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医案模板
跟师医案记录

第四批院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一)(跟师□独立□)患者姓名:赵毅凡性别:男出生日期:2001.7.11就诊日期:2013-11-1 初诊、复诊发病节气:立冬前主诉:剧烈活动后出现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3天。
现病史:患儿3天前玩耍后出现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跛行。
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患儿被其家属带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右侧髋关节滑膜炎”之诊断收住我科。
患病以来,患者无头晕头痛、无心慌气短、无发冷发热,无恶心呕吐,食纳可,小便色黄,大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
按计划预防接种,无偏食等不良嗜好。
未婚,父母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等过敏史。
体格检查:望、闻、切神色形态:神志清,精神可,面色略红,双目有神,形体适中,步入病室。
声息气味:语声清晰,吸气和缓,无咳嗽,未闻及异常气味。
皮肤毛发:毛发稠密,有光泽,皮肤润泽,肤色无异常,无斑疹。
舌象:舌质红稍暗,苔薄白。
脉象:脉细弦。
头面五官颈项:头颅大小无异常,目窠正常,白睛不黄,鼻翼未见煽动,耳轮红润,无耳瘘及生疮,牙齿洁白,排列整齐,无龋齿。
咽部色泽红润,未见乳蛾。
项部对称,无青筋暴露,无瘿瘤、瘰疬。
胸腹:胸部平坦,虚里搏动应手,腹软无痞块,无青筋暴露。
腰背四肢爪甲:双上肢、脊柱及左下肢未查及异常。
骨盆倾斜。
右下肢查体:右腹股沟区稍肿,皮温稍高,压痛(+),右髋关节活动受限,右下肢较左下肢长约3cm,不能下蹲,行走跛行,右侧“4”字试验(+),旋转屈髋试验(+),患肢远端感觉及血运正常。
前后二阴及排泄物:二阴未查及。
大便正常,小便清亮。
体格检查:T 36.7 ℃ P 100次/分 R 22次/分 Bp110/70mmHg G 40 Kg 患儿青少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痛苦面容,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跟师医案记录

第四批院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一)(跟师□独立□)患者姓名:赵毅凡性别:男就诊日期:2013-11-1 初诊、复诊发病节气:立冬前主诉:剧烈活动后出现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3天。
现病史:患儿3天前玩耍后出现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跛行。
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患儿被其家属带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右侧髋关节滑膜炎”之诊断收住我科。
患病以来,患者无头晕头痛、无心慌气短、无发冷发热,无恶心呕吐,食纳可,小便色黄,大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
按计划预防接种,无偏食等不良嗜好。
未婚,父母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等过敏史。
体格检查:望、闻、切神色形态:神志清,精神可,面色略红,双目有神,形体适中,步入病室。
声息气味:语声清晰,吸气和缓,无咳嗽,未闻及异常气味。
皮肤毛发:毛发稠密,有光泽,皮肤润泽,肤色无异常,无斑疹。
舌象:舌质红稍暗,苔薄白。
脉象:脉细弦。
头面五官颈项:头颅大小无异常,目窠正常,白睛不黄,鼻翼未见煽动,耳轮红润,无耳瘘及生疮,牙齿洁白,排列整齐,无龋齿。
咽部色泽红润,未见乳蛾。
项部对称,无青筋暴露,无瘿瘤、瘰疬。
胸腹:胸部平坦,虚里搏动应手,腹软无痞块,无青筋暴露。
腰背四肢爪甲:双上肢、脊柱及左下肢未查及异常。
骨盆倾斜。
右下肢查体:右腹股沟区稍肿,皮温稍高,压痛(+),右髋关节活动受限,右下肢较左下肢长约3cm,不能下蹲,行走跛行,右侧“4”字试验(+),旋转屈髋试验(+),患肢远端感觉及血运正常。
前后二阴及排泄物:二阴未查及。
大便正常,小便清亮。
体格检查:T 36.7 ℃ P 100次/分 R 22次/分 Bp110/70mmHg G 40 Kg 患儿青少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痛苦面容,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咳嗽一直以来是人们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中医最为熟悉的病症之一。
而在中医史上,医案承载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传承至今。
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医师承医案中治疗咳嗽的一些实践案例。
【案例一】患者,男性,45岁,咳嗽已有两年之久,多痰,伴有气促,口干,喉痒,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
中医师建议患者按时服用中成药,同步进行针灸治疗。
经过连续4周的治疗,咳嗽症状有所减轻,痰量减少,舌质、苔色均有改善。
继续治疗2周后,患者咳嗽症状基本消失。
此案中医师结合中成药和针灸疗法,有力地缓解了咳嗽患者的症状。
【案例二】患者,女性,30岁,咳嗽已有3周之久,伴有气促、喉痒、咽部干燥,舌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确定了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案,即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患者服用了相应的中草药汤剂,并在治疗的同时遵循了饮食禁忌和运动锻炼建议。
3周后,患者的咳嗽和其他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继续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的症状消失。
此案中医师注重辨证论治,精准掌握了不同治疗手段的配合。
【案例三】患者,男性,50岁,咳嗽已有1个月之久,痰黄稠,气促,胸闷,口渴,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
中医师结合针灸和推拿手法,采取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案。
患者连续接受了十多次治疗,每次治疗后咳嗽症状均有所缓解,痰量减少,舌质、苔色逐渐恢复正常。
7周后,患者咳嗽症状完全消失。
此案中医师灵活运用了中医推拿手法和针灸疗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治疗。
总之,在中医师承医案分享中,我们了解到,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众多,常见的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火罐、艾灸等。
不同的疗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咳嗽病情,因此中医师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程,依据自身的临床经验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医师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也是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弘扬和传承。
