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高三一模作文范文汇总(14区,72篇)

2020年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宝山8篇】 (2)

【崇明3篇】 (9)

【虹口5篇】 (13)

【黄浦4篇】 (18)

【静安4篇】 (22)

【闵行3篇】 (26)

【浦东6篇】 (29)

【普陀1篇】 (35)

【松江12篇】 (37)

【徐汇9篇】 (49)

【杨浦7篇】 (60)

【长宁、嘉定、金山7篇】 (68)

【奉贤4篇】 (74)

【青浦1篇】 (78)

【宝山】

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范文】

理越辩越明(69)

生活中总是充满“不同”之间的碰撞。孟子就曾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有人认为,展开辩论才能走向统一;也有人认为改变艰难,不如在沉默中存异。但我认为,在交锋的火花中才会迸出真理,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展开辩论,理越辩越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定也坚守着“理越辩越明”(的观点)。为了寻求真理,他常常在集市中、在大街上拦住行人,向他们发问并要求回答。对待学生,他依旧以问引导,在“问”中引发思考,在“辩”中深化思考。在辩论中,我们的目光不囿于自己的观点,而是放开眼界,向对立面中寻找正误。在不断向外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向内审视,辩论强迫我们看见对方优点的同时看见自己的缺点。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完善自己的认知,去粗取菁(精),吐故纳新。

诚然,人都有“先入为主”的陋习,心理学家们在调查后也发现:人们往往只愿意从外界中接收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对于不和之声则直接屏蔽。更有许多人顽国自我,改变他们的立场难如登天。但这并非放弃辩论的原因。

冥顽不灵者、按图索骥者毕竟只是少数。尽管改变是艰难的,自我封闭而拒绝改变之人却着实只是少数。因少数人而否定整体,因辩论失败便索性放弃辩论不免过于悲观,也过于轻言改弃了。如果只因对方立场难以改变便保持沉默,将再无文化交融、思想碰撞;再难有灵魂与灵魂激荡泛起的连漪;每个人坐井观天,仿佛河伯一般“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实则贻笑大方。

那么,在面对不同时,我们究竟应如何应对呢?

越愿意表达自我,越愿意分享思想的人,常常更正确。他们不畏惧辩论,敢于挑起辩论,敢于接受辩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时时辩论,从他人的思想中汲取最新鲜的养分,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鲜活。但同时,我们也应谨记“求同存异”。辩论的目的是明理,绝非追求万人统一的思想。理越辩越明,在交锋中获得更清晰的道理与认知是终极目的,却并不能因此强求他人,面对自守者强硬地敲开他的(脑)壳。只求同不存异便容易陷入《1988》中的思想集权,多么可怕!

综上,面对不同,应勇于与之辩论,才能获得明晰的事理,获得鲜活的思想。

于无声处听惊雷(69)

人的一生中势必会持有与他人截然不同的观点与立场,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对立多元方的产生。于此,我们难免困惑与犹豫,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似乎难有万全之策。

沉默或许扮演了太多万金油的角色,尤其是观点相反之时,太多人默契地选择了“沉默是金”的态度,因此就该称他们“怒其不争”吗?辩论同样是大众在利益相抵触时选择的利器,唇枪舌剑下又一定值得肯定吗?恐怕都未必。辩论区别于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的“扣帽子”行为,而是应该表现为以说理的形式输入自己的思考与认知,和胁迫硬塞的强盗行为大相径庭。沉默亦然,于三缄其口中,听之任之有之,然而无声的悄然的抗争与反对亦有之。因此,我们很难定义两者,狭隘的普遍观点已存在明显的谬误与偏差。

诚然,各人有各人的观点意见。世上千万问题,觅不到正确答案的比比皆是,本来就是对面之思的事,却有时被人为地定义了。除去客观世界中的真理事实,其余主观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即便如此,展开辩论从某种角度来说依旧是不可或缺而必要的。人类并不生来带有既定的立场,而是在后期的环境影响和自身发展中应运而生的。通过辩论,并不一定是为了使对方接纳自身输入的观点,而是交换思想、情感交融、思维碰撞的必要过程。我们在辩论中的收获不是洗脑般地单方面赞成对方,而是自我的反思与更深层次的领悟。因而,辩论本身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称道的事,后续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人类需要辩论,正如草木索求阳光、作为普照的深层次教育,辩论远不止是你来我往中的唇枪舌战。

如此,沉默又当如何自处?它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沉默与辩论不是对立的角色,而是相互融合、部分重叠的亦敌亦友。在坚持己方立场的前提下,无非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辩论是入世冀世人之深感自省;沉默是出世,孤芳自赏。任何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思想深度的人,不会因沉默或发声就人云亦云,更不会执拗己见。及时接受明见,弃之歪理,才是正解。

辩或默,相伴相生,互相依存,因此才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一句,已是道尽一切。

苇草的声音(68)

观点与立场看来相似,却似乎不能被归结为同一事物。立场代表人所处的位置,社会位置、精神位置、情感位置各不相同。观点则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看法,赞同、反对、中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