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运动与环境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运动调节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运动调节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运动调节知识梳理一、植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与调节1. 光周期与植物生长:植物对于不同的光周期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征,如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的反应不同。

2. 向阳性与向阴性:植物对于光线的偏向性特征,表现为向阳性和向阴性。

3. 地性与地居性:植物对于地壤类型的反应特征,如地性植物和地居植物的适应能力不同。

二、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与调节1. 对光线的反应与调节:动物对于光线的反应主要通过视觉感受,如黑暗条件下的生物钟调节。

2. 对温度的反应与调节:动物对于温度变化的反应主要通过体温调节,如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适应能力不同。

3. 对水分的反应与调节:动物对于水分变化的反应主要通过饮水和汗腺分泌调节,如适应水资源丰富或缺乏的环境。

三、人类的运动调节机制1. 骨骼肌与运动的关系:骨骼肌是人体主要的运动器官,通过肌肉收缩与放松来实现身体的运动。

2.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大脑和脊髓的神经传递,协调和控制身体的运动功能。

3.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器官的运动活动,如心跳、呼吸和消化等。

四、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提高心肺功能: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

2. 促进血液循环: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血管的通畅。

3. 塑造健康体型:运动可以帮助塑造健康的体型,增加肌肉含量。

4. 改善心理健康: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五、运动中的安全问题与预防措施1. 适当热身和舒展: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和舒展活动,预防运动损伤。

2. 注意运动环境和装备:选择安全的运动环境和使用合适的运动装备。

3. 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体质,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

以上为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运动调节知识的梳理,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安全注意事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初中要点】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总结

【初中要点】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总结

张小只初中知识库
张小只爱学习新人教版初二生物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总结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生物学》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的内容,一起来看一下这篇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来做一下参考吧,希望对大家新学期学习生物有帮助!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2、动物运动的形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更多详细内容请大家点击新人教版初二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知识点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
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等。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4讲水的运动教学案中图版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4讲水的运动教学案中图版

第4讲水的运动考纲考情核心素养思维导图[考纲展示]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情分析]1.多结合区域特点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水循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多以示意图、等温线图的形式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认知:世界洋流分布图。

2.综合思维:掌握水循环的类型与环节,利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河流的补给类型。

熟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和洋流模式图,实验观察植被破坏前后径流、下渗等环节的变化,设计合理的航海线路。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68页考点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1.三大类型及主要环节类型 环节名称特点海上内循环A 蒸发→B 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内循环⎦⎥⎥⎤I 蒸发F 蒸腾→D 降水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2.成因⎩⎪⎨⎪⎧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外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提供了能量和动力3.意义(1)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2)在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3)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

(4)调节水分和热量地区分布的不均,减少地区之间的干湿、冷热差异。

(5)水资源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素养盘点]1.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从水循环的角度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综合思维)提示:不对。

因为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井水一般属于地下水,地下水和河水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改变地表径流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影响下渗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2.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问题沼泽地的形成内流河断流的成因考法一水循环原理及其地理意义命题点睛:近年来,考查水循环和水平衡的题目综合性强,难度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常见的热力环流。

2.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3.了解高空风和低空风的受力状况。

知识导引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M受热;N冷却。

(2)气压高低错误!
(3)错误!错误!
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同一地点,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不同受力及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Ⅰ·T6~8,2018·全国卷Ⅲ·T6~8,2016·全国卷Ⅰ·T7~9,2015·全国卷Ⅰ·T10~11。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一些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的解释其成因,会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型。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典型地貌成因,规X人类活动方式,树立合理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对地表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二者关系同时进行,共同作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③板块之间的X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X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X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体育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教案设计

《体育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教案设计

《体育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教案设计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与健康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环境与健康的定义及重要性。

