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读后感

合集下载

《雪国》读后感【优秀9篇】

《雪国》读后感【优秀9篇】

《雪国》读后感【优秀9篇】雪国读后感篇一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这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净土,仿佛世外桃源,如梦似幻,夜空下一片白茫茫,无边无际。

积雪覆盖的村落,散发出浓烈嫩叶气息的后山,亭亭如盖的杉树,雪水融化的青石板,秋阳般的芭茅花,翩翩飞舞的蝶儿,夕阳晚照的河流,耀光点点、缀满银河的星辰,朴实的景致,悠闲宁静,在大雪纷飞的雪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带着与生俱来的虚无缥缈,遗世而独立。

一场虚幻的梦在唯美、冷艳、凄清的雪国徐徐展开。

《雪国》是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

川端康成以“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哀伤,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成为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如北国的雪清冽、孤寂,似飘落的樱花唯美、哀怨。

故事讲述了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

第一次读《雪国》,沉醉于一派北国风光唯美的雪景中,仿佛置身于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听见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看见远处的崇山叠峦透明而冰凉,笼罩着一层柔和的乳白色,上面的积雪熠熠生辉,屋檐前的小冰柱闪着可爱的亮光,村里的孩子们在田间滑雪、嬉戏打闹,纺织姑娘们把挚爱之情全部倾注于纯手工产品,晨曦泼洒于厚雪上的白麻绉纱上,染上绮丽的红霞,仿佛一扫夏日的污秽。

再读《雪国》,被“川端式的美”所折服。

川端康成的作品文字美,意境更美,喜欢用镜子的意象来创造虚幻又真实的美、超越现实的美,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唯美、哀怨、冷艳的世界。

他曾说:“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他不但是美的创造者,美的追求者,还将日本物哀之美和幽玄之美诠释至极致。

他细腻而悲哀的笔端下处处流露出“美”,追求纤细而哀愁的情调,让人感受到日本式的悲壮之美:哀怨、凄婉、悲悯。

2024年《雪国》读后感(3篇)

2024年《雪国》读后感(3篇)

2024年《雪国》读后感《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宏大的长篇小说,于1948年出版。

小说以一个叫志贺的东京雇佣作家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与一个叫神山的女人之间的禁忌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一座被雪覆盖的偏远山村中的艰难生活。

这是一部极具诗意的小说,描绘了人与自然、爱与死亡的复杂关系,引发了我许多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雪国》,我被小说中独特的叙事风格所深深吸引。

川端康成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雪覆盖的山村风景和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使人不禁沉浸其中。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让读者更加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透过主人公志贺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个迷失、困惑、充满欲望的男人。

他对于这个陌生而异国的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开始探索并渴望融入这个山村的生活。

小说中的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

雪覆盖了整个山村,形成了一片美丽而寂静的景象。

然而,雪也无情地阻隔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

这对于志贺来说尤为困扰,他发现自己无法适应这个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环境。

雪还象征着死亡和孤独。

在小说中,雪一直伴随着主人公和神山的爱情故事,代表着他们离不开的、同时又无法实现的渴望。

川端康成通过雪的形象,传达了人与自然、爱与死亡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对自然和生命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也对小说中的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雪国》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

主人公志贺是一个在异地迷失的人,他被雪村的秘密所吸引,却又无法真正融入那里的生活。

他和神山之间的爱情又被本地人看作是一种禁忌。

这些关系的错综复杂,让我不禁思考着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和谐。

此外,我也对小说中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兴趣。

《雪国》发生在日本乡村的一个偏远地区,描绘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

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

我通过这本小说了解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也对与我所熟悉的西方文化有了一种对比和对话。

总的来说,阅读《雪国》是一次深入而有意义的体验。

《雪国》读后感15篇

《雪国》读后感15篇

《雪国》读后感15篇《雪国》读后感1翻开《雪国》,有些不习惯,因为这书开头没有我国书籍中的“序”之类的导读介绍。

只有简单的作者介绍: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作家。

生于大阪。

1968年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山音》《古都》《睡美人》等。

《雪国》让我读出了萧条、苍凉、寒冷、凄婉、唯美。

《雪国》开篇,美丽的叶子进入了男主岛村的视线。

作者用细腻地笔触描写了深深吸引男主岛村的叶子姑娘的外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例如“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

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在晃动,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

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

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触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世界。

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这是一束从这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

她的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一瞬间,就象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夜光虫,妖艳而美丽。