医案整理(师承)归纳.docx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79岁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4.5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
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
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辅助检查:体温37.5℃。
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
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
3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
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
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
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
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
《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
《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签名:年月日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郭某性别:女年龄:51岁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5.15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38痹症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38痹症疏利肝胆、温化水湿法治痹证吴某,女,21岁。
5月13日初诊。
主诉:两手无名指僵硬、疼痛、肿胀4个月。
初诊:4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两手无名指发僵发硬,当时未在意,后逐渐出现肿疼,即查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均无异常,双手及颈椎X光片也正常,伴双下肢酸困但无疼痛,常服消炎痛无明显效果。
与天气变化无关,但遇寒冷似有加重。
现症:两手无名指发僵发硬,轻度肿胀、疼痛,活动欠灵活,无颜色异常,也无明显杵状指,伴双下肢酸困但无疼痛,饮食及二便正常。
舌质淡红,苔白腻微黄,脉弦细。
血沉12mm/h,抗“O”<500U,类风湿因子阴性。
双手及颈椎X光片无异常。
中医辨证:痹证(肝脾肾功能失调)。
西医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治法:疏利肝胆,温化水湿。
处方:小柴胡汤合真武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0g,姜半夏15g,党参15g,炙甘草10g,黄芪60g,桂枝15g,白芍15g,制附子10g,茯苓30g,白术12g,红花10g,生姜10g。
6剂,水煎服。
医嘱: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及酒类。
二诊:5月20日。
服上方自述手指肿胀明显减轻,疼痛也不如以前甚,活动较前灵便,余无不适。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加当归15g。
6剂,水煎服。
三诊:6月3日。
服上方目前手指僵硬肿痛彻底消失,无明显不适感。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守上方6剂,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次5g,日3次,口服。
感悟:本病案两手无名指发僵发硬、肿胀疼痛、活动欠灵活,伴双下肢酸困,饮食及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腻兼黄,脉弦细,理化检查排除西医之活动性风湿病,但病人痛苦影响正常生活。
中医学认为仍然属于痹症。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才能为痹,肝虚生风,脾虚生湿,肾虚生寒,必遇肝脾肾功能失调风寒湿才得以入侵体内,内外相合,羁留关节而为病。
本案中病人饱受手指僵硬疼痛之苦,多处治疗或可稍有减轻或根本无效。
本案从肝脾肾入手,以小柴胡汤疏肝解郁祛风化湿,真武汤温脾肾祛寒湿,温通助阳之中加用疏利养血之品,使水暖土和春木畅达,血脉得通,通则不痛,痹证自愈。
师承医案模板汇总

66岁,
。
2015年03月06
1月余,伴黑便10天
患者主因胃脘部胀痛不适1月余,伴黑便10天收住。入院症见:
大便呈柏油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检查示:WBC:
,RBC:1.7×1012/L,HGB57g/L ,PLT:158×109/L,L: 24.1%,
8剂,水煎
2015年03月31日):服上药后胃脘部偶感隐痛,无明显口
10g,麦
10g,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015年04月08日):服上药后胃脘部无不适,无明显口干
10g,麦芽10g,
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服药后诸症皆消失。复查
肝气久郁,即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
浙贝母10g,射干10g,丹参15g,赤芍15g,
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
莪术8g,甘草6g。
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014年08月09日):服上药后上腹部胀痛稍有减轻,仍觉
15g,莱菔子15g,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10剂,水煎服,一日
8月未见复发,经复
DNA提示乙肝病毒不再复制,彩超提示:门静
“不
”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
“不通则痛”。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
“不荣则痛”。本证的肝癌所谓肝胆湿热、气血瘀
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
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
2014年08月15日):服上药后右上腹胀痛明显缓解,腹胀
7
2014年08月22日):服上药后右上腹隐痛,食纳及精神状
中医师承医案

中医师承医案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医案医案1继承人俞天斌指导老师胡秀华随诊,操作,记录:患者~许三桂~男~64 岁~农民~患者两脚寒冷感~色紫~甚则寒冷如冰~冬季虽在室内摄氏零上 15 , 20 度~亦必须着皮毛鞋~夜间尤甚~不能入睡~经各医院会诊一致认为是雷诺氏病~历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脉沉舌润~因思两脚寒冷者为血虚营运不周所致~此足厥阴血虚寒凝之症~宜当归四逆汤与顾步汤化裁。
当归 25 克、桂枝 20 克、白芍 15 克、细辛 5 克、甘草 15 克、木通 15 克、红枣 5 枚、黄芪 50 克、丹参 20 克、石斛 20 克、红花15 克、鸡血藤 50 克~水煎服。
