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格式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格式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格式篇一:田野调查报告模板解读陕北山村——清涧县王宿里村住户调查前言20XX年7月24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6名学生组成的陕北调研小组,坐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在走过2110公里后到达西安。

然后,他们于次日转车前往清涧县老舍古镇,再入住到王宿里村,与当地的陕北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

其中六人被分成两组,分别对刘仕强和刘进军两户农家进行调查。

通过对两户人家经济、耕作和生活等各种情况进行记录,以及对其他村民进行采访,从而对该村和农户的状况进行记录和调查。

一、自然环境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

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

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

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

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樁树等。

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

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

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一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

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

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现。

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无蚊石”。

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

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

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历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

非遗传统民间文学传承现状调查

非遗传统民间文学传承现状调查

非遗传统民间文学传承现状调查一、调查背景非遗传统民间文学是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面临许多挑战。

因此,本文对非遗传统民间文学传承现状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形势,寻找解决方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次调查主要对象是非遗传统民间文学传承者、学者研究者以及民众。

采用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和意见。

三、传承者调查结果分析1. 传承者数量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非遗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者数量有所下降。

部分年长的传承者已经离世,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

这导致传承人数减少,传承链出现断裂的情况。

2. 传承经验传递大部分传承者表示他们有意愿将自己的非遗传统民间文学经验传递给后代,但由于各种原因,如人口老龄化、技艺难学等,无法有效进行传递。

一些无形技艺更是面临失传的风险。

3. 传承者待遇调查发现,大部分传承者在传非遗传统民间文学的同时,还要承担其他工作和生活责任。

传承者的待遇较低,缺乏社会认可和支持,这使得他们积极性下降,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承工作中。

四、学者研究者调查结果分析1. 研究热度调查显示,非遗传统民间文学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热度逐渐上升。

学者们对于非遗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各种新的观点和建议,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2. 保护与传承学者研究者普遍认为,应加强对非遗传统民间文学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注重传统知识的记录、整理和传播,开展相关活动,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民众调查结果分析1. 非遗民间文学的关注度调查显示,虽然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流行文化和娱乐方式,但是非遗传统民间文学对于一部分民众来说依然具有较高的关注度。

尤其在一些文化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非遗传统民间文学得到了广泛的参与和重视。

2. 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大多数受访者表示,非遗传统民间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一、引言民间文学是指由普通民众创作的文学作品,它承载着民间的智慧和情感,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为了深入了解民间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田野调查。

本报告旨在呈现调查结果,并探讨民间文学的价值和未来发展。

二、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不同地区的农村和城市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民众对于民间文学的认知程度和阅读习惯。

而通过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家的创作动机和经验分享。

三、调查结果1. 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民间文学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其具体的定义和范围仍存在一定的模糊。

这可能是因为民间文学的概念相对宽泛,包含了许多不同形式的作品,如民间故事、谜语、歌谣等。

2. 阅读习惯调查显示,尽管现代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学的关注度下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保持着阅读民间文学的习惯。

他们认为民间文学能够传承历史文化,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源。

3. 创作动机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民间文学作家的创作动机。

他们表示,创作民间文学是为了记录和传承民间智慧,同时也是表达自己情感和思考的一种方式。

他们认为民间文学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四、民间文学的价值1. 传承历史文化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头传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瑰宝。

通过民间故事、歌谣等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价值观。

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2.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单一和浅薄。

而民间文学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能够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3. 传递智慧和道德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智慧的结晶,包含了许多道德故事和寓言。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学习到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道德教育的载体。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

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

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

这就是民族志。

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

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

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

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

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

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

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

在研究前期必须要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

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

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

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

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

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

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

民俗研究总结报告范文(3篇)

民俗研究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象。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民俗研究活动。

现将本次研究总结如下。

二、研究背景1.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价值。

研究民俗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民俗文化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民俗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统文化传承断层、民俗活动形式单一、民俗文化内涵流失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书籍、期刊、网络资料,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现状等。

