧宅出售,他可以将出售旧宅所得不计入当年应税收入总额中,享受延税优惠。
另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向高收入者征收高税,再以转移性支付的方式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贷款利息补贴、租金利息补贴、食品补贴等。
美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20 = 0 0 2 10 2 0 = 0 0 2 10 2 0 = 0 02 10
l 美元 乙
15 0 0 . 7 . 52 7 . 19
1, 6 . 2 1 38
12 5 0 . 7 . 36 7 . O2
1, 9 . 2026
美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指 G P( D 现价 , 经季节调 整, 折年率 ) G P( 0 0 经季节调整 , D 2 0 价, 折年率 )
G P 长率 ( D增 季节调 整 )
标
名 称 G os o sc rd c C r n pi s rsd met out ur t r e) ip ( e c G os o sc rd c a2 0 r e) rs dmet out t 0 0 i s ip ( pc
G rwt r e DPgo h a t
单位 l亿美元 O ll 美元 OL
%
9 n  ̄ 一垂唐 2 0 年 三季度 2 0 年 四季度 oa 08 08 1, 9 . 4 24 5 1, 2. 4492 1 ,0 . 4203 1, 4 . 1 70 3
28 .
1, 1 . 17 2 3
P roa dsoal icme esn i sben o l p R a Pmo acnu t n x edtr el e n lo smpi pn i e oe u B l c r n cut aa e nc r t co n n o ue a U e ly nrt nmpo meta e
全部工业 生产指数
P dc cs o lise os r ueP e Tt i d od) o r r ( af h g i n Pou tPi s tr da t a ) rd c r e( e s c I me ie e l n tma r s i Pou tP cs rd tr s rd c r e( u e ei ) si C ma a l
第二章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

一美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的货币 政策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通 货膨胀。相应的货币政策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肯尼迪政府时期:经济增长率较低,失业率较高, 国际收支逆差较严重。——增长性货币政策 约翰逊——经济增长转为低增长直至停滞不前, 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很严重。
伊寇斯(Marriner Eccles),一九三四年至一 九四八年,被认为是在格林斯潘之前美联储主席 中得分最高的一位,曾协助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 渡过大萧条时期,主持制定了《美国银行法》, 重振了美国银行体系的信心,加强了美联储制定 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力。有人评论说,伊寇斯的 最大贡献,在于领导着美联储独立于政府影响之 外、不受财政部左右的种种努力。
情景二:股市的崩溃只是经济大规模 衰退的一个信号。随之而来的,是800个 银行破产,900万个存款账户消失。人们 的生活积蓄在瞬间化为乌有。短短两年 多的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危机使14万家 企业倒闭,全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失业,在 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饥民们排成长队,只 为等候免费的面包和一点点汤。 ——《大国崛起》解说词
第二章美国自由市场经济 模式下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美国的财政政策
第二节美国的货币政策
Contents
1 2 3 4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的财政政策 20世纪80年代的财政政策 20世纪90年代的财政政策
布什政府的财政赤字问题
情景一:绝望像阴云一样笼罩了整个美 国。一些看不到出路的人甚至从纽约刚刚 建成的华盛顿桥上跳了下去。当时,美国 和世界各大媒体都不得不用这两个字来形 容30年代初的形势,那就是“恐惧”。 ——《大国崛起》解说词 而前总统胡佛送给罗斯福政府的一句话 “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 为力了。”
观美国宏观经济调节

观美国宏观经济调节镜头一:美国的宏观经济史略(1900-1996)经历了多次衰退后,美国经济走进了20世纪60年代。
约翰·肯尼迪当选总统后,希望重振经济。
在那个年代,被称为“新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主宰了华盛顿。
肯尼迪以及后来的约翰逊总统的顾问们主张扩张性政策,国会批准了刺激经济的举措,内容包括1963年和1964年的大幅度削减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
在60年代早期,GDP每年增长4%,失业下降,价格保持稳定。
到1965年,美国经济已经达到其潜在的产出水平。
遗憾的是政府低估了越南战争所需要的开支。
国防开支从1965年到1968年增长了55%。
甚至当严重通货膨胀性的经济景气已经变得很明显时,约翰逊总统仍然在推迟采取旨在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痛苦的财政措施。
直到1968年,增税和减少民用支出的措施才得以出台,但这对缓解经济过热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来讲已经为时太晚。