”诸如这样的细腻描写很多,以致于我后来不再划线了。

不仅是对叶子,对女主驹子也有许多,还有景物描写也是极其的细腻的。

由此可见,作者精于观察,在写作上极其有耐心。

这正是我所欠缺的,我写作时总是想尽快地把事情表达完整,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只是点缀于__中。

读川端康成的作品,每个人物都像是从散文诗中走出。

每个国度风土人情不同,每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不同,文中男主岛村明里恋着驹子,心里满满的中意的是叶子,家里还有太太孩子,这是我不可接受的。

然,驹子为救老师的儿子当艺妓,__的结尾,叶子葬身于火海,这一切的一切又是多么的悲戚和无奈。

雪国是寒冷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无助无奈,身不由己地挣扎。

《雪国》留给读者的都是细腻、凄婉、寒冷而唯美的画面。

我读完整本书,被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不急不躁娓娓道来的叙述,耐心地描写人物和世间百态的功力折服。

《雪国》读后感

《雪国》读后感

《雪国》读后感《雪国》读后感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雪国》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雪国》读后感1初夏的日子,季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潮热。

静静地坐在落地窗前,品读川端康成的《雪国》,冷冽的美感如洁白的雪片落在手心,悄悄融化,恍惚之间,竟不知它是否真实地飘落过,还是只曾出现在幻镜中。

故事讲述了男主人公岛村来到远离东京的乡村旅行,在那里与一位年轻的艺妓驹子和一位纯情少女发生的感情纠葛。

《雪国》起笔于1935年,当时的日本正准备全面发起战争。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作者并没有写明对战争的看法与态度,而是只用细腻的笔尖,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妓拼命地想要生活下去,追求淳朴爱情的真实状态,表现了自己内心对女性的深切同情。

书中的驹子善良、真实、充满勇气,她对自己的未婚夫并没有爱情,却在无助、孤苦的逆境中,为其筹集治疗费用去做了艺妓,在悲惨的命运面前,她没有自甘堕落,而是保护自己纯洁的身体,苦练技艺,艰难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她对岛村质朴、热烈的爱情其实也代表了对淳朴、正常生活的渴望与依恋。

男主人公岛村的形象似乎总是模糊不清,以侧脸示人,他的形象掺杂沉默与哀怨,对于宿命的无可奈何,对于驹子的爱并没有真正认同且深感愧疚,认为一切都是“徒劳”,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许与作者父母早逝,青年时期又遭遇失恋的经历而形成的沉默、封闭的性格有关。

岛村的手指感觉到的是驹子,而看到和听到的却是纯情少女叶子美的近乎悲戚的眼神与声音。

他心中惦念着相别一年的驹子,又偷偷欣赏着借助窗外流动的山色映出的叶子的影子,他在自己的意境中对温柔的像慈母般照顾病人的叶子产生了爱意,却又不是世俗男女之间的情欲。

行男临死之时,驹子为了送别岛村甚至不愿回去见行男最后一面,但岛村却“感觉到一种生理上的厌恶”,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他的形象与驹子的形象也相矛盾,在对立中为读者展现了复杂社会的现实和内心压抑的渴望。

雪国读后感(15篇)

雪国读后感(15篇)

雪国读后感(15篇)雪国读后感第1篇:“知为什么,岛村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

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

”许是日本文学笔下时刻笼罩着淡淡的悲哀,我总敢轻易去触碰。

读罢川端康成的《雪国》,无力感似有似无地涌上心头,竟感到了莫名的惆怅。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故事便从川端笔下这片茫茫雪域开始。

岛村,坐食祖产的有妇之夫,对西方舞蹈感兴趣,然而却只是凭借西方舞蹈的书箱和图片去任意想像。

他是欣赏舞蹈家栩栩如生的肉体舞蹈艺术,而是欣赏他自我空想的舞蹈幻影。

驹子,雪国的艺妓,为了给师傅患病的儿子行男等医药费成为艺妓。

她是一个连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女子,她期望能够上城市去,与其它山沟沟里的艺妓一样,她几乎每一天都写日记,把读过的小说做了十册多的读书笔记。

小说描述了岛村三次到雪国来找驹子,在第二次来的途中被一双美丽的眼睛吸引。

“她的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余晖里飞舞的夜光虫,娇艳而美丽。

”这是一个叫叶子的姑娘,她的声音悲戚而优美,仿佛是某座雪山的加声,小说平谈如水,却纤弱氤氲着淡淡的悲哀。

最终以叶子在一场大火中丧生而结尾。

川端康成的文笔极其细腻,意识流的资料按时间顺序相互交织,所有情节,语言都如雪国的皑皑白雪,纯净而无丝毫杂质。

平淡却能给予心灵沉重一击。

小说始终围绕着“虚无”与“徒劳”。

在岛村看来,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拥有幸福的家庭和令人艳羡的社会地位,却一向在寻找活着的意义。