服药 10 剂~脚冷稍好。
嘱继用上方5 剂以善后。
11/100页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医案医案2继承人俞天斌指导老师胡秀华随诊,操作,记录:患者~马季华~女~30岁。
患者近半年来~入睡困难~有时常彻夜不眠~伴头晕眼花耳鸣~心烦口干~健忘乏力~月经周期紊乱~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微黄~脉细数。
证属肝肾不足、心肾不交。
治宜当滋补肝肾、养心安神~处方:熟地15g~生地10g~淮山药20g~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山茱萸10g~夜交藤30g~炒枣仁20g~龙骨、牡蛎各30g,白芍10g, 柏子仁20g,黄精15g,知母10g~川芎10g~甘草10g。
22/100页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医案医案3继承人俞天斌指导老师胡秀华随诊,操作,记录:患者~范登云~男~48岁。
以反复右踝关节肿痛10余年~加重3天来诊。
患者于4年前因饮酒、进食肥甘厚味之后出现右踝关节肿痛~当时曾到院外门诊就诊~诊断为“痛风”~曾用“丙磺舒”、“秋水仙碱”等口服~静脉用“先锋霉素”治疗好转~但以后每因饮酒~进食肥甘厚味之品出现踝关节肿痛发作~就诊3天前因朋友生日饮啤酒约500ml~当晚即出现右踝关节肿痛~自服止痛药物无效即由家人送经本院门诊就诊~当天化验血尿酸718mmol/L。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

目录感冒 (1)咳嗽 (3)哮病 (8)鼻渊 (9)胃脘痛 (12)痞满 (16)呕吐 (18)泄泻 (20)积聚 (23)头痛 (24)眩晕 (26)胁痛 (29)不寐 (32)心悸 (34)胸痹 (37)水肿 (41)淋证 (43)郁证 (44)虚劳 (45)血证 (47)消渴 (50)汗证 (51)瘿瘤 (52)月经不调 (53)崩漏 (54)癥瘕 (56)痹证 (60)腰痛 (63)颤震 (65)痤疮 (67)黄褐斑 (68)风团 (69)脂溢性脱发 (71)阴疽 (72)奔豚 (73)口疮 (74)舌沟炎 (76)梅核气 (77)感冒感冒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
高老师治疗感冒遵从《伤寒论》之意,从六经立论。
他认为临床上凡是用中药汤剂治疗感冒者,大多是西药效果不好,或用辛凉及清热解毒之中成药也难奏效的病人。
按六经辨证乃太阳病深陷入里,出现合病并病之证候。
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单纯辛凉或单纯辛温解决不了问题,其治法应立足“清三阳之热,补太阴之虚,温少阴之寒”,其中少阳经是三阳与三阴之门户枢纽,常兼里兼外,可寒可热,故以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理中丸、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加减治疗,常获显效。
一、和解少阳、调和阴阳法治疗感冒病例1:胡某,女,79岁。
1998年11月1日初诊。
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初诊:病人40年前曾患疟疾,持续多天方愈。
自此之后,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
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
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体温37.5℃。
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
中医辨证: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板一、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标题】: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提要】:肝癌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治以茵陈蒿汤和
甘露消毒丹加减,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病例摘要】:XXX,男,46岁,
初诊:2014年08月05日。
主诉: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
患者主因“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入院。
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晦暗,右上腹疼痛,腹胀,口干苦,纳差乏力,大便未解,小便黄赤。
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涩。
相关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示:ALT:67.1U/L,AST:39.6U/L,TBIL:12.8umol/L,DBIL:4.4umol/L;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示:透明质酸:14.34ng/ml,层粘连蛋白:99.97ng/ml,三型前胶原N端肽:22.201ng/ml,Ⅳ型胶原:31.90ng/ml,HBV-DNA:7.689E+06IU/ml;腹部彩超示:1.肝实质内回声密集增强增粗,门静脉、脾静脉增宽,肝硬变。
2.脾大(中度)。
腹部CT增强扫描:1.肝右叶后下段占位性病变,多考虑肝癌。
西医诊断:1.肝癌;2.肝硬化(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辨证为胁
痛,症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
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拟方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茵陈30g,栀子(焦)10g,大黄15g,豆蔻10g,
广藿香10g,滑石粉10g(包煎),木通8g,黄芩10g,
浙贝母10g,射干10g,丹参15g,赤芍15g,
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
莪术8g,甘草6g。
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4年08月09日):服上药后上腹部胀痛稍有减轻,仍觉纳差乏力,上方加黄芪15g,莱菔子15g,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4年08月15日):服上药后右上腹胀痛明显缓解,腹胀消失,食纳增加,精神状况好转,偶感乏力,上方去黄芩、贝母,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14年08月22日):服上药后右上腹隐痛,食纳及精神状况尚可,继服上药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五诊(2014年08月30日):服上药后右上腹偶感隐痛,纳食及精神状况可,上方加陈皮10g,枳壳12g,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六诊(2014年09月07日):服上药后右上腹无明显不适,食纳正常,面色润泽,精神状况良好,上方去射干。
10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服药后诸症皆消失,后随访8月未见复发,经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DNA提示乙肝病毒不再复制,彩超提示:门静脉不宽,肝脏未发现肿块。
