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的测量 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气体比热容比的测定实验报告

气体比热容比的测定实验报告

气体比热容比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比热容,探究气体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以及验证气体比热容比的理论值。

二、实验原理。

气体的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气体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而气体的比热容比则是指在等压条件下,单位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1摄氏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与单位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1摄氏度时所释放的热量之比。

根据热力学理论,理想气体的比热容比为7/5,而实际气体的比热容比略有偏差。

三、实验仪器与药材。

1. 恒压热容器。

2. 气体压力计。

3. 温度计。

4. 气体瓶。

5. 气体。

6. 夹管。

四、实验步骤。

1. 将气体灌入恒压热容器中,并记录初始压力和温度。

2. 通过加热或冷却,使气体温度升高或降低一定数值,记录气体的最终压力和温度。

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比热容,并绘制气体比热容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气体的比热容比,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

通过实验测得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压力和温度数据,计算得到气体的比热容及比热容比。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比热容逐渐增大,但比热容比与理论值存在一定偏差,可能受到实际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气体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同时也发现了气体比热容比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

这些偏差可能是由于实际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气体分子的量子效应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计算要准确无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仪器进行清洁和维护,以便下次实验使用。

八、参考文献。

1. 《物理化学实验指导》。

2. 《热力学原理》。

以上即为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验有所帮助。

比热容的测量实验报告

比热容的测量实验报告

比热容的测量实验报告比热容的测量实验报告引言:热容是物质吸热或放热的能力,是热力学重要的物理量之一。

测量物质的比热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热性质以及热传导等相关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探究物质的热性质。

实验步骤:1.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装置包括热水浴、温度计、热容器等。

2. 实验样品选择:选择不同材质的样品,如铝、铜、铁等。

3. 实验样品准备:将样品切割成相同的大小和形状。

4. 实验样品测量:将样品放入热容器中,并将热容器放入热水浴中。

5. 温度测量:使用温度计测量热容器内的温度,记录下初始温度。

6. 热平衡:等待一段时间,使热容器内的温度与热水浴的温度达到平衡。

7. 温度测量: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热容器内的温度,记录下终止温度。

8.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样品的比热容。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数据。

以铝、铜和铁为例,我们得到了如下结果:- 铝的比热容为0.897 J/g·℃- 铜的比热容为0.385 J/g·℃- 铁的比热容为0.449 J/g·℃讨论与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存在明显的差异。

铝的比热容最大,而铜和铁的比热容较小。

这是因为不同物质的原子结构和分子间的作用力不同,导致它们吸热或放热的能力不同。

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比热容会略微增加。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升高,物质内部的分子运动加剧,从而增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能力。

实验误差的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误差来源:1. 温度测量误差:温度计的精度限制了我们对温度的准确测量。

2. 热量损失:在实验过程中,热量可能会通过热容器的壁面散失,导致实际吸热或放热量小于理论值。

3. 实验样品的不完全平衡:由于实验样品与热水浴的接触不完全,导致实验样品的温度与热水浴的温度不完全一致。

比热容的实验报告

比热容的实验报告

比热容的实验报告比热容的实验报告引言:比热容是物质吸热或放热的能力的度量,是研究物质热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物质的温度变化和吸热量,计算出物质的比热容,并探讨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所用材料包括热水浴、烧杯、温度计和待测物质。

首先,将热水浴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将烧杯放入热水浴中,使其与水浴内的温度达到平衡。

接下来,测量烧杯内水的初始温度,并将待测物质加入烧杯中。

记录下物质加入后的最终温度,并计算出物质吸收的热量。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比热容。

以水为例,我们发现在相同的温度下,水的比热容要远大于其他物质。

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才能使温度上升。

相比之下,其他物质的比热容较小,说明它们在吸热过程中相对容易升温。

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发现物质的比热容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物质的物态、纯度、结构等都会对比热容产生影响。

以水为例,水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下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物态下,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吸热能力的差异。

另外,纯度也会对比热容产生一定影响。

纯度较高的物质通常比热容较大,因为杂质的存在会降低物质的吸热能力。

此外,物质的分子结构也会对比热容产生影响。

分子结构较复杂的物质通常比热容较大,因为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加复杂,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才能使温度上升。

实验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实验中的待测物质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溶解度、反应速率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

此外,实验中的时间和温度控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比热容,并探讨了其变化规律。

我们发现比热容受到物质的物态、纯度和分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测量比热容的实验报告

