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劝学》论证方法辨正.docx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举例:
如《说嫉妒》: 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 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使人 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地论证了嫉妒害己的 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比如:《拿来主义》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 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 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 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 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 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 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 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 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 者是全不这样的。
拓展: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 (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 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 概括更深入。 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 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 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 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 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 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f446781fb307e87101f696c7.png)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篇一 :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论证手法的本身没有价值大小的区别,只有论证作用的不同,将一种论证方法用在最恰当的时机以达到自己的论证目的就是最完美的方法。
,]一、从属性上区别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
甲事物具有某种属性,从而论证乙事物也具有某种属性。
邹忌和齐王同为统治阶级,他们具有同样的阶级属性。
邹忌通过自身的经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故美于徐公。
推出同为统治者的齐王也具有相似的属性:宫妇左右莫不四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较生疏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
喻体和主体两个事物属性不同,而只是有某些相似点。
譬如:《谏太宗》中,治理国家需要积累德义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本身属于不同属性的事物,只是存在相似点。
这一点是基于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从论证的基础不同上区别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应从事实出发,又要回到事实,并受事实的检验。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果邹忌不是以自身经历为事实基础,那么,类比推理就没有起点。
又如齐威王没有和类比的事实有相同的属性,也不能推出“王之蔽甚矣”的正确结论。
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的作用。
比喻论证的基础是比喻辞格,不一定是实有其事的,可以合理地想象、虚构出某种情况或形象,如寓言、神话、小说等都可以作为比喻论证的材料。
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在当作寓言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出现在古籍中的,它具体形象地说明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懂装懂的人。
鲁迅《拿来主义》孟子“缘木求鱼”“五十步笑百步”三、从论证效果上区别类比论证着重点在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是通过相同的属性“妻私”、“妾畏”、“客求”和“宫妇私”、“朝臣畏”、“庶民求”的两两相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说服了齐王纳谏。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之欧阳语创编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个人收集整理-ZQ《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地原因在于它把深奥地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地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地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地综合运用.《劝学》地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地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地境地.本段是从学习地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地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地成效.本段是从学习地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地积德”,正面论述积累地作用,得出学习上地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地.“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地好坏,不是学习地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地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地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地比喻,把抽象地道理阐述地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地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地先设喻再引出要说地道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回归教材地议论性散文,大胆借鉴《劝学》地典范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我们最主要地是借鉴《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地运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劝学》提纲:、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学习地意义(个比喻)——提高或改变自己、学习地作用(个比喻)——弥补不足、学习地态度方法(个比喻正反对比)——积累、坚持、专一1 / 1。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劝学》论证方法辨正.docx

