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章 新闻是什么 1 新闻是什么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配套课件:9 短新闻两篇 .pptx

-12-
9 短新闻两篇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4.辨用法 (1)管治 管制 ①中央拥有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既包括中央直接行 使的权力,也包括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实行高度自治。 ②记者从首都机场获悉,据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相关管 理措施,今日12时开始在四环内会有交通管制。 提示两者都有“管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管治:管辖治理,一 般用于对某一地域的管辖。管制:强制管理。一般用于具体的人或 事。
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死难者纪念馆,并在
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9-
9 短新闻两篇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冉.冉
瞩.目
噩.梦
窒.息
蒙.蒙细雨
蒙 蒙.骗
蒙.古族
剥
剥.花生 剥.夺
首页
读音 rǎn zhǔ è zhì méng mēng měng bāo bō
所关押和处死犹太人的监狱,也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到苏联军队解放此地时为
止,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杀人工厂”。1945
年1月27日,苏联红军发现了这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当时在押
人员有7 000多人。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此为外人所知。1947年7月2
-4-
9 短新闻两篇
-5-
9 短新闻两篇
首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举世瞩目的一 件大事,《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当年香港政权交接仪 式现场,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奥斯维辛,这个波兰境内名不见 经传的小镇,见证了纳粹德国惨绝人寰的暴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14年后,一位名叫罗森塔尔的美国新闻记者,踏上这片惨不忍睹的 土地,写下了控诉纳粹暴行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练稿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练稿教学目标:1、认识了解新闻报道2、学习侧面描写、点面结合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3、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一、学习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 (5)why:何因(6)how:何果3、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准确性4、新闻的结构(1)标题标题是新闻的主旨或内容提要,它可以吸引读者,起导读的作用。
四种组合方式:①正题②正题、引题③正题、引题和副题④正题、副题(2)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
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5)结尾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互动探究1、读析文本初读文本要求:扫清文字障碍2、品析文本(1)解读文本结构(学生找出标题、导语、主体)(2)给文本换一个标题并把导语改成一句话。
(3)本文主体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都写了什么?三、赏析文本1文中几处场景中加入了背景材料,这些材料能否删除?为什么?2、如何理解“日落余音”、“日落仪式”和“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四、作业课堂练习。
高一新闻和报告文学知识点

高一新闻和报告文学知识点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而报告文学则以真实故事的形式传达感动和深刻的见解。
在高中一年级,学生们需要了解并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点,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高一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知识点。
一、新闻的定义和特点新闻是指用简练的语言、客观的态度、可信的来源,传递及时、准确、有价值信息的报道。
新闻的特点包括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公众性和多样性。
学生们需要了解新闻的定义和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闻报道。
二、新闻的要素新闻报道通常包括五个要素:谁、什么、在何时何地、为什么和怎样。
这些要素构成了新闻报道的基本框架,在阅读与撰写新闻时需要注意提炼这些要素。
三、新闻的分类新闻可以按照报道的内容、形式和对象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科技新闻等;按照形式分为消息、报道、评论等;按照对象分为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
学生们需要理解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以提升自己的文本理解能力。
四、新闻的写作技巧写作新闻需要注意条理性、客观性和简洁性。
要点要突出,用词要准确,结构要清晰,上下文要连贯。
学生们可以多读优秀新闻作品,学习范文中的表达技巧和写作风格。
五、报告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报告文学是以事实为基础,运用文学表达手法,通过真实的故事来揭示社会问题和传达见解的文学形式。
它主要关注现实问题,具有真实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等特点。
六、报告文学的作用报告文学可以通过真实的故事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它不仅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
学生们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报告文学作品,了解其背后所传递的思想和观点。
七、报告文学的写作风格报告文学的写作风格一般质朴、真实,追求事实的真实性,情感的真实性和环境的真实性。
通过运用多样的手法,如细腻的描写、铺陈和时空架构等,使故事更具可信度和感染力。
八、新闻和报告文学的联系与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都是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传达信息和情感。
高三语文新闻知识点汇总

高三语文新闻知识点汇总高三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一代,了解时事新闻并掌握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高中语文课程中常见的新闻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面对语文考试和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新闻信息。
一、新闻的定义和特点新闻是指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搜集、报道和传播的一种文字、图片或声音的报道形式。
新闻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等特点,是一种权威性的信息传播方式。
二、新闻的分类根据报道的对象和内容,新闻可以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不同类别。
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报道方式和关注点,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新闻对于理解和掌握其内涵非常关键。
三、新闻的要素新闻的要素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段落、作者、发布时间、新闻源、摄影、编辑和评论等多个部分。
