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和脚气病的区别
脚癣和脚气的区别

脚癣和脚气的区别脚癣和脚气的区别?对于脚癣和脚气,目前有许多说法,造成很多人在认知上存在混乱的情况。
实际上,脚癣和脚气指的是同一种病症,只不过前者是学术中的名称,后者是俗语中的名称而已,其本质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常见皮肤病。
脚癣,即脚气,一般发生于足跖部、趾间皮肤,有时可延及到足跟及足背。
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人,在儿童中较为少见,男性病人的比例高于女性。
由于病原菌不同,卫生状况不同,病人的体质也有差异,因此脚癣即脚气病人的临床表现各异。
一般情况下,脚癣即脚气可分为水疱型、间擦型和角化型等病理类型。
另外,脚癣发病伊始往往以水疱为主要皮肤损害,故几种类型中以水疱型最为常见。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脚癣和脚气是同一种病症,与脚气病却并非相同。
脚气病是一种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根据脚气病病人的发病症状,临床上可分为具有四肢感觉异常、过敏、迟钝,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痛,肌力下降,行走困难,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等主要表现的干型脚气病,以及具有四肢、全身和内脏水肿及浆液渗出等症状表现的湿型脚气病。
既然脚癣和脚气的区别只是名称上的区别,二者本质相同,那么,该如何对脚癣即脚气进行治疗呢?方法一取1罐足净膏。
净脚后,取适量药膏直接涂抹在脚部患处,待其自动吸收即可,每日3次。
方法二取银杏叶适量。
将银杏叶放入锅中,和适量清水一起煎煮至沸,去渣取汁,先熏后洗患足,每日1次。
方法三取整花椒10粒。
将花椒放入盆中,用开水冲泡。
待水温降至40摄氏度左右时用来泡脚,每周1次。
方法四取花椒15克。
将花椒置于250克醋内,浸泡1日后,备用。
每次使用时,用其泡脚20分钟,临睡前使用为佳。
方法五取皂角30克。
将皂角置于250克醋内,浸泡1日后,备用。
每次使用时,用其泡脚20分钟,临睡前使用为佳。
方法六取徐长卿30克。
将冬瓜皮放入锅中,和适量清水一起煎煮至沸,去渣取汁,用来清洗患足,每日1次。
方法七取土槿皮30克,透骨草30克,徐长卿30克,蛇床子30克,黄芩30克,土茯苓25克,苦参25克,枯矾20克。
中医认为导致脚气的根本原因及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导致脚气的根本原因及治疗方法脚气困扰着许多人尤其是由于脚气的传染性导致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和其他人正常的来往与交流渐渐的形成了自卑的心理,但是其实从中医和西医不同的角度来看其实导致脚气的原因也并不相同并且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中医治疗脚气的方法也不一样。
中医是可以治疗脚气的,因为脚气是长期穿着不透气的鞋子引起的脚底细菌滋生,从而引起脚底发臭,我们可以通过艾草泡脚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且中医治疗脚气就是采用药材泡脚,将细菌杀死,实现治疗脚气的母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医脚气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然后选择药材进行治疗。
中医以为脚气主要为湿气,治疗上重要采取清热利湿的药物泡脚。
中医治脚气泡脚方法,相称于足疗,不仅能够杀真菌,还可以杀细菌等,起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
症状轻的患者可以自己到药店购置中药煲水治疗。
如黄芩、苦参、黄柏各30g,放多一点水,煮30分钟,等水降到温热后再泡脚。
如果脚面有糜烂或渗液则可以再加上白矾、芒硝各30g一起煮。
脚泡十五分钟左右后把脚擦干,尤其是脚趾缝。
民间也有不少中药治脚气偏方可供取舍。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
实用于糜烂型脚气。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逐日煎洗1-2次。
对水疱型脚气或有感染时利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
持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脚气有良效。
但患者要留神,抉择脚气偏方泡脚,假如药物刺激性强,或者含有酒精的,不要用来泡已经有显明腐烂的脚,也不要用来擦脸上跟阴部这些皮肤薄的处所,否则轻易伤害皮肤,导致溃烂。
中药治脚气后果十分好,但要本人煮,比较麻烦,而且奏效较慢,西药绝对来说比拟便利,见效快。
中医脚气的原因脚气的根本原因目前医学上根本这样认为:脚气就是脚癣,主要是因为真菌感染引起,存在较强的接触传染性,它还有一系列的别号,如烂脚丫,香港脚等。
脚底长水泡很痒 [脚底长小水泡很痒的原因是什么]
![脚底长水泡很痒 [脚底长小水泡很痒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f889dada8956bec0875e364.png)
脚底长水泡很痒 [脚底长小水泡很痒的原因是什么]脚底长小水泡很痒这个问题,除了正规的治疗以外,也要注意预防,尤其是对自己的鞋袜等进行良好的消毒,还平时穿的拖鞋或洗脚盆都要进行杀菌处理,可在阳光下曝晒杀死细菌。
也要预防被别人感染。
那么,脚底长小水泡很痒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就让为大家介绍一下。
脚底长小水泡很痒的原因很多的人认为脚气就是脚气病,其实它们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
那么脚气与脚气病到底有什么却别,二者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详细的了解一下现相关的内容希望对脚气和脚气病的治疗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脚气多指脚癣,是由浅部霉菌引起的皮肤癣菌感染性疾患。