一、引言《劝学》是《荀子》首篇,又名《劝学篇》。
其从儒家道德修养论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最终所达境界等问题。
虽然文中所谈学习与儒家要求的君子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其中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用心专一、虚心求教等,在各个领域均有普遍借鉴意义。
不仅有助于个体道德建设、彰显生命价值,更对塑造“君子”型人才,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文中使用大量喻证,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
但是郑光复认为《劝学》的论证特点是类比而非比喻。
他认为《劝学》属于议论文体裁,因而文中所用为类比推理方式,而不是喻证。
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喻证说理与类比推理的区别。
本文拟就此对喻证法与类比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修辞与逻辑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领略《劝学》的艺术魅力。
目前学界虽有针对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关系的研究,但几乎都从逻辑学角度进行论述,很少涉及修辞学和逻辑学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而针对《劝学》中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的争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鉴于此,澄清比喻论证和类比推理的关系,对修辞学和逻辑学研究都将大有裨益。
二、喻证法与类比的界定比喻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属于逻辑学范畴。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常因语言而异;逻辑是抽象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人类共同的。
修辞运用离不开思维活动,但不一定符合逻辑规律,可以只表达形象思维、感性认识;逻辑思维虽然也离不开语言运用,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依赖抽象思维、理性认识,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手段表达,一般不用积极修辞手段。
对二者的混淆会产生两个后果:或者认为逻辑不可靠,或者认为修辞等同于推理。
喻证法即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多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喻巧而理至”。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到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古今中外均喜用喻证法证明观点或解释晦涩的术语,因其清晰易懂,生动形象。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劝学》是《荀子》首篇,又名《劝学篇》。
其从儒家道德修养论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最终所达境界等问题。
虽然文中所谈学习与儒家要求的君子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其中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用心专一、虚心求教等,在各个领域均有普遍借鉴意义。
不仅有助于个体道德建设、彰显生命价值,更对塑造“君子”型人才,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文中使用大量喻证,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
但是郑光复认为《劝学》的论证特点是类比而非比喻。
他认为《劝学》属于议论文体裁,因而文中所用为类比推理方式,而不是喻证。
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喻证说理与类比推理的区别。
本文拟就此对喻证法与类比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修辞与逻辑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领略《劝学》的艺术魅力。
目前学界虽有针对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关系的研究,但几乎都从逻辑学角度进行论述,很少涉及修辞学和逻辑学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而针对《劝学》中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的争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鉴于此,澄清比喻论证和类比推理的关系,对修辞学和逻辑学研究都将大有裨益。
二、喻证法与类比的界定比喻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属于逻辑学范畴。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常因语言而异;逻辑是抽象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人类共同的。
修辞运用离不开思维活动,但不一定符合逻辑规律,可以只表达形象思维、感性认识;逻辑思维虽然也离不开语言运用,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依赖抽象思维、理性认识,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手段表达,一般不用积极修辞手段。
对二者的混淆会产生两个后果:或者认为逻辑不可靠,或者认为修辞等同于推理。
喻证法即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多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喻巧而理至”。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到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古今中外均喜用喻证法证明观点或解释晦涩的术语,因其清晰易懂,生动形象。
目前,逻辑学和写作学论著均把“比喻论证”列为论证方法之一,公认议论文体中也可以使用比喻辞格。
各地中高考多次考查比喻论证,如哈尔滨2013年中考语文,提问“谦和,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谦和,似一篇清丽的婉约文章”是哪种论证方法。
上海、内蒙古、河南、安徽、浙江、四川、福建等省市均有此类考查内容。
可见喻证法不仅使用广泛,而且成为中学语文要求掌握的内容。
类比推理,是一种前提与结论具有或然性联系的推理,也称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若干属性上相似从而推出其在其他属性上也相似的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导事理的逻辑手段。
喻证与类比的构成很相似,都具有比与被比的两个事物,这两个事物必须有类似之处,并且要求比较双方相似处越多越好。
但二者的区别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比喻通过形似描摹说明,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影响语言传播的效果,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通过内在联系寻求共性,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影响认识事物的推断,属于逻辑学范畴。