测量比热容的实验报告

测量比热容的实验报告测量比热容的实验报告引言:比热容是物质热力学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描述了物质单位质量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测量比热容的实验是研究物质热学性质的基础实验之一,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金属样品的温度变化和吸收的热量来确定其比热容。

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装置主要包括热容器、温度计、电热器、电源和数据采集系统。

首先,将金属样品放入热容器中,确保样品完全接触容器内壁。

然后,将温度计插入热容器中,确保温度计的测量范围能够覆盖实验温度范围。

接下来,将电热器与热容器相连,通过电源调节电热器的加热功率。

最后,将数据采集系统与温度计相连,实时记录温度变化。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开始前,先将实验装置进行校准。

使用标准温度计对温度计进行校准,确保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2. 将金属样品放入热容器中,并将热容器密封,以防止热量的散失。

3. 打开电源,调节电热器的加热功率,使样品的温度缓慢升高。

4. 同时,使用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记录温度的变化,并计算吸收的热量。

5. 当样品的温度达到一定值后,停止加热并记录此时的温度和吸收的热量。

6.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金属样品的比热容。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金属样品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计算出了吸收的热量。

根据热力学定律,我们可以得到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 = mcΔT,其中Q为吸收的热量,m为金属样品的质量,c为比热容,ΔT为温度变化。

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金属样品的比热容。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现象。

首先,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金属样品的温度升高速度也随之增加。

其次,金属样品的比热容与金属的种类有关。

不同金属的比热容不同,这是由于金属原子结构的差异导致的。

此外,金属样品的比热容还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样品的比热容也会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量和分析,我们成功地确定了金属样品的比热容。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金属样品的比热容与金属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气体比热容比的测定实验报告及数据

气体比热容比的测定实验报告及数据

气体比热容比的测定实验报告及数据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2、观测热力学过程中状态变化及基本物理规律。

3、学习使用数字压力计和温度计等热学实验仪器。

二、实验原理气体的比热容比γ定义为定压比热容Cp与定容比热容Cv之比,即γ = Cp / Cv。

对于理想气体,γ值只与气体分子的自由度有关。

本实验采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实验中,通过让一定量的气体在绝热条件下进行膨胀,测量膨胀前后气体的压强和温度,从而计算出比热容比。

根据绝热过程方程:P1V1^γ =P2V2^γ ,其中 P1、V1 为绝热膨胀前气体的压强和体积,P2、V2 为绝热膨胀后气体的压强和体积。

又因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 ,在实验中,气体的物质的量n 和常数 R 不变,所以可以得到:P1T1^γ /P2T2^γ = 1 ,整理可得:γ = ln(P1 / P2) / ln(T2 / T1) 。

三、实验仪器1、比热容比测定仪:主要由储气瓶、打气球、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组成。

2、数字压力计:用于测量气体的压强。

3、数字温度计:用于测量气体的温度。

四、实验步骤1、打开数字压力计和数字温度计的电源,预热一段时间,使其读数稳定。

2、用打气球向储气瓶内缓慢打气,直至数字压力计显示的压强达到一定值(例如 120kPa 左右)。

3、关闭打气球的阀门,等待储气瓶内的气体与外界充分热交换,使温度稳定。

记录此时的压强 P1 和温度 T1 。

4、迅速打开放气阀,让气体绝热膨胀,当压强降至一定值(例如80kPa 左右)时,迅速关闭放气阀。

5、等待储气瓶内的气体与外界再次充分热交换,使温度稳定。

记录此时的压强 P2 和温度 T2 。

6、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小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测量次数| P1(kPa)| T1(K)| P2(kPa)| T2(K)|γ 计算值||::|::|::|::|::|::|| 1 | 1185 | 3015 | 782 | 2892 | 142 || 2 | 1203 | 3021 | 798 | 2903 | 140 || 3 | 1198 | 3018 | 801 | 2898 | 141 || 4 | 1212 | 3025 | 789 | 2901 | 143 || 5 | 1195 | 3016 | 795 | 2895 | 142 |平均值:γ =(142 + 140 + 141 + 143 + 142)/ 5 = 142六、误差分析1、实验过程中,气体与外界的热交换不能完全避免,导致温度测量存在误差。

