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剖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散文的鉴赏方法

中国古代散文的鉴赏方法

中国古代散文的鉴赏方法中国古代散文的鉴赏方法何老师一、分析与鉴赏古代散文当然也是古代作家依照他对自己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认识而创作出来的,那么后世的读者应该可以把它分析开来,以便了解、认识、评论作家的这一作品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也就是分析它的主题、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

分析作品是阅读和欣赏作品之间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既不同于阅读,也不同于欣赏。

分析作品要求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和作者的本来意图,而欣赏作品则主要是读者的审美观念起主导作用。

分析作品不应有读者的主观成分,不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强加给作者和作品。

而欣赏则只能由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观念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

因此,分析可以加深对作品的欣赏,但不等于欣赏。

同样,欣赏也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作品,但不能取代分析。

由阅读而分析而欣赏的整个过程,就是对作品的鉴赏。

二、作家思想和文学思潮古代散文既然是古代作家的作品,当然是依据他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而创作出来的。

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散文,必须了解作家和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

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有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各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点。

再进一步说,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是随着他的思想、艺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必然具有思想、艺术上的差异。

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散文,应当而且必须具体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具体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情况,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这一作家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状况及艺术进展,等等,这就是知人论文。

文学阅读鉴赏和文学评论要“知人论世”:首先要弄清作家思想内容。

其次要弄清作家思想对后代文人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如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曹操等。

文学思想主要指文学史上的一些共同的文学倾向,即一些文学流派、文学理论。

三、文学作品的内容思想文学作品的内容思想分为两个层次:1、文本层次,即文本提供的内容。

中国古代散文鉴赏

中国古代散文鉴赏

中国古代散文鉴赏中国古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远的内涵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通过对中国古代散文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

一、魏晋散文的鉴赏魏晋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开端,以其华美流畅的文笔和丰富多样的题材而著称。

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世说新语》。

这部作品以笔记体的形式记录了魏晋时期社会的种种风俗和人物的种种言行,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魏晋时期独特的思想和审美追求。

二、唐宋散文的鉴赏唐宋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众多。

其中,最著名的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这些作品以其精致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散文创作树立了典范。

唐宋散文注重思想表达的深度和艺术形式的完美,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

三、明清散文的鉴赏明清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又一个高峰期,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含蓄的情感而闻名。

明代的代表作品有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清代的代表作品有袁枚的《随园诗话》等。

这些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人文的独特感悟,将读者带入一个浪漫而凄美的世界。

四、评价中国古代散文的标准评价中国古代散文的标准主要包括文笔、主题和思想内涵。

首先,文笔应该具有华美流畅的特点,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力。

其次,作品的主题应该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最后,作品的思想内涵应该具备一定的深度,能够给读者以启示和思考。

五、古代散文的现代价值中国古代散文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思想和艺术表达具有普世的价值,对于现代人的心灵修养和审美素养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古代散文通过展示人性、生活和社会的多面性,引发人们对于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思考,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通过对其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够增加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

中国古代散文名篇鉴赏

中国古代散文名篇鉴赏

中国古代散文名篇鉴赏中国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众多的古代散文名篇中,有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其中几篇代表作进行鉴赏,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散文的魅力。

《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散文以欧阳修在醉翁亭上的经历为主线,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散文中的描写细腻而真实,让人仿佛置身于亭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欧阳修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与外在环境相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这部作品以苏轼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生活琐事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苏轼的散文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是一部以讽刺和讽喻为主要手法的散文集。

这部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揭示,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冯梦龙的散文通俗易懂,寓意深远,既有娱乐性又有启示性。

他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将人们的弱点和社会现象暴露无遗,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醒。

以上几篇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不同风格和主题,它们通过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散文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对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深刻剖析。

通过欣赏和鉴赏这些古代散文名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怀。

中国古代散文名篇的鉴赏不仅是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现象的描写,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古代散文的发展

古代散文的发展

古代散文的发展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发展。

古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古代散文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初期散文的发展古代初期的散文着重表现了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这一时期的散文多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形式较为简单朴素。

例如《吴子兵法》中的一些章节,通过对军事策略和兵法的描述,突显了军事家的智慧和勇气。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散文反映了更多的思想和情感。

