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变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血流变检查意义

血流变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粘弹性、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检测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
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
在一定范围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
血流变的检查意义在于对疾病有预报性,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脑血管等疾病。
重要指标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切男:7.5~10.0 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切男:5.6~6.7 女:4.7~6.01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1.64~1.78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 15~17.4s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9~22.6s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2.4~3.7(g/L)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切男:14~20 女:12~21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2

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
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 增快。
红细胞压积
正常情况:男:0.40-0.50女:0.37-0.47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
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
降低。
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
红细胞聚集指数
男4.12-14.04,女3.99-12.87 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多见于红细胞膜的性
质结构异常性疾病,可导致低切变率下血 液粘度增高。血液病、免疫球蛋白的异常、 急性心肌梗塞、恶性黑色素瘤等都可引起 聚集性增高。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 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红细胞聚集性也会升 高。
做血液流变性检测,及时及早发现在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可 逆阶段,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 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 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 时期,延缓和防止心血管、血液系统的衰老是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男13.76-20.06s,女13.16-18.08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
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
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2
临床意义
很多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 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粘滞 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 展为亚健康人。检测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 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 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如闭塞性血管疾病,预定血液流变性就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说明血液流动异常、停滞与血栓形成等。在一定范围内, 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 的主要指标。
血流变检查有什么意义?

血流变检查有什么意义?实事追踪有些老年高血压病人,当血液流变学指标由正常转化为多项和极度异常时,不久即发生脑血管病或心肌梗塞。
可见血流变学异常是脑血管病的发病先兆之一,是健康体检中心不可缺少的项目,尤其中老年人群更有诊断意义。
什么是血流变检查?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状态,检查项目包括: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液的凝固性质、血液粘滞度及血液中有形成分流等多项指标,它包含的具体实验内容和参考值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为什么要做血流变检查?01应用于疾病的诊断:血液流变学检查是目前诊断脑中风、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不可缺少的项目。
糖尿病、慢性肾炎、病毒性肝炎、白血病、晚期肿瘤、出凝血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以及中医所指的血淤症,在整个病程的某一阶段,均可有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这些异常改变有不容忽视的临床意义。
02应用于鉴别诊断:用于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也可作为心肌绞疼和心肌梗塞疾病的鉴别诊断。
03应用于疗效观察及指导用药:临床上,无论是缺血性脑中风还是冠心病,以及血粘度异常的其他疾病,在其治疗过程中都要反复做血液流变学检查,以观察血液粘度及各项指标是否正常。
哪些人应该定期检查血流变呢?糖尿病——如果糖尿病患者血液粘度明显增高,则有并发冠心病的可能,或已并发糖尿病冠心病。
肺气肿——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的病人如果粘度增高,标志肺心病的到来或已发展到肺心病的阶段。
恶病质——如果肿瘤患者血液粘度明显增高,可估计癌细胞有转移的可能。
心血管疾病——可做缺血性脑中风、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预报,也可用于做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早期预报。
不过,单凭血流变的检验结果无法确定所患疾病,但可以为疾病的确诊提供依据,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检查才能确诊。
做血流变学检测的注意事项1、抽血前最好洗个澡或将双手臂洗干净,这样抽血时消毒会更好,避免伤口感染。
2、抽血前几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检验血糖时,早上不需要服降糖药,空腹抽血。
血流变原理和临床意义资料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临床应用一、血液流变学概述(二)什么是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 )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以及与血液接触的血管的流变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二)什么是临床血液流变学?研究与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和疗效评价及药物的作用原理等有关的血液流变性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Clinical Hemorheology )。
(三)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范围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3血浆成分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二、血液流变学基础理论(一)血液的流动血液在血管中运动是一种表现为中央流速快,周边流速慢的“套管式”流动。
而所谓“套管式”流动实际上是一种分层运动,故又称层流。
液体层流的模式图(二)血液流变学参数1 内摩擦力(F ):快慢两层液体间能够驱使整体血液流动的一对力(拉力与阻力),就称为 内摩擦力。
单位:达因2 切应力(τ):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粘滞力。
单位:Pa (帕斯卡),1Pa= 10达因/平方厘米τ = F/S S:两液层之间的面积3 切变率(g ):反映快慢两液层之间的速度差和距离差。
单位:1/秒(s -1)公式:4 粘度(η):切应力(τ)与切变率(g )之比。
衡量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或阻力的度量。
单位:毫帕斯卡·秒(m P a ·S )牛顿粘滞定律:血量血液流动性的指标,粘度愈高流动性愈差,粘度愈低流动性愈好。
5 非牛顿液体和牛顿液体全血是非牛顿液体,即全血的粘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而血浆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的粘度与切变率无关。
6 血液的相对粘度(ηr )ηb : 全血粘度ηp : 血浆粘度ηηηp br =7表观粘度ηa:全血等非牛顿液体,在特定切变率下测定出来的粘度称为这种液体的表观粘度。
8还原粘度ηr e :用Hct校正后的表观粘度。
消除Hct对粘度的影响。
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状态及其对血管壁和红细胞的影响的科学,其各项指标的解读如下:
1. 血流黏度:血液的黏滞性,随着红细胞数量、形态及血浆粘度的变化而变化。
高黏度表明血液较稠,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2. 红细胞变形指数:衡量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反映红细胞的柔软性和质量。
正常值为0.4~0.6,低于此范围则说明红细胞固化,导致血液黏稠。
3. 血小板聚集率:反映血小板与红细胞、血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常用于预测血栓形成的概率。
高聚集率表明血小板易聚集,增加了血栓形成风险。
4. 微循环循环时间:测量红细胞经过毛细血管的时间,反映了组织氧供的状态。
时间过长说明微循环障碍,血液不能有效地传递氧气和养分,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5. 血流剪切力:剪切力是被施加在血流上的力,血流越强,剪切力也越大。
高剪切力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综上所述,血流变各项指标的异常都可能反映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或身体疾病的存在,建议及时进行检查。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经常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
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上肢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
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参数:血管外肺水、胸内血容量。
介绍了临床应用于判断左心功能、疾病的鉴别、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指导疾病的治疗等。
供大家参考。
1、主要监测指标1.1直接测量所得指标1.1.1上肢动脉血压(AP)正常值:收缩压12.0~18.7kPa(90~140mmHg),舒X压8.0~12.0kPa(60~90mmHg)。
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动脉壁弹性、循环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
一般用袖带血压计测量。
在休克或体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时,应以桡动脉穿刺直接测量为准[1]。
血压是反应心排量水平和保证器官有效灌注的基础,过高时增大左室后负荷和心肌耗氧,过低不能保证重要器官有效灌注。
当MAP低于75mmHg 时,心肌供血曲线变陡下降,因此,MAP75~80mmHg,是保证心肌供血大致正常的最低限度[2]。
对原有高血压病人,合理的MAP应略高于此。
1.1.2心率(HR) 正常值:60~100次/min。
反映心泵对代谢改变、应激反应、容量改变、心功能改变的代偿能力。
心率适当加快有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50次/min或>160次/min,心输出量会明显下降[3]。
1.1.3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
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内压变化亦可影响CVP测定结果。
在无条件测定PCWP时,CVP对血容量的估计及输液的监测有一定价值。
血流变学检验