联邦储备系统还以货币供应的快速增长和降低利率来容忍经济的扩张。
结果,在1966-197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经济都在大大高于其潜在生产产出能力的水平上运行。
在低失业和高负荷运转的压力之下,通货膨胀率逐步升高,开始了从1966年持续到1981年的所谓“通货膨胀时代”。
在70年代末,工业世界受到一种新宏观经济症的冲击,它就是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这种病在1973年最为严重。
对原材料和燃料供给的这种严重冲击引发了批发价格猛烈上涨,同时通货膨胀率迅猛上升,实际产出下降,美国进入了“滞胀”时期。
到1979年,美国经济已经从1973年的供给冲击中恢复过来。
实际产出已回归到潜在产出的水平。
但中东不稳定,特别是伊朗爆发革命又引起了石油价格的再度猛涨,从1978年初每桶14美元跃升至1979年每桶34美元,从而导致了另一场石油价格冲击。
同期通货膨胀率也急剧上涨,从1978年到1980年平均每年上升12%。
联邦储备系统随即采取了货币紧缩的措施。
1979年和1980年,利率大幅上升,股市下跌,很难获得贷款。
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回顾20世纪初,经济学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围绕着经济周期和货币问题展开的。
在美国,弗里德曼和凯恩斯成为了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海耶克、罗宾逊和克鲁格曼等人也各有贡献。
下面将从美国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回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受铁路和石油工业的推动,但是不断的经济危机也开始频繁出现,这种经济不稳定增长的状态,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引起了凯恩斯的反思,他致力于研究萧条的原因和治疗。
凯恩斯的《通货膨胀和通缩的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巨著,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凯恩斯主张,国家需要适度干预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控制,来维持市场的稳定。
他的理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一。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华尔街和道琼斯指数也开始兴起,在这个时期,宏观经济学家更多的关注点从高失业率转向了物价稳定。
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货币供应量理论,即通货膨胀始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
并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和“自然失业率”等概念,这些理论对于后来的经济政策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总统政府尝试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缩小失业率。
这种做法被称为“新吉尔斯政策”,但是却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赤字。
这种政策对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是强化了经济政策和学术研究对于货币需求的关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这一时期,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成为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流,但是经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古根汉姆主张美国央行应该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这种经济政策思路,成为了美国的“里根主义”。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即降低对外贸易的壁垒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美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单位 ll美元 O L 1亿美元 O % 2o = 0 O o 10 1亿美元 O 1I 美元 o乙 ll美元 O L
百万美元
,n 生 一善 唐 2 0 年 三季 度 2 0 年 四季度 nR 垦 08 08 1,9. 4 24 5 1,2. 4492 1,0. 4203 1 , 4 . 17 0 3 28 . l180 2 . 9 1, 6 . 2486 8 94 6 , 1. 1, 1 . 1 72 3 — . 05 13 0 6 2.5 1, 7 . 24 8 8 8751 , 1 . 1 , 2 . 15 5 0 — . 62 12 9 6 2 . 7 8704 , 6 .
n ut o u t dxT t) Id s y rd cin n e(oa rp oi 1
18= 0 9 5 10 18= 0 9 5 10 18 - 4 10 9 2 8 = 0 l8 = 0 9 2 lo 18=0 92 10 18 = 0 9 2 10
2o=0 o 2 10
20=0 0 2 10 19 = 0 90 10 l亿美元 O % % %
17 5 0 .
7 . 64
15O 0 .
7 . 52
1造业生 产能力利用率 ( 季节调整 ) 全部个人 收入 3 月期 存款利率 (IO LB R) 新发 行3 期政 府债 券利率 l f 1年期政 府债 券收益率 0
3 . 55 4 . 19 267 1 . 16 5 7 . 19 5 8. 29 0 0 .
1 73 0 .
