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 漆器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源自战国时期楚地区的民间传统艺术,南朝宋代更是一个
兴盛发展的时期。
在楚文化背景下,主要采用楚式髹饰技艺将漆器进行创作,以铅笔、铁笔和画笔将抽象图形写在漆器上,以及绘制各种花鸟、人物、草虫、植物等。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创作时,首先需要使用表面非常平整的材料,如贝壳、紫檀、木材等,将图案所表达的准确性细节写下来,接着浸入漆汁中,使用燕麦绢等材料对表面进行抹平,再将图案或文字用铅笔、铁笔和画笔画出,利用油墨、粉彩去填实图案及调色,绝非一般艺术家能够完成。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创作的作品色彩柔和,质地温和,主调的用色深邃婉转,以
翔实的线条表达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技巧非常高超、精湛,成品令人印象深刻,很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欣赏。
楚漆器的发展现状

楚漆器的发展现状
楚漆器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被誉为东方瑰宝。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楚漆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
楚漆器的制作主要采用漆树的树脂,经过多道精细的工艺加工而成。
传统的楚漆器一般采用木质或竹质为胎体,涂上漆树树脂后,再进行雕刻、绘画等工艺步骤。
楚漆器的制作过程繁琐而严谨,需要经历多个阶段的处理和等待漆的干燥,耗时较长。
在楚漆器的装饰方面,多以器物表面的雕刻和彩绘为主要手法。
常见的装饰图案包括各种动植物、人物形象、纹饰等,丰富多样。
楚漆器的装饰风格独特,以细腻、精致、生动为特点。
其采用的颜料主要为矿物质颜料,色彩鲜艳持久,不易褪色。
随着现代科技和工艺的发展,楚漆器的制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如今,一些艺术家和制作工匠采用现代工具和技术,使得楚漆器的制作更加高效与精确。
同时,一些前卫的艺术家也在创作中加入了现代审美和元素,使得楚漆器作品呈现出更为多样和时尚的风格。
目前,楚漆器在国内外市场上均有一定的受欢迎度。
一方面,楚漆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国人的重视和喜爱。
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楚漆器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喜欢。
总体来说,楚漆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一直以来都保持
着较高的制作水平和艺术价值。
随着时代的进步,楚漆器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展现出更多元化的面貌。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楚漆器将继续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光芒,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传统楚式漆器产品现状研究

传统楚式漆器产品现状研究传统楚式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源于中国楚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楚式漆器制作工艺精湛,制品绚丽多彩,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楚式漆器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拟对传统楚式漆器产品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市场需求、制作工艺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传统楚式漆器的历史沿革楚式漆器起源于中国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是中国传统漆器的一种。
传统楚式漆器大多采用植物漆作为主要原料,结合雕刻、绘画等多种工艺,制作工艺繁琐、技艺精湛,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楚式漆器在古代曾是贵族、官员、寺庙等高级场所的常用器物,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繁荣。
1. 市场需求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楚式漆器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成为了一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和收藏品。
