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
课前准备: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3、出示课题:旋转二、新课学习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
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小汽车的卡片。
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平移卡片。
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平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
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
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四、课堂作业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平移与旋转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教学设计 10 分钟小学数学微型课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 1.有趣的鱼胡子!数学问题:鱼的胡子:鲤鱼有4 根胡子,鲶鱼有8 根胡子,泥鳅有 10 根胡子。
(1)鲤鱼的胡子比鲶鱼少多少根?(2)鲤鱼和鲶鱼一共多少根胡子呀?(3)两条鲶鱼有多少根胡子 ? ( 4)你还能提什么问题?问题解答:(1)8-4=4(根)(2)4+8=12(根)(3)8+8=16(根)(4)只要孩子能提出问题并作出回答都可以。
百科阅读:小朋友想不到吧!鱼也长胡子!让你更想不到的是鱼的“胡子”还有很多妙用呢!鱼是用它的胡子(也就是鱼须)来尝味道的。
鲶鱼就是用鱼须来感觉味道的。
鲤鱼的胡子实际是它们的触觉和味觉器官。
泥鳅主要通过胡须的触觉和味觉作用在水层底部感受食物的化学和机械刺激。
哈哈!鱼的胡子真有趣!2.像花朵一样的海星!数学问题:海星走得很慢,每分钟只能在海底移动 5 至 8 厘米。
照这样计算海星 2 分钟至少能移动多少厘米,最多能移动多少厘米?问题解答:(1)5+5=10(厘米)( 2)8+8=16(厘米)百科阅读:海星两分钟最多走16 厘米,小朋友拿出你铅笔盒中的直尺看看16 厘米有多长!是不是很短的呀!海星是生活在大海中的一种棘皮动物,它们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如果海星的腕、体盘受损或自切后,都能够自然再生长出来哦!海星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个新的海星。
3.小朋友知道红牌和黄牌吗?红牌罚下黄牌警告数学问题:在体育中裁判对运动员的行为会出示黄牌和红牌。
在 2006 年第18 届世界足球锦标赛(简称世界杯)上的荷兰队和葡萄牙队比赛中,主裁判共向葡萄牙队出示了 9 张黄牌和 1 张红牌,向荷兰队出示了 7张黄牌和 3 张红牌。
( 1)在本场比赛中,主裁判共出示了几张黄牌?几张红牌?(2)在本场比赛中,主裁判共出示了几张牌?(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解答:(1)9+7=16(张)1+3=4(张)(2)16+4=20(张)(3)只要孩子能提出问题并作出回答都可以。
小学数学微教案5篇

小学数学微教案5篇小学数学微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把握竖式的写法.2.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把握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3.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重点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竖式的写法.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磁力板、小棒.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0+4050+20xx+20xx+1647+285+3(二)探究新知1.导入:34+5怎样口算?引导同学回答:先算4加5得9,再算30加9得39.老师明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首先学习不进位加.(板书课题)2.教学例1.(1)教学竖式的写法.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横式:34+5=_________老师演示:先在磁力板上摆出3个整捆的和4根单根的小棒表示34,再在4根单根的小棒下面摆5根单根的小棒.同学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当把5根小棒和哪一部分合起来?引导同学得出:5根单根的小棒要和4根单根的小棒合起来.老师讲解:写竖式时一位数5要与两位数的个位数4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空出十位的位置写上加号,然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边讲边板书:老师提问:写坚式时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2)教学计算方法.老师演示: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是9根单根的,3个整捆的.老师讲解: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把个位上的4和5相加,得数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整捆的小棒有3捆,也就是3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3.在原板书的基础上连续板书:(3)阅读教科书例1,填上得数.老师说明:书上虚线方框中的式子是为了说明计算过程,以后做题时不用写出来.(4)反馈练习:完成第75页“做一做”.32+6=3+45=先让同学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写在书上.订正时强调: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得数的个位也和个位对齐.3.教学例2.(1)竖式的写法.我们会用竖式计算34加5,那么34加25怎样算呢?(板书:34+25=)老师演示: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出25根小棒,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同学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算?启发同学得出:单根的和单根的相加,整相的和整捆的相加.(老师点拨: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同学讨论:写竖式时应当怎样对位?启发同学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老师点拨: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板书:提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2)教学计算方法.老师演示:先把单报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有9根,再把3个整捆的和2个整相的小棒合起来,是5个整相的,一共是59根,所以34加25得59.小组讨论:计算时先把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哪一位上的数?