此时的散文在形式上更为灵活多样,不再囿于记叙和描写。

例如《世说新语》通过短小精悍的篇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类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三、唐宋时期的散文进一步发展唐宋时期是中国散文文学史上的鼎盛时期,散文呈现了更为多样化的特点。

唐代的散文以文章骨气、严谨精炼为主,注重修辞和格调的调和。

如韩愈的《师说》和刘禹锡的《陋室铭》,都展现了骨气和情感的复合特征。

而宋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意境的营造。

苏轼的《东坡志林》以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作品,都体现了宋代散文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四、元明清时期的散文发展特点元代以后,散文逐渐发展为杂剧和小说等其他文学形式的配套剧种和体裁。

明代散文则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更趋于多样化,尤其是清代的散文更加重视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含蓄优美。

清代的散文作品《红楼梦》被誉为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总结:古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从初期的简单描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感抒发,再到唐宋时期的严谨和细腻,以及元明清时期的多样化发展,古代散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样貌。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

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

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古代散文作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古代散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从古代散文的起源、特点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散文的起源古代散文起源于先秦时期的《书》和《礼》,它以散文体式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与古代的韵文相比,散文更加自由灵活,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形式上更加贴近日常语言的表达方式。

古代散文的起源标志着中国文学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散文的特点1.平实自然:古代散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为主,体现了古人真挚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庄子》中的“逍遥游”一文,运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庄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考。

2.抒情悲怀:古代散文常常通过抒发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的心灵。

例如《孟子》中的《离娄上》,文中孟子以悲愤之情抒发对人民疾苦的关切,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伟大抱负。

3.启蒙思想:古代散文往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达启发思考的观念。

例如《管子》中的《牧民》讲述了一个城市君主的经济治理思想,从而启示读者思考和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

4.意味深长:古代散文常常采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意味深长,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例如《韩非子》中的《外储说左下》通过寓言的形式,蕴含了深刻的政治哲学。

三、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品1.《孟子》:这是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总结与阐发,包含了孟子对人伦关系、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思考,语言优美,意蕴深远。

2.《庄子》: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通过夸张、幻想等手法,表达了庄子的虚无主义思想和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

3.《韩非子》:这是韩非子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文中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政治制度的构想,展现了韩非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4.《列子》:这是先秦时期杂家思想家列子的作品集,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人性、事理、命运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古代散文的理解,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作品的文学价值,更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追求。

古代文言散文的鉴赏与欣赏方法

古代文言散文的鉴赏与欣赏方法

古代文言散文的鉴赏与欣赏方法古代文言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方面。

鉴赏与欣赏古代文言散文,除了需要对其语言特点和形式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外,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和欣赏。

本文将介绍一些鉴赏与欣赏古代文言散文的方法。

第一,了解散文的传统要求古代文言散文的传统要求主要包括“文以载道”、“以文会友”、“炼性修身”等。

这些要求体现了古代士人对文学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在欣赏古代文言散文时,我们要考虑散文作品是否具备这些传统要求,是否能够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第二,审视语言特点古代文言散文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句式、词汇等方面。

文言文的句式多为主谓宾结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在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审视其语言特点,分析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第三,品味文学意境古代文言散文追求的是一种高雅的文学意境,往往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来。

在欣赏古代文言散文时,我们要留心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感受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体味其中的美感。

第四,关注思想内涵古代文言散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

在鉴赏与欣赏古代文言散文时,我们要关注作品中所展示的思想,思考作者通过散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观点,进一步体味其思想内涵。

第五,对比其他作品在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作品,拓宽视野,提升鉴赏能力。

选取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作品,通过对比剖析其差异,更好地理解文言散文的发展和演变。

第六,多角度解读一个作品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角度,不同的读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在欣赏古代文言散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作品,展开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鉴赏与欣赏古代文言散文是一项需要一定功力和修养的活动。

通过对散文的传统要求、语言特点、文学意境、思想内涵的理解和品味,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文言散文的魅力,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境界。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纷呈,其中包括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的学派。

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其中散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体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先秦诸子散文的文体特点以及其研究的意义。