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的关系。

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与价值。

1.3 教学活动:引入环境与健康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环境与健康的认识。

分组讨论,分享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解。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环境与健康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实践意愿。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健康2.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环保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3 教学活动:分析环境污染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进行环保技能培训,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活动,实践环保行动。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环境污染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环保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3.1 教学目标:理解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学习健康饮食、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3.2 教学内容:健康饮食的选择和搭配。

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调节方法及其在保持健康中的作用。

3.3 教学活动:开展健康饮食和运动知识讲座,提供实用建议。

进行心理调节训练,如冥想、呼吸练习等。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健康生活方式计划。

3.4 教学评价: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解。

学生对健康饮食、运动和心理调节知识的掌握。

第四章:环境与健康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与健康的相互作用机制。

认识环境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掌握改善环境质量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环境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原理。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改善环境质量的策略与措施。

4.3 教学活动:分析环境质量与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四季变化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 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 致四季的变化。
指导农业生产
农作物种植
根据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合理 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时间,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畜牧业管理
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饲料的种植 和储备,确保畜牧业生产的稳定。
渔业生产
掌握潮汐、洋流等海洋运动的规律, 合理安排渔业生产活动,提高渔业 产量。
THANKS.
地球运动对五带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五带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太阳高度 角的变化,进而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而地球公转则导致四季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进一步 加剧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
05
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形成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影响气温的日较差。
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 焦点上。
公转周期
365.2422天(回归年),365.2564天( 恒星年)。
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相同。
地球运动的意义
昼夜交替现象
地方时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 分
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同 一地点在24小时内经历 昼夜交替。
地球公转详解
03
公转周期
恒星年
以恒星为参考点,地球绕日公转一周 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64日。
回归年
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太阳在黄道上连 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约为 365.2422日。
公转轨道
近日点和远日点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距离太阳最 近的点称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对人体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 影响肌肉的血液供应 • 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要 充分的血液供应以保证肌肉代谢所需;二是代谢产生热, 需尽快通过血液从深部组织传递到皮肤表面散热。
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 当温度低于4℃ 或者高于32℃ 时,人的工作能力就下降; • 温度在 11 ℃ ~25 ℃之间时,进行体力劳动效率最高; • 脑力劳动的最佳温度是5 ℃ 、 20 ℃ 、25 ℃ • 当温度高于40℃时,无论哪种工作质量都大幅度降低。
环境卫生
第一节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第二节 环境卫生的防护 第三节 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第四节 运动建筑设备卫生
环境的定义
• 狭义——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影响人类生活与发展 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 • 广义——不仅是影响机体生命和发展的全部外界条件总和, 且包括影响机体内部因素。
环境与人关系 环境
空气 食物 水 等
代 谢 产 物