驹子在他眼中,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驹子记读书笔记是徒劳的;对城市的幻想是徒劳的。

“看上去她那种对城市事物的憧憬,此刻已隐藏在淳朴的绝望之中,变成天真的梦想。

他强烈感觉到,她这种情感与其说带有城市败北者那种傲慢的满,如说是一种单纯的徒劳。

”她爱上可能的他是一种徒劳,她为了将死的行男筹医药费是徒劳……生命本来就是徒劳的,所以岛村在看到叶子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极度的悲痛。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呼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雪国读后感(精选44篇)

雪国读后感(精选44篇)

雪国读后感雪国读后感(精选44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雪国读后感(精选4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雪国读后感篇1看《雪国》,我突然间想起曾经写下的一些关于火车、旅行的文字来,想想,自己是一个很爱坐上火车去旅行的人。

因为坐上火车,就能在陌生的人群中、在陌生的世界中穿行。

一路行来,飞驰而来的风景,来往去留的人们,可以让我胡思乱想上好一段时光了。

只是,对风景的描述,比之这样的名著,是绝对无法企及的了。

那样凌厉、冷艳、凄美的文字,在《雪国》中频繁出现,却那样自然,似乎是作者信手拈来,却又那样贴切于文章一贯风格和主题。

很容易让人沉溺其中。

淡淡的哀愁,抹不开的忧郁,深入骨髓的凄凉。

不是普通文字能承受住的重量。

发自内心的悲戚。

喜欢悲剧的我,何时是尽头?人生悲苦、孤独、凄凉如此,也许,不过是庸人自扰之。

我是个太容易多想多虑的人了。

也许,该多看看喜剧文才好呢。

雪国读后感篇2《雪国》故事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

岛村是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遗产,无所事事,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评论西洋舞蹈。

他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艺妓驹子,并被她的清丽和单纯所吸引,甚至觉得她的“每个脚趾弯处都是很干净的”,后来又两度到雪国和驹子相会。

小说就是从岛村第二次来雪国开始的。

驹子的三弦琴师傅的儿子行男患了肺结核,叶子陪同他从东京乘火车返回汤泽,正好坐在第二次去会驹子的岛村对面。

岛村透过车窗欣赏黄昏的雪景,却看到映现在车窗上的美丽的叶子,不禁喜欢上了这个美少女。

因而在他和驹子、叶子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关系。

小说最终以叶子的意外去世而告终。

雪国读后感篇3“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一段简简单单的开头,将我们引入这一个世界。

雪国读后感15篇

雪国读后感15篇

雪国读后感15篇雪国读后感。

课堂上,我们常常进行文章写作,作文可以关心我们表达我们的感情和思想。

写作没有素材,一提笔就简单无从下手。

怎么样才算是眼前一亮的优秀作文?我收集并整理了“雪国读后感15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保藏本页面!雪国读后感【篇1】岛村,既是故事的男主角,又是个旁观者。

,对于这个人物,我并不喜爱。

他是消极的,面对驹子对自己的痴迷,他觉得一切都是徒劳而已,他无法带给驹子想要的安心。

甚至于,他觉得自己所做的,对于驹子明丽的美和叶子空灵、清亮的美的贪恋、追寻都是徒劳的。

他看着驹子为生活奔波,为感情压抑,怜悯她、怜悯她,时而赐予她一丝劝慰过后又冷静地告知对方一切都是徒劳。

当然岛村这个看客做的也很吃力,他始终在追寻中想象中的漂亮,他渴求的清冷、洁净的叶子始终不正眼看他,而让他冲突纠结的驹子确是一味地等着他。

还时刻担忧着自己的心思被驹子看穿,想要躲着又期盼着接近。

相反我很观赏驹子,虽然付出得不到回报,依旧率性而乐观地生活着,渴望爱情,执着爱情。

喜爱、憎恶,每一种心情都表现得真实、坦然,丝毫不做作。

其实至今我又许多疑问,叶子对行男毕竟是什么感情?只是想实现护工的愿望吗?驹子对行男又是怎么回事,为何临死都不愿见面,只是不想感受生死离别的苦痛吗?驹子好像并不喜爱叶子,总是在岛村前避开着有关话题,可为何在叶子跳楼死时又苦的这么哀思,近似疯狂,莫非她真把叶子当做自己的寄予,盼望她活出另一个自己?雪国读后感【篇2】初见川端康成的《雪国》,不禁为这个布满梦幻气息的名字所动,过往曾耳闻的童话不由浮现心头。