2. 实地考察法:走进民俗村落、社区,观察民俗活动,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访谈法:与民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4. 比较研究法: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俗文化的异同,分析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研究内容1. 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民俗文化源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形式。

研究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有助于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脉络。

2. 民俗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等特点。

研究民俗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有助于挖掘民俗文化的内在精神,为现代生活提供启示。

3.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诸多挑战。

研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探索民俗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4. 民俗文化与旅游业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有助于传承民俗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研究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有助于推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五、研究结论1.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寿县调查报告

寿县调查报告

2012年5月27日民间文学在寿县的调查报告汉语言文学0901班熊娇娇 2009014362调查时间:2012年5月27日调查地点:安徽省六安市寿县调查对象:寿县民间艺术、民间文物、民间特色调查人: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09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及带队老师马启俊老师、黄克顺老师、陈尚达老师前言:作为《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对象,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安徽省重要旅游城市,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全国62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古城墙、寿春城遗址、安丰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处,是“淝水之战”古战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请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

如今,寿县也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寿州古城和安丰塘三大旅游景区。

而我们的考察路线则是自寿县南大门“通淝”始,绕古城墙至东门“宾阳”,入报恩寺,文庙,寿县博物馆,在返程途中,经过安丰塘正文:一、寿县历史寿县是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下游南岸,地处江淮丘陵与淮北平原之间,地势南高北低。

寿县历史悠久,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据寿县博物馆“淮南王朝”篇介绍,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高祖十一年,英布谋反失败,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定都寿春,后刘长之子刘喜、刘安相继为淮南王,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南国为九江郡。

寿县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古属淮夷部落,复为扬州城,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战国后期迁都于此,三国是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以后至唐、宋,寿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

正是因为寿县悠久而重要的历史地位,造就了光辉璀璨的楚文化。

”二、文物古迹一入寿县,便能看见一个“大圆盘”,简介寿县上门----北门靖淮、南门通淝、东门宾阳、西门定湖。

南大门外,是有名的与战国四君子之一楚国春申君有关的春申君广场,在进一步便是龙之九子之一的赑屃驼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耒阳民间文学调查研究报告

耒阳民间文学调查研究报告

耒阳民间文学调查研究报告
耒阳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湘南平原东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耒阳的民间文学是指民间口头传承的各种文学形式,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

1. 民间故事:耒阳的民间故事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这些故事有的讲述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有的记载了地方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

比如《白沙故事集》是当地一部常传唱的民间故事集,内容丰富,涵盖了耒阳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

2. 民间歌谣:耒阳的民间歌谣广泛流传,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这些歌谣有的是古老的民谣,有的是即兴创作的流行曲调,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比如《耒阳民歌集》记录了耒阳市各个社区的民歌,其中经典的有《十九窝人》、《长岭子警察报废机》等。

3. 民间戏曲:耒阳的民间戏曲是当地人民亲自创作或改编的戏曲形式,有的是地方传统的戏曲演出形式,有的是新创作的戏曲剧目。

这些戏曲有的是宗教仪式上演的宫庙戏,有的是庙会上演的巡游戏,有的是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的表演节目。

比如当地的团坊戏、四厢戏等都是耒阳的特色戏曲形式。

4. 民间舞蹈:耒阳的民间舞蹈丰富多样,多用于节日庆典、婚礼等场合。

这些舞蹈形式有的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有的是专业舞者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对美和喜庆的追求。