每个要素都对于传递信息和加深读者理解新闻背后意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新闻的价值观新闻是一种公共的信息传播形式,它涵盖了各种社会阶层和群体的需求。
新闻信息的传递需要具备一定的价值观,如正确的政治观念、合理的经济观点和尊重人权的价值取向等。
理解新闻的价值观以及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分析新闻事件对于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
五、新闻的阅读技巧阅读新闻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如快速浏览、提炼关键信息、辨别真假新闻、理解作者意图等。
通过培养正确的新闻阅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新闻背后的文化和价值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对事件的简单描述,更体现了一种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闻报道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增强自己的文化意识。
七、新闻写作技巧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形式,新闻写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技巧。
例如,写作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要尊重事实,避免个人偏见;要掌握新闻语言的特点等。
通过学习和模仿新闻写作技巧,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八、新闻素材的搜集与整理作为一名高中生,积累丰富的新闻素材非常重要。
高三语文新闻知识点

高三语文新闻知识点在高三语文学习中,掌握新闻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不仅包含了信息传递的功能,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将从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闻知识点。
一、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事实、事件进行采访、收集、整理和传播的媒体报道。
它通过媒体渠道传递给受众,具有及时、客观、真实、准确等特点。
新闻的定义与它所具备的特点密不可分,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新闻的特点。
二、新闻的特点1. 及时性:新闻是对当前事态的报道,强调时间要素,所以要求新闻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
2. 真实性:新闻的内容应真实可信,不应虚构、捏造。
3. 公正性: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色彩的干扰。
4. 多样性:新闻内容应多元化,涵盖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信息。
5. 精确性:新闻报道要准确具体,避免模糊不清、含糊其词或无中生有的情况。
三、新闻的写作技巧在新闻写作中,除了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常用的新闻写作技巧。
1. 标题醒目:新闻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信息优先:新闻的核心要素应该放在开头,主要内容要突出。
3. 清晰准确:新闻的内容要具有清晰、准确的特点,避免使读者产生歧义。
4. 增加细节:通过增加细节的描述,能够使新闻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5. 语言简练:新闻写作应尽量避免使用复杂、晦涩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保持语言简练明了。
四、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掌握新闻写作技巧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新闻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部分,是高考中的考点之一,学生只有对新闻写作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在考试中拿到更好的分数。
其次,新闻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了解新闻知识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再者,新闻写作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总之,掌握新闻知识点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必修一语文10 短新闻两篇人教版习题精选六十五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必修一语文10 短新闻两篇人教版习题精选六十五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关部门对那些不尊重农民工劳动,克扣农民工工资甚至殴打农民工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近几年,全国各地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主要是缺乏安全意识和监督管理不力造成的。
C、水稻基因组在已知的各类植物基因组中是最大的,共4.3亿对碱基,约为人类基因组的七分之一。
D、山鸡椒的花、叶和果实均含芳香油,从油中提取的柠檬醛,为配置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的主要原料,都离不开它。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
B、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
C、展翅腾飞的黄鹂跟高空中的大雁似的,不时发出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
D、老头儿手里玩弄的那只黄鹂跟炮火洗礼中见到的那只黄鹂一样,可它们的神态却有天壤之别。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的五样》采用回答一道心理测验题型的形式来凸显主题,而本文则是按照从“疑虑”到“不习惯”再到“坚定的心理”这条线索来表现主题的。
B、青春是一幅画,有明快舒展,也有阴暗紧缩;有欢乐,也有苦恼。
我们要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航向,努力使自己的青春成为雨果名言“青春即使在痛苦中也闪烁着它的光彩”的美丽写照。
C、家教是一门学问。
应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家教,家长们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避免陷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误区。
D、为保证北京奥运会期间交通顺畅,有关部门采取在某个时段限制某些车辆行驶,实施至今,效果良好。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面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凝(níng)重停泊(pō) 婆娑(suō)起舞B、瞩(zhǔ)目撰(zhuàn)写百花凋(diāo)谢C、噩(è)梦步履(lǚ) 绿树成阴(yīn)D、祷(dǎo)告大厦(shà) 宣告终(zhōng)结【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马说》中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章 第一课 新闻是什么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章第一课新闻是什么导学二次备课案新人教版第一章新闻是什么第一课新闻是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以及新闻的结构。
2.了解新闻的采写过程以及构成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
3.了解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在报道新闻方面的不同特点,学会选择不同的策略来阅读不同媒介的新闻。
[重点难点]新闻的要素、特点和构成。
[天天预习]阅读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新闻的“六位侍者”: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
2.将新闻六要素串成一句话,可表述为:某人某时在某在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3.什么样的事件能够成为新闻呢?关键是这个事件本身具有报道的价值。