气体比热容的测定实验报告

气体比热容的测定实验报告

气体比热容的测定实验报告气体比热容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气体比热容是研究气体热力学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温度变化和压强变化,来确定气体的比热容。

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气体的热力学性质以及热传导的规律。

实验原理:实验中使用的是恒压热容计法。

在恒定压强下,通过加热或冷却气体,使其温度发生变化,然后测量温度变化量和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从而计算出气体的比热容。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热容计放置在恒温水槽中,使其与水槽内的水温达到平衡。

2. 实验装置设置:将恒温水槽连接至恒温水源,确保水温的稳定。

3. 实验开始:将待测气体充入热容计中,并调整恒温水槽中的水温,使其与热容计内气体的初始温度相同。

4. 加热:通过电炉加热热容计,使气体温度升高。

同时,使用温度计记录气体的温度变化。

5. 记录数据:在加热过程中,记录下气体温度的变化,并测量所吸收的热量。

6. 冷却:关闭电炉,使热容计冷却。

同样地,记录气体温度的变化,并测量所释放的热量。

7.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气体的比热容。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气体温度与吸收/释放的热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通过曲线的斜率,我们可以计算出气体的比热容。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气体的比热容存在差异,这是由于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所致。

此外,实验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气体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在不同温度下测量气体的比热容,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比热容会略微增加。

这是因为高温下,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从而导致比热容的增加。

实验误差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

例如,由于实验设备的不完善或操作不当,会导致温度测量的误差。

此外,气体的压强变化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比热容的测量结果。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使用更精确的温度计来测量气体的温度变化。

气体比热容比的测定实验报告

气体比热容比的测定实验报告

气体比热容比的测定实验报告气体比热容比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气体比热容比是描述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热量变化的重要物理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随温度的变化,来确定气体的比热容比。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气体的热力学性质,并验证理论公式。

实验原理: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当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正比,即P1V1=P2V2。

根据理论公式,气体比热容比γ=Cp/Cv,其中Cp为定压比热容,Cv为定容比热容。

通过测量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压强和体积,可以计算出气体的比热容比γ。

实验器材:1. 气体采样器2. 温度计3. 压力计4. 水浴5. 计时器6. 数据记录表实验步骤:1. 将气体采样器连接到压力计和温度计上,确保连接处密封。

2. 将气体采样器放入水浴中,使其温度保持恒定。

3. 记录气体采样器的初始压强和体积。

4. 将气体采样器放入不同温度的水浴中,等待一段时间,使气体温度均匀分布。

5. 记录不同温度下气体采样器的压强和体积。

6.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不同温度下气体的比热容比γ。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出了不同温度下气体的比热容比γ。

通过绘制γ与温度的关系曲线,我们可以观察到气体比热容比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当温度较低时,气体的比热容比γ较接近1。

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比热容比逐渐增大,最终趋于无穷大。

这与理论预期相符合,因为在高温下,气体分子的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较小,故气体的比热容比接近于无穷大。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气体采样器的密封性可能存在漏气现象,导致压强和体积的测量不准确。

2. 气体温度在不同位置可能存在差异,影响了温度的均匀分布。

3. 实验过程中,水浴的温度变化可能不够稳定,导致气体的温度变化不准确。

为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确保气体采样器的连接处密封良好,避免气体泄漏。

2. 使用更加精确的温度计,提高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比热容的测量_实验报告

比热容的测量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测量物质比热容的方法和步骤;3. 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4.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K所需吸收的热量。

其公式为:c = Q/(mΔT),其中c为比热容,Q为吸收的热量,m为物质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实验原理:利用量热器测量物质在吸收热量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通过公式计算得到物质的比热容。

三、实验器材1. 量热器(包括量热器筒、搅拌器、温度计等);2. 待测物质;3. 热源(如电热丝);4. 天平;5. 秒表;6. 搅拌棒;7. 温度计;8. 计算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量热器内无水滴、杂质等;2. 用天平称量待测物质的质量m;3. 将待测物质放入量热器筒中,用温度计测量初始温度T1;4. 将电热丝插入量热器筒中,接通电源,加热待测物质;5. 观察温度计,当温度升高至预定值时,关闭电源,立即用搅拌棒搅拌量热器筒中的物质,使其温度均匀;6. 待温度稳定后,记录终温T2;7. 计算比热容c = Q/(mΔT),其中Q为加热过程中电热丝产生的热量,可由功率和时间计算得到。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1. 待测物质质量m:100g;2. 初始温度T1:25.0℃;3. 终温T2:35.0℃;4. 加热时间t:30s;5. 电热丝功率P:100W。