比如耒阳的花鼓舞、燕子拳等都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以上是关于耒阳民间文学的初步调查研究报告,耒阳的民间文学在湖南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地域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进行调查 民族性: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历史性:选择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艺术性:选择具有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传承性:选择具有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保护性:选择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汇报人:
制定和完善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 明确保护范围、保护 措施和法律责任
加强执法力度,对 破坏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行为进行严厉 打击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基金,用于 保护、传承和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国际合作,共 同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促进文化交 流和传播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和传承,提高 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认识和重视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定义和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现状和面临的 挑战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调查的范围和方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调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为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传承文化:通过调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为传承工作提供支持 促进文化交流:通过调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情况,为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提升文化自信:通过调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动力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文献查阅、数据分析等
调查结果:发现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部分项目面临濒危或消失的危险,需要采取保护措施。
传统表演艺术:如戏剧、 曲艺、杂技、舞蹈等
传统民俗:如节日、祭 祀、婚丧、饮食等
传统医药:如中医、中 药、针灸、推拿等
传统音乐:如民歌、器 乐、戏曲、曲艺等
传统技艺:如制茶、酿 酒、织布、造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调查报告篇一:民间文学调查报告零距离接触寿春古城——关于寿县的民间文学调查报告姓名:金娟学号:20XX014398班级:汉语言文学0902班调查时间:20XX年5月27日调查地点:安徽省六安市寿县调查对象:寿县古城民间文化为了更好的学习《民间文学》这门课程,更深入的了解六安的民间文化,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在马启俊、黄克顺和陈尚达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于5月27日参加了全国62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寿县做了实地考查。

一、寿县总体概况寿县又名寿春,是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东邻长丰县,北与淮南市、凤台县毗邻,西靠霍邱县,南与六安市、肥西县相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寿县在历史上曾经三次为都,最著名的就是做过“楚”这个朝代过的都城。

它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全国62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

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是全国保存较好的古城墙。

安丰塘(芍陂)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胜古迹还有蔡侯墓、廉颇墓、楚王墓、淮南王刘安墓、宓子墓、报恩寺、清真寺、孙公祠、文庙、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等古建筑群,八蜡庙、斗鸡台、团城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寿州古城和安丰塘三大旅游景区。

我们这次调查主要选择了春申广场、古城墙、报恩寺、文庙、寿县博物馆、安丰塘与孙公祠(芍陂祠)等调查地点。

二、著名历史文物古迹1、春申广场27日上午八点半左右,我们到达寿县。

春申广场是我们下车的第一站,它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

春申君,姓黄名歇,是黄国贵族的后裔,以礼贤下士、门客众多而著称。

黄歇学识渊博,善于辞令,而且他遇事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臣风范,为太子熊完的继位以及他日后的赫然崛起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广场的正前方有一座石台,石台之上有一座铜像:四匹骏马拉着一架马车,马车之上的春申君肃然仰望前方,既庄雅且肃穆。

2、寿州古城墙寿县现存古城墙重建于北宋熙宁至于南宋嘉定年间(1068-1224年),也有资料说城墙建于嘉定十二年(1219年),由于没有方志资料佐证,只能存疑。

寿县城墙为楚寿春城西北角部分,是为御金兵而重建。

寿县有四个城门,南门叫通淝门,北门叫靖淮门,东门叫宾阳门,西门叫定湖门。

四门原来都有瓮城,现在只有北门和东门还保留有瓮城。

我们这次去的是南门和北门。

南门——通淝门:是寿县四个城门中最大的一个,城楼上有重修碑刻,它是寿县进出城的主要通道,三个门洞,车辆进出不息。

城墙之外有石狮,雕刻精美,甚是威武。

北门——靖淮门:还保留有瓮城,翁城城门开向西。

北门城门内有断龙石,敌人入侵时,可以放下断龙石,守护城门。

门洞内外侧门径不一,也是为了更好地防守。

北门古朴,基本保留了原貌。

城墙之上的敌楼依旧保存完好,它是供将士休息的地方。

站在女墙和瞭望口旁边,似乎可以感受到古代战争时的悲壮气息。

城墙外面的护城河是古代战争的第一道防御,河上的吊桥已不复存在。

初夏的季节,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绿柳婆娑,景色十分优美。

3、报恩寺寿县报恩寺坐落在城内东北隅,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名,始建于唐代。

传说为唐玄奘奉敕建造,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全寺总面积147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