4.新闻价值的组成要素可能包括重要性、时效性、新鲜感、接近性、异常性、宣传价值、显著性等。
在这些要素之中,时效性对新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5.真实性首先是新闻报道的第一准则,反映的是新闻工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诚实负责的职业道德。
6.我们常见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有四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文本研读]一.新闻的“六位侍者”1.新闻的定义中包含了哪几层含义?(1)要通过大众传媒报道(2)是新近发生的事(3)是真正发生过的事(4)本来的“原料”是信息2.像新闻六要素一样,我们学过的小说、议论文、记叙文等文体也各有要素。
请列举出它们的要素。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二、报道什么,怎么报道(新闻的特点)1.什么样的事件能够成为新闻呢?关键是这个事件本身具有报道的价值。
2.衡量、判断新闻价值的要素是什么?它可能包括重要性、时效性、新鲜感、接近性、异常性、宣传价值、显著性等。
一篇新闻不见得包含所有的这些要素,不同类型的媒体、不同的版面和栏目,要求二次备课 新闻“真实”是相对的。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章 新闻是什么 1 新闻是什么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拘泥.(ní)报摊.(tān)滞.销(zhì)来龙去脉.(mài)B.呼吁.(yù)潜.在(qiǎn)宣泄.(xiè)沉默寡.言(guǎ)C.伉.俪(háng)老妪.(yù)头筹.(chóu)摧枯拉朽.(xiǔ)D.拂.晓(fú)溃.退(kuì)会晤(wù)脍.炙人口(kuài)项,“泥”应读“nì”;B项,“潜”应读“qián”;C项,“伉”应读“kàng”。
2下列关于新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新闻是一种叙事性文体,常具有六个基本要素,即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以及结果如何。
B.新闻要用最吸引人的信息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所以,在写作时,可以把“含金量”最大的信息首先交代出来,把有关背景放在最后,按“倒金字塔式”组织材料。
C.新闻语言的特点就是简洁、准确、通俗,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D.新闻是经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信息。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前提,可见,新闻就是事实。
项错在“新闻就是事实”,真实性是新闻的前提,但并不是说新闻完全没有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工作者的倾向性与事实表现的倾向性的某种一致性,纯粹的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
3与报刊新闻相比较,广播新闻的语言除了讲究通俗化,还讲究( )A.口语化B.民族化C.大众化D.简单化,所以广播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通俗易懂,广播新闻语言应遵循口语化和通俗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满足基因复制和变异这两项基本的需求,生命系统必须设法将每一个基因和它的“产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保障分子复制过程中原料和自由能的供应。
B.在中国,有一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即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公民都应高度关注、深恶痛绝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拘泥.(ní)报摊.(tān)滞.销(zhì)来龙去脉.(mài)B.呼吁.(yù)潜.在(qiǎn)宣泄.(xiè)沉默寡.言(guǎ)C.伉.俪(háng)老妪.(yù)头筹.(chóu)摧枯拉朽.(xiǔ)D.拂.晓(fú)溃.退(kuì)会晤(wù)脍.炙人口(kuài)项,“泥”应读“nì”;B项,“潜”应读“qián”;C项,“伉”应读“kàng”。
2下列关于新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新闻是一种叙事性文体,常具有六个基本要素,即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以及结果如何。
B.新闻要用最吸引人的信息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所以,在写作时,可以把“含金量”最大的信息首先交代出来,把有关背景放在最后,按“倒金字塔式”组织材料。
C.新闻语言的特点就是简洁、准确、通俗,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D.新闻是经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信息。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前提,可见,新闻就是事实。
项错在“新闻就是事实”,真实性是新闻的前提,但并不是说新闻完全没有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工作者的倾向性与事实表现的倾向性的某种一致性,纯粹的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
3与报刊新闻相比较,广播新闻的语言除了讲究通俗化,还讲究( )A.口语化B.民族化C.大众化D.简单化,所以广播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通俗易懂,广播新闻语言应遵循口语化和通俗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满足基因复制和变异这两项基本的需求,生命系统必须设法将每一个基因和它的“产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保障分子复制过程中原料和自由能的供应。
B.在中国,有一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即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公民都应高度关注、深恶痛绝的。
C.周五大盘整体呈现止跌并逐波走高,给长期低迷的股市注入了活力,也使愁眉不展的股民脸上有了几分笑意。
D.不少电影剧本停留在生活表面,对题材发掘不够深,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项,不合逻辑,可删掉“深恶痛绝”。
C项,成分残缺,“呈现”应有对应的宾语中心词。
D项,句式杂糅,可改为“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因素”或者“这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5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亦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握人与自然和万事万物。
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都将失去其意义。
①可见,“体贴”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们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隐喻和象征②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③“无之不体”表现为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④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⑤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A.④⑤②①③B.③④⑤②①C.④⑤②③①D.④②⑤③①,承接前文,构成因果关系。
第⑤句中的“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与第②句中的“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构成递进关系。
第③句,举例说明②中的“无之不体”。
第①句,“可见”一词表明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李从军刘思扬朱玉赵承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
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
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