根据公式Q = Pt,计算得到Q = 100W × 30s = 3000J。

比热容c = Q/(mΔT) = 3000J/(100g × 10K) = 0.3J/(g·K)。

六、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测量了待测物质的比热容,验证了实验原理;2. 实验过程中,温度计、搅拌棒等器材的使用较为熟练,提高了实验技能;3.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了实验安全,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通过测量物质比热容,加深了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2. 实验过程中,掌握了测量物质比热容的方法和步骤,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3.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读数尚未达到动平衡状态。
E) 必须调节加热电压,使 30 秒内温升对应的温差电势增加约在
0.012-0.03mV 之间,即让 30 秒的温升约 0.2-0.5 度。如电势增量为负,
说明毫伏表输入端接反了,可调换极性或将所有读数值取相反的符号。
F) 在加热回路中接入开关,在测量开始时才通电加热,加热稳定后记录
和工作条件。
2. 测 4—6 组不同煤油质量的升温“曲线”
用 4—6 组不同质量的煤油* +和相应的加热功率*
+,分别测量
出温差
与时间 的对应数据(直接测量量为温差电势 U 和参考端
水箱内的温度) 。)每隔 30 秒读一次温差电势值。(
秒基本不影
响线性拟合结果的精密度。)注意事项如下: A) 首次煤油质量稍大于 0.25kg,或体积稍大于 300ml,以使加热丝没入煤
()
记内外温差
,则(6)变为
()
一般总是加热功率显著大于散热热流,即
,这时(7)式
左边可以作近似展开,展开后积分略去四次方以上的项可得
,
()
() ( )
()
-
(
)
()
如果已知 的值,实验测出一系列时间 和温差
后,就可以
拟合出直线方程
()
( ) 的斜率
,进而可得
() 4. 镍铬康铜热电偶(E 型)的温差电势公式 测量中,参考端温度(水箱水温) ( )变化不大,设其测量起始、结
所以
()
√ ( )√ ( )
√( (
) )
()
所以 图像如下:
1300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200
m-Cs
y = 2.146x + 59.93
m-Cs 线性拟合图线
300
400
500
600
(实验原始数据见附页)
) )
()
进而可求得比热容的标准差 ;若不考虑 B 类不确定度分量的影响, 只计算与直线拟合有关的 A 类不确定度。c 的 A 类不确定度为
( 类)
()
定出比热容的有效位数并写出完整结果表达式。上式中 t 是置信概率 为 95%的 t 分布的因子。t 与自由度 v=n-1 有关。因此 n=3 时,t=12.7;n=4 时,t=4.30;n=5 时,t=3.18;n=6 时,t=2.57。 五、 其他实验注意事项
,应找老师进
六、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在本实验中,有现成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帮助完成数据处理步骤,因此
在此我们只选用一组数据(第二组)进行徒手计算。
温差电势(mv) f
7 0.518 9.183747
1 0.409 7.103766
8 0.535 9.517359
2 0.427 7.440547
9 0.553 9.873483
8.160021 90
10.55452 300
8.524234 120
10.91963 330
8.833333 150
11.26744 360
( )
Δx Δy Δx^2 Δy^2
1 -2.08158
-180 4.332991
32400
2 -1.7448
-150 3.044337
22500
3 -1.38653
它们是由多种不同材料制成的。为了简便而又不影响测量结果,可将量热
系统里除待测物质以外的其他所有器具的热容量统统折合成水所相当的
热容 W,成为它们的“水当量”。
本实验采用直接测量比热容的方法,即由电热丝给待测液体供热,直
接测出比热容,它既可以避免混合法中由于固体投入液体的过程中产生的
散热误差,又可以减少比较法中不易满足实验条件而带来的麻烦。
数据,测完数据后应断开开关。
3. 控温法测量常量 的值(在 1 和 2 之后做)