走进西大巷,越过高大红色的照壁,迈进山门,即到第一进大院,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佛寺对面的墙上还有毛泽东的亲笔题词,笔迹洒脱豪放,意气浑然。

院正中是宋塔地宫,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后倒塌六级,残存的三级因危及游人安全,于1977年拆除。

清基时发现了塔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

再穿过二佛殿,便来到第二进深院,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

飞角流丹的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建筑物,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基上,更显威严庄重。

殿面五间,进深三间,殿门前有长(:民间文学调查报告)廊,立石质方形廊柱,柱面有花乌浮雕,门东一柱础上有“石羊抵头,画面,生动逼真,此为“寿州内八景”之一景。

大殿门两旁墙上嵌着大书法家赵盂倾所书的“南无释迎牟尼佛”七个大字和清书法家梁嫩为此七字作跋的两方石刻。

穿过大殿,即来到第三进院,毗庐阁居高临下,前穆典雅。

穿过西侧园门,即来到新建的“碑园”。

在这里可以尽情欣赏历代名人碑刻,一饱眼福。

寺内大门上有很多对联,比如“修成正觉三界楼台观自在,梵经齐颂广结佛缘济众生”、“宝殿重光遍施法雨泽天下,证语禅机一龛香火渡迷津”等,大气不失典雅,肃穆不失庄重。

4、寿州孔庙寿州孔庙又名孔庙、学宫等,位于城内西大街,元代建。

自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先后维修、扩建42次,形成一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建筑群体。

庙宇坐北朝南,占地约2万平方米,前有大照壁、文明坊、文笔亭,东有文昌宫,西有忠义词、节孝词、节孝坊。

中轴线上为五进重院:第一进院落前有“浮宫”、“快睹”、“仰高”三坊,后为“根星”、“金声”、“玉振”三门,左右“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坊相向;二进院落中心为“伴池”、东礼门、西义路。

池北中轴线上为“前门”,其耳房为名宦词。

西为乡贤饲;三进院落主体为大成殿,两侧为东西点。

大成殿后由“救救“坊”与左右“升堂”、“入室”二门组成第四重院落;明伦堂居后,其东侧为崇圣饲,左右接垣墙而形成第五进院落。

近年因市政建设,部分建筑相继拆除,现存有“浮宫”、“快睹”、“仰高”三坊,以及伴池、前门、名宦词、乡贤词、大成殿、明伦堂、奎光阁等。

195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祀孔子,全庙布局整齐,步步深入,开朗明畅,四通八达,是一所反应儒家观念的典型古建筑。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里面有孔子及其四大弟子的雕像,殿内金柱粗壮,殿体轩昂宏丽,一派典雅的儒家气息。

5、寿县博物馆下午的时候,我们来到寿县博物馆参观。

寿县博物馆筹建于1958年10月,1962年11月正式设编成立,是安徽省建馆较早的博物馆之一。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到寿县博物馆是以收藏寿县域内出土的历史文物主为,侧重收藏楚文化体系文物,同时亦兼藏近、现代传世文物和革命文物为辅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收藏的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的各类藏品一万多件(套)。

收藏的“越王者旨于赐”剑、羊首尊、牺首鼎、楚金币以及金棺和银棺等,都是镇馆之宝,尤其是青铜器和楚金币的收藏是馆藏文物一大特色。

寿县博物馆共分7个专题,共设11个展厅,分别为楚都遗珍、晚蔡履迹、楚墓撷宝、汉魏流韵、璀璨文物、淝水之战、翰墨流芳、彩瓷缤纷、古窑之光、宗教艺术,较全面地展示了寿州大地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6、安丰塘与孙公祠孙公祠是我们调查的最后一站。