首先是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

先秦诸子散文追求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他们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思想。

例如《庄子》中的《逍遥游》以及墨子的《非攻篇》等,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次是善用比喻和形象化表达。

先秦诸子散文中经常使用比喻和寓言来阐述抽象的哲学思想,以便更好地让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庄子》中的蝴蝶比喻和《墨子》中的墨子寓言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再次是逻辑严密而思辨性强。

先秦诸子散文在表达思想观点时,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

他们通过详细的论证和推理,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并带给读者新的思考角度。

例如《荀子》中的《劝学篇》就是一篇逻辑严密的散文作品。

最后是注重问题的实践性和建议性。

先秦诸子散文关注实际问题,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对社会和个人的现实问题提出和反思。

例如《论语》中的孔子言论就是他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建议。

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研究先秦诸子散文可以深入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观念和学术氛围。

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传统。

其次,研究先秦诸子散文可以从中汲取哲学智慧和思考方法。

先秦诸子的思想和观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研究先秦诸子散文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先秦诸子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散文具有语言简练、比喻形象、逻辑严密和实践性强等特点。

研究先秦诸子散文对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传统、汲取哲学智慧以及探究古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先秦诸子散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并从中得到启发和启示。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解读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解读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2013-06-17 16:42:52)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

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

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

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

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

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范畴。

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

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

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

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

全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研究 十、劝勉告诫,日日更新:箴铭文
箴文是指纠正人的缺点、过错的文字。 ※ 官箴,是臣下对君王或其他上层掌权者所作的劝谏文,常常“反复 古今兴衰理乱之变,以垂警戒,使读者惕然有不自宁之心。” 私箴,专门用来针砭自身的缺点、过失,以图自警自戒,语言一般通 俗易懂,朴实无华。 曾 铭,最早的铭文镌刻或题写在日常器物如几、席、觞、豆之类上面, 文字都十分简短。 1、铸金刻石的记功或颂德的文字,发展下来便是后世的碑铭、墓志铭; 2、一种警戒性的文字,题写或勒刻在身边日常器物或居室的称做器物居 室铭,立石勒刻在某些名山大川的称作山川铭,题写后置于身边坐旁以 备随时观赏提醒自己的称为座右铭。 刘勰《文心雕龙· 箴铭》: “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铭文也必简而深”。 《字书》:“戒者,警敕之辞,字本作诫。”由此可见,戒文的作用在 于警戒后辈或劝世警世。体式有韵文、散文两类。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研究 七、哲理反思,感喟针砭:论说文

姚鼐:“论辨类者,盖原于古之诸子,各以所学著书诏后世。孔、孟 之道与文,至矣。自老、庄以降,道有是非,文有工拙。今悉以子家不录, 录自贾生始。盖退之著论,取于六经、《孟子》,子厚取于韩非、贾生,明 允杂以苏、张之流,子瞻兼及于《庄子》。学之至善者,神合焉;善而不至 者,貌存焉。惜乎子厚之才,可以为其至而不及至者,年为之也。” “论”刘勰在《文心雕龙· 论说》篇里指出:“述经叙理曰论。” 封 〖 “辨”,通辩,通常是通篇驳论,不同于有破有立的一般论文。 ※ “议”,又称驳议,也是一种反驳、辩论性的文体。 “原”,是议论文的一种,皮日休说:“夫原者何也?原其所自始也。” “解” (释、考) ,是指解释疑难的文章。 “说”,“游说”之辞 ;解说经义,或用自己的话阐述某种道理;某些 杂文、杂感的性质;读书随笔、札记。※ 有的以“读”字入题,如皮日休的《读〈司马迁〉》,就好比现在的读后感; 有的以“订”代“论”,如王充的《订反》,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论鬼》, 有的干脆没有什么文体标志,如顾炎武的《廉耻》。
中国古代散文



