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全)
植物生理学部分名词解释

1.必需元素:缺乏时不能完成生活史、缺乏时产生专一症状、直接效应2.原初反应: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光能向电能的最初转换
3.三重反应:乙烯抑制黄化豌豆幼苗伸长、促进加粗、负向重力性消失4.水势:同温同压下体系中每偏摩尔体积水与纯水的化学势差。
5.光呼吸: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的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6.植物生长物质: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
7.长日植物:日长大于临界日长才开花的植物。
8.生长素梯度学说:认为器官脱落与近轴和远轴端生长素比例有关。
远轴大于近轴器官不脱落;差异小或无差异器官脱落;远轴小于近轴促进器官脱落。
9.温周期现象:存在周期性昼夜温差时植物生长速度大于合适恒温下的生长速度。
10.碳氮比理论:认为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比例大时促进植物开花,反之不利于开花,此即为碳氮比理论。
该理论不能解释短日植物长日下不能开花的现象。
11.能荷:ATP及其等效物质占总腺苷酸代谢库的比例。
12.理碱性盐:如Ca(NO3)2等盐类,植物对负离子吸收量大于正离子,最终导致土壤pH增大,故称生理碱性盐。
13.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光敏色素:植物体内存在着的能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具有可逆转能力的水溶性色素蛋白。
2.自由水:指不被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或吸附力很小而能自由移动的水。
3.束缚水:细胞中被蛋白质等亲水性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不能自由。
移动的水。
4.单盐毒害:任何植物,假若培养在某种单一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
这种单一盐溶液对植物的毒害现象称为单盐毒害。
5.离子拮抗:若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他盐类,单盐毒害现象就会减弱或者消除。
这种离子间能够互相消除毒害的现象,称离子拮抗,也称离子对抗。
6.平衡溶液:由多种盐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能使植物生长良好的溶液。
7.无氧呼吸消失点:指使植物体内无氧呼吸停止进行的外界气体环境中氧的含量。
8.转移细胞:在疏导组织末梢存在的一些具有物质转移功能的特化细胞,其显著特点是:细胞壁向内伸向细胞质,形成许多褶皱,质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富含ATP酶,为跨膜运输提供足够的能量。
9.第二信使:又称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次级信号,是指细胞感受胞外环境信号和胞间信号后产生的、将细胞外信息转变为细胞内信息的胞内信号分子。
10.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的现象。
同时这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
11.永久萎蔫系数:植物刚刚发生永久萎蔫时土壤中尚存的水分含量(占土壤干重的百分数)。
达到永久萎蔫时土壤所含的水分植物不能利用,属无效水分。
12.生长大周期:指植物一生的生长进程中其生长速率总是表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
如果以植物生长的体积、干重等参数对时间做图则可得“S”形曲线。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规律称为生长大周期。
13.生物钟:也称生理钟,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测时系统,由此系统控制生物在无重力、光照、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下,按其原有的时期呈周期性运动。
接近24小时周期性、节奏性的变化现象。
14.光周期现象:指植物生长对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即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对植物有利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2.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如叶片等),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3.水分临界期——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缺水最为敏感,最易受害的阶段4.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5.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矿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通称为矿质营养6.必需元素——指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为直接的效果、如果缺乏时则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以及去除时植物表现出专一的、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症状的一类元素7.单盐毒害——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有害作用的现象8.离子对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来减弱或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叫离子对抗9.平衡溶液——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盐溶液,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的溶液10.还原氨基化——还原氨直接使酮酸氨基化而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11.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12.通道蛋白——在细胞质膜上构成圆形孔道的内在蛋白13.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养分的需要虽然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多;但有很迫切的时期,如供应量不能满足植物的要求,会使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很难弥补损失途径——以RUB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初产物为PGA三碳化合物的光合途径途径——以PE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的初产物是四碳双羧酸的光合途径15.交换吸附——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的过程,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它离子所置换,所以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17.光系统——能吸收光能并将吸收的光能转化成电能的机构。