发病后,霉菌首先侵人脚趾间,出现水泡、脱皮及皮肤发白湿润等症。
常因奇痒难忍搔抓而蔓延至脚底和脚背边。
缘,严重者可终年不愈。
治疗脚气可涂擦拭癣药水或药膏,同时注意脚部的清洁卫生与干燥,鞋袜宜经常日晒消毒和换洗。
脚气病则为维生素b1缺乏症,其症状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食欲不振、大便秘结,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称脚气性心脏病;还有的有水肿及浆液渗出,常见于足踝部其后发展至膝、大腿至全身,严重者可有心包、胸腔及腹腔积液。
维生素b1存在于麦麸、米糠、瘦肉、猪肝、大豆、豌豆、花生等食物中,也可服用干酶母及复方维生素b制剂,以防脚气病。
脚气是由真菌感染造成的。
应该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另外在生活中也要注意采取预防和复发的方法,如脚缝起水泡最好穿五趾袜子,这样能够避免其他脚趾感染,另外就是如果反复发生脚气情况说明身体有维生素缺乏,应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脚底长小水泡的建议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脚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
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或选择分趾袜,以吸水通气。
积极消除引发因素,如脚汗、脚癣等。
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脚气百科

脚气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
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
概念区分脚气与脚气病脚气是足癣的俗名,也称“香港脚”。
有的人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
医学上的“脚气病”是因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脚气”则是由真菌(又称霉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脚气与脚臭也有人把脚臭认为是脚气,这也是不对的。
在多汗条件下,脚上的细菌大量繁殖并分解角质蛋白,再加上汗液中的尿素、乳酸,产生脚臭。
脚臭可能是脚气,但不是所有的脚臭都是脚气,脚气也未必都脚臭。
二者没有必然联系,主要判断依据是镜检有无真菌,镜检呈阳性者为脚气。
病因学本病是由皮肤癣菌(真菌、念珠菌、霉菌)所引起的。
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
皮肤癣菌常通过污染的澡堂、游泳池边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脚盆而传染,脚气早期症状有哪些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脚气(8张)1.糜烂型脚气: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
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脚气:好发于足缘部。
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
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脚气:好发于足跟。
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
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临床诊断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鳞屑角化型脚气。
脚气症状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
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或伴有裂口,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足底部。
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
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鳞屑角化型好发于足跟、足缘部。
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病,硫胺素缺乏病)

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病,硫胺素缺乏病)什么是脚气病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病,维生素B1即硫胺素(Thiamine)是硫胺素焦磷酸盐(TPP)的前体。
TPP是三羧酸循环中丙酮酸与α-酮戊二酸脱羧反应的重要辅酶,也是红细胞酮醇基转移酶的辅酶。
此外,对脑细胞活性与神经冲动传导亦有一定关系。
一旦缺乏,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症状,称之为脚气病脚气病病因【病因】(一)摄入过少每天正常成人男性摄入需要量为1.2~1.5mg,女性1.0~1.1mg,与能量需求有关,一般不低于0.5mg/1000千卡。
维生素B1在酵母,动物组织,豆类,花生,麦类,糙米中含量丰富,谷物精制后或贮存不当,发霉变质,维生素B1可丧失。
硫胺素为水溶性维生素,在碱性条件下不耐高温,因此蒸煮烹调不当可随米汤与菜汤流失或被破坏。
此外,食欲减退,大量饮酒,长期静脉营养患者可致维生素B1摄入不足。
(二)需求量增加在生理情况下,如生长发育旺盛期,妊娠哺乳期,强体力劳动与运动者,或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质饮食结构为主者,维生素B1需求量增加。
在病理情况下,如甲状腺毒症,长期发热,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时,维生素B1需求量亦增加。
