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他

合集下载

丝绸之路的典故

丝绸之路的典故

丝绸之路的典故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之一,穿越亚欧大陆,连接了古代中国和罗马帝国。

这条古老的商路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仅带动了贸易和商业交流,也加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当时,汉朝统一中国,国力强盛。

为了寻求与外界的更多贸易和文化交流,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寻找通往印度和罗马的贸易路线。

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道路,也揭开了丝绸之路的序幕。

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古代中国和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海路进行。

然而,由于当时海运技术的限制和海盗、风暴等因素的影响,海路交通并不稳定。

因此,通过陆路打通中西交通路线显得尤为重要。

二、丝绸之路的发展汉唐时期在汉朝时期,随着与西域的交通逐渐畅通,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得以迅速发展。

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展了大规模的贸易和外交活动。

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而西方的香料、宝石、玻璃等商品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在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时期。

唐朝政府高度重视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直接管辖西域地区。

这一时期,中国的商品更加丰富,包括丝绸、茶叶、瓷器、纸张等,而西方的商品也更加多样化。

同时,唐朝的文化也影响了西方,比如唐诗、唐乐等文化形式传入西方,受到了广泛欢迎。

宋元时期在宋朝时期,虽然由于内部动荡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兴起,中西交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宋朝的海外贸易仍然十分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通道。

中国的商品如丝绸、瓷器、纸张等继续出口到西方,而西方的香料、药材、珍宝等也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在元朝时期,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和统治,中西交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元朝政府设立了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和管理。

这一时期,中国的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继续通过丝绸之路出口到西方,而西方的珍宝、药材等也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解说词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解说词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解说词1. 起源概述: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古代商业和文化交流网络。

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当时中国丝绸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吸引了西方国家的注意。

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说是中国丝绸的出口和西方世界对丝绸的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经济发展: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丝绸的贸易路线,还是一条连接不同文明和经济体系的大动脉。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可以运往西方国家,而西方国家的黄金、银器、宝石等奢侈品则可以进口到中国。

这种贸易的繁荣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世界各地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3.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贸易路线,更是文化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的不同文明得以相互交流和融合。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也传播到了西方。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各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交通运输:丝绸之路的发展也催生了交通运输的创新。

为了确保商品可以顺利运输,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了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

例如,驼队成为沙漠中商品运输的主要方式,马车和船只则在陆地和水上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 地理影响:丝绸之路的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经过了许多地理特征复杂的地区,如沙漠、高山和草原。

为了适应这些环境,商人和旅行者们不得不开发出适应性强的交通工具和技术。

同时,丝绸之路的发展也促进了沿线地区的城市和人口的增长,并且改变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6. 崩溃和影响:然而,丝绸之路的繁荣并不是永恒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上贸易的兴起和新的贸易路线的开辟,如印度洋航线,渐渐削弱了丝绸之路的地位。

此外,政治和军事动荡也对丝绸之路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过,丝绸之路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遗产,对世界的影响仍然深远,它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合作,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历史课了解古代的丝绸之路

历史课了解古代的丝绸之路

历史课了解古代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中国与欧洲、中东地区以及印度等地。

它起源于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发扬光大,成为了丝绸和其他商品贸易、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本文将从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以及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中国丝绸成为古代世界上奢侈品的代表,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的兴趣。

汉朝皇帝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派遣了使者和商人出使西域,并建立了一条从中国出发、经过中亚地区,最终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贸易路线,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的经过丝绸之路的经过十分复杂,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主要线路。

1. 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经过甘肃、新疆等地,穿越塔里木盆地,到达中亚的塔什干、撒马尔罕等地,最终到达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埃及等地。

2.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从中国的广州出发,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然后继续向西南方向航行,到达阿拉伯半岛,再进入红海,最终到达亚历山大港和其他地中海沿岸城市。

三、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丝绸之路对于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1. 促进了中西方的商贸往来丝绸之路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商贸往来。

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奢侈品成为了欧洲贵族和富商们追逐的对象,同时,中国也从中亚和西亚地区进口了许多珍奇的商品,如大象、狮子等。

2. 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丝绸之路也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传播途径。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药材等产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和中东地区,引起了当地人的极大兴趣。

