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光敏色素:植物体内存在着的能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具有可逆转能力的水溶性色素蛋白。
2.自由水:指不被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或吸附力很小而能自由移动的水。
3.束缚水:细胞中被蛋白质等亲水性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不能自由。
移动的水。
4.单盐毒害:任何植物,假若培养在某种单一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
这种单一盐溶液对植物的毒害现象称为单盐毒害。
5.离子拮抗:若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他盐类,单盐毒害现象就会减弱或者消除。
这种离子间能够互相消除毒害的现象,称离子拮抗,也称离子对抗。
6.平衡溶液:由多种盐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能使植物生长良好的溶液。
7.无氧呼吸消失点:指使植物体内无氧呼吸停止进行的外界气体环境中氧的含量。
8.转移细胞:在疏导组织末梢存在的一些具有物质转移功能的特化细胞,其显著特点是:细胞壁向内伸向细胞质,形成许多褶皱,质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富含ATP酶,为跨膜运输提供足够的能量。
9.第二信使:又称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次级信号,是指细胞感受胞外环境信号和胞间信号后产生的、将细胞外信息转变为细胞内信息的胞内信号分子。
10.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的现象。
同时这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
11.永久萎蔫系数:植物刚刚发生永久萎蔫时土壤中尚存的水分含量(占土壤干重的百分数)。
达到永久萎蔫时土壤所含的水分植物不能利用,属无效水分。
12.生长大周期:指植物一生的生长进程中其生长速率总是表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
如果以植物生长的体积、干重等参数对时间做图则可得“S”形曲线。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规律称为生长大周期。
13.生物钟:也称生理钟,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测时系统,由此系统控制生物在无重力、光照、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下,按其原有的时期呈周期性运动。
接近24小时周期性、节奏性的变化现象。
14.光周期现象:指植物生长对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即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对植物有利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1.原核细胞(prokaryotic-cell) 无典型细胞核的细胞,其核质外面无核膜,细胞质中缺少复杂的内膜系统和细胞器。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prokaryote)。
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属原核生物。
2.真核细胞(eukaryotic-cell) 具有真正细胞核的细胞,其核质被两层核膜包裹,细胞内有结构与功能不同的细胞器,多种细胞器之间有内膜系统联络。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eukayote)。
高等动物与植物属真核生物。
3.原生质体(protoplast) 除细胞壁以外的细胞部分。
包括细胞核、细胞器、细胞质基质以及其外围的细胞质膜。
原生质体失去了细胞的固有形态,通常呈球状。
4.细胞壁(cell-wall) 细胞外围的一层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具有一定弹性和硬度,界定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典型的细胞壁由胞间层、初生壁以及次生壁组成。
5.生物膜(biomembrane) 即构成细胞的所有膜的总称,它由脂类和蛋白质等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按其所处的位置可分为质膜和内膜。
6.共质体(symplast) 由胞间连丝把原生质(不含液泡)连成一体的体系,包含质膜。
7.质外体(apoplast) 由细胞壁及细胞间隙等空间(包含导管与管胞)组成的体系。
8.内膜系统(endomembrane-system) 是那些处在细胞质中,在结构上连续、功能上关联的,由膜组成的细胞器总称。
主要指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高尔基体小泡和液泡等。
9.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等,它们都由蛋白质组成,没有膜的结构,互相联结成立体的网络,也称为细胞内的微梁系统(microtrabecular system)。
10.细胞器(cell-organelle) 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特定生理功能的细微结构。
依被膜的多少可把细胞器分为:双层膜细胞器如细胞核、线粒体、质体等;单层膜细胞器如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蛋白体等;无膜细胞器如核糖体、微管、微丝等。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1.水势:(water potential)水溶液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商。
2.渗透势:(osmotic potential)亦称溶质势,是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因而其水势低于纯水水势的水势下降值。
3.压力势:(pressure potential)指细胞的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引起富有弹性的细胞壁产生一种限制原生质体膨胀的反作用力。
4.质外体途径:(apoplast pathway)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移动速度快。
