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人王维
《画·远看山有色》(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画·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前言】《画》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
全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翻译】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赏析】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王维《终南山》译文及赏析

王维《终南山》译文及赏析王维《终南山》译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维《终南山》译文及赏析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终南山作者: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释终南山靠近天都,山势连绵不尽,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头望去,白云连成一片,走近终南山,山上的青青烟雾反而看不见了。
在中峰,可以看到不同的分野,条条山谷间的阴晴都不一样。
想要在一户人家投宿,隔着溪水问对面的樵夫。
注释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终南山别名。
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传说天帝居所。
这里指帝都长安。
海隅(yú):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青霭(ǎi):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hè):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辽阔、壮丽,虽然篇幅不长,只有四十个字,却形象地描绘出了这座名山的方方面面。
正所谓“以不全求全”,从而“以少总多”、“意余于像”。
全诗意境壮阔,写法细腻,形象传神。
译文高耸的终南山似乎接近长安,山峦延绵不绝遥遥伸向海滨。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钻进青蔼眼前雾团沓然不见。
巍峨终南山能分隔星宿州国,山川里的阴晴也就各不相同。
关于王维作文初二集锦5篇

关于王维作文初二集锦5篇说起王维,每个人眼中的他都是不一样的。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王维作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王维作文1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有“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李白,有“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苏轼,也有“空前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王维。
他们人生的沧桑造就了情感世界丰富,他们人性的伟大造就了情感世界的深厚。
同样的空山新雨、明月清泉,同样的竹喧莲动、浣女归舟。
在王维的笔下,便构成了别样的风景。
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淡淡清远。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汉塞,归雁入胡天”。
遭贬的他抑郁悲愤,心情如塞上秋风一样的苍凉。
”“少年十五二十时,不行夺得胡马骑,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年少时候,他有那纯净不带一丝杂质的双眸,更有那满腹才情。
他年仅21岁,就高中进士第一名。
王维字摩诘,苏轼曾推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禅门外,临风听暮蝉。
”孤芳自赏中,少了几分清高;桀骜不驯间,多了几分淡然。
那恬静的田园风光让王维的才华得到了宣泄。
水逝云飞间,千年的岁月匆匆划过,纵使万般念想,无济于事。
只有那一篇篇乘文传下,不朽千古。
啸傲山林,琴诗相谐,生命丰富而纯净,只要心底还被阳光照耀,生活依然阳光。
似有人又在耳畔吟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走近王维,去感受那份淡淡的豪情……关于王维作文2凡读过王维《终南别业》这首诗的人,无不为其间表现出的恬淡和宁静而惊叹。
这是王维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他退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此时他生活非常悠闲,心情也是非常放松的。
你瞧瞧,用那么多的时间去游山玩水,都走到了水的尽头。
既然没什么可以看的了,那不妨就地而坐,看看云彩的升起和降落。
走着走着,偶然碰见了林中的老人,竟和他开始聊天。
王维画原文及翻译

王维画原文及翻译“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出自王维的《画》。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原文】《画》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惊:吃惊,害怕。
【诗人生平】王维(701—761 ),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九岁知属辞,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
任大乐丞。
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在今山东境内)司功参军。
宰相张九龄执政时,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
李林甫上台后,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
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公元七五六年,王维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他服药取痢,佯称瘖疾,结果被安禄山“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平叛后,凡做伪官的都判了罪,但王维因在被俘期间作《凝碧池》诗怀念朝廷、痛骂安禄山,得到唐肃宗的赞许,加之平乱有功的胞弟王缙极力营救,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
但自此,王维变得更加消沉了。
在半官半隐、奉佛参禅、吟山咏水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王维的诗歌创作道路大致以开元二十六年(738)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作大都反映现实,具有明显的进步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后期的诗作多是描山摹水、歌咏田园风光的,其中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情绪的主调却是颓唐消极的。
王维不仅工诗善画,且精通音律,擅长书法。
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会、相互渗透,具有独特的造诣,被苏轼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有《王右丞集》。
那一天我与王维相遇作文800字