环境污染的特点
1、污染范围广,接触人群多
2、污染物浓度低,作用时间长 3、污染物种类多,接触途径多,危害多样性 4、污染物之间或与环境之间具有联合作用 5、污染容易,消除困难
大气对健康的影响 • 干燥空气中含氧21%、氮78%、二氧化 碳0.03%、其他惰性气体0.001% • 氧含量降低至10%时,人体可出现恶心、 呕吐、中枢神经活动减弱 • 氧含量降低至7%-8%时,可出现窒息、 体温下降、昏迷、循环障碍,甚至死亡
• (五)有益身心健康 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中,缺乏自然美和宁静感,生 活节奏很快,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人们渴 望回归自然。城市绿地、单花草树木交错分布,鲜 花与绿阴使人心旷神怡,有助于消除人们在精神上 的压抑感,使紧张的神经系统得到松弛,有益于愉 悦身心,缓解紧张的情绪,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⑤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⑥对患病家畜、家禽尸体的清除
学校环境的卫生防护
• (一)学校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防止空气污染除了搞好绿化外,应重点对食堂工厂、家 用燃料的改革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空气中so2和co 等的含量。有条件的学校,应采用煤气管道或气罐的能 源,可以减轻空气的污染。
• 水质卫生防护
为了保证居民生活卫生和健康,对防治水质污染所采 取的措施,称为水质卫生防护。 认真做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利用,是保护 和改善水质卫生状况的主要措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的一级处理法主要是为了清除其中的悬浮物及漂浮物, 减少细菌及蠕虫卵。二级处理法是为了清除污水中的溶 解性和胶性有机物。
• (一)规划措施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止大气污染的一 项重要措施,如工业区和住宅区分开,且工业 区的位置布置在住宅区全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下 风侧。
• (二)工艺改革
工艺改革是防止或消除大气污染的根本措施, 如用毒性较小的原料代替毒性较大的原料;改 进燃烧过程,以减少烟尘产量;增加烟囱高度 也可促进废气排入大气后的稀释扩散,减少大 气污染。
• (四)学校防止噪声的措施
学校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首先 要教育学生和全校教职员工,禁止喧哗;学校严禁车辆随 便通行或鸣笛;学校工厂、印刷厂、打字间等应有隔音设 备。学校一般噪声的卫生标准:教室为40-55 dB;图书馆 为40 dB;户外白天在55 dB以下;居住环境为45 dB ;卧 室睡眠时为35 dB;工厂为85 dB。
土壤对健康的影响 • 土壤可传播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使
人感染疾病。
• 土壤又是各种废弃物的净化场所。
• 土壤中适量的各种微量元素,通过动、 植物和水供给人体需要。
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 生活生产中主要噪声源有:①工业噪声;②交通噪声; ③生活噪声。 • 第一,损伤听力 • 第二,干扰睡眠 • 第三,诱发多种疾病 • 第四,影响心理健康
• (二)学校饮用水的供给 学校应有充分的水供学生饮用、教学用、个人卫生和坏 境清洁用、厨房用、厕所冲洗用、灌溉园地和防灭用等。 目前学校用的自来水,仍需煮沸后才能饮用。乡镇学校 用井水、河水、池水者,更应注水源的卫生和饮用水的 清洁及消毒处理。水源的位置应远离厕所、堆肥场、畜 棚、污水坑等。
• (三)学校污物的处理 • 学校师生员工每日学习、生活产生的污物,如垃圾 (废纸屑、果皮、尘土、食物残渣、燃料灰渣等)、 污水和粪便等要及时消除,以防蚊蝇孳生传染疾病
• 3、致突变作用
突变是指机体的遗传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突然的变 异,可由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电离辐射、紫外线等) 及生物因素(病毒感染等)引起,其中化学致突变物占 重要地位。 常见的致突变物有亚硝胺类、甲醛、苯和敌敌畏等。
• 4、致畸作用 放射线照射、某些药物以及风疹病毒等,已经被证实肯 定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造成胎儿畸形。近年来,随着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新生儿先天崎形和一些遗传病的发病 率及死亡率逐渐升高,先天性疾病已成为婴儿死亡的主要 原因。
2002年5月14日,北京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孕妇李荣 菊引产下一个畸形女婴。这个刚刚5个月的胎儿没有胃,更 奇特的是她的嘴巴尖尖地向外伸出,竟高过鼻子,下颚处还 有个小洞。 其丈夫是一名常年从事室内装修的油漆工,她本人打 工的地方也刚装修过。
• 3、装修污染诱发白血病。
• 4、军团病发病高。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二)减弱噪声 绿色植物对声波有吸收和反射作用,使声波减弱而逐渐消 失。据测定30 m宽的绿化林带能降低噪声6-8dB。如能在 马路两旁设置,6m宽的防护林带,就能减轻交通噪声对 人们的干扰。
• (三)调节气候 绿化能改善局部小气候,调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缓 和太阳的辐射热。 • (四)美化环境 大面积绿化,既可防止风沙、水土流失,又可以形成 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美丽外形和色彩,以清洁、舒 适、生气勃勃的景象达到卫生保健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 1、急、慢性中毒 短时间一次大量的有害物进人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如 汽车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化氢废气与工广烟囱排放的废气, 经太阳紫外线照射而形成的光化学烟雾浓度超过0.2-0. 3 ppm时,即可使人急性中毒,表现为眼睛红疼、上呼吸道 刺激症状、血压下降及呼吸困难等,严重病例可昏倒。