与此同时,中亚和西亚地区的人们也将他们的文化和科技带到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建筑、医学等领域。

3. 交流了不同文明的思想和宗教丝绸之路上的各种文明交流,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思想和宗教的交流。

佛教和伊斯兰教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历史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历史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历史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商贸通道,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文化、商业和军事交流的重要通道。

本文将从丝绸之路的起源、重要性、贸易品种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最早的起始点是中国的西北地区,途经中亚至西亚和地中海沿岸。

丝绸之路是由中国的汉朝开始兴起的。

当时,中国的丝绸成为了世界上各国的贵重商品,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来中国进行贸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

二、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丝绸之路的建立对于古代中国和世界各国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中国商品的出口,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其次,丝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的文化和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此外,丝绸之路还促进了东西方各国的人员往来和军事交流,丰富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丝绸之路的贸易品种丝绸之路上贸易的品种丰富多样。

首先,丝绸是当时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中国的丝绸以其优质和独特的工艺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青睐。

此外,古代中国还出口了茶叶、瓷器、铁器、铜器等各种工艺品和商品。

从西方国家进口的商品包括大象、香料、宝石、黄金等。

四、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建立对于古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影响深远。

首先,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中国文化和技术也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军事交流,对于保护国家利益和稳定地区局势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后,丝绸之路也为后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经验。

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重要通道,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和军事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及其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贸易通道,连接着东西方世界。

这条古代陆上和海上贸易路线不仅仅是一条物资流动的通道,更是带来文化、宗教、艺术等多方面交流的桥梁。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及其历史意义。

一、起源与发展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由于西汉末年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奢侈品出口量急剧增加,西方各国急需这些商品。

于是,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贸易往来,从而开启了丝绸之路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中国的西北地区,经中亚、伊朗、叙利亚等国家直至地中海地区;而海上丝绸之路则经过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最终抵达欧洲。

在陆上和海上的贸易通道上,不仅有丝绸的流动,还有瓷器、茶叶、药材、铁器等众多的中国商品被带到了西方国家,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西方文化的输入。

二、历史意义1. 经济交流丝绸之路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益处。

丝绸、瓷器、药材等中国特产受到西方国家的追捧,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家之一。

同时,中国也从西方国家引进了一些珍贵的商品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工艺美术、制造业、农业等方面的发展。

2.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文化的交汇点。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文化、宗教和艺术等得以传播至西方国家,如佛教、道教、中国茶艺、中医等都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并对当地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西方的宗教、科学、哲学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3. 政治交往丝绸之路也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提供了机会。

通过沿途的城市和贸易市场,不同国家的使节可以互派代表,进行政治上的交流和外交活动。

丝绸之路因此成为了推动东西方政治交流的重要平台,加强了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友好关系。

4. 促进世界和平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为东西方之间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贸易与文化的交流,各个国家更好地理解了彼此,增进了友谊,减少了战争和冲突。

丝绸之路背景简介

丝绸之路背景简介

丝绸之路背景简介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从中国开始,经过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等地的一条陆上交通线,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

它的名称源于中国向西方输出的丝绸,但实际上这条路线上运输的不仅仅是丝绸,还有许多其他商品和文化。

一、起源和发展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朝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开始形成。

当时中国统治者想要开辟贸易通道,将中国的商品输出到中亚和欧洲等地。

同时,中亚和欧洲也有许多商品需要进口,这就促进了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交通线越来越繁荣,成为了古代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

二、主要路线1. 陆上路线:起点是中国长安(今天的西安),沿着黄河流域向西穿过戈壁滩和天山山脉进入中亚地区。

然后通过喀什噶尔、撒马尔罕、巴格达等城市向南或向西进入阿拉伯半岛或欧洲。

2. 海上路线:起点是中国的广州,经过南海、印度洋和红海,最终到达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港。

三、贸易内容丝绸之路上运输的商品种类繁多,除了丝绸以外,还有茶叶、瓷器、铜器、铁器、玻璃制品等。

同时,这条交通线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

例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亚地区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四、影响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它还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许多知名的历史人物也曾经在这条路线上旅行或经商,例如马可·波罗和张骞等。

此外,丝绸之路还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现代重要性虽然现在丝绸之路已经不存在了,但它对于现代世界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上运输的商品和文化对于今天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在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丝绸之路的精神和影响也得到了再次强调和传承。