5.共质体途径:(symplast pathway)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6.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7.根压:(root pressure)由于水势梯度引起水分进入中柱后产生的压力。
8.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9.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10.蒸腾比率:(transpiration ratio)光合作用同化每摩尔CO2所需蒸腾散失的水的摩尔数。
11.水分利用率:(water use efficiency)指光合作用同化CO2的速率与同时蒸腾丢失水分的速率的比值。
12.内聚力学说:(cohesion theory)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13.水分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water)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1.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1、春化作用:春化作用是指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2、水分临界期:水分临界期是指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缺水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3、光形态建成:光形态建成是指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
4、三重反应:用乙烯处理植物幼苗后,出现的抑制伸长生长、促进茎增粗、促进茎横向生长的现象称为三重反应。
5、末端氧化酶:末端氧化酶是指处于生物氧化反应的最末端,将底物脱下的H+或e-传递给O2,从而形成H20或H2O2的氧化酶。
6、临界日长:临界日长是指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长度或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长度。
7、临界夜长:临界夜长是指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暗期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暗期。
8、感性运动:感性运动是指植物受无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运动。
9、向性运动:向性运动是指植物受外界单方向刺激产生的生长性运动。
10、向光性:向光性是指植物向光照入射方向弯曲的反应。
11、自由水:自由水是指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其含量制约植物的代谢强度。
12、束缚水:束缚水是指靠近胶粒而被胶粒所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
13、溶液培养法:又名水培法,是指在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
14、荧光现象:荧光现象是指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15、同化能力:由于ATP和NADPH用于碳反应中CO2的同化,因此将这两种物质统称为同化能力。
16、光补偿点:光补偿点是指同一叶片在同一时间内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相等时的外界光照强度。
17、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强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的上升而增加,这个数值称为光饱和点。
18、CO2补偿点:CO2补偿点是指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量与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量达到动态平衡时,外界环境中的CO2浓度。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2/1][AMP ADP ATP ADP ATP +++=能荷的物质的量吸收的的物质的量放出的22O CO RQ =℃时的速率℃时的速率T T Q )10(10+=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 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m ol N m /mol /m 3∙==水的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水势 细胞水势是由4个势组成。
分别为溶质势,压力势,重力势,衬质势。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根压:依靠根部水势梯度使水沿导管上升的动力。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第二章: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
被动运输:指离子跨过生物膜不需要代谢供给能量,是顺电化学势梯度想下进行的运输方式。
包括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指离子跨国生物膜需要代谢供给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向上进行运输的方式。
生物膜:细胞的外周膜和内膜系统称为生物膜。
第三章:增益效应:因两种波长的光协同作用而增加光合效率的现象光合单位: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
在生理上形成协同作用的 一个功能单位的色素分子的数量。
希尔反应:在光照下,离体叶绿体泪囊体能将含有高铁的化合物还原为低铁化合物,并施放 氧。
光合磷酸化:指叶绿体利用光能驱动电子传递建立跨泪囊体莫的质子动力势,质子动力室就 把ADP 和无机磷酸化合成A TP 。
光抑制:当光能超过光和系统所能利用的数量时,光合功能下降的现象。
光补偿点: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一手的CO 2与光呼吸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放 出的CO 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单位地面上的日光能量 的比率。