那一天,我与王维相遇作文800字
那一天,我与王维相遇
那一天,我走在学校的操场上,突然看到一个人在那里画画。
那个人是一位老先生,看起来很有文化气息。
我好奇地走近,想看看他在画什么。
当我看到那幅画时,我惊讶地发现那是一幅王维的诗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非常喜欢王维的诗词,因此我对这位老先生感到非常感兴趣。
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他的画,他画的非常细致,每一笔都极其精细。
我问他是不是在画王维的诗词,他点了点头。
我很想知道更多关于王维的事情,于是我开始和他聊天。
他告诉我,他是一位王维的追随者,非常喜欢王维的诗词,因此在自己的业余时间里喜欢画一些与王维诗词相关的画。
他告诉我,王维的诗词非常有意境,他们所描绘的画面非常美丽。
他还说,王维的诗词让他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他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听完他的话,我也非常喜欢王维的诗词,也喜欢这位老先生的画作。
我们开始了一段非常愉快的交流。
他讲述了王维的生平和写作经历,
还说了一些王维的诗词。
我也向他介绍了我自己对于王维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在聊天中度过了很长时间,直到下雨了才结束了我们的聊天。
那一天,我与王维相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王维的诗词和中国文化。
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画画的知识。
这次交流让我感到非常愉悦和有意义,也让我更加喜欢王维的诗词和中国文化。
07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部编版八上第三单元•阅读
12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 王维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一、走近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 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 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 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 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 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 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四、合作探究
4.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
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 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生动形 象地写出山高路远,这两句既言事又在叙事写景中传达 出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
四、合作探究
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黄鹤楼》
的颈联和尾联。
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 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 “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 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B (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六、当堂练习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 对“征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意思“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画》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翻译】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赏析】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画·远看山有色原文及赏析