由不同的中心色素和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
18.反应中心——进行光化学反应的机构。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1.水势:(water potential)水溶液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商。
2.渗透势:(osmotic potential)亦称溶质势,是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因而其水势低于纯水水势的水势下降值。
3.压力势:(pressure potential)指细胞的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引起富有弹性的细胞壁产生一种限制原生质体膨胀的反作用力。
4.质外体途径:(apoplast pathway)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移动速度快。
5.共质体途径:(symplast pathway)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6.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7.根压:(root pressure)由于水势梯度引起水分进入中柱后产生的压力。
8.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9.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10.蒸腾比率:(transpiration ratio)光合作用同化每摩尔CO2所需蒸腾散失的水的摩尔数。
11.水分利用率:(water use efficiency)指光合作用同化CO2的速率与同时蒸腾丢失水分的速率的比值。
12.内聚力学说:(cohesion theory)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13.水分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water)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1.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2. 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如叶片等),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3. 水分临界期——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缺水最为敏感,最易受害的阶段4. 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5.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矿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通称为矿质营养6. 必需元素——指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为直接的效果、如果缺乏时则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以及去除时植物表现出专一的、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症状的一类元素7. 单盐毒害——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有害作用的现象8. 离子对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来减弱或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叫离子对抗9. 平衡溶液——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盐溶液,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的溶液10. 还原氨基化——还原氨直接使酮酸氨基化而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11. 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12. 通道蛋白——在细胞质膜上构成圆形孔道的内在蛋白13. 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养分的需要虽然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多;但有很迫切的时期,如供应量不能满足植物的要求,会使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很难弥补损失14. C3途径——以RUB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初产物为PGA三碳化合物的光合途径16. C4途径——以PE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的初产物是四碳双羧酸的光合途径15. 交换吸附——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的过程,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它离子所置换,所以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17. 光系统——能吸收光能并将吸收的光能转化成电能的机构。
由不同的中心色素和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名词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等3个方面。
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即水溶液的化学势(μw)与纯水(μ0w)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Vw)所得的商。