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千年古道的传奇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的摇篮,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丝绸之路作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承载着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本文将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展示这条千年古道的独特魅力。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国力强盛,为了扩大疆域和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汉武帝决定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抵达大月氏国,并与其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后,大月氏国王派遣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

汉武帝根据张骞的汇报,决定开辟一条通往西域的新路,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除了丝绸这种中国特产外,还有茶叶、瓷器、铜铁等商品在丝绸之路上流通。

同时,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也在丝绸之路上传播,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派遣玄奘法师前往印度取经。

玄奘法师历经艰险,最终成功抵达印度,并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

这些经典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为了寻求更多的市场和资源,宋朝开始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的贸易。

同时,宋朝的科技水平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特别是在航海技术方面。

南宋时期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海洋强国地位。

明朝时期,丝绸之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方面,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海上贸易;另一方面,蒙古帝国崛起,对丝绸之路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尽管如此,丝绸之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繁荣。

三、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文化走廊。

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丝绸之路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命运共同体。

正如古语所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影响

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影响

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其起源和发展对于推动世界经济交流与文化互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丝绸之路的起源、通道路线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于古代世界的影响和现代的启示。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汉朝时期。

当时,中国的汉武帝派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贸易联系。

随着贸易的推进,丝绸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物品,而这条贸易通道也逐渐形成。

二、丝绸之路的通道路线丝绸之路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通道。

陆上丝绸之路起始于长安(今天的西安),途经甘肃、新疆等地,通过中亚地区抵达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从中国东南部沿海开始,经过南海、印度洋,抵达东非、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地区。

三、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形成不仅促进了商品贸易,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条贸易路线上,东西方的各种文化、宗教信仰、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许多重要的思想学说如佛教、伊斯兰教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艺术、建筑、音乐等领域的互动,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

四、丝绸之路的影响1. 经济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古代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掌握丝绸生产技术的国家,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输出到西方,使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出口国。

而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其他物品的交流,如茶叶、瓷器、药材等,使得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2. 文化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对于古代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知识传播到西方,推动了双方的文明进步。

3. 地缘政治影响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原与西域、东亚与西亚的贸易系统,不仅促进了商业交流,还使中国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影响力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他——与杨镰商榷○戴问天《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发表杨镰的《丝绸之路史二题》,读后觉得似有可商榷之处。

“丝绸之路”的由来杨先生文章开头便说“从20世纪开始,出现了两个新的英文词汇,一个是SILK ROAD(丝绸之路),另一个是SERINDIA(西域),并且立即受到国际学术界异乎寻常的关注。

”丝绸之路这个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词汇并不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它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而且开始出现也不是英文而是德文。

它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也是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33-1905)提出来的。

德语叫“Seidenstraβe”,英语翻译为“Silk Road”。

1860年以后,除一段时间在美国加州进行地质调查并发现金矿外,李希霍芬曾长期在东亚(主要是在中国)进行考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回国后写成五卷巨着《中国》。

其特点,正如书名所示,是依据自己实地考察研究所得写成。

附带说说,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两个与中国有关、非常重要的学术名词也是由李希霍芬提出来的。

一个是“Sinian”,指地质年代为“震旦纪”,指地层为“震旦系”。

另一个是“L?β”(黄土),原来是指德国莱茵河流域一种黄或黄褐色、无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含陆生动物化石的松散粉状沉积物,源自l?sch(疏松的),英语译为loess。

李希霍芬发现它在中国西北可厚达数百米,比在德国(一般不超过10米)厚得多。

200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东生先生,主要贡献就在黄土研究。

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术语不是偶然的,因为德语民族素有以主要货物命名“商贸之路”(德语叫“Handelstraβe”,英译“trade road”)及有关商站(trade post)的习惯。

例如,琥珀是古代希腊、罗马和埃及上流社会非常喜欢的一种装饰品,主要产于波罗的海沿岸第三纪泥炭、褐煤层中。

原来的东普鲁士、二战后成为俄罗斯一块飞地的加里宁格勒州,便有琥珀区之称。

所产琥珀经中欧、东欧几条(琥珀之路)运往南欧乃至埃及,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就是琥珀之路上一个重要驿站。