国内外一些高档宾馆、酒店、商务场所也相继开始使用传统楚式漆器作为装饰,提升了漆器产品的市场需求。
2. 制作工艺水平传统楚式漆器的制作工艺是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楚式漆器的制作需要经过严格的工序,包括选料、制胎、雕刻、绘画、烘烤等多个环节,并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在现代社会,传统楚式漆器的制作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传统技艺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应用,但同时也面临着流失和转型的危机。
三、传统楚式漆器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保持传统楚式漆器原有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开发出更适应时代需求的产品。
这样既能传承和发扬传统楚式漆器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2. 拓展市场渠道传统楚式漆器在现代社会的需求不仅来自于古玩收藏市场,还可以通过展览会、线上销售、文创产品、文化衍生品等方式拓展市场渠道,开拓更广阔的消费群体。
楚汉纷争的工艺品有什么

楚汉纷争的工艺品有什么楚汉纷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
以下是一些在楚汉纷争时期出现的工艺品的介绍:1.青铜器:楚汉纷争时期,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的样式多种多样,包括器皿、器具以及乐器等。
这些青铜器在形状、纹饰和制作工艺上都非常精细,代表了当时的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2.陶器:陶器也是楚汉纷争时期的一个重要工艺品。
这些陶器多以泥土为原料,经过捏、烧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在楚汉纷争时期,陶器的种类繁多,包括陶器盆、陶俑等。
其中,楚文化的陶俑作为九江文化的代表之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3.玉器:楚汉纷争时期的玉器非常精美,代表了当时的玉器工艺水平。
这些玉器包括玉玦、玉璧、玉琮等。
这些玉器不仅在形状上精美细致,而且在纹饰上也非常精湛。
玉器在当时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被用作贵族的身份象征和礼品赠送。
4.漆器:楚汉纷争时期的漆器制作技术非常先进。
漆器是使用漆树的汁液制成的,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这些漆器包括漆盘、漆匣、漆桶等。
漆器的工艺精细,采用了多种装饰方法,如雕刻、描金等,使得漆器的外观华丽而富有质感。
5.絮画:楚汉纷争时期的绮画是一种独特的工艺品。
绮画通过织布或刺绣的方式制作而成,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精细的纹饰。
绮画主要用于装饰宫殿、寺庙等场所,代表了当时织造和绣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6.玻璃器:楚汉纷争时期的玻璃器使用玻璃作为原料,经过熔化和成型等工序制作而成。
这些玻璃器包括玻璃杯、玻璃盘等。
玻璃器在当时非常珍贵,代表了当时玻璃制作工艺的先进水平。
楚汉纷争时期的工艺品丰富多样,在形式、样式和制作工艺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技术发展水平。
楚汉纷争时期的工艺品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楚国的漆器文化

“买椟还珠”新解----楚国的漆器文化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我们对楚人有一个重表面的印象,对郑人有一个轻实质的看法,那是来自成语“买椟还珠”的影响。
故事说:有一楚人到郑国去出售珍珠,售前,他用名贵的楠木做了一匣子,并用香料熏烤,再用光闪闪的珍珠镶嵌,用漂亮的玫瑰宝石装饰,继而衬托在五光十色的翡翠羽毛上。
宝珠盛在瑰丽的匣子里,既有夺目的看相,又有宜人的味道,真可谓美不胜收。
不料郑国人看中了匣子,故买了匣子,还给楚人宝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讥讽这位楚人说:“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意思是说:这个楚人善于卖盒子,却不善于做珠宝的交易啊。
如果稍加推敲,便可发现这则故事对盒子外观的描述不够全面,因为珍珠和宝石不可能直接镶嵌、装饰在木质面上,而须一媒介使之固定。