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整整守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
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又是一年的桃花盛开了。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
有桃花的艳丽,又有梅花般的品格。
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
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
当支书的他,是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
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
就像莫邪当年铸剑七七四十九日,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其志感天动地,因而铸就名剑。
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
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主任工资,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
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
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
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
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
”渐渐地,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当地人说,“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乡里桃花香,桃花溪漂桃花瓣”。
“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
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年了,还是想他……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
原海生坠下悬崖的地方,后来是一道有名的景点,两道飞泉夹石而过,取名“含珠”……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虽体解吾犹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谁也不敢说上天亏待了林州。
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厚爱。
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处于前列?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的有形的物质力量,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拥有的无形的精神力量。
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
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不提这个。
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
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要账的。
最初,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1亿元。
后来,投资27亿元扩大产能。
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山区,原来300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降到1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如同秦琼卖马、杨志卖刀,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做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没有人知道。
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
可桑中生说,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摘自新华网)6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所选取的三个素材非常典型,极具代表性,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服务了主题思想的表达。
B.“又是一年的桃花盛开了”承上启下,由上文开挖红旗渠的张氏一家,过渡到下文写发展旅游的申兰英与原海生的故事。
C.如果没有原海生的牺牲,妻子就不可能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更不可能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
D.林州是个偏远的地方,缺水,贫穷;他们却引入了漳河之水,发展旅游,使经济位居河南108个县市前列。
E.桑中生曾经成功地搞起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成为亿万富翁;后来企业停产,现如今成了穷得没钱吃饭的人。
项,“如果……就不可能……”有悖原文,申兰英之所以能够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而且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其主要原因是她具有坚韧的品格。
E项,“成了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是桑中生曾经破产时的一次失败,而非“现如今”,“现如今”是指新闻写作之时,由文中的“在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可知,该项说法有误。
7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突出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简洁明快。
如“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一语未了,掩面而去”等,语言极其简约,干净利落。
(2)激情澎湃。
文章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记叙了太行山人可歌可泣的故事,语言激情澎湃。
如“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3)生动形象。
譬如文章的标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文中感叹、引用等的灵活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
又如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的结合使语言错落有致,灵动自然,娴熟自如。
8“太行之力”是如何在太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可以从“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中看出,整个文章选取了三个素材,从不同侧面阐释了“太行之力”的含义。
启示要符合文章主旨,言之有理。
,在太行人身上的体现:(1)张氏父子的付出和“母亲”的坚韧换来了红旗渠的水;(2)申兰英与原海生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给太行山带来了春天;(3)挖煤汉桑中生,在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太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坚韧启示我们:要勇于付出,更要勇于在困境中具有坚韧的品格,战胜困难,从而走向成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①[美] 保罗·舍恩斯坦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
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
这是她唯一的希望。
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
你能帮我吗?”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
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
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
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