欧洲历史上另一条重要商贸之路是“盐路”,德语叫“Salzstraβe”。

原来,欧洲大陆北部的德国、波兰虽然都有规模巨大的岩盐矿床,但深埋地下,古时人们并不知道,自然也就谈不上开采。

波罗的海南岸大多数地方又是泥岸,涨潮退潮之间海岸线相距常达几公里甚至更多,不适宜晒制海盐,所以古代欧洲的食盐基本上都是在地中海地区生产,然后运销到其他地方去的。

这样就形成一条从意大利翻越阿尔卑斯山,经奥地利西部通往德国和欧洲大陆中北部的贩运食盐的大路,莫扎特的家乡奥地利萨尔茨堡,便在这条“盐路”上,原意就是“盐路上的城堡”。

知道这个背景,就不难明白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是很自然的事了。

出现这种误“流”为“源”的情况,与一些人不知道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其实是很晚的有关。

从19世纪到20世纪前期,德语曾经是科学界十分重要的跨国通用语言,因为在那段时间,德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的时候,自然科学类三个奖项(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中的两项,都被德国人拿去。

接着,这种情况又在1909、1918、1925、1931年四次发生,而1905年更是三个奖项全部落入德国人之手。

从1901年到1933年,这三项诺贝尔奖总共颁发了85次(有的年份奖项空缺),获奖者总共103位(有的年份一个奖项由两人分享),其中德国28次30人,英国16次19人,法国11次14人,美国7次7人。

不难看出,德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但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大举迫害犹太人和其他“非雅利安”学者,大批科学家被迫流亡国外,尤其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这以后德国获奖者就大大减少,美国却大大增加。

丝绸之路的起止点杨镰说:“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

”又说:“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

”但他认为应该是南阳,理由是“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

而南阳的别称就是“宛”。

按照杨镰这个说法,丝绸之路的一端从西安或者洛阳延伸到了南阳,另一端却只到大宛、也就是现在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就终止了。

此说大谬,而且有语病。

一条路有起止点,“西域”是一个区域,何来起止点?实际上丝绸之路到中亚远未终止,大宛只是那条路上众多的中转站之一,把它看作丝绸之路的起止点是没有道理的。

仅仅因为南阳别称“宛”,就把它看作与大宛对应的丝绸之路另一个起止点,自然也很荒唐。

根据现有资料,丝绸到达中亚以后,除一部分南下运往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一部分销往西亚和非洲东北部外,大部分都继续西行,销往欧洲,其主要路线有南北两条。

南边一条经波斯到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Levant),即现在的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再通过海路运到罗马,在这个过程中得“地利”而垄断了中转贸易的波斯商人获利极丰。

另一条路线先运抵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刻赤,再穿黑海,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地中海,最后也到达罗马。

古罗马作家笔下不乏关于中国丝绸的记述,陈娟娟、黄能馥的《丝绸史话》(中华书局1983年版)便写道:“罗马的恺撒大帝有一次穿着中国绸袍去看戏,大臣们认为那是破天荒的豪华。

此后男人们穿绸的就慢慢多起来了。

”显然,在另一端最符合丝绸之路止点条件的城市应该是罗马。

沈福伟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也说:“中国丝绸最大的主顾是罗马帝国。

”这个说法十分正确。

只有在强大繁荣的罗马才能找到足够的市场,大宛、黎凡特和刻赤,作为消费市场远不能和罗马相比,它们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