体检-血液流变学检验解读:主要检测指标为血粘度,它是一项综合的物理指标,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浓度和其他一些成分都会对其测定产生影响,血粘度各项指标存在着年龄和性别差异,而且不同型号和厂家的仪器,其正常参考值也有所不同,因此请参考你所检查的实验室提供的正常参考范围。
全血粘度:全血粘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数,它是血浆粘度、血细胞压(比)容、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是血液随不同流动状况及其他条件而表
红细胞聚集指数:男性:5.165~9.857,女性:5.075~9.846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肺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周围血管病等。
提示:红细胞聚集性增高时体内微循环障碍、血液瘀滞、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红细胞电泳时间:男性:15~20.025秒,女性:14.338~18.075秒
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冠心病等。
血流变临床意义——数据分析

1919年,binhan首先提出了流变的概念,即物在力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流动和变形;到了1951年,血液流变学正式的被提出。
随后,血液流变学便飞速发展,时至今日,血流变仪已经成为各个医院的必备检验仪器,利用血流变仪测定血粘度也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临床检验手段,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粘弹性、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摩擦力,这种内摩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
而血浆粘度也是影响血液粘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血浆蛋白的含量愈高血浆粘度愈高,但白蛋白对血浆粘度影响极小。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与血液粘度成正比。
红细胞聚集可使血液流动减慢,血流阻力加大,血液粘度增高特别是低剪切粘度明显增高,增高的程度与红细胞的叠连速度及数量有直接关系。
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
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少。
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及忧虑等,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
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地改变。
所有病程必然经过了一个或数个血液流变特性指标高的阶段,可见血液粘度与疾病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血液粘度是诊断各种病理过程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同时,通过对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后提出了可靠的依据。
目前,国内外对于血液粘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广泛。
很多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粘滞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的切应变称为切变医学率课件p,pt 用γ表示。
4
血液的流变特性(二)
5、牛顿粘滞定律及粘度:某些液体流动时,切应力τ 与切变率γ之比为一常数,即τ/γ=η,此为牛顿粘滞定 律。该常数的大小由液体的性质所决定,被称为液 体的动力黏性系数,简称黏度。在国际单位制中, 切向力的单位为牛顿/米2 ,称为帕斯卡(Pa);切 变率的单位为秒-1 (S-1),因此液体黏度单位为帕 斯卡.秒,简称帕.秒
❖ 非牛顿流体包括拟塑性流体( ηα 随γ的增加 而减少 )和膨胀性流体( ηα 随γ的增加而增 加)。
医学课件ppt
8
血液的流变特性(三)
❖ 1、全血式非牛顿流体,血浆是牛顿流体。
❖ 2、全血有屈服应力,只有当血液所受的外部切应 力超过该力时,血液才开始流动。
❖ 3、当血细胞比容在0.1-0.8时,全血黏度与血细胞 比容呈正相关。
医学课件ppt
返回
6
ηα 随切变率γ与血细胞比容的关系
ηα 10000
1000 100
90%
10
45%
1
0%
0.1
0.01 0.1 1医学课件10ppt 100