根据当时的材料和技术能力,这一粘合剂只能是生漆,而且盒子的整体髹饰,可能属于类似后来的“衬色鈿嵌”或“描漆错鈿”工艺。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一件髹漆彩绘的凤鸟双连杯,其鸟首、腹、翼均有嵌银装饰,根据墓主楚国“第一副总理”之身份,凤鸟双连杯在当时恐怕属于高档商品。
可以想象,楚人刻意制作的,以漆色髹饰并镶嵌了红色宝石的楠木盒子,衬之于翡翠羽毛上,该是如何美仑美奂。
假如这个推断没有问题,那么楚人所制之“椟”,从功用的角度,今天称“漆盒”;从工艺的角度,今天统称“木胎漆器”;若按考古学分类,则归之为“漆木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借“买椟还珠”及“秦伯嫁女”的故事,批评“今世之谈士”,往往“以文害用”——不实在,不实际,还很花哨。
用今天的话说,即重了包装,轻了内容。
2000多年中我们都用这一成语讽刺本末倒置的人,这位楚人就成了搞形式主义的老祖宗。
但是,为什么韩非子独独把漆盒髹饰与楚人挂上钩,而不是与齐人、晋人、吴人、越人相联系呢?这个成语用例应该有一深厚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在这个背景上发掘一点楚人正面的东西,譬如楚国漆器工艺成就,或者南方楚人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念的某些信息等等。
楚国漆器特征

楚国漆器特征楚国漆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特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材料、工艺和装饰三个方面介绍楚国漆器的特点。
一、材料楚国漆器主要使用的是漆作为基础材料。
楚国地处湖南、湖北一带,这里气候湿润,适合漆树的生长,因此楚国漆器的原材料十分丰富。
漆树的树皮中含有丰富的漆汁,经过加工和提取,可以制成漆器所需的漆料。
漆料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和耐久性,使得楚国漆器具有独特的质感和光泽。
二、工艺楚国漆器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个工序。
首先,漆料需要进行净化和炼制,以去除杂质和增加漆料的粘度。
然后,漆料被涂抹在木制或竹制的器具上,进行底漆的施工。
接下来,进行彩绘和雕刻等装饰工艺,以增加器具的美观度。
最后,进行多道研磨和抛光工序,使漆器表面平滑光亮。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手工操作,体现了楚国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工匠精神。
三、装饰楚国漆器的装饰形式多样,既有简约的线条和几何图案,又有繁复的人物和动物纹饰。
其中,最为常见的装饰元素是云纹、凤纹和龙纹。
云纹象征祥瑞和吉祥,凤纹象征美好和幸福,龙纹象征权力和尊贵。
这些纹饰不仅体现了楚国人民的审美观念,也传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楚国漆器还常常使用贝壳、玛瑙等宝石镶嵌,增添了器具的华丽和珍贵感。
楚国漆器以其独特的材料、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具,更是艺术品和文化符号。
楚国漆器的特点与其他地区的漆器有所不同,体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虽然楚国漆器已经不再作为日常用具使用,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楚国漆器的光芒继续闪耀下去。
楚漆器的艺术风格及来源探析

楚漆器的艺术风格及来源探析一、楚漆器的艺术风格(一)楚漆器器形和彩绘装饰的有机结合楚漆器主要以彩绘的方式装饰,并且数量也比较大,主要是黑朱二色,地文互换,对比强烈,敷以黄、褐、白、绿、蓝、金、银诸色,深邃悠远又缤纷灿烂。
其中,金、银二色的应用是中国漆器“描金”的开端,“描金”的漆器显得高贵华丽。
漆器髹饰一般在器表髹黑,器里髹红,黑漆是漆的本色,又称生漆,也有黑色掺和了其它色,楚人尚赤,源自远古的图腾观念,对火神祝融的崇拜,红色大多用丹砂,五彩则是用植物油和矿物颜料配置的。
黑与红是基本色调,自夏禹以来就形成了这个传统,楚人继承了这个传统,但他们不改喜好附丽的本性,常常在深沉的黑色以及热烈的红色上敷陈五彩,表现楚漆器惊采绝艳的视觉效果。
综观楚漆器,无论是丧葬用品还是日常用品,都是融立体造型与表面装饰彩绘于一体,并达到一定审美境界的装饰艺术样式。
其单纯的器物造型与繁缛华丽的彩绘纹样,使漆器在审美上达到一种整体的高度完美,衍生出一种内在的节奏和外在的形式美感与空间节奏的相互渗透,在这种渗透中,器物造型的空灵和内涵感与器物彩绘的审美和神秘深邃时空秩序感互补,使器形和彩绘相映成趣。
(二)材质和审美意境的完美结合《考工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物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法则贯穿全书,其开篇便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①”“材美”指材料的质量,强调了人对材料的选择,因材制宜;材料的质量,施工的时节又与天时、地气密切相关,“工巧”则是对主体创造性的肯定。