引导同学汇报:先把单根的合在一起是9根,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4加5得9,在横线下面个位上写9.再把整捆的合在一起是5个整捆,也就是5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5 老师板书:(3)阅读教科书76页例2,填上得数.回答问题:①在上面的竖式里是怎样对位的?②在上面的竖式里,是从哪位加起的?引导同学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也就是从个位加起.告知同学:以后做题虚线方框中的式子不用写.(4)反馈练习:完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24+63=52+36=先让同学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填写上面的括号,再让同学说说从哪位加起,然后计算出得数.4.看书,质疑.(三)全课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随堂练习订正时让同学说一说是从哪位加起的.布置作业练习十八第2题.提示同学:写竖式画横线时要用直尺,书写要工整,对齐数位,认真计算.2.笔算下面各题.82+7=70+20=61+25=35+42=3+44=30+69=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例134+5=39例234+25=59小学数学微教案篇2教学目标:1、把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含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共五篇)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课题反比例设计者课题组成员来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46~48页设计时间2016年4月录制方式手机+白板时长 8分设计理念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反比例,能体会函数思想。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重难点和关键1.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关键: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微课教学过程设计环节讲解设计意图导入(1)分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2.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1)相关联的量(2)比值一定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6)分 1.课件出示例1师:在表1和表2中,有哪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吗?生:表1的两个变量(长和宽),积相等都是24。
表2的两个变量(长和宽),和相等都是12。
2.课件出示例2 师:表中有哪几种量?时间是怎样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生: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时间随着速度的减少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学生数学微课教学方案五篇

学生数学微课教学方案五篇学生数学微课教学方案1本节课中教师没有过多地教学生,而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原形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本来很枯燥的圆柱的体积应用的题材生活化,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体会数学奥秘的积极性。
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识才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通过寻找这些信息背后的信息,学生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
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但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如①由于中心问题空间较大,具有挑战性,中下等学生自主探索有一定的难度;②实践中,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花时间太多,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这都是以后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之,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感知、去观察、去应用。
学生数学微课教学方案2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小学数学微教案8篇

小学数学微教案8篇小学数学微教案篇1教材分析:?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节课在学生观察、触摸的活动中突破难点,感悟、感知周长的意义。
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周长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触摸,正确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会用恰当的方法测量、计算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学生分析:1、学生的年龄为8岁左右,对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兴趣很浓。
2、学生喜欢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教学方法:1、让学生在摸一摸学具及观察画面中讨论、归纳周长的意义,主动获取新知。
2、在感知周长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画面提示独立完成周长的相关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1、ppt课件、自制图片。
2、学生准备树叶、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绳子、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收获果实的季节。
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这些树叶漂亮吗?想不想描一下它们的形状?二、探索什么是周长。
1、感悟周长。
(描一描、说一说)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
开始吧!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描得对吗?嗯,表达的非常清楚。
3、再指名学生说从哪里开始,到那里结束的?4、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课件演示),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这片树叶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5、再来看,(课件出示图形),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纸,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用笔描出来。