在雪花飘落最纷密的地方,会有一个只有有心人才能见到的国度。

对这雪虔诚地许愿,当雪止之时,愿望便会实现。

借此,我不由自主地揣度,这也许是一部与爱相关的作品吧。

最真实的心愿总与爱相连,不是么?但当我读至最终时,却分明感觉一头雾水。

直至其次遍读毕,我认为这是一部与爱无关的作品,它的其中只有清冷的沟通与疏离的淡漠。

《雪国》读后感5篇

《雪国》读后感5篇

《雪国》读后感5篇《雪国》读后感1在我印象中,日本是一个漫天飘着雪花的国度。

在冬天,每一座房子的屋顶,每一座山上,每一片田地里,都应当有厚厚的雪,由于冬天的日本应当是属于白色的。

我之所以读《雪国》这本小说,就是在看到前面的简介时说川端康成在这本小说中有许多描写雪国的绝美片段,这也许也是吸引我这本小说的动力吧。

川端康成,对于我是一个不生疏的日本作家,他的《伊豆舞女》和《千只鹤》都为大家所熟知。

他是一位新感觉派作家、有名的小说家。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后因祖父母和姐姐相继死去,自己有飘无定所,心情愁闷成疾,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在后来的创作中就形成了一种阴郁的特色。

在他早期的作品里,主要是反映一些社会想象,但是由于后来受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的影响,渐渐脱离现实,而头脑中的封建主义思想开头有所进展。

《雪国》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他前后期思想的分水岭。

主要人物岛村是一个讨论欧洲舞蹈的富家子弟,他在去雪国是遇上了年轻秀丽的艺妓驹子,驹子是一个很出色的艺妓,不仅会舞蹈,三弦,而且还有记日记的好习惯。

在岛村的眼里,他们的关系只是艺妓与恩客的关系,驹子却仰慕者有才华的岛村。

在明白岛村的心愿后,只能央求他:一年来一次就好,带夫人来也欢送,这样才长久。

在岛村其次次来雪国时,他遇见了叶子。

叶子在他眼里是一个完善的女人,他屡次向驹子问起叶子的状况,但驹子都模糊其辞,不愿多说。

在岛村第三次来雪国时,叶子为了救剧场里的孩子从二楼掉了下来死了,但是岛村对于叶子也只是表以怜悯,并没有什么其他表现。

倒是驹子,抱着叶子的尸体发疯的叫喊。

在这部小说中,我觉得驹子是一个很冲突的人物。

在面对岛村时,是一个温顺的女人,一个痴心盼望能等到爱情的女人,但是在面对叶子及行男时,她又是一个好似很无情的人。

她对于岛村的痴情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你在数什么?”他问过之后,女子照旧悄悄地屈指数了好一阵子。

“那是五月二十三日。

”“是吗,你是在数日子呐?七、八月连着都是大月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国》
在东京人岛村的眼里,生命本是徒劳。

赶鸟节不过是孩子们嬉戏的徒劳,就像在铺席上挣扎的飞蛾的徒劳。

驹子写读书笔记和日记也是徒劳,每天晚上奔走于各式各样的酒席,陪酒、表演更是徒劳,就连她执着的爱情也是美丽的、稍纵即逝的徒劳。

一切如病故的行男一样,终将化为乌有。

岛村以旁观者的视角俯视着雪国的一切,不仅从空间上俯视,也从时间上俯视。

驹子的“挚爱之情不能像一件绉纱一样,留下实在的痕迹,纵然穿衣用的绉纱在工艺品中算是寿命最短的,但只要保管得当,五十年或更早的绉纱照样穿在身上不褪色。

而人的这种依依之情,却没有绉纱寿命长……”
悲观的岛村看到“在驹子身上迸发出的奔放的热情,觉得格外可怜……”的确,想到鲜活的生命终将万劫不复地毁灭,任谁也会为之悲叹动容。

但是驹子对待生活,却是完全不同的姿态。

她有着一股明知徒劳偏偏为之的倔强。

“连要洗的衣服也叠得整整齐齐的……”“不把日常生活安排得妥妥贴贴,是安不下心来的……”“虽然明知收拾好,还会给弄乱的,但总得去管它,否则放心不下……”她尽全力追求生命之美,每次见岛村,都要换一件不同的赴宴服。