第四章:呼吸商:表示呼吸底物的性质和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CO 2的物质的量与吸收氧气的物质的量的比率。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自由水:不被原生质胶体吸附的,能自由移动并起溶剂作用的水。
束缚水:被原生质胶粒紧密吸附的或存在于大分子结合空间的水,不能自由移动,也不起溶剂作用的水。
生理需水:直接满足植物生命活动的所需的水。
生态需水:通过改变栽培环境,特别是土壤条件,从而间接地对植物产生影响的水分。
水孔蛋白aquaporin, AQP是指细胞膜上能选择性地高效转运水分子的水通道蛋白水势:在相同温度、压力下,体系中水与纯水之间每mol体积水的自由能之差。
用ψw 表示,单位为帕(Pa)。
标准状态下,纯水水势=0渗透作用:osmosis水分子透过半透膜从水势高的系统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作用称渗透作用。
渗透势ψs,是由于溶质的存在而引起水的自由能下降的值,为负值,ψS=-iCRTψp:由于压力存在而增加的水势。
(在细胞中是细胞壁压力)一般压力势为正值,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质壁分离时ψp=0,强烈蒸腾时ψp<0。
ψm:(衬质势):由于衬质存在而引起水势降低的数值。
一般为负值衬质:亲水层表面能吸附水的物质主动吸水——由于根系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过程叫主动吸水。
被动吸水:由于枝叶蒸腾引起的根部吸水,叫被动吸水。
被动吸水是植物吸水的主要方式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蒸腾拉力-内聚力-张力学说(内聚力学说): 由于水的内聚力大于张力,还由于水与输导组织间有强的附着力,所以水柱不会中断而使水分向上运输.蒸腾作用:水分以气态形式通过植物体表面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蒸腾速率(蒸腾强度):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蒸腾比率TR (蒸腾效率)表示指植物在一定生长期内所积累的干物质与蒸腾失水量之比。
常用g.kg-1表示。
蒸腾系数WUE又称为需水量。
植物在一定生长时期内的蒸腾失水量与积累的干物质量之比。
水分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water:作物一生中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称~。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生物膜:构成细胞的所有膜的总称,它由脂类和蛋白质等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生理功能.2.水通道蛋白:存在生物膜上的具有通透水分功能的内在蛋白。
水通道蛋白亦称水孔蛋白。
3.必需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直接的必不可少的作用的元素。
4.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有适当的电子受体存在时,光下分解水并放出氧气的反应。
5.糖酵解:己糖在细胞质中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6.比集转运速率:单位时间单位韧皮部或筛管横切面积上所运转的干物质的数量。
用其来衡量同化物运输快慢与数量。
7.偏上生长:指植物器官的上部生长速度快于下部的现象。
乙烯对茎和叶柄都有偏上生长的作用,从而造成茎的横向生长和叶片下垂。
8.脱分化:植物已经分化的细胞在切割损伤或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诱导形成失去分化状态的、结构均一的愈伤组织或细胞团的过程。
9.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0.逆境:亦称为环境胁迫,是对植物生存生长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
11. 共质体: 由胞间连丝把原生质(不含液泡)连成一体的体系,包含质膜。
12.水分代谢: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13.灰分元素:14.第二信使:细胞内容易扩散传播分子,它们参与将细胞外信息传递到细胞内靶酶的过程。
15.呼吸链:即呼吸电子传递链,指线粒体内膜上由呼吸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的总轨道。
16.韧皮部装载:同化物从合成部位通过共质体或质外体运输进入筛管的过程。
17.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能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
18.细胞的全能性:指植物的每一个生活细胞都具有该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分化成一个完整植株的能力。
19.光周期现象:昼夜的相对长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叫做光周期现象。
20.活性氧:指化学性质活泼、氧化能力很强的含氧物质的总称。
21.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指细胞偶联各种刺激信号(包括各种内外源刺激信号)与其引起的特定生理效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最全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一、1.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与细胞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研究植物环境刺激的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二、1.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2.水势:相同温度下一个含水的系统中一偏摩尔体积的水与一偏摩尔体积纯水之间的化学势差称为水势。
把纯水的水势定义为零,溶液的水势值则是负值。
3.压力势:植物细胞中由于静水质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增加的值。
4.渗透势:溶液中固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的值。