• 2、致癌作用 • 有关学者认为癌症80%-90%与环境因素有关,而环境 因素中物理因素占5%,生物因素占5%,化学因素占 90%。 • 例如,放射线的照射或吸入放射物质可引起白血病、 肺癌等,紫外线过度照射可引起皮肤肿瘤。实验证实, 有30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 多环芳烃化合物 。
• 土壤卫生防护 • 要能做到:防止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转而成为传播疾病 的媒介;防止各种有机或无机的化学毒素污染土壤,恶 化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自净能力;防止有害物质在 土壤积聚,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或残留毒物直接 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 土壤卫生防护措施: ①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和综合利用 ②粪便清除和无害化处理; ③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 ④有害化学污染物的治理;
高原环境
• 在高原,人体被迫处于一种低气压、低氧分压寒冷、 日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等特点的特殊缺氧环境 • 一般人在海拔2000m以上的地区,由于缺氧可能会出 现轻微的症状; • 在海拔3000-4000m以上缺氧症状就表现得更明显; • 在海拔4000-5000m以上则必须供氧才能保证安全; • 在海拔7000-8000m如果不供氧,大部分人将出现异常 生理症状
• (五)学校宿舍卫生的防护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开启门窗进行通风,使空气流通,保 持空气洁净;禁止在室内吸烟;采用湿法扫地;不要燃 烧落叶,以防燃烧时有害物质随烟尘吸人;不随地吐痰、 对人打喷嚏,发现呼吸道传染病及时隔离。
绿化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 (一)净化大气 绿色植物具有制造氧气、吸收有害气体、阻留粉尘、 杀灭病菌等功能。若每人每天需吸氧0. 75 kg,排出二 氧化碳0. 91 kg,那么一个人只要有10 m2的森林绿化 面积,就能把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掉,并能 供给所需氧气。
• 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七号公布) (三)除尘和 废气净化 • 为了使工厂的排出物符合卫生标准要求,必须 采取适当的除尘和废气净化措施。如工业企业、 发电厂等应安装除尘设备(旋风除尘器、静电 除尘器等),以清除大小不同的尘粒;通过各 种类型的吸收塔吸收有害气体,以达到净化废 气的目的 • (四)制定标准 制定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标准和工业 废气排放标准,作为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依据, 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
室内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4%的疾病与室内环境相关 据统计,我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超额死亡数 可达11万人,超额门诊数22万人次,超额急诊数430万人次。 严重的室内环境污染也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仅1995 年,我国因室内环境污染危害健康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 107亿美元。

2、室内污染首例畸形女婴
• • • •
寒冷的空气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 高温可以造成热射病、热痉挛。 空气干燥,皮肤黏膜容易干裂。 空气潮湿,氧分压降低,易产生胸闷。
Air pollution: 8,000 deaths per day
空气污染:每天八千人死亡
水质对健康的影响
• 成年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5%,每人每日生理需 水量约2~3 L; • 水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是良好的溶剂; • 水能贮存和吸收大量的热,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 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营养输送、废物排泄等都需 要水来完成; • 水也是保持个人、卫生、改善环境清洁的重要条件; • 不同温度、压力、成分的水还可用于理疗,防治某些 疾病;
• 其他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品和化学反应去除 废水中的溶解物或胶体物的化学处理法和吸附、离 子交换等物理化学法以及氯气消毒法。制定水环境 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可参考《中华人民共 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耳11日中华人民应提倡“中水”使用。 • “中水”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 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 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 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 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中水利用对我国的环境保 护、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经济可持续发展能起 到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