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
恒为负值。
由于根部水势梯度使水沿导管上升的动力。
主动吸水。
水分子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上升原因的学说。
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化,称为矿质营养。
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
植物在含有适当比例和浓度的多种盐分配制成的溶液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样的溶液称为平衡溶液。
foliar nutrition)指植物本来不含某种酶,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这种酶。
中的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
光激发到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其中包含色素分子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的过程。
现象。
化合物还原为低铁化合物,并释放氧。
PSⅡ和PS Ⅰ之间几种排列紧密的电子传递体完成电子传递的总轨道。
的质子动力势,质子动力势就把ADP和磷酸合成为ATP的过程。
O2和放出CO2的过程,被称为光呼吸。
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与光呼吸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放出CO2的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递系统最后传递给分子氧并形成水或过氧化氢的酶类。
电子到氧合成ATP的数量抗氰呼吸电子传递的末端氧化酶,将电子从UQ传给O2,对氧的亲和力较高,易受水杨酸氧胯酸所抑制,对氰化物不敏感。
= 放出CO2/吸收O2学上端向下端运输;仅局限于胚芽鞘、幼茎、幼根的薄壁细胞之间;主动运输。
,促进横向生长(加粗),地上部失去负向重力性生长(偏上生长)。
黄化幼苗对乙烯的这三种反应被称为“三重反应”。
存在某种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上的梯度差异;细胞不均等分裂;极性一旦建立,即难于逆转。
依赖光控制细胞的分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就称为光形态建成,亦即光控制发育的过程。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5.双光增益效用《爱默生效应》:远红光条件下,如补充红光,则量子产额大增,并且比这两种波长的光单独照射时的总和还大的现象。
16.光补偿点:随着光强度的增高,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达到某一光强度时,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度即为。
8、被动运输:植物细胞进行溶质吸收时,溶质顺着电化学梯度进入细胞而无需消耗能量的过程。
9、主动运输:细胞吸收溶质时逆着电化学梯度进行,并且需要消耗代谢能量的过程。
9.1、初级主动运输:H- ATPase(质子泵)执行的主动运输。H-ATPase利用ATP的能量跨膜转运H, 形成跨膜H电化学势梯度---质子动力(△μH)。又称为原初主动运转,原初主动运转在能量形式上把化学能转为渗透能。
35、光合速率: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或放出二氧化碳的量。
36、同化力:把ATP和NADPH这两种用于碳反应的二氧化碳的同化物质合成为同化力。
37、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依赖光照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38、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点后,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强度不再增加,这光强称为光饱和点。
2、大量元素:植物对某些元素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的,称为大量元素或大量营养,包括钾钙镁硫磷硅氮。
3、微量元素:植物对某些元素的需求量相对较小的,称为微量元素,包括氯铁硼锰钠锌铜镍钼。
3.1、单盐毒害:如果将植物培养在只含一种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即使这种离子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如钾离子,而且在培养液中的浓度很低,植物也不能正常生活,不久即受害而死。
17.二氧化碳补偿点:随着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光合速率增加,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外界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为。
(完整版)现代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绪论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物质转变:植物对外界物质的同化及利用。
能量转变:植物对光能的汲取,转变,储藏,开释和利用的过程。
信息传达: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在整体水平上,从信息感觉部位将信息传达到发生反响部位的过程。
信号转导:在单个细胞水平上信号与受体联合后,经过信号传达,放大与整合,产生生理反响的过程。
形态建成:植物在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植物体大小,形态构造方面的变化,完好依靠于植物体内各样分生组织的活动。
细胞生理原核细胞:无典型细胞核的细胞,核质外面缺乏核膜,细胞质中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和内膜系统。
真核细胞:拥有显然的细胞核,核质外有核膜包裹,细胞之中有复杂的内膜系统和细胞器。
生物膜:细胞中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构成的,拥有必定构造和生理功能的膜状组分,即细胞内所有膜的总称,包含质膜,核膜,各样细胞器被膜及其余内膜。
内质网:存在于真核细胞,由封闭的膜系统及其围成的腔形成相互交流的网状构造。
胞间连丝:穿越细胞壁,连结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管状通道。
共质体:胞间连丝把原生质体连成一体。
质外体:细胞壁,质膜与细胞壁间的空隙以及细胞空隙等相互连结成的一个连续的整体。
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由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构成。
细胞质:由细胞质膜,胞基质及细胞器等构成。