随着汽车的行驶,一片宽大无垠、清波翻卷的河水出现在我们视线里。

这个有着“天下第一塘”之称的安丰塘,它的波澜壮阔与它的烟波浩渺,一次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孙公祠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丰塘祠等,位于安丰塘北岸,为祀孙叔敖造芍陂而建,始于何时尚未能详。

安丰塘,素有“天下第一塘”之称。

古名芍陂,为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

后人为纪念孙叔敖,在陂北建有一祠,故名孙公祠。

孙叔敖,姓孙,名敖,字孙叔;父名孙贾,任楚国司马,后被斗越椒所害,孙叔敖避难于梦泽。

虞邱相荐其贤于楚庄王,召为令尹。

为了发展生产,富国富民,他选择主要产粮区的寿春,利用南高北低、水源丰富的地理环境,修造芍陂水利,灌溉万顷,使楚国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人民得其利。

据传,此举适合国情,深得人心,当地人民很早就在陂侧立祠以祭了。

三、地方美食特产——大救驾大救驾是寿县的特色名点,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走在寿县街道到经常可以看见大救驾的售卖点。

制作大救驾的主要原料有:猪板油、金橘饼、核桃仁、青梅、青红丝、冰糖、白糖、糖桂花等。

大救驾由多层花酥叠起、如金丝盘绕,色泽金黄,酥脆可口,重油而不腻,富含多种果料,久负盛名,颇具传奇色彩。

历史由来:公元956年,淮南大将赵匡胤率兵急攻南唐(今日的寿县)。

南唐守军誓死抵抗,经过九个月激烈的战斗,赵匡胤终于打进了寿县。

由于操劳过度,赵匡胤一连数日,水米难进,急坏了全军将士。

这时军中一位厨师,做好大救驾送来帅府,赵匡胤吃过之后只觉香酥脆甜十分可口。

于是一连吃了许多,身子顿觉增加了力气。

此后,他连续吃了几次,很快恢复了健康,还率领军队又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

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大宋篇二:关于六安寿春城民间文学调查报告关于在六安寿县开展民间文化调查的报告姓名:新闻0801昝梦碟学号:20XX013699一、调查情况20XX年3月12日上午,我文化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0801班学生在马启俊老师和何静老师的带领下到位于六安北部的古城寿县进行民间文化调查。

马老师曾多次带领同学们去寿县做民间调查活动,这次活动仍由他作为导游带着同学们在寿县城内和其附近的八公山做民间考察。

本次民间调查探访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和熟悉寿县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增强保护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为保护和继承渐趋减少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尽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二、调查内容上午8点半许,同学们所乘坐的巴士到达寿县县城南门。

刚一下车,同学们便被一高大雄伟并带有三个拱形大门的寿县南门城楼吸引住了眼球。

但马老师并没有直接带我们去南门,而是首先参观了南门前面的“春申广场”。

春申广场以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公子春申君命名,也因此而得名。

我们一边听马老师介绍春申君及其与寿县的关系,一边仔细观赏着广场上最耀眼的春申君驾车铜制雕像,还不时的在旁边拍照留念。

细心的同学看到铜像右侧有关于春申君的详细介绍并用相机拍下文字以备资料整理。

然后,老师带我们去南门,领略了寿县的古老建筑的神韵。

登上高大的城墙,一边听老师讲述寿县南门及城墙在古时候的战争防御和防洪作用,一边左摸摸,右看看,时不时地拿着相机,拍些有纪念价值的景物。

同学们好像对这充满着历史余味的地方越发有了兴趣,有的同学还登上城楼,观赏了古代建筑的别样的构造,感受了一番朝代更替的历史气息,体味一下做古人的感觉,好不兴味十足!马老师重点为我们讲述了寿县古城墙在古代的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防御作用和在防洪方面的巨大作用。

听着老师的详细解释,顿时感觉寿春城好像是一个历经朝代更替却仍受母亲爱抚的襁褓中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