5.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伤流和吐水现象是根压存在的证据。
6.自由水:与细胞组分之间吸附力较弱,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7.渗透作用: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对于水溶液而言,是指水分子从水势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
8.束缚水:与细胞组分紧密结合不能自由移动、不易蒸发散失的水。
9.衬质势:由于衬质(表面能吸附水分的物质,如纤维素、蛋白质、淀粉等)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
10. 吐水: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
11. 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伤口处溢出液体的现象。
12.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13.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14.蒸腾效率:植物在一定生育期内所积累干物质量与蒸腾失水量之比,常用 g·kg-l表示。
15.蒸腾系数:植物每制造 1g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 g数,它是蒸腾效率的倒数,又称需水量。
16.抗蒸腾剂:能降低蒸腾作用的物质,它们具有保持植物体中水分平衡,维持植株正常代谢的作用。
抗蒸腾剂的种类很多,如有的可促进气孔关闭。
17.吸胀作用:亲水胶体物质吸水膨胀的现象称为吸胀作用。
胶体物质吸引水分子的力量称为吸胀。
18.永久萎蔫系数:将叶片刚刚显示萎蔫的植物,转移至阴湿处仍不能恢复原状,此时土壤中水分重量与土壤干重的百分比叫做永久萎蔫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 。
3、代谢源(metabolic source ): 是指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如绿色植物的功能叶,种子萌发期间的胚乳或子叶,春季萌发时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的块根、块茎、种子等。
4、代谢库:接纳消耗或贮藏有机物质的组织或部位。
又称代谢池 。
5、光合性能:是指植物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或生产能力。
光合生产性能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是:光合产量的多少取决于光合面积、光合性能与光合时间三项因素。
农作物经济产量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经济产量=[(光合面积 X 光合能力 X 光合时间)— 消耗] X 经济系数
6、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 ):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或放出O2的量。
常用单位12--••h m mol μ,1
2--••s m mol μ 7、光和生产率(photosynthetic produce rate ):又称净同化率(NAR ),是指植物在较长时间(一昼夜或一周)内,单位叶面积产生的干物质质量。
常用单位1
2--••d m g
8、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过程,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 与无机磷合成ATP 的偶联反应。
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9、质子泵:能逆浓度梯度转运氢离子通过膜的膜整合糖蛋白。
质子泵的驱动依赖于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质子泵在泵出氢离子时造成膜两侧的pH 梯度和电位梯度。
10、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
11、呼吸跃变(climacteric ):当果实成熟到一定时期,其呼吸速率突然增高,最后又突然下降的现象。
12、种子活力:即种子的健壮度,是种子发芽和出苗率、幼苗生长的潜势、植株抗逆能力和生产潜力的总和,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
13、种子生活力(viability ):是指种子的发芽潜在能力和种胚所具有的生命力,通常是指一批种子中具有生命力(即活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14、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15、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度值。
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
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16、同化力:ATP 和NADPH 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一方面这两者都能暂时将能量贮藏,将来向下传递;另一方面,NADPH 的H+又能进一步还原CO2并形成中间产物。
这样就把光反应和碳反应联系起来了。
由于ATP 和NADPH 用于碳反应中的CO2同化,所以把这两种物质合成为同化力(assimilatory power ).
17、极性运输:极性运输就是物质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往下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比如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再由根基向根尖运输。
生长素是唯一具有极性运输特点的植物激素,其他类似物并无此特性 。
18、生理酸性盐:选择性吸收不仅表现在对不同的盐分吸收量不同,而且对同一盐的阳
离子和阴离子吸收量也不相同。
例如,供给硫酸铵时,植物对铵离子的吸收远远大于对硫酸根离子的吸收。
由于在吸收环境中的同时,根细胞必定有相同电荷的与之交换。
所以环境中氢离子浓度的增加,pH值降低。
这种盐称为生理酸性盐。
大多铵盐属于这类盐。
相反,硝酸钠和硝酸钙属生理碱性盐。
此外,还有一类化合物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几乎以同等速度被极吸收,对土壤溶液的酸碱性不产生影响,这类盐称为生理中性盐,如硝酸铵。