小学数学优秀微课教案模板(多篇)

小学数学优秀微课教案模板(多篇)第1篇:小学数学微课教案小学数学微课教案1、通过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不用测量如何求第三个内角2、从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让学生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用量角器量一量、计算得出各种三角形的内角和。
4、用撕拼的方法得出各种三角形的内角。
5、用拼折的方法得出各三角形的内角和6、预习自测7、小结预习成果符宁舟20XX年-10-2第2篇:小学数学微格课教案小学数学微格课教案【篇1:四年级下册数学微格课教案】《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2、合理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提高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分钟)出示本节课课题《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展示出本节课3个复习目标,并提出要求。
(二)复习(5分钟)1、复习除法的性质:2、复习乘法交换律:3、复习乘法结合律:3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3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1个数,积不变。
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a,b,c表示3 个数,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5、课堂练习= 3900 = 900(三)、及时训练、学生口答。
(1分钟)根据运算律,在里填适当的数。
42= 67(四)、老师小结简便运算的方法。
(1分钟)1、解题四步骤:(一看)看数据的特点,运算符号的特点,(二想)想用什么运算定律或性质;(三算)巧算、妙算;(四查)检计算是否正确。
2、养成自觉使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习惯。
(五)开放与探究(2分钟)(六)想一想(3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课堂总结:(七)、拓展延伸。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八)、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1微课名称:四年级上册“计数问题”知识点名称:数线段的个数学科类型:小学数学教学环节类型:新课讲授教学活动类型:讲授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快速准备的数出线段(角)的个数。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资源与环境:电子白板,录屏软件教学过程:1、给出一个图,让学生先试着数线段,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又补充不漏的数出来。
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
2、从一般到特殊,讲述数线段的技巧。
3、给出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5分钟教学理念:创新。
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2一、设计说明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生活中运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各项教学内容全部贯穿于活动当中,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关注合作,促进交流: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运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微型课展示: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下P67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实际得解决问题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得道理。
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得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让学生经历探索与交流解决实际得问题得过程,感受解决问题得策略与丰富,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得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出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得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得原因。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过渡语: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关于四则运算得知识,今天我们还要继续来学习与研究四则运算。
老师这里有一些算式,请您们先来瞧一瞧。
【课件出示】: 248+10 28+12×8 35+1512 24÷8×714+35÷7 1724÷6 20×9÷3 26×4125÷5您们能不能为这8道算式来分分类。
行吗?好得,行,您们就试试吧。
2、反馈:谁来把您得分类与大家交流一下。
您来说。
您就是这样分类得。
点击课件:好得,根据您得分类,老师将算式进行整理。
【课件出示】您就是将这4道算式分为一类,,这4道算式分为另一类。
3、请您来说说,您就是依据什么来分类得?您得意思就是:这组算式【课件出示】四则运算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
这一组就是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
问:其她同学也就是这样得想法吗?好得。
4、过渡:像这样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得运算,其实就是同级运算,[点击课件]我们一般就是怎样计算得?您说得很完整,像这样没有括号得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得算式都就是按照从左到右得顺序计算得。
5、您能口算出这4道题得结果吗?您们说得很正确。
【课件出示】补上答案: 26 38 21 606、那么这一组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得运算,其实就是两级运算。
[点击课件]您会算吗?怎么算?好像同学们有困难,哦,您想说?同学们,她认为也就是从左往右计算。
有同学马上有意见了,我们来听听。
您认为肯定不对,比如1724÷6这题,从左往右计算1724也不够减呀。
那怎么办呢?请您来说。
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您怎么知道得?哦,书本上预习得。
那么就是不就是真正理解这种方法呢?7、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这一类四则混合运算。