楚国地处南方,生柔嘉材,资源丰富,手工业发达,等条件都符合了中国人与自然融通的造物观。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与自然亲和,顺应物性,适当加以调整选择的造物思想。
对于楚漆器而言,其审美意象与材质工艺如同是生命与肌肤,两者交融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机体,审美意象才能得到完整的显现。
换句话说,根据作品的审美特质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材质,对材质进行利用和制作时,材质的特质才能充分的发挥,材质和审美内容才能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审美境界。
楚文化对楚漆器发展的影响

哲 学理 论 , 尤其是 儒 家和道 家 。 道 家 自 然 性 哲 学 重 视 宇 宙
的 整 体 性 与 事 物 问 的相 互 依 存 关 系 。 “ 天 敌与 我并 生 。 而 万 物 与我 为一 ” “ 与 物 有 宜” 等揭示“ 天 人合 一 ” 的 天 道 思
期。 先 民在逐渐 拨 开 “ 鬼神” பைடு நூலகம்神学 迷 雾之后 , 开 始 追 问 世
吴 越文 化 。 尤 其 是 长 江 中游 的 楚 文 化 , 由 于 区位 优 势 和 楚
人 的 开 拓 创 新 。使 楚 文 化 在 许 多 方 面 居 于 领 先 地 位 。 同
㈣ 文化 搬 时 。 楚 文 化 在 传 播 中也 吸 收 到 其 他 先 进 文 化 因 素 , 飞 扬 流
想。
楚 文 化 ~ 方 面 吸 收 北 国 中 原 文 化 的 影 响 ,并 不 断 融 合 南 方 蛮 夷 文 化 的 精 髓 ,逐 渐 成 为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先 进 文 化 的代 表 。 楚 文化 在 当 时的政 治 、 经济、 文化 、 艺术 、 军事、 农 业 等 领 域 取 得 了 突 出成 就 ,而 当 时 漆 器 由于 他 独 特 的 使 用价 值和 审 美价值 , 一 方面 防腐 防潮 , 另 一 方 面 他 光 泽
楚 文化 的产 生和 发展提 供 了丰 富 的思想 基础 。
可捉 摸 的神秘 意蕴 , 一 番 自 由 自在 的 景 象 。 如 同 “ 庄 周 化
蝶” “ 天 人合 一” 任 我 邀 游 的 自然 与 心 理 世 界 的 高 度 融 合 。 3 . 2楚 漆器 中 的“ 天人 合一 ” 的 天 道 思 想 春 秋 战 国 时 代 是 中 国 哲 学 思 想 的 奠 基 和 全 面 形 成 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纺织大学楚文化漆器——论文浅析姓名:谌璐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班级:艺术品投资与鉴赏11101班学号: 1106991174楚文化漆器春秋战国以前,由于青铜器的盛行,漆器不管从造型还是从用途上来说都处于从属地位。
这个时期的漆器在造型上极力模仿青铜器甚至是陶器,尚未将其独特的韵味和特质发挥出来。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漆工艺进入成熟阶段:器型纹样技术出现多种发明,楚国的漆器不仅代表了楚漆艺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当时漆器的最高水平。
因为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复杂,体积又及其笨重,而漆器制作比青铜器简单,而且耐腐蚀色泽鲜艳光泽不变易于装饰,成本低更贴近大众。
楚漆器是楚人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形象,以自由和谐的形式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势与生命律动,它似得神化,至情、至性、至美,活脱脱地洋溢着自由生命的情调,却又幻化出揽阔无穷宇宙的气魄。
楚地幅员辽阔的地理条件为漆器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制作材料,同时,在弥漫着浓郁的楚韵与楚风的自由文化的国度里,楚漆器具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学风格,在中华民族悠远漫长的造物史上,楚漆器巧夺天工的美感与浪漫飘渺的艺术质风格向人们展示着楚文化的灿烂和楚人非凡的智慧。
一楚地优越的历史条件1.楚国为周朝的诸侯国,楚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受封的是熊绎。
楚国从公元前1010年熊绎受封立国,封地在荆山, 荆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
西周时“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
楚国早期仅为偏居荆山一隅的弹丸小国,被中原诸国视为“非我族类”的蛮夷。
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窘境中,楚国人靠着自尊自强的精神,独行其是,多次发出“请王室尊吾号”的呐喊,后渐趋强盛。