4 . 67 4 . 22 231 1 . 126 7 . l13 8. 128 8 .
美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本文将探讨美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首先,文章将回顾近年来美国经济的表现和主要挑战。
然后,将分析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最后,将展望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更加可持续和包容的经济增长。
正文:一、美国经济的现状近年来,美国经济表现出一定的复苏和增长势头。
根据相关数据,美国的GDP增速在过去几年中保持稳定增长,就业率稳步回升,通胀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此外,美国的股市也表现出相对强劲的走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然而,美国经济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贸易战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对美国出口和制造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其次,收入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富裕阶层的收入增长远远超过了中低收入者,这可能会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此外,美国面临着劳动力市场的紧缺问题,技能匹配度不足,这对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构成了挑战。
二、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了应对上述挑战,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
首先,降低企业税率和减少监管,以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
其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提升美国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此外,美国政府还进行了贸易谈判,以解决贸易争端,并寻求更加公平和开放的贸易环境。
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
企业税率的下调和减少监管,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灵活性,促进了商业投资和创新。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有望改善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三、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展望未来,美国经济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和挑战。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贸易摩擦的风险依然存在,可能对美国出口和制造业造成冲击。
其次,技术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可能导致部分工作岗位的消失。
此外,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美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更加可持续和包容的经济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宏观经济
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纵观历史,1894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是一个历史性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欧洲国家的债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拥有的欧洲国家债务进一步扩大。
此后,借欧洲国家的经济因战争已经濒临崩溃的机会,美国又通过对欧洲国家的各项援助控制了欧洲。
1991年后,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军事政治强国,直至今日。
研究宏观经济必须研究美国,是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实践方面,其他国家比之于美国,其实践经验是很贫乏的。
马克思说得明白,“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如同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以当时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对象一样,与时俱进的道理决定了我们研究宏观经济必须研究美国。
有人曾经剖析过前苏联。
1991年12月25日由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苏联从此在历史上划上了句号。
苏联解体前,重工业发达的苏联使得其看起来成为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细究之下,其经济运行态势不仅问题多多,更是有颠覆之忧。
有这样一个案例可以说明问题。
在苏联解体前夕,苏联妇女竟然在市面上买不到日常所用的丝袜,问题严重到苏联政治局要集体讨论决定如何生产的地步。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其经济控制到如此地步,经济安全与社会发展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则不同,以20XX年美国经济各方面发展数据为证,可以看出美国欣欣向荣的发展力。
而其中宏观经济层面的相关政策确保并推动了美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赋予美国经济学家崭新的思维与体验,从而使得经济学的中心最终从欧洲大陆转移至美国,并长期成为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
这也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作为上层建筑的宏观经济学显然是要建立在坚实的物质生产力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基础上的,而只有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下的美国经济才能够为宏观经
济提供如此丰富的土壤元素。
美国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受此推动,美国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增长期。
20XX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万亿美元(20XX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名)。
人均GDP为47,132美元(世界国家和地区第9名),经济逐渐恢复。
美国的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
在这个体系内,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在全国各地区,经济活动重心不一。
例如:纽约市是金融、出版、广播和广告等行业的中心;洛杉矶是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旧金山湾区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中西部是制造业和重工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游业和建材业为主要产业,并且由于其薪资成本低于其他地区,因此持续地吸引制造业的投资。
美国的服务业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
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了黄金、石油和铀。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占世界农业出口市场的一半以上。
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惊人的农业产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
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
美国也有发达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
美国是飞机、钢铁、军火和电子器材的主要输出国。
美国先进而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推动了美国在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总是站在新经济增长的制高点,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国家,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保证了其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外生性经济效益的不断涌现。
而其以三权分立为代表的完整的法律体系确保了国家系统廉洁高效的运作。
市场边界的合理划分,使得美国各个产业各司其职,运作顺畅。
美国资源的充分而合理的组合也给予了其发展的基础。
事实证明,对于宏观经济的灵活掌握与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其产生、发展、成熟的环境清晰认识的基础上,美国当前的发展正赋予宏观经济学以崭新的内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