【按语】:该患者以右胁肋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
此病变特征符合中医胁痛范畴。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
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
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致的胁痛为虚症,属“不荣则痛”。
本证的肝癌所谓肝胆湿热、气血瘀滞,所以肝胆湿热、气血瘀滞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治当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方选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
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致胁痛。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
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所致之胁痛,日久亦可耗伤阴津,皆可致肝阴耗伤,脉络失养,而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
因肝居肋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当主要责之肝胆。
脾胃居于中焦,主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遏肝胆,疏泄不畅,亦可发为胁痛。
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
胁痛病证有实有虚,而以实证多见。
实证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
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示所养。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
【署名】整理人:
审阅人:
二、清化湿热、疏肝和胃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标题】:清化湿热、疏肝和胃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提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肝胃郁热证,治以化肝煎加减,清化湿热、疏肝和胃。
【病例摘要】:,男,66岁,
初诊:2015年03月06
主诉:上腹部胀痛不适1月余,伴黑便10天
患者主因胃脘部胀痛不适1月余,伴黑便10天收住。
入院症见:胃脘部疼痛,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差乏力,小便色黄,大便呈柏油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血常规检查示:WBC:8.1×109/L,RBC:1.7×1012/L,HGB57g/L,PLT:158×109/L,L:24.1%,N:73.48%;胃镜:1.十二指肠球部对吻性溃疡;2.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3.贲门炎。
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肝胃郁热。
治宜清化湿热、疏肝和胃。
以化肝煎加减。
处方:
陈皮10g,青皮20g,白芍(炒)15g,牡丹皮10g,
栀子(焦)10g,泽泻(炒)10g,浙贝母10g,白芨10g,
瓦楞子(锻)20g,香附(炒)10g,枳实10g,柴胡10g,
丹参15g,砂仁10g,檀香10g,甘草(生)6g。
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5年03月10日):服上药后胃脘部胀痛不适症状略有减轻,口干口苦稍有缓解,仍觉乏力纳差,小便色微黄,大便仍呈柏油样,上方加厚朴10g,枳实10g,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5年03月16日):服上药后胃脘部胀痛不适症状明显缓解,口干口苦有所改善,食纳增加,精神状况好转,小便色微黄,大便基本正常。
上方去青皮、浙贝母,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15年03月23日):服上药后胃脘部隐痛,口干口苦明显缓解,食纳及精神状况尚可,大小便基本正常。
继服上方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五诊(2015年03月31日):服上药后胃脘部偶感隐痛,无明显口干口苦,食纳及精神状况可,大小便基本正常。
上方加神曲10g,麦芽10g,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六诊(2015年04月08日):服上药后胃脘部无不适,无明显口干口苦,食纳及精神状况正常,二便调畅。
上方加神曲10g,麦芽10g,10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服药后诸症皆消失。
复查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未见异常。
【按语】:该患者以胃脘部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此病变符合中医胃脘痛范畴。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腑,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喜濡润而主受纳。
肝胃之间,木土相克。
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以致中焦气机不畅通,发为胃痛。
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
若忧思恼
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客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肝气久郁,即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及胃,胃病亦可及脾。
若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机阻滞而为胃痛。
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
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
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
本证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谓肝胃郁热,所以肝胃郁热是本证的病理基础。
治当清化湿热、疏肝和胃,方选化肝煎加减。
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若因热而痛者,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
此外,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致便血、呕血。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
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症。
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嗝。
【署名】整理人:
审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