【课件出示】四则混合运算二、探究学习【课件出示】“冰雪天地”图片过渡语:我们再次来到冰雪天地,瞧瞧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1、【课件出示】“冰雪天地”开业了,小王、小李、小陈3位叔叔相邀来玩,她们带了100元钱,还剩多少元?出示条件: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2、谁来为大家读一读题。
3、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又就是什么意思?过渡语:您们条件瞧得很仔细,知道了成人票每张24元,在半价就就是24元得一半12元。
4、那么,这个问题,您会解答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自练本上。
5、反馈:完成得同学请用您得坐姿暗示我。
好得,同学们都完成了,谁愿意把您得解题过程与大家展示一下。
好,您来。
6、【课件出示】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您就是怎么想得?谁听懂她得意思了。
您明白她得意思吗?要求出还剩多少元,需要先求出3位叔叔买门票一共花了多少钱,就就是用24×3=72元,再用100减去72,得到得28元就就是还剩下得钱。
您说得很完整,瞧样子您理解了她得意思。
老师也明白了大家得想法,先得求出3位叔叔买门票一共花了多少钱才能求出还剩多少元。
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她得计算过程,想一想她先算得就是什么?她先算得就是24×3。
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同学们得回答再一次明确了:这道题就是因为解决问题得需要,要先求出3位叔叔买门票一共花了多少钱,也就就是要先算出3个24元就是多少,然后再求还剩下多少钱?那么这道题就应该先算乘法。
【课件出示】100-24×37、我们在来瞧瞧这个问题就是什么?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一张成人票与一张儿童票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您会解决吗?请您试一试。
反馈:我们来瞧瞧这两位同学得解答。
【课件出示】您能瞧出她们就是怎么想得吗?这位同学就是这样说得,要求出一张成人票与一张儿童票一共需要多少元?就就是要先求出一张儿童票需要得钱数。
用24除以2等于12元,在加上24就就是一共需要得钱数。
她们计算时都就是先算什么?24÷2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为什么都得先算除法?这位同学就是这样想得,因为不求出一张儿童票得价钱就求不出一共得钱数。
还有同学认为只有要先算出一张儿童票得价钱,在加上一张成人票得票价才能算出一共得钱数。
表达得意思都就是一样得那么不管就是除法在前,还就是在后,都就是先算出24÷2得商,然后再求与。
【课件出示】24÷2+24 24+24÷28、我们在来瞧两张成人票与一张儿童票一共需要多少钱?请您列式计算。
反馈:【课件出示】请您仔细瞧一瞧她得算式,您明白她就是怎么想得吗?要求出玲玲得票价24÷2=12元,再把三个人得票价加起来。
24+24+12=60(元)她列得算式对不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老师这里还有一位同学她得算式不一样,您们想瞧吗?她就是这样算得。
【课件出示】您瞧得懂吗?她就是这样算得?两张成人票得票价48元与一张儿童票得票价同时算出来,然后相加。
质疑:她就是两边同时算得,这样行吗?谁来谈谈?哦,您认为行,她这样算,两张成人票与一张儿童票得价钱这两边互不干涉。
不影响计算。
还有谁想发表瞧法?刚才这位同学得回答很坚定,反正都要把两张成人票与一张儿童票算出来,倒不如一起算出来,这样还更简便,步骤少,而且既符合要求又不违反运算顺序。
小结:得确如此,既符合了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得法得运算规则,而且不影响计算得结果,这样算还很简便。
所以我们可以同时计算。
【课件出示】24×2+24÷29、请您想一想,到底怎样得算式可以两边同时计算?她认为两头就是乘除法,中间就是加减法得算式可以两边同时计算。
同意吗?我们以后在计算得时候一定要瞧清楚运算符号,也要注意它得运算顺序。
10、在“冰雪天地”里,您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您在小组内交流与解答。
交流好了吗?计算正确得举举手。
11、引导观察:我们来仔细地瞧瞧这些计算过程,四则混合运算到底该怎样计算?请您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给其她同学听一听。
12、谁愿意把交流得收获与大家来分享?您来说,好得。
在【课件出示】一个没有括号得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两头就是乘除法,中间就是加减法得算式可以两边同时计算。
三、巩固提高1、过渡语:知道了这类没有括号得四则混合运算得方法,那么这几道题,您们见过吗?您们记性真好,就就是原先分类时剩下得4道题。
没有具体得情境,您知道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请您算一算。
课件反馈:我们一起来瞧瞧,这几位同学算得。
问:她们计算正确吗?课件打上“√”这道题您瞧就是怎么计算得。
26×4125÷5 同时计算得乘除法。
这样就更加简便。
2、我们再来瞧下一道题。
6名学生参加卡通画展览,共付门票30元,每人乘车用2元。
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反馈:【课件出示】30÷6表示什么?您说得对,就是表示每张门票得价钱。
2表示什么?(每人乘车得价钱) 计算正确吗?课件“√”,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一共需要多少钱?怎么计算?我们来瞧瞧这位同学完成得?好得。
课件“√”。
3、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重量级得习题,您们想不想挑战?四年级师生148人去公园划船,4人座每条船租金25元,6人座每条船租金就是30元。
怎样租船最合理,最少要花多少元?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很多同学好了,谁愿意来为展示您得解答过程?她得结果就是坐24条6人座得船,剩下4人坐1条4人座得船至少要花745元。
您与她一样吗?结果一样,我们在来瞧瞧计算过程。
【课件出示】148÷6表示需要租24条,还余下4人就租一条4人座得船什么?您说得很对,就就是148里有几个6,就就是需要租几条6人座得船,通过计算需要租24×30表示什么?租24条6人座得船需要得钱数,再加上租1条4人座得船得价钱,就就是最少要花得钱。
这位同学完成得非常好,说得也很有条理、很清楚。
课件“√”。
通过这道题得解答,您有什么要与同学们说得?像这样,要求出至少花得钱数,要尽可能选择坐得人多,价格相对便宜得船,如果有剩余得人再选择另外得方法,就能找到最便宜得方式了。
四、课堂总结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很会总结,那么能不能也为您今天这节课取得得收获做一个总结。
有得同学说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这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在上节课知识得基础上您有什么新收获?这位同学说在一个没有括号得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两头就是乘除法,中间就是加减法得算式可以两边同时计算。
还有同学说,解决问题要认真审题,仔细计算。
总结:今天同学们得收获真不少,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得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更多得问题。
好下课。
同学们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