19、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的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
20、乙烯的“三重效应”:①抑制茎的伸长生长;②促进茎和根的增粗;②促进茎的横向增长。
21、水通道蛋白(Aquaporin):又名水孔蛋白,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内在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可控制水在细胞的进出,就像是“细胞的帮浦”一样。
22、光周期现象:昼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及其对植物发育,特别是开花有显著影响的现象。
23、长日植物:(LDP)是指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大于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4、短日植物(SDP,Short-day plant):这种植物在日照长度短于某一定临界值时才能够开花,对于这种植物适当缩短光照,延长黒暗,可提早开花,在临界日长内,延长光照,就延迟开花,如果光照时数大于临界日长,就不进行花芽分化,不开花。
25、短日植物(SDP,Short-day plant):这种植物在日照长度短于某一定临界值时才能够开花,对于这种植物适当缩短光照,延长黒暗,可提早开花,在临界日长内,延长光照,就延迟开花,如果光照时数大于临界日长,就不进行花芽分化,不开花。
26、乙醇酸氧化途径:是水稻根系特有的糖降解途径,主最要特征是具有关键酶--乙醇酸氧化酶。
水稻一直生活在供氧不足的水淹条件下,当根际土壤存在某些还原性物质时,水稻根中的部分乙酰CoA不进入TCA循环,而是形成乙酸,然后,乙酸在乙醇酸氧化酶及多种每类催化下以此形成乙醇酸、乙醛酸、草酸和甲酸及CO2,并且每次氧化均形成H2O2,而H2O2又在过氧化氢酶(CAT)催化下分解释放氧,可氧化水稻根系周围的各种还原性物质(如H2S、Fe2+等),从而抑制土壤中还原性物质对水稻根系的毒害,以保证根系旺盛的生理机能,是水稻能在还原条件的水田中正常生长发育。
27、Mehler反应:指水解放出的电子经PSII和PSI两个光系统,最终传给O2的电子传递途径;由于这一电子传递途径是Meheler提出的,故称做Meheler反应。
28、渗透调节(osmotic adjustment):指植物生长在渗透胁迫条件下,其细胞在渗透上有活性和无毒害的作用的主动净增长过程。
有活性溶质增长的结果是细胞浓度增大渗透势降低,使其在低渗透势生境中能够吸收水分,此过程为渗透调节。
29、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例如,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土壤温度过低和土壤中严重缺氧等,都能使植物根系吸水的正常生理过程遭到破坏而致缺水受害。
28、原初反应(primary reaction):叶绿素分子从被光激发至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
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即光能被聚光色素分子吸收,并传递至作用中心,在作用中心发生最初的光化学反应,使电荷分离从而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29、必需元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包括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30、荧光现象:是指叶绿素在透射光下为绿色,而在反射光下为红色的现象,这红光就是叶绿素受光激发后发射的荧光。
叶绿素溶液的荧光可达吸收光的10%左右。
而鲜叶的荧光程度较低,指占其吸收光的0.1~1%左右。
31、小孔律(law of small pore):气体分子通过小孔表面扩散的速率,不是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是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
32、单盐毒害(toxic action of single ion):如果将植物培养在只含一种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即使这种离子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如钾离子,而且在培养液中的浓度很低,植物也不能正常生活,不久即受害而死。
原因是当培养在仅含有1种金属盐类溶液中的植物,将很快的积累金属离子,并呈现出不正常状态,致使植物死亡的现象。
不正常状态包括根停止生长,生长区域中的细胞壁粘液化,细胞破坏,并失去细胞液,变成无结构的团块。
这种由于溶液中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而对植物起毒害作用的现象称为单盐毒害。
33、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34、生理休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因为植物本身内部的原因而造成的休眠。
35、交换吸附(exchange absorption):植物根产生的H+和HC03-迅速地分别与周围溶液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进行交换吸附从而使矿物元素达到根细胞表面的过程。
36、离子的选择性吸收(selective absorption):即植物根系吸收离子的数量与溶液中离子的数量不成比例的现象。
37、胞饮作用(pinocytosis):细胞通过质膜吸附物质并进一步通过莫得内陷而将物质转移到细胞,或进一步运送到液泡内的物质吸收方式。
38、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方式从植物体的表面向外界散失的过程。
39、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通过蒸腾作用所散失的水量称为蒸腾速率,有称蒸腾强度。
40、蒸腾效率(transpiration ratio)植物每消耗1㎏水所产生干物质的量(g),或者说,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干物质的积累量与同期所消耗的水量之比称为蒸腾效率或蒸腾比率。
41、蒸腾系数(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物质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g)称为蒸腾系数,或需水量,它是蒸腾效率的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