春秋以后,礼制逐渐崩溃,楚国终于争取到了与中原平等的地位,在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楚国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得以张扬与发挥。
早期漆器仿青铜礼器的特点,反映先秦时期“礼”制的无所不在,战国漆器逐渐走出青铜造型及装饰风格的窠臼,表现出楚人对木质材料的感悟及制作的非凡巧工,突出南方席地起居的生活方式以及“饭稻羹鱼”、“瑶浆蜜勺”的饮食特点,成为展现楚人浪慢情韵和艺术风韵的物质载体。
2.战国时期的楚艺术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密切相关,与道家相通之处于对精神生活的执着和对自然精神境界的追求。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乘运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战国时期的楚文化给我们一种轻快飘逸仿佛离开大地腾空而去的感觉,这是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也是“为余驾飞龙兮,杂瑶想以为本”(《离骚》)中表达的思想,楚漆器纹饰艺术也充分地体现出流动舒畅富于韵律感的线条,顿挫有致,具有绘画性。
3.战国楚帛书说的“奠三天,辨四极”,说明祝融时代,楚之先祖也有天地观念了,并予以祭祀。
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等有关神话传说中,天神有日神东君、月神夜光,雷神丰隆,地祗有山鬼、河伯等,说明楚之先民祭天祀地,长盛不衰,故《汉书·地理志》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楚人之如此“重淫祀”,使得楚人依然保留和发展着绚丽多彩的远古传统,沉醉在奇异的想象和狂放不羁的浪漫之中。
他们用狂热神秘的巫术、宗教神话来表达对自然万物的困惑。
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楚人追求自由、轻快、飘逸仿佛离开大地腾空而去的感觉。
所以道学与巫风的融会孕育出漆器艺术恢诡谲怪的造型及飘逸生动的艳丽图案。
楚人尊龙,有关古文献记载颇多。
《山海经·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祝融,南北相通,此南祝融,亦当可认为北祝融。
融,“从鬲gé,虫省声。
”(《说文解字》。
)虫即蛇,蛇即龙的原形。
《淮南子·地形训》:“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天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烛龙,人面龙身,衔烛以照幽明。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楚辞·大招》:“北有塞山,逴chuō龙赩xì只。
”烛龙、逴龙,即龙,在天上。
又:“东有大海,溺水浟yōu 浟只。
螭chī龙并流,上下悠悠只。
”此蟠pán龙又在海中。
《楚辞·离骚》:“为余驾飞龙兮,九瑶象以为车。
”“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
”屈原笔下的龙,从天空至海洋,无处不至,寓以无穷的力量。
另外,从楚地的传说和迄今所见的楚文物中,也常以龙喻人或寓意,处处表现出龙的独特形象。
《庄子·天远篇》记孔子称老子是龙,“吾乃今于是乎见龙”。
《汉书·高帝纪》、《陈留风俗传》记西汉开国皇帝楚人刘邦,其母刘媪ǎo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在雷电中,交龙于上,娠shēn而生之。
刘邦是其母与龙交媾gòu而生,这是楚先民图腾崇拜的印记。
《新序·杂事》记“叶公好龙”故事,流传甚广。
这个叶公,据《通志·氏族略》记,就是楚庄王的后裔叶公子高,他那样念念不忘龙,当然是出于对龙的敬畏,故龙真的出现了,又吓得失魂落魄,五色无主。
见于楚文物与楚帛画以蛇为主题的,不胜枚举。
如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有龙、凤等形象彩绘木雕小座屏、江陵雨台山出土的有二十条蛇(龙)缠绕一起的漆卮,都是突出了龙的地位的。
又如郢都东门称“龙门”,钟称“九龙之钟”,说明楚人也常以龙状地状物。
至于楚幽王死后的木棺,上面及四周都饰有浮雕的龙(邓峙一《李品仙盗掘楚王墓亲历记》(《安徽文史资料》1964年第1辑)),除了留有图腾崇拜的痕迹外,更由于社会的发展,这龙已具有王权象征的意义了。
总之,楚先民对龙始终是充满了敬仰之情的。
楚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凤鸟的崇拜,楚人将“凤”作为他们的图腾,所以在楚漆器上,随处可见凤鸟文饰。
最著名的当属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彩绘凤鸟纹木雕漆座屏(如图3)。
有关学者说得极为透辟(张正明、滕壬生、张胜琳《凤斗龙虎图像考释》(《江汉考古》1984年第1期)。
《山海经·海内经》:“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在楚先民的眼里,凤是一种神鸟。