胞基质:在真核细胞中除掉可分辨的细胞器之外的胶状物质,细胞浆。
细胞器:细胞质中拥有必定形态和特定生理功能的细微构造。
内膜系统:在构造,功能以致发生上有关的由膜环绕的细胞器或细胞构造。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系统,广义的指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壁。
微管: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由微管蛋白组装成的长管状细胞器构造。
微丝: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构成,直径为7nm 的骨架纤维,肌动蛋白纤维。
中间纤维:一类由丝状角蛋白亚基构成的中空管状蛋白质丝。
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 构成的细小颗粒,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1.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与细胞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研究植物环境刺激的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二、植物的水分生理1. 水势:相同温度下一个含水的系统中一偏摩尔体积的水与一偏摩尔体积纯水之间的化学势差称为水势。
把纯水的水势定义为零,溶液的水势值则是负值。
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2. 衬质势:由于衬质( 表面能吸附水分的物质,如纤维素、蛋白质、淀粉等) 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
3. 压力势:植物细胞中由于静水质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增加的值。
4. 渗透势:溶液中固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的值。
5. 渗透作用: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对于水溶液而言,是指水分子从水势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
6.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由于液泡失水而使原生质体和细胞壁分离的现象。
7. 吸胀作用:亲水胶体物质吸水膨胀的现象称为吸胀作用。
胶体物质吸引水分子的力量称为吸胀。
8. 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伤流和吐水现象是根压存在的证据。
9. 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10.蒸腾效率:植物在一定生育期内所积累干物质量与蒸腾失水量之比,常用g·kg-l 表示。
11. 蒸腾系数:植物每制造1g 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g 数,它是蒸腾效率的倒数,又称需水量。
12. 气孔蒸腾:植物细胞内的水分通过气孔进行蒸腾的方式称为气孔蒸腾。
13. 气孔运动主要受保卫细胞的液泡水势的调节,但调节保卫细胞水势的途径比较复杂。
14. 保卫细胞:新月形的细胞,成对分布在植物叶气孔周围,控制进出叶子的气体和水分的量。
形成气孔和水孔的一对细胞。
双子叶植物的保卫细胞通常是肾形的细胞,但禾本科的气孔则呈哑铃形。
气孔的保卫细胞含有叶绿体,因为细胞壁面对孔隙的一侧(腹侧)比较厚,而外侧(背侧)比较薄,所以随着细胞内压的变化,可进行开闭运动。
15. 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16. 水孔蛋白:存在在生物膜上的具有通透水分功能的内在蛋白。
水通道蛋白亦称水通道蛋白。
17. 内聚力(the cohesion value) 又叫粘聚力,是在同种物质内部相邻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种相互吸引力是同种物质分子之间存在分子力的表现。
18. 蒸腾拉力- 内聚力- 张力学说19. 萎焉:水分亏缺严重时,植物细胞因失水而松弛,靠膨压维持挺立状态的叶片和茎的幼嫩部分下垂,这种现象叫萎焉。
20. 暂时萎焉:当蒸腾作用强烈,根系吸水及转运水分的速度较慢,不足以弥补蒸腾失水时,发生暂时萎焉,当蒸腾速率降低时,根系吸水的水分足以弥补失水,消除水分亏缺,即使不浇水或者通过荫蔽能恢复,这种靠降低蒸腾就能消除的萎焉。
21. 永久萎焉:如果土壤中缺少植物可利用的水,永久萎蔫:降低蒸腾仍不能消除水分亏缺恢复原状的萎蔫。
22.. 水分临界期: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缺水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一般而言,植物的水分临界期多处于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这个时期一旦缺水,就使性器官发育不正常。
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可作为合理灌溉的一种依据。
三、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1. 灰分元素:亦称矿质元素。
当干燥的植物体经过充分燃烧后,会留下一些呈灰白色的残渣,这就是所谓的灰分。
矿质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将灰分进行化学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含有磷、钾、钙、镁、铁、钴等多种元素,通常将这些元素称为灰分元素。
2. 必需元素:若生物体在缺少某种元素的情况下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重新补充该元素后,生命活动恢复正常,则该元素为必需元素。
3. 大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达万分之一的元素,称为大量元素。
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是:钾、钙、镁、硫、磷、氮、碳、氢、氧等九种元素。
4. 微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甚微,约占植物体干重的、600.001—0.00001%的元素,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是铁、锰、硼、锌、铜、钼和氯等七种元素,植物对这些元素的需要量极微,稍多既发生毒害,故称为微量元素。
5. 有益元素:6. 溶液培养:是在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
7. 砂基培养:8. 简单扩散:是被动运输的基本方式, 不需要膜蛋白的帮助, 也不消耗ATP,而只靠膜两侧保持一定的浓度差, 通过扩散发生的物质运输。
简单扩散的限制因素是物质的脂溶性、分子大小和带电性。
9. 杜南平衡:细胞内可扩散正负离子浓度乘积等于细胞外液可扩散正负离子浓度乘积时的状态。