第二,从内容看,比喻有本体、喻体,通过相似点(形似)联系在一起,喻证法注重的是相似性;而类比有被类比事物和类比事物,通过逻辑关系(质同)联系在一起,注重比较双方的相关相连,质的同一。
第三,是否有本体和喻体出现是喻证与类比的根本差异。
从形式结构看,喻证可出现本体、喻体和表示相似关系的喻词,也可只出现本体、喻体或只出现喻体。
类比的类比事物和被类比事物都要出现,表示判断推理的词可不出现。
推理形式是:已知:甲具有a、b、c、d属性(例如,已知甲具有:a人类;b健康;c吸食毒品;d成瘾)已知:乙具有a、b、c属性(已知乙具有:a、b、c同甲)推知:乙也可以具有d属性(结论:乙的d也同甲)从括号中替换的事例看,具有相同属性的甲乙两个事物会有相同表现。
乙事物的表现是未知的,由甲事物推理出来。
有的虽然未经证明,但具备上述条件要求也是可信的。
如张三和李四身体条件相同,张三吸食一定量毒品会成瘾,李四不用试也可推出相同结论。
人们根据地球有生命存在,推出其他与地球属性相同的类地行星上也会有生命乃至智慧生命存在,从理论上说是符合逻辑的、可信的。
但属性不同则不能如此类比。
第四,喻证说理易明,类比推理可信。
喻证的本体喻体是两类不同事物,力求形象、生动,对语境依赖程度较高;而类比无须形象、不求生动,要求类比与被类比的是两个同类事物,具有相同属性,从而推出未知事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由一个人的“受蔽”推出同类的另一个人也同样会“受蔽”,从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另如,皖南事变后郭沫若(时任文委主任委员)在反驳被要求加入国民党的理论时,用“相信佛教的不一定做和尚、做和尚的不一定信佛教”类推出“信三民主义不一定加入国民党,重在实际行动”的结论。
这都是人跟人比。
同样的人,做事、思考也具有相同性,此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同喻证说理相比,类比推理因其具有逻辑力量更令人信服。
由于事物复杂,人的认识有限,所以类推常具有或然性。
但不能因此否定类推的逻辑性,随心所欲地使用这一手段或把不相干的事物硬扯到一起,牵强附会。
另一方面,也不能以这一逻辑手段的条件要求修辞手段——比喻。
比喻辞格重在相似性,常常通过违反逻辑规则,改变真值条件(违反“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迫使人循相似点联想,以起到形象说明的作用。
所以类推不能通过表象联系进行,而喻证说理却可以通过表面相似构成。
这是它们特点上的重要区别。
有一些观点混淆了喻证和类比的区别,除上文引郑文“《劝学》的论证特点是类比而非比喻”外,华夏大地教育网所载资料认为比喻论证同于类比论证,称“类比论证也叫比喻论证”;广东考试服务网所载资料认为比喻论证属于类比论证,称“凡比喻论据都是类比论证法”。
因而亟须澄清喻证和类比的关系,避免出现更多谬误。
三、《劝学》中喻证与类比的争议喻证可否用于议论文进行说理?答案当是肯定的。
喻证说理与类比推理并非水火不容、截然相反,只是作用和特点不同,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喻证说理重在形象说明作用,类比推理重在抽象推出结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认为,《劝学》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正好指出喻证说理的作用、特点。
在《劝学》中,“学不可以已”是开篇提出的论点,但这只是个抽象道理,不易于被人接受,于是荀子借助常见具体事物,形象、生动地加以解释说明,以达到劝导目的。
《劝学》中的草木变化、动物活动,显然不能与人的行为类比,不能由水和冰的关系推理出人与人的关系,更不能由蚯蚓、马等动物推导出人的某些能力、性质。
它们与人的关系只是形似而非质同,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
仅因文体是议论文便认定只能用类比而不能用比喻的观点是片面且不符合事实的。
郑文也许觉得凭借《劝学》是议论文体就说不能用比喻不妥,所以又接着说:“另外,比喻在议论文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精辟入微地说理,使人有所悟,也就是从形象的比喻中明白道理。
”如此可以说,其也同意可使用比喻在议论文中说理。
可是,接下来其又以《荀子·富国》“事强暴之国难……辟之是犹处女婴宝珠……而遇中山之盗也……”为例,质疑道:“荀况是设喻高手,同出自其笔下的《劝学》字里行间为什么找不到这样完整的妙喻呢?”进而说:“再有,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所引例证广泛而繁多。
倘若《劝学》真是有那么‘多种多样’的比喻形式,陈先生为什么一句也不引呢?是故,我们认为《劝学》是古文中运用逻辑推理非常成功的典范文章,这种现象在先秦散文中俯拾皆是,如果要讨论其论证方法,则是类比论证法,而绝非喻证法。
”这种论证与其论证的观点正好相反,恰恰是在证明《劝学》完全可以用比喻说理,只要把“同出自其笔下的《劝学》字里行间为什么找不到这样完整的妙喻呢”一句后边改成“……为什么不可以用这样的妙喻呢”。
至于是否“完整”,则没有本质区别。
用语简繁、整散,须视需要而定。
比喻说理不见得都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郑文不也说修辞“要根据题旨情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吗?至于陈望道先生是否引过更不足为证。
因为从推理前提看,大前提须是陈先生引过所有的比喻说理文例,才能得出“没引过就不是”的结论。
古文经典浩如烟海,难以尽引也无须尽引,怎能说没引过的就不是比喻说理?就是其举过的比喻例子《修辞学发凡》中也未尽列。
说“《教参》编者由于对比喻修辞格的构成缺乏严谨的科学分析,因而混淆了比喻的种类与比喻的概念,把诸如‘正面设喻’‘反面设喻’看成比喻的种类,是有悖于比喻辞格特点的……”是不正确的。
首先,即使种属关系混淆也并不改变问题的性质。
如同把“写了批评文章”说成是文章或作品一样。
比喻分类也可有所不同。
可按内容分、按肯定否定分、按程度分、按结构分……角度不同,分类自然不同。
所以还另有“讽喻”“迂回设喻”“强喻”“弱喻”“博喻”等。
南宋陈骙(1128—1203)所著《文则》已把比喻分为十种。
其中几种与《劝学》有相似之处,如:二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
……《国语》……又曰:“虽蝎潜焉避之。
”四曰诘喻:……《论语》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六曰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
《书》曰:“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其中,诘喻按句式分,但此处例句与隐喻例句一样,相当于现在按结构分的借喻。
当然,陈望道先生按成分构成所分“明喻、隐喻、借喻”可看作比喻的基本分类。
这一分类体现比喻的基本结构特点,反映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关系。
陈骙《文则》的“若金,用汝作砺”同《劝学》“金就砺则利”都是比喻。
追溯《劝学》中比喻句来源可见,有的也曾出现本体和喻体:孔子谓子路曰:“……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君子不可以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说苑》卷三)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子思子》佚文)孔子师徒以不同事物设喻,辩论人是否需要学习,本体、喻体明确。
子思连用比喻说明“学习可以益才”的道理。
《劝学》中不是可以找到借鉴这些比喻的影子吗?郑文认为:“青”“蓝”均为同一类事物,而句子却没有用别的事物描写和说明“青出于蓝”,也就是它不具备比喻辞格的条件,根本不是比喻句,而只是陈述句……不管何种比喻中都应有“譬喻与被譬喻”的两种事物。
这段话有三点不当。
第一,《劝学》以“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喻“学习可以提高知识修养”的事理,整句是喻体;并非以“青”喻“蓝”,“青”或“蓝”都不是喻体。
既然“青”和“蓝”之间没有比喻关系,那么二者是否为同类事物都没有关系。
第二,陈述句与比喻句也不相干,陈述句并不排斥比喻句,二者不是同一平面对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