(三)吸收障碍维生素B1根据浓度高低不同,分别以被动扩散与主动转运形式在小肠吸收,体内储存量少。
慢性腹泻,肠结核,肠伤寒等疾病可致维生素B1吸收障碍。
酗酒,慢性营养不良及叶酸缺乏者亦可存在吸收障碍。
酒精性肝病患者除了吸收障碍外,还伴有硫胺素转变为焦磷酸硫胺的中间代谢障碍。
(四)分解增加进食某些含硫胺素酶的食物,如生鱼片,牡蛎,虾,咖啡,茶以及其他植物,可氧化维生素,使体内硫胺素水平下降。
(五)排泄增加维生素B1在尿中的排泄形式主要为硫胺素本身(由肾小管排泌)以及乙酰化衍生物,醋酸噻唑衍生物等。
在使用利尿剂时,可使维生素B1丧失过多。
此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腹泻时也可致维生素B1丧失。
【病理说明】(一)神经系统脑及脊髓充血、水肿及变性,脊髓后柱、前后神经根内神经纤维膜有变性。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易混易错知识点及练习题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易混易错知识点及练习题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易混易错知识点1.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有机物:水占人体体重的60%~70%,水属于无机物。
2.脚气病≠脚气:脚气病是缺少维生素B1引起的,脚气是真菌感染引起的,两者病因和症状都不同。
3.坏血病≠败血病:坏血病是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败血病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
4.易错字:“小肠皱襞”不要错写成“小肠皱壁”;“膈肌”的“膈”不要错写成“隔”。
5.不要误以为淀粉只在口腔内被分解为麦芽糖:其实大部分淀粉是在小肠内被分解为麦芽糖。
6.不要误认为胆汁是胆囊分泌的:胆汁其实是肝脏分泌的,贮存在胆囊中。
7.不要误认为消化液都含消化酶: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只能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
8.膈肌收缩≠膈上升: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反之,膈肌舒张时,膈顶部上升,胸廓的上下径减少。
9.不要误认为是气体进入导致了胸腔容积增大: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使胸腔容积发生变化,形成肺内与外界的压力差,完成呼吸。
10.不要误认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氧气多:无论吸入的气体还是呼出的气体中,都是氧气比二氧化碳多。
11.贫血并不都是红细胞数目过少引发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也能引发贫血。
12.不要误认为人体有炎症时白细胞会比红细胞数目多:人体有炎症时,白细胞数目增多,但不会多于红细胞。
13.动脉瓣位于动脉与心室间,不要误认为动脉瓣位于动脉内。
14.与左心室相连的肺静脉有四条血管,不要误认为只要一条血管。
15.不要误认为动脉中流的血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血都是静脉血:如肺动脉内流静脉血,肺静脉内流动脉血。
16.不要误认为体循环在先,肺循环在后:两者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同时进行。
17.不要误认为冠脉循环是单独的血液循环:冠脉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
18.不要误认为所有的心血管疾病都能够通过留意糊口体式格局而避免:先本性的心血管疾病即使建立良好的生活惯也不能避免。
脚气病、脚气病的症状

脚气病、脚气病的症状脚气病为维生素B1缺乏症,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水肿及浆液渗出。
临床上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为主,常发生在以精白米为主食的地区。
其症状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食欲不振、大便秘结,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称脚气性心脏病;还有的有水肿及浆液渗出,常见于足踝部其后发展至膝、大腿至全身,严重者可有心包、胸腔及腹腔积液。
病因病理病机1、饮食摄入不足。
尤其食用精碾白米,而缺乏肉类、豆类时,易引起硫胺素缺乏。
2、由于酗酒、各种胃肠道(如慢性腹泻、肠结核等)或其他疾病(如长期发热、甲亢等)引起的摄入过少。
3、需要量增加。
生长发育迅速的小儿。
孕母、乳母,或摄食碳水化合物较多者和有发热感染时,需要维生素B1增加,如不补充,易引起缺乏。
临床表现1、婴儿脚气病发病常很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者称脑型;突发心力衰竭者称心型。
年长儿症状近似成人,以水肿和多发性神经炎为主。
年长儿患周围性神经炎者呈现蹲踞时起立困难、膝反射消失、挤压腓肠肌疼痛。
2、常有乏力、精神萎倦、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伴腹痛、腹胀、体重减轻、生长发育滞迟等。
可早期出现下肢踝部水肿,甚至延至全身,或伴发心包、胸腔、腹腔积液。
3、常先表现烦躁不安、哭声嘶哑,以至失音,继而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喂食呛咳、嗜睡,严重时发生昏迷惊厥。
有时昏迷惊厥可突然发生。
4、常突发心力衰竭,婴儿烦躁不安、尖叫、呛咳、气促、出冷汗、唇指(趾)青紫。
5、孕母缺乏维生素B1,新生儿可患先天性脚气病,表现为哭声无力、神情萎靡、吸吮力弱、水肿、嗜睡。
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
维生素B1负荷试验尿中排出量减少。
2、血液丙酮酸、硫胺素检查。
血丙酮酸、乳酸浓度增高;红细胞转酮酶活性降低。
3、心电图检查。