10. 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消耗ATP 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11. 被动运输:是指由于扩散作用或其它物理过程而进行的吸收,是不消耗代谢能量的吸收过程,故又称为非代谢吸收。
12. 主动运输:是指细胞利用呼吸释放的能量作功而逆着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离子的过程。
13. 生理酸性盐:对于(NH4)2SO4一类盐,植物吸收NH4+较SO4-多而快,这种选择吸收导致溶液变酸,故称这种盐类为生理酸性盐。
14. 生理碱性盐:对于NaNO3一类盐,植物吸收NO3-较Na+快而多,选择吸收的结果使溶液变碱,因而称为生理碱性盐。
15. 单盐毒害:植物被培养在某种单一的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
这种现象叫单盐毒害。
16. 离子拮抗: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它盐类可消除单盐毒害现象,这种离子间相互消除毒害的现象为离子拮抗。
17. 自由空间free space 指植物组织内的某个空间,其外液中的物质通过代谢产生的能量无消耗地进入这个空间,称此空间为自由空间。
18. 生物固氮:微生物自生或与植物(或动物)共生,通过体内固氮酶的作用,将大气中的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19. 工业固氮:20. 硝酸还原酶:一种氧化还原酶,可催化硝酸离子还原成亚硝酸离子的反应。
可分为参与硝酸盐同化的同化型还原酶和催化以硝酸盐为活体氧化的最终电子受休的硝酸盐呼吸异化型(呼吸型)还原酶。
同化型存在于高等植物、藻类、菌类及细菌,小的含有 2 个亚基,大的含有8 个亚基,是由含钼复合体(Mo-Co)、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和正铁血红素的亚单位所成的酶,即分子内具有小的电子递体。
21. 需肥临界期:对某种元素的要求虽然不多,但生理作用强,敏感迫切。
此期缺肥将严重影响或抑制植物生长,即使以后弥补,也很难挽回损失。
四、植物的光合作用1.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CO2和H2O,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O2的过程。
2. 光反应: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的,由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
3. 碳反应:在暗处或光处都能进行的,由若干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
4. 荧光现象:指叶绿素溶液照光后会发射出暗红色荧光的现象。
5. 吸收光谱:6. 作用光谱:7. 光合电子传递链:在光合作用中,由传氢体和传电子体组成的传递氢和电子的系统或途径。
8. 光系统Ⅰ(PSI):能被波长700nm的光激发,又称P700。
包含多条肽链,位于基粒与基质接触区和基质类囊体膜中。
由集光复合体Ⅰ和作用中心构成。
结合100 个左右叶绿素分子、除了几个特殊的叶绿素为中心色素外,其它叶绿素都是天线色素。
三种电子载体分别为A0(一个chla 分子)、A1(为维生素K1)及3个不同的4Fe-4S。
9. 光系统Ⅱ(PSⅡ):吸收高峰为波长680nm处,又称P680。
至少包括12 条多肽链。
位于基粒于基质非接触区域的类囊体膜上。
包括一个集光复合体(light-hawesting comnplex Ⅱ,LHCⅡ)、一个反应中心和一个含锰原子的放氧的复合体。
D1和D2为两条核心肽链,结合中心色素P680、去镁叶绿素及质体醌。
10. 双增益效应:如果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和短波红光(650nm)同时照射植物,则光合作用的量子产额大增,比单独用这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这种增益效应称为双增益效应。
11. 量子产额:指每吸收一个光量子所合成的光合产物的量或释放的氧气的量,又称为量子效率。
12. 光合磷酸化:叶绿体(或载色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并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
13. 解偶联作用:所有破坏生物氧化与磷酸化相偶联的作用, 即抑制氧化磷酸化的作用即解偶联作用.14. 卡尔文循环:15.Rubisco :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加氧酶(Ribulose-1,5-bisphosphatecarboxylase/oxygenase ,通常简写为RuBisCO)是一种酶(EC 4.1.1.39) ,分子量约为53kD,由8 个大亚基和8 个小亚基组成,是光合作用中决定碳同化速率的关键酶。
它在光合作用中卡尔文循环里催化第一个主要的碳固定反应,将大气中游离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体内储能分子,比如蔗糖分子。
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加氧酶可以催化1,5- 二磷酸核酮糖与二氧化碳的羧化反应或与氧气的氧化反应。
同时RuBisCO也能使RuBP进入光呼吸途径。
同时,它的活性也由光照影响,在暗处,rubisco 的活性受到抑制,这也是为什么在黑暗时,碳反应难以进行的原因。
16. 磷酸运转体:17. 光呼吸:)是所有使用卡尔文循环进行碳固定的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
它是卡尔文循环中一个损耗能量的副反应。
过程中氧气被消耗,并且会生成二氧化碳。
18.C4 途径:有一些植物对CO2的固定反应是在叶肉细胞的胞质溶胶中进行的,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催化下将CO2连接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上·形成四碳酸:草酰乙酸(oxaloacetate) ,这种固定CO2的方式称为C4途径。
C4植物每同化 1 分子CO2,需要消耗5 分子ATP和2 分子NADP。
H19.CAM途径:即为景天酸代谢途径。
景天科植物晚上气孔开放,吸进CO2,在PEP羧化酶作用下,形成草酰乙酸,进一步还原为苹果酸,积累于液泡中。
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便运到细胞溶质,在NADP苹果酸酶作用下,氧化脱羧,放出CO2,参与卡尔文循环,形成淀粉等。
这种最初CO2固定和碳水化合物合成的反应分别在夜间及昼间进行,苹果酸合成日变化的代谢途径。
20. CO2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CO2 浓度增加而增加,当光合速率不再继续增加时的CO2 浓度称为CO2 饱和点。
21.CO2补偿点,当光合吸收的CO2 量与呼吸释放的CO2 量相等时,外界的CO2 浓度。
22. 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光合速率不再继续增加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