家里的“衣柜虽旧,却是上等直纹桐木造的……”“朱漆的针线盒闪闪发亮,显得十分奢华……”“她从十六岁起就把读过的小说一一做了笔记,因此杂记本已经有十册之多……”她写日记,“不论什么都不加隐瞒地如实记载下来,连自己读起来都觉得难为情哩。


驹子对爱情的渴望像芭茅一样苍劲挺拔,不管不顾。

“才不呢。

我才不干这种可怜巴巴的事。

那种给你太太看见也无所谓的信,我才不写呢。

那样做多可怜啊!我用不着顾忌谁而撒谎呀!”“我爱怎样就怎样,快死的人啦,还能管得着吗?”
但是这样坚韧的爱情,是岛村的灵魂无法承载的。

岛村爱的不是触手可及的、滚烫的生活,相反,他向往的是映在火车玻璃窗上的虚幻美景,是那不曾见过的西洋舞蹈,是谜一样认真而冷漠的叶子。

苍劲挺拔的芭茅,他只能远远地当作感伤的花欣赏,一旦近在咫尺,只会让他惊诧。

他被生命的无意义困扰着,逐渐消沉,转而追求虚幻的东西,只有那遥远的、神秘的世界才能激起他的兴趣。

他沉浸在感伤里,哪怕刚看过初夏的群山……
岛村有一种漫不经心的出世态度,他浮于生活表面,看似逍遥洒脱,何偿不是对生命本能的压抑和扭曲。

他一开头就想向驹子求欢,却绕弯子托驹子帮他找艺妓,借口说:“我想清清白白地跟你交个朋友,才不向你求欢呢。

”驹子信了他的解释,“声音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岛村反倒觉得这样轻易地欺骗了她“心里有点内疚”。

驹子不止一次埋怨岛村:“你就是这点不好,你就是这点不好!”什么不好呢?川端康成没有挑明,是说岛村总是把话藏在心里,欲言又止吗?还是他出于虚伪的羞耻对瞎眼的按摩姐撒谎不认识驹子?都是,也都不是。

是说他对自己的生命本能撒谎呀!
岛村眼里的徒劳,恰是驹子生命的意义。

不错,人终有一死!人生诚然是一场悲剧,那也要演得轰轰
烈烈,绚烂美丽。

她在偏远的山沟里坚持练习三弦琴,虽是山村的艺妓,却弹得跟东京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好。

“她总是以大自然的峡谷作为自己的听众,孤独地练习弹奏。

久而久之,她的弹拨自然就有力量。

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


这哪里是弹拨的力量,分明是她旺盛的生命本能在向这世界呐喊咆哮。

她虽是女子,但顽强的生命力超过了身为男子的岛村。

两个灵魂迥然不同的人相恋,结局已定。

岛村虽然一次次被驹子的爱打动,却无法像驹子一样专心投入感情。

“岛村了解驹子的一切,可是驹子却似乎一点也不了解岛村。

驹子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岛村听起来有如雪花飘落在自己的心田里。

当然,岛村也不可能永远这样放荡不羁。

岛村觉得这次回去,暂时是不可能再到这个温泉浴场来了。


两人灵魂的差异,在驹子为岛村表演三弦琴那段显得最突出。

召妓时可以露出男人那副无耻相来的岛树,在音乐这展现灵魂的艺术面前,显出了孱弱的一面,几乎无法承受驹子的热情。

“突然间,岛村脸颊起了鸡皮疙瘩,一股冷意直透肺腑。

在他那空空如也的脑子里充满了三弦琴的音响。

与其说他是全然感到意外,不如说是完全被征服了……他感到自己已经没有力气,只好愉快地投身到驹子那艺术魅力的激流之中,任凭它漂浮、冲激。

”“她渐渐地像着了迷了,声音又高亢起来。

这弹拨的弦音要飘荡到什么地方去呢?岛村有点惊呆了,给自己壮胆似地曲着双臂,把头枕在上面躺了下来……”
驹子的美不在相貌,而在灵魂。

因为再没有比被压抑的人性更丑的了。

川端康成后来回忆:“[我]深深切入到小说人物驹子的内部,对岛村则浅浅地点到即止,从这个角度看,说我是岛村还不如说我是驹子……特别是驹子的感情,实际上就是我的感情,我想,我只是想通过她向读者倾诉而已。


作为驹子的川端康成究竟怎么看岛村代表的现代人呢,让我们借驹子口来结尾吧:
“东京人尽爱撒谎,讨厌!”
“东京人真复杂,实在难捉摸啊。

周围吵吵闹闹的,心不在焉吧?什么都心不在焉了。

有朝一日连对生命也心不在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