运到罗马的丝绸除就地消费外,也有一部分销往帝国所属西班牙、高卢(现法国)和低地国家(现荷兰、比利时)以及大不列颠群岛。

有记载说,早在公元二世纪,丝绸已经在当时还是罗马帝国一个海外行省的英格兰首府伦敦风行。

公元初年的古罗马着名人物老普里尼(Pliny the Elder, 23-79),曾经有罗马帝国在与东方贸易中支付大量黄金的记载。

有人据此认为,与“丝绸西行”相伴的,应该有一个“黄金东来”。

沿丝绸之路,直到长安,考古学家确实在不少地方发现了古罗马金币。

考虑到当时罗马帝国没有什么可以和东方大汉帝国交换的货物,为购进丝绸,似乎也就只能用全球各地不约而同都接受的贵金属黄金来支付。

遗憾的是中国古代没有使用外国货币的习惯,大量金币(可能还有银币)看来都被销熔并铸成金银器物了。

马与车在丝绸之路上所起的作用在起与止之外,杨镰认为丝绸之路另一个内容是马与车。

他说:“与汉代‘凿空’西域关系最直接的就是马。

”“与马相关联的,是车辆。

”“马与车,是古道存在的象征。

”这些看法,似乎都值得商榷。

首先,虽然丝绸之路最受人关注是在汉代,即公元初年前后,有人甚至把它看作连接当时东西方两大帝国(东边的汉帝国和西边的罗马帝国)的纽带,但它是在民间商业往来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发展逐渐形成的,并不是哪位皇帝一次“凿空”行动的产物。

有人指出,在一些古希腊绘画雕塑上人体肌肤凸显,看来当时应该已经有非常轻薄柔软的衣料,那恐怕就只能是来自遥远中国的丝绸。

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前356-前336)东征曾经到达今巴基斯坦、印度一带,留下在那里见到来自中国丝绸的记载。

古希腊人称那个首先为他们提供丝织品的东方民族(“oriental people from whom silk was first obtained”)为“Séres”,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等人都认为它源自汉语“丝”(ssu, sse, sser)。

后来多种欧洲语言表示“丝”的词都由这个词发展演变而来。

显然,欧洲人最早是把中国看作“丝国”的,后来又曾经把中国看作“瓷器之国”(词首小写的英语词“china”便指瓷器)。

欧洲原来的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植物纤维也只有比较粗硬的亚麻,都织不出艺术作品上女神所穿十分贴身、能够凸显肌肤的衣服来。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汉代“凿空”西域并无关系,很可能它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甚至五世纪,也就是中国的东周时代就开通了。

其次,杨镰说:“没有足够多的品质优良的种马,丝路永远神秘遥远,难以通畅,东西方的交流沟通,负载沉重,实际是出于抵消道路坎坷漫长的愿望。

”这个说法有违史实。

汉代从西域引进良种马不是为了解决丝路遥远、负载沉重等问题,而是为了对付以骑兵见长的匈奴,引进的良种马是军用骑乘之马,不是运输用的役马。

杨镰还说:“丝绸之路的车与马,是古道存在的依托。

”显然没有认识到在从河西走廊到中亚的漫长丝绸之路上,骆驼才是运输的主力。

那一段丝绸之路,就在今天很多地段也是极难修筑道路的,在古代要修筑能让货运马车通行的道路,不要说技术上的困难了,单以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不可想象的。

穿过戈壁和沙漠,运输不能不主要依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

丝绸之路很大部分是驼帮踩踏出来的路,不是人工修筑的路。

在运输主要依靠畜力的时代,“山间铃响马帮来”和“耳边响起驼铃声”,分别是云贵高原和丝绸之路的最大特色。

在被认为是西域长史府的“三间房”发现的车轮,杨镰说可能是长史的坐车,但那车显然只能在城镇及其附近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行驶。

这样的车对于丝绸之路的意义,恐怕不宜给予太高的评价。

此外还应该注意到,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的是实木车轮,从技术角度看,那比用辐条的车轮落后了许多。

殷墟车马坑出土的多辆马车已经用辐条车轮,而它们比可能的汉代西域长史坐车早了上千年。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用具其技术的进步都与它的使用情况密切相关,越是使用普遍的,人们就越会努力去改进它;车轮技术的落后,说明的正是车在楼兰的使用还十分有限。

考虑到引进良种马对汉朝打败匈奴的重要意义,仿照其他商贸之路的说法,我们也可以把从西域引进良种马的那条路线称为“良马之路”。

当然它的很大部分是与丝绸之路重合的,但类似情况就商贸之路而言并不罕见,海上丝绸之路的很大一段不就与香料之路相重合吗?在这一地段与丝绸之路、“良马之路”重合的可能还有一条“玉石之路”。

由于在中原地区很早就发现一些玉器是用来自新疆的玉石制成,所以早就有人提出古代曾经存在那样一条商贸之路。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755件,经鉴定很多是新疆玉。

这个发现证明,“玉石之路”至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就已经开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