主 讲?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古代散文
(一) 学习古代散文很重要
1、古代散文是学习古代文学的起点
治古代文学应从治古文入手!
2、古代散文是学习古代文学的主体
唐代而言:散文的数量是诗歌和小说的2/3。唐诗(清曹寅、彭定求等奉 敕编纂《全唐诗》900卷、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3卷、 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2卷,孙望《全唐诗补逸》20 卷、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21卷、陈尚君《全唐诗补编》60卷)有3200家共 1006卷、53200首诗、600万字,唐代小说(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125卷、 2114篇、214.6万字,而唐代散文(周绍良《全唐文新编》)有5073家、1000 卷、34742篇、2002万字。如果论质量和成就,韩柳散文不亚于李杜诗歌,晚 唐小品文不亚于唐传奇。 〖 〖
(二)鄙人的意见
1、定型期:先唐散文 2、范型期:唐宋元散文 3、转型期:明清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研究 六、忘情山水,闲情隐逸:杂记文

曾国藩:“所以记杂事者。如《礼记· 投壶》、《深衣》、《内 则》、《少仪》,《周礼》之《考工记》皆是。后世古文家修 造宫室有记,游览山水有记,以及即器物、记琐事皆是。” 台阁名胜记 亭堂楼阁城渠落成,或观览某些名胜古迹后写 的纪念文章。 天 山水游记 记叙自己游山玩水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专门文章。徐 书画杂记 专门为记述书画、器物而题写的文章。 人事杂记 以记人叙事为内容的文章。 读书杂记 主要记录阅读的书籍中的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 学资料、文字考证等。
2、对散文的本质的认识被怪圈“圈住” “工具”和“美文”
散文的真实精神在于真实。抒情要真挚动人而又不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 而又要有文采,有神韵。可是有一些人往往是为了消遣而读书。文学作品真实 与否在所不计。即使是胡编乱侃,只要情节动人,能触动他们灵魂深处的某一 个并不高明的部位,使他们能够得到一点也并不高明的快感,不用费脑筋,而 又能获得他们认为的精神享受,在工作之余,在飞机上,在火车中,一卷在手, 其乐融融,阅毕丢掉,四大皆空。
(二)文体概念的发展
2. 魏晋唐宋:“散文”相对“骈文”讲,也是广义的,指那些单行散句, 不拘对偶、声律的语文体,即唐宋以后所称的“古文”; 3. 明清:与诗歌、骈文、小说、戏曲及实用文相对;已经具备了现代 “散文”的概念。
1. 先秦两汉:“散文”相对于“韵文”讲,是广义的,泛指一切无韵的文字;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一)词语概念的发展
1. 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繁采扬华,万色隐鲜。 (西晋木华《海赋》)
2.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 。(《文心雕龙·明诗》)
3. 此经梵书,并是偈颂。先之译者,多作 散文。( 唐代宗李豫《大乘密严经 序》)
4. 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1、散文被“歧视”
自从有了文学史以来,散文就好像是受到了歧视。一般人评论起文学类别 来,也往往只谈诗歌、小说、戏剧这“老三样”。即使谈到散文,也令人有 “敬陪末”之感。……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乎抒情与叙事两端。抒情接 近诗歌,而叙事则邻近小说。散文于是就成了动物中的蝙蝠,亦鸟亦兽,非鸟 非兽。在文学大家庭中,仿佛成了童养媳,难乎其为文矣。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研究 九、背景引导,情趣生发:序跋文

