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结合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课后作业
1.请根据《与妻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林觉民在信中对妻子的情感。
2.请分析《与妻书》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给出具体例子。
3.请讨论《与妻书》中林觉民对国家和民族的爱是如何体现的。
4.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与妻书》中林觉民爱国情怀的理解。
2.拓展建议:
-深入研究林觉民的革命活动和他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和贡献。
-对比分析《与妻书》和其他革命时期的文学作品,探讨它们在表达革命情感和理念上的异同。
-研究《与妻书》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意义,探讨它如何影响了后人对革命时期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进行历史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与妻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情感氛围。
-学生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以便于自主学习和线上交流。
-教材《与妻书》和相关参考书籍。
2.课程平台:
-学校内部的在线学习平台,用于发布课程资料和作业。
-互联网,用于查找相关资料和线上交流。
3.信息化资源:
-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材料,如对林觉民和妻子的介绍视频。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图表,如广州起义的历史背景图。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与妻书》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林觉民和妻子的背景资料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这封诀别信的情感和特点。
简短介绍《与妻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与妻书》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与妻书》的基本概念、背景和情感。
《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科目

2024年语文教案-《与妻书》

2024年语文教案-《与妻书》

一、教案基本信息《与妻书》适用年级:高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

2. 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3. 能够理解并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作者写作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僻词语,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4.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享讨论成果。

3. 深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语。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僻词语,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4.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享讨论成果。

3. 深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与妻书》2. 注释资料: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注释,帮助理解课文。

3.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情感。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运用书中的表达技巧。

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阅读障碍。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家庭的看法。

简要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式。

3.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示例分析:a.第一段:介绍写信的背景和原因。

“余亦悔亡二女”:作者对失去女儿的痛苦。

“泪与血俱”: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b.第二段: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愿言不辱”:作者对妻子的敬爱之情。

“将与君共老”:作者对未来的期许。

c.第三段:表达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此身虽在九泉之下”: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必当负荆请罪”: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4.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5.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深入理解课文,写一篇关于家庭责任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对文言文阅读障碍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分析课文时,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人生、爱情和牺牲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与妻书》是南朝梁时期文学家萧统写给妻子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2.2 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2.3 文化背景:介绍萧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环境,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4 课堂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中的爱情和牺牲精神。

2.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讨论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材:《与妻书》相关教材或选集。

4.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学资料和学术研究。

4.3 多媒体工具:投影仪、PPT等,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4.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增加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与妻书》优质课教学设计

《与妻书》优质课教学设计
作业完成情况
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正确率和创新性,了解他们对课堂知识的 实际掌握情况。
学生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师教学的意见 和建议,以改进后续的教学设计。
06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情感共鸣
成功引导学生进入林觉民的内心世界,体会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
互动活跃
课堂讨论环节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感谢观看
THANKS
《与妻书》优质课教
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27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 • 教学反思
目录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与妻书》的创 作背景和作者简况。
了解《与妻书》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 影响。
理解《与妻书》中的 重要概念和观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 准确把握《与妻书》的主题思想
深入挖掘教材
建议教师对课文进行更 深入的研读,丰富教学 内容。
关注学生反馈
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反 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和规划
教学策略调整
针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拓展
计划引入更多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生平,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能力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追求真、善、美的生 活理想。
02
教学内容
《与妻书》的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
1898年,清朝末期。
创作背景
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给妻子陈意映的诀别 信。

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与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设想: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

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教学难点两个爱如何统一。

突破口:理出文章中体现思想情感脉络的关键句;剖析第二、四段中的说理。

因为在这节中,作者在深爱妻子的基础上,把情感推广升华,延伸到天下更多的夫妻感情,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个人之爱升华到家国之爱,计划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1、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二、背景和资料1、九十年前,中国也有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引出林觉民——《与妻书》2、资料介绍:黄花岗起义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林觉民。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福建闽侯人。

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家乡,约集革命同志,参加广州起义。

2024版《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024版《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精神和爱国情怀。
29
学生自主提问环节
2024/1/30
01
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作者观点、 文学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培养学 生主动思考和质疑的能力。
02
教师及时回答学生问题,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课文。
30
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安排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如“林觉 民的爱情观”、“《与妻书》中的家国情怀”等。
2024/1/30
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清朝末年,正值辛亥革命 前夕,国家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 重。
文学价值
《与妻书》是一篇具有极高文学价 值的散文,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 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 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作。
4
作者林觉民生平事迹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 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 烈士。
2024/1/30
10
情感表达技巧探讨
借景抒情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寄托作者的 情感。
2024/1/30
直抒胸臆
直接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用典寓意
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 情感。
11
经典语句欣赏与感悟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爱之情和勇于献身的决心。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2024/1/30
动作描写
运用生动的动词和细节描 写,展示主人公的行为举 止,揭示其性格特点和内 心世界。
语言描写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对话, 塑造主人公独特的语言表 达方式,表现其思想、情 感和性格。
14
配角人物形象描绘技巧