《春秋演孔图》:“凤,火之精也,生丹穴,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身备五色,鸣中五音,有道则见,飞则群鸟征之。
”此凤,是火之精,实际是火正的神灵。
屈原《远游》:“祝融戒而跸bì御兮,腾告鸾luán鸟迎宓mì妃。
”《白虎通·五行》:“祝融者……其精为鸟,离为鸾。
”鸾鸟、鸾,亦即凤,可见楚先兜,亦即丹朱,本为日神,即‘日中之为图腾之族。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
)由于楚人把凤视为祝融的化身,故凤的本领神通广大,赋予人以极大的精神力量,如屈原《离骚》谓“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楚地出土的文物,凤的图象亦特别多,如江陵雨台山出土的虎座鸟架鼓、虎座立凤、江陵马山出土的凤龙虎纹绣、安徽寿县出土的凤龙青铜塑像,凤的形象都是那样光彩熠yì熠,令人神往。
我们知道,图腾崇拜是先民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的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方式。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对原有的一些动、植物的崇拜,也脱离了原有的躯壳,原本的图腾也失去严格的意义,更多的是在追忆先祖的传说,把原有的图腾加以艺术化抽象化,赋予超人格的力量,具体的图腾,也就升华为更高层的信仰对象,变成象征性的观念形态了。
《礼记·礼运》说:“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故龙以为畜,故鱼鲔wěi。
凤以为畜,故鸟不狘xuè。
麟以为畜,故兽不狘。
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
”众多的图腾崇拜,随着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发展,也就集中为对四种灵物----吉祥物的崇拜。
后来以五取象的天地说出现后,除四灵物外,又增加了虎。
上述楚人对龙、对凤的崇拜,一方面固然是原始图腾崇拜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后来人们把具体的图腾加以神化,龙、凤在楚人的手下,也就成为神灵的和艺术的形象了。
楚人从先民的图腾崇拜到后来精湛的艺术创造,充分说明楚人是一个拥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图—3彩绘凤鸟纹木雕漆座屏(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二 .楚地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合漆树的生长制作漆器,需要漆的原料,就是漆树。
漆树属漆树科、落叶乔木,又名大木漆、山漆树,因产生漆而得名. 漆树属落叶乔木,叶系羽状复叶,呈椭圆形。
漆树分布在山区,树高可达十余米,大者树干直径在30厘米以上。
图——2漆树从漆树的生长习性上看,漆树较喜光、不耐庇荫,适宜生长于背风向阳而又湿润的环境;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条件是:年平均气温13℃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2.5~5℃,年雨量750~1200毫米,相对湿度70%以上.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适于漆树的生长.漆树主要分布于亚洲温暖湿润地区,在我国,东经97°~126°, 北纬19°~40°之间的广大区域都有生长,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乌蒙山等山脉一带最为集中,是我国漆树的中心产区。
漆树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灰岩、板岩、砂岩及千枚岩上发育的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上均可生长;对土壤pH值要求不严,而对土壤物理性质要求较高。
地处山区,加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楚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湖泊江河分布广泛。
是优质漆的主产区丰富的木材和漆树又有调漆用的桐油主要生产区。
结论 :综上所述,楚漆器之所以得以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是由于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共同作用:楚地物产丰富,占有华中地区和部分华南地区,这些地方从现在来看,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再有潮湿的气候,多山的地理条件,加上巫风漫野,自由飘逸的楚文化,为漆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使漆器艺术在这个时代达到了一个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