治疗1、一般治疗:调整饮食,供给乳母和病儿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喂母乳的婴儿应同时治疗乳母,必要时暂停母乳喂养。
2、维生素B1治疗:(1)轻症患者:给予口服维生素B1。
脚气病的中医治疗及草药应用

脚气病的中医治疗及草药应用脚气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也被称为“马蹄疾病”、“湿疹足”等,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足部皮肤瘙痒、破损、水肿、脱皮等,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中医认为脚气病是由湿热邪气侵袭所致,而草药的应用在中医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汤药、外敷药、内服药等。
其中,常用的汤药有清热解毒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等。
清热解毒汤主要由黄连、黄芩、连翘、石膏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之功效;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白术、甘草、生姜等组成,可祛除湿气,调和气机;黄连解毒汤则由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等组成,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外敷药主要有绿豆汤、生地黄、龙骨、牛膝等。
绿豆汤是将绿豆煮烂后加入适量的盐,外敷患处能清热解毒并具有收敛作用;生地黄、龙骨、牛膝可用来制作足浴或泡脚,能祛湿热,温经散寒。
内服药则包括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化浊、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等功效的草药。
常用草药有白芷、炙甘草、苦参、黄杨等。
白芷能祛湿解毒,并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炙甘草具有祛湿止痒、调理气血的作用;苦参能够发散寒邪、除湿热;黄杨则具有祛湿清热,止痒止痛的功效。
草药应用草药的应用方式有多种,包括内服、外敷、泡水等。
内服草药一般使用煎剂或丸剂,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避免副作用。
外敷草药主要用于皮肤瘙痒、破损、水肿、脱皮等症状,可以直接外敷或制成洗浴药剂,疗效较好。
泡脚也是一种常见的草药应用方式,可以用于祛湿化浊、温经驱寒,一般使用时先浸泡10-20分钟,再根据需要加温或加药。
总之,中医治疗脚气病主要是从祛湿清热、调节气血、活血化瘀等方面入手,草药应用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草药治疗作用较慢,但是它们温和、无副作用、效果可靠,特别是在治疗慢性病时具有优势。
因此,对于脚气病患者来说,中医治疗及草药应用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脚气和脚气病的区别
脚气和脚气病,只有一字之差,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把它们当做同一种病。
其实两者无论是概念、病因、症状还是治疗、预防方法都有很大不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甲冉生医师提醒,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两种疾病区别开来,否则不但得不到有效治疗,还会加重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两者的病因和症状
脚气,医学上称为“足癣”,俗称香港脚,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足癣常发生于足距部及趾间,也延至足背及踝部。
病变常迁延难愈,易于公共场合传染。
根据皮损表现,脚气在临床上分为鳞屑水疱型、浸渍靡烂型和角化过度型三种。
脚气病是营养缺乏性疾病,即维生素B1或硫胺素缺乏病,常因维生素B1或硫胺素摄入量不足、肠道吸收不良及排泄增多等因素导致,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食欲不振、大便秘结,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称脚气性心脏病;还有的有水肿及浆液渗出,常见于足踝部其后发展至膝、大腿至全身,严重者可有心包、胸腔及腹腔积液。
两者的治疗和预防
脚气发生时常伴有继发感染,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
在用手抓痒处时,真菌会传染至手而引发手癣。
若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会引发甲癣,即灰指甲。
此外,脚气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湿疹、脚臭,并传染给家人、朋友。
脚气是由真菌入侵引起,要根治脚气,杀灭真菌是关键,特别是隐藏在角质层内的细菌及真菌。
甲冉生达克松抑菌膏能快速渗透至皮下组织,杀灭脚气致病菌,从而康复脚气、。
爽肤康抑菌膏和洁肤抑菌膏杀菌、抑菌作用效果明显,能够快速消除有脚气引发的脚部奇痒。
脚气病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水肿及浆液渗出,临床上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为主。
1、一般治疗:调整饮食,供给乳母和病儿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喂母乳的婴儿应同时治疗乳母,必要时暂停母乳喂养。
2、维生素B1治疗:轻症患者给予口服维生素B1;重症(如心型、脑型)及
消化道功能紊乱者应注意静脉注射忌用葡萄糖溶液稀释,以免因血中丙酮酸增加而加重病情。
预防脚气病重要措施之一为加强粮食加工的卫生监督和指导,防止谷物辗磨中硫胺素的过程耗损。
另外应加强营养卫生的宣教,尤于产米地区及以米为主的食者,强调仪器品种多样化及平衡性膳食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