《与妻书》教案简编

《与妻书》教案简编

《与妻书》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林觉民的身份和革命精神。

(2)能够把握《与妻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3)能够分析《与妻书》的艺术特色,体会其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与妻书》。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林觉民对妻子深厚的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与妻书》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与妻书》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林觉民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

(2)把握《与妻书》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林觉民的身份和革命背景,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理解其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与妻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与妻书》的心得体会,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6. 总结提高: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与妻书》的内容,谈谈自己对革命先烈的认识和敬仰之情。

2. 请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与妻书》中的精神,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林觉民的革命事迹,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增强对《与妻书》背景的理解。

2. 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林觉民的革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学习本文语言浅近晓畅的特征,同时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等修辞格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注意理解本文是一篇以写情为主、情理结合的记叙文。

教学准备:
投影仪,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裴多菲有一首诗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面临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我们应该选择哪一边呢?今天我们来看看革命烈士林觉民在《与妻书》里是怎么选择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13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

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立即离开日本赶赴香港,黄兴见到了林觉民,当即命林觉民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并且要运送炸药赴粤。

他原本打算让他的妻子意映打扮为孀妇,用出殡的仪式将炸药藏入棺木中运出,可是他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八个月,可能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运送武器的任务。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
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

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

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林觉民就是在这次起义中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的。

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这封信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另一封就是给她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

陈意映,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

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通过女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

为了安慰她,也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过继的办法,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过继给陈意映,取名叫林暖苏。

林暖苏多少慰藉了陈意映悲伤的心,几个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间,取名仲新。

但由于陈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陈意映去世后,林仲新由祖父抚养。

大学毕业后,林仲新来到南京,跟随林觉民的旧交林森做事,林森对林仲新关照很多。

随中国历史的变化,林仲新不断迁移居住地,晚年生活在福建漳州。

生有一儿两女,一个在北京,两个在福州。

林仲新于1983年病逝。

三、课文赏析
师:“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说明这是一封什么信?
师:“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是写作者写信的什么?
师:因此,第一段内容就交代了写信缘由及作者献身救国、至爱妻子的深情。

从这一段看得出来,作者是很爱他妻子的,既然爱他的妻子,那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去死而不是选择和他妻子厮守终身呢?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段,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并找出作者选择为革命而死原因的句子。

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师:对,这一段就是阐述自己“舍汝而死”的原因。

既然是阐述原因,那么,从表达方式来说,是属于什么呢?﹙回忆,表达方式有抒情、叙事、议论﹚作者阐述原因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句式?
生:整段都是议论,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

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作比喻,并运用了反问的句式表达对现实的憎恶。

作者在谈到自己不能蔑视现实时用
了用典和类比的修辞法来表示自己改变现实,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决心
师:接下来,我们看后面一段,“汝忆否”说明作者的思绪由现实回到了过去。

那么,作者回忆了几件事情,这些事件具体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给回忆的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请同学们找出表示回忆的“忆”字,作者提到了几个“忆”?
生:作者提到了三次“忆”: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写了三件事情:生死之论;月夜诉衷情﹙有首歌叫“玫瑰情话”,这里可以篡改成“月夜的梅花情话”,多么的浪漫,多么的富有诗意,多么的温馨动人,多么的迷人心醉啊!﹚;醉酒解痛。

师:作者回忆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二来说说。

生:表达对妻子眷恋之深,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师:对,其实作者对妻子非常眷恋,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

可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他们能够相守以死吗?作者能够做到不问世事,只顾自己吗?
生:不能。

师:对,不能,所以作者才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

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这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一句就由对妻子的回忆叙事部分过渡到“舍汝而死”的说理层面。

那么,这里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哪些句式呢?
生:分析现状黑暗,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用了“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的典故,但却融入通俗的语言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又不觉艰深费解。

师:接下来写了对妻子的叮嘱,希望妻子将遗腹子养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

所以这三四两段就是在写回忆过去和对妻子的叮嘱,表达对妻子的挚爱。

最后两段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舍汝而死”的衷肠。

四、总结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综合运用叙事、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排比、反问、设问、用典、比喻等修辞方法和运用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词如“嗟夫”、“矣”、“乎”等表达出对妻子的深情,以及对祖国深沉的爱,刻画出一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民主革命战士形象。

最后,献给同学们几句话作为自勉“不为情所困,为钱所动,为权所倾,为利所趋,只为实现崇高、神圣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补充:歌曲“觉”﹙遥记林觉民﹚
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

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

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即永恒。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