画·远看⼭有⾊原⽂及赏析画·远看⼭有⾊原⽂及赏析 《画·远看⼭有⾊》作者为唐朝⽂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如下: 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前⾔】 《画》是唐代著名诗⼈王维的⼀⾸五⾔绝句,表达了诗⼈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
全诗语⾔清新朴素⽽韵味⽆穷,历来为⼈传诵。
【注释】 1⾊:颜⾊,也有景⾊之意。
2惊:吃惊,害怕。
【翻译】 远看⾼⼭⾊彩明亮,⾛近⼀听⽔却没有声⾳。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艳,⼈⾛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赏析】 看远处的⼭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应当听到⽔声,但画上的流⽔却⽆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读起来似乎⾏⾏违反⾃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有⾊,远⼭含笑,有⾊便是好⼭,何为有⾊?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寒⾊苍苍亦是佳⾊,奇傀峭拔也是异⾊,只因其距离⽽产⽣美感,让⼈觉其有⽆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句,在于有静⼼者能品之。
这就好⽐是阳春⽩雪,⼀开始就将下⾥巴⼈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任何的浮躁都不⾏,有的只是⼼静如⽔但不是死⽔⽽是活⽔你看画中有⽔呢?⼀汪春⽔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出⼀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的眼中。
近听⽔⽆声。
源头活⽔本是“动境”,⽽⽆声⼆字⼜进⼊静境,宁静致远和⾸句并⽆⽭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难以放弃去⼀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神和⼭⽔便靠近了。
⼀切的妙处只是因为“⽆声”,⽆声是⼀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阴道上⾏,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声都溶在⼀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籁”“地籁”⼀起时,便共同构成⼀个常⼈⽆法⾔语的⾃然之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第三叠第一拍。”那人将信将疑地请来乐师演奏,果
然被他说中。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九岁时,他已贯通诗、书、画多种艺 术,尤其是一手琵琶,弹得可谓绝响;
• 王维也拜见了岐王李隆范,想通过他运作夺魁。岐王就 把他引荐给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玄宗的一母同胞之 妹,向玄宗推荐了王维,后又推荐过李白、高适等人。
辋川别业20景
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在辋川山谷(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10余公 里处)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这是一片拥有林泉之胜、 因地而建的天然园林。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 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使山貌水态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 地表现出来,仅在可歇处、可观处、可借景处,相地面筑宇屋亭馆,创作 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2.官当的再大,也不如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流传的久远。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 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导
Guantao County Jiahe International School
五、曾被俘虏,晚节有亏
• 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天下乱了。此时,王维是朝廷的给事中。但是,他对唐王朝 的最高统治者来说,是那种可有可无的官。于是乎,唐玄宗仓皇出逃也没有带上他。 还没等王维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叛军俘虏了。这时候的王维已经56岁了。诗人杜甫也 被俘虏过,那是他前去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虏。但是杜甫又从叛军手里逃了出 来。
•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 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 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 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 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 丞”。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导
Guantao County Jiahe International School
三、违规看“黄舞”,前途栽沟里
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⑵。
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写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 豪贵,夫婿行为的骄奢放荡,揭示了高层社会的骄奢淫逸。
良人玉勒乘骢马⑶,侍女金盘脍鲤鱼⑷。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⑸,宝扇迎归九华帐⑹。
大唐青年诗人王维不可能想到,作为 皇家歌舞团团长,去看一场自个单位 的一场彩排会把自己的人生带进了沟 里。就这样,还未将官椅焐热,王维
• 奇怪的是,看穿了这一切,他反倒没有什么痛苦和不甘,既觉得似乎已经 死去,又好像获得了新生。
• 他毫不犹豫地按照生命的启示和人生的感悟进行选择,彻底拒绝了朝廷的 五斗米,而钻进辋川山林做了个从心所欲的自由人。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学
Guantao County Jiahe International School
粗仿王维 江干雪霁图局部
【简介】纵31.3厘米,横207.3厘米 【文物现状】现藏于日本。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测
Guantao County Jiahe International School
王维给我们的启示
1.真有能耐才能把握机遇 再有名,要当官也要走科举流程;即使再有能耐,也须走 后门;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仅凭关系也不会长久。
辋川别业今已湮没。根据传世的《辋川集》中王维和同代诗人裴迪所赋绝 句,对照后人所摹的《辋川图》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导
Guantao 评价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 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 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 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 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 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 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 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 (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 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 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 少有的全才。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开元二 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赴塞外,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开元二十 八年担任“知南选”,去南方主持科举考试,路过襄阳时获知孟浩然病故,写下《哭孟浩然》。 张九龄也在同年谢世。玄宗宠幸杨贵妃日盛,朝堂污浊,知音稀少,王维自有应对之法,他以 孝养笃信佛教的母亲之名义在蓝田营建了辋川别墅,在假日也来此休息。开元中期,妻子去世, 他未再娶,仅与内弟崔兴宗、裴迪等二三好友交往密切。天宝九年,母亲去世,王维“柴毁骨 立,殆不胜丧”,丁母忧隐居在此。天宝十一载,复职后任吏部郎中。
导
Guantao County Jiahe International School
四、辗转于官场,努力赚钱养家,忍辱负重,如履薄冰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曲折地 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唐玄宗开元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次年,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挤遭贬 谪。及继任的贪婪险昧的杨国忠,王维也都不敢得罪,留有恭维、奉和的诗作,屈节保身的形 象为时人共知,老年后王维自省“偷禄苟活”、“德在人下”。有学者认为,这也是李白和王 维没有交往的原因——两个人性格差距太大。“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
用诗救了自己的命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学
Guantao County Jiahe International School
六、从苦行僧到诗佛
• 经过安史之乱的死里逃生,这个曾经活在感时伤怀中的单纯艺术家,完成 了成长蜕变,涅槃成了一个明察秋毫的高人。他意识到,自己过去的一切 都已不复存在,往昔的一切梦想与期待都已归零。此前,他虽然少年得志, 但出道之后一路崎岖:仕途不顺,妻死子亡,生逢乱世,命如飘蓬,像个 苦行僧一般在尘世间挣扎。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导
Guantao County Jiahe International School
一、身世不凡,出道较早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二三岁时,他就在街上摆摊赚钱补贴家用了。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 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二十岁时中进士 李白与王维同岁,20岁是他还在四川游历,直到25岁李白才仗剑去 国,出川闯荡。 杜甫20岁是正在吴越漫游,顺便准备乡贡考试。 孟浩然20岁时还是一个浪荡青年,在鹿门山游玩。
• 没想到,安禄山竟然对王维很中意,还把他带到洛阳,安置在普施寺里,并“迫以伪 署”,强迫他当了官。
•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很重名节,有些人为了名节,可以舍生而取义。但是,并不是所 有的士大夫,都是硬骨头。王维,就是其中一个精神软弱的知识分子。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二十岁时去京城赶考时,这个青春焕 发的大帅哥一登场,就秒杀了一众考 生,成了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特别 是他弹奏的美妙琵琶曲,更是征服了
• 第一次参加高考,王维就拿下了全国的状元。
一众女粉,男神一样成了她们追捧的 偶像。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导
Guantao County Jiahe International School
狂夫富贵在青春⑺,意气骄奢剧季伦⑻。 便惨遭出局,被从皇家歌舞团长(太
乐丞)贬为济州粮仓管理员(司仓参
军)。
就这么一个单纯的,年轻的,心高气傲的,声名日盛的音乐家、诗人、书法家,被 扔进了粮食堆里。这对王维是何等的打击?或许这让他第一次对政治才生了失望, 第一次对佛家产生了向往。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诗佛王维:随遇而安皆有数,红尘来去不是空
• 诗论家有云,唐代无李杜,当首推摩诘。摩诘就是王维, “诗圣”这个称号最早也是属于他的,只是后来他转身遁 入佛门,皈依如来,成了诗佛,这“诗圣”的名号才落到 了杜甫的头上。王维在唐代诗坛的地位足可见一斑。
• 他是盛唐才子,也是诗坛诗佛,他是国家蒙尘时软弱的知 识分子,也是闺中情深似海的丈夫。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Guantao County Jiahe International School
王维----诗佛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导
Guantao County Jiahe International School
王维简介
•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 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 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导
Guantao County Jiahe International School
二、才貌双绝,女粉偶像
• 说王维才貌双绝,一点也不夸张。
• 关于他的音乐天赋,《唐国史补》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天,一个人弄到了一幅奏乐图,但不知道图上是什么
乐谱。王维研读之后告诉他说:“这是《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