姚鼐:“序跋类者,昔前圣作《易》,孔子为作《系辞》、《说卦》、 《文言》、《序卦》、《杂卦》之传,以推论本原,广大其义。《诗》、 《书》皆有序,而《仪礼》篇后有记,皆儒者所为。其余诸子,或自序其 意,或弟子作之,《庄子•天下篇》、《荀子》末篇皆是也。 余撰次古文 辞,不载史传,以不可胜录也。惟载太史公、欧阳永叔表志叙论数首,序 之最工者也。向、歆奏校书各有序,世不尽传,传者或伪,今存子政《战 国策序》一篇,著其概。” 写法较为灵活自由:或叙、或议,或描写、或剖析、或说明、或议论、 或赞颂、或挟击,兴之所至,文无写格。 欧 ※ 姚鼐:“赠序类者,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颜渊、子路之相违, 则以言相赠处。梁王觞诸侯于范台,鲁君择言而进,所以致敬爱、陈忠告 之谊也。唐初赠人,始以序名,作者亦众。至于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 文冠绝前后作者。苏明允之考名序,故苏氏讳序,或曰引,或曰说。” 主要特点 不论是勉励、规劝、安慰,或者是发表自己的理想、识见,都 应该该充满着真挚的感情,言之有物,注意分寸。
(一)代表性的意见
1、“三分法” :(1)成体时期先秦到南北朝 ;(2)成熟时期 从隋唐到明中叶以前 ;(3)分化时期从明中叶到五四以前 ; 2、“四分法” :(1)应用性散文阶段 ;(2)试图给散文以相对 稳定形式的阶段 ;(3)成熟阶段;(4)因袭与创新的冲突期; 3、“六分法” :萌芽与成型 ;发展高潮 ;演变和发展的高峰 ; 革新与骈化 ;鼎盛 ;因袭与迁变。 〖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三) 古代散文“难”
“艺术莫难于古文”
苟无其材,虽务学不可强而能也;苟无其学,虽有材不能 骤而达也;有其材,有其学,而非其人,犹不能以有立焉。 古文之传,与诗赋异道:魏晋以后奸佥污邪之人,而诗赋 为众所称者有矣,以彼瞑瞒于声色之中,而曲得其情状,亦所 谓诚而形者也,故言之工而为流俗所不弃。若古文则本经术而 依于事物之理,非中有所得不可以为伪,故自刘歆承父之学, 议礼稽经而外,未闻奸佥污邪之人,而古文为世所传述者。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四) 如何学习古代散文
1、切实把握古代散文的概念、特点、演变
2、牢牢掌握学习和研究的具体方法 我的研究方法很笨,常是拿来作品反复诵读、揣摩、体味, 然后作注作译作评。虽不如退之“沈浸醲郁,含英咀华”之 精,却也深知元亮“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乐。 〖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二、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
(三)将古代文体纳入现代分类之中
1、记叙性散文:(1)记人类,传记、行状、碑志、杂记,(2)叙事类,史 书历史散文、一般叙事散文,(3)写景类,纯记游者、借景述理者;(4)状 物类,客观介绍者、借物抒情者和托物明理者;2、说理性散文:论、说、辩、 原、解、释等;3、实用性散文:(1)公文,诏令、奏议等(2)日常实用文, 书信、赠序、序跋、哀祭 。
散文是老年,小说是中年,诗歌是青少年。
散文试人真诚,小说试人才智,诗歌试人激情。 散文真善美,小说善真美,诗歌美善真。 (《散文梦》)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人生华妙,世象纷披,缪斯女神用诗展示锦心绣口,咏叹讽颂; 用小说铺叙悲欢奇,衣冠优孟,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诸种 身眼手法,别具风韵,各有千秋。而远精微,无所不窥,无所不 亲的,却是散文这一族。 散文显示宇宙广袤悠邈,造物神秘,人工的瑰丽,空间无边无际, 时间无始无终无穷。散文也反映心灵世界辽阔深邃,可以注视当 今,回眸过往,放眼未来。可以抒狂想,叙欣悦,寄幽情。歌之, 颂之,责之,笞之,哀之,哭之,手之舞之,足之蹈鸟共笑啼。 (《妙哉散文》)
(三)散文与诗歌、小说、戏曲有什么区别呢?
散文像一阵风掠过心田;小说像一场透雨;诗歌像电闪雷鸣。还可以再 打比方: 散文是夜曲,小说是交响曲,诗歌是交响序曲。 散文是散步,小说是说话,诗歌是说梦。 散文是记挂,小说是记述,诗歌是畅想。 散文是生老病死生离死别,小说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诗歌类乎性 冲动。 散文:哀命运之多艰,小说:苦与求精结合。在语言运用上,中国古代散文力图用 最少的文字获取最精粹的内涵,从而达到最大的艺术密度; 2、章法上:散与聚的结合: 定主、宾之序,掌均变之衡,征节奏之美,懂疏密聚散,知大小曲 直,驭圆缺参差,见开合呼应,求从顺自然。 3、审美上:实用与审美结合。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五、中国古代散文发展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研究 八、社会营运,个体沟通:书牍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