时(U>0.9mV),调节加热电压取较小的合适值,
使温差在几分钟内基本保持不变(即让温差电势的改变不大于
),
这时有
( ) ,由此可得常量 (单位为 )
()()
()
上述步骤可以只测一次,也可以在温差数值相近时测几次,所得 取 平均作为最终取值。
A) 小心操作,尽量不使煤油洒出。(遗洒的少量煤油要及时擦干净,废 纸扔进纸篓。煤油可以通过漏斗缓缓倒入小不锈钢桶内,切勿直接倒
入恒温控制器的大桶内。
B) 注意正确使用天平。煤油质量不要凑整数。 C) 最高温差电势不要超过 1.500mV。 D) 测量前数字毫伏表输入端短路时如果读数超过
行讨论以解决问题。
Δm ΔCs Δm^2 ΔCs^2
-150.835 -314.793 22751.2 99094.58
-32.665 -79.8068 1067.002 6369.119
48.935 93.30028 2394.634 8704.942
134.565 301.2994 18107.74 90781.33
( ) ( ),我们
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可以得到

(() )
进而由(10)得
到 f 如上表。 现以 f 为 x, 为 y 进行线性拟合。
x y 9.183747
180
7.103766 0
9.517359 210
7.440547 30
9.873483 240
7.798818 60
10.23265 270
1. 周围绝热、内有功率
的电热电源时的升温规律
当量热器中所称放的待测液体的质量为 m,比热容为 c,通电前后量热器 的初温和末温分别为 和 ,在测量过程中没有热量散逸的情况下,应有
[(
)]
()
本实验中采用拟合测量法,在同一来呢供热系统的容器内,盛不同质量的
待测液体,做几次实验,分别测出各次实验中的液体质量 及相应的总热
f-t曲线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7
y = 86.658x - 615.98
8
9
10
11
12
f-t曲线 线性拟合曲线
对 m 和 Cs 进行拟合
m(g)
256.41 374.58
Cs(J/K) 619.6654 854.6516
456.18 1027.759
541.81 1235.758
3600
10 1.047299
90 1.096835
8100
11 1.369169
120 1.874624
14400
12 1.734278
150 3.007721
22500
13 2.08209
180 4.335101
32400
所以斜率
()
()
√ ( )√ ( ) 又加热功率
,所以

√( (
) )
相关图像如下:
4. 测量加热丝的电阻
用伏安法:将
的电阻箱和加热丝串联,所加电源电压约取 3V,
用数字万用表的 2V 档分别测量
的电阻箱和加热丝上的电压。
四、 数据处理步骤简述
1. 直线拟合求总热容
对不同煤油质量下、即不同总热容*
+下的测量数据进行
处理,以(8)式中的 (
) , ( )( ) ( ) ( ) ( )
(
)(
)
()
式中 ,
为组成该系统测各种物质的质量; ,
为相应物质
的比热容。
比热容的含义是 1kg 的物质温度升高 1K 所吸收的热量,单位为 J/(kg*K)。
物质的质量 m 语气比热容 c 的乘积称为热容,用大写字母 C 表示,单位为
J/K。
进行物质比热容的测量时,必须用到量热器、温度计、搅拌器等等。
-120 1.922469
14400
4 -1.02533
-90 1.051298
8100
5 -0.66112
-60 0.437073
3600
6 -0.35202
-30 0.123916
900
7 -0.0016
0 2.6E-06
0
8 0.332009
30 0.11023
900
9 0.688134
60 0.473528
3 0.446 7.798818
10 0.571 10.23265
4 0.465 8.160021
11 0.587 10.55452
5 0.484 8.524234
12 0.605 10.91963
6 0.500 8.833333
13 0.622 11.26744
由(10)式及数字 mV 表读出的温差电势是
油中。 B) 煤油中的热电偶端既不能碰到加热丝和搅拌用的扇叶,又必须没入煤
油中,必须认真查看,否则数据将错误。热电偶输出端和数字毫伏表 相连,端钮和其他导电部分避免互相触碰。
C) 既要注意听到搅拌点击的声音,又要监视电机电压使其不超过 6 伏。
(实际实验时电压为 3 伏)
D)每组测量 16 个连续的温差电势,开始 3 个数据舍去不用,因为初始几
比热容的测量 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测量液体比热容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量热试验中产生误差的因素及减少误差的措施。
二、 实验原理
当一个孤立的热学系统最初处于平衡态时,它有一初温 ;当外界给
予该系统一定热量后,它又达到新平衡时,有一末温 。如果该系统中没
有发生化学变化或然后用直线拟合的方法求出待测液体的比热容,从而解决了(2)式
中水当量 W 难以确定的问题。 就每一次不同的 ,(2)可以改写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