γ
返回
7
非牛顿流体
❖ 对于牛顿流体η为绝对黏度常数,而对于非牛
顿流体,该值不为常数,可用ηα表示,称为 表现黏度。 ηα的变化规律随流体的性质不同 而存在差异。
性,即在低切变率下血液黏度较高,当切变率逐渐
升高时,血液黏度逐渐降低;当切变率达到200S-1
以上时,血液黏度便不再减少而接近一定恒定值。
血液黏度这种性质有利于血液的加速,也有利于血
液的减速乃至止血。一般临床血液流变学测
定,200S-1为高切,10S-1以下为低切。高切反映细胞
的变形性,低切反映细胞的聚集性。流体作直线运
医学课件ppt
3
血液的流变特性(一)
1、层流:血液的运动方式是流动,对于没有颗粒混 合的单一流体,若在试管内呈层状流动,则其截面 上的流速呈抛物线样分布,这种流体运动特性称为 层。
2、血液的粘滞性:当相邻的两层血液之间有相对运 动时,会产生平行接触面的切向力,流动快的与流 动慢的血液层之间便产生内摩擦力,通常称为血液 的粘性力。该特性称为血液的粘滞性。
血流变学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医学课件ppt
1
血流变学的基本理论:
❖ 概述发展历史 ❖ 血液的流变特性 ❖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 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检测项目
医学课件ppt
2
概述
物体在应力的作用下可产生流动与形变,研究物 体流动与形变的科学称为流变学,研究生物体流 动特性的学科称为生物流变学。
血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 究血液流动特性、血细胞的流变性(包括形变学、 聚集性和粘附性等)、血液凝固性、血细胞之间 及血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上述特性的物质基础 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规律等。
❖ 一、全血黏度
❖ 二、血浆黏度
❖ 三、血沉
❖ 四、红细胞压积
❖ 五、纤维蛋白原
❖ 六、血脂
• 七、血糖
医学课件ppt
10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一、全血黏度概述
1、抗凝剂:一般选用肝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等抗凝 剂,对红细胞的大小及形状均无影响,对血黏度不产生 影响。
2、血细胞比容:在同样的切变率下,全血和红细胞悬浮 液的黏度都随血细胞比容的增高而增大,当血细胞比容 超过45%时,血液粘度随血细胞比容易更大的幅度增加。
医学课件ppt
13
2、病理意义(2)
❖ 长期以来,人们讨论心脑缺血时,总以为血 管管径的狭窄使限制血流量的头等因素,而 忽视了血液粘度的影响。其实,在微循环 “停-动”存在的情况下,切变率可能极低, 使得血液粘度升高的作用超过管径改变的影 响。近年已有研究表明,若干种血管扩张剂 对脑血流的改善均不及葡萄糖的血液稀释作 用。
3、红细胞的变形性:是影响高切变率下血液粘度的重要 因素,在宏观上表现为黏度随切变率升高而减少。
4、红细胞的聚集:是低切变率下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 素。在宏观上表现为黏度随切变率增高而迅速下降。
其次,渗透压、PH、温度等都将影响血液黏度。
医学课件ppt
11
1、全血黏度生理意义
全血是非牛顿流体。血液粘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 4、当切变率足够大(>200/S)时,全血黏度逐渐 降低并趋于一渐近值,全血的流变特性趋向牛顿流 体。因此,在大血管中全血可看作是牛顿液体。
❖ 5、血浆黏度主要取决于纤维蛋白原浓度。
❖ 6、红细胞聚集性、变形性,血液PH、渗透压等对
血液流变特性有很大影医学响课件。ppt
9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包括:
6、牛顿液体与非牛顿液体: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粘度 值不随切变率变化而变化,为一常数,这类流体称 为体。切变率与 切应力的关系为γ=fτ
医学课件ppt
5
牛顿流体的切变率γ与切变力τ间的关系 γ
o τ
牛顿流体的切变率γ与切变力τ间的关系曲线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动或单纯剪切运动的切变率称为切变率,其单位为
S-1。
医学课件ppt
12
2、病理意义(1):
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的粘滞因素,如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 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刚性、以及血小板聚集等。这些因素的 升高,可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血液高粘滞综合症是多种 病理过程的中间过程或者“桥梁”。而且往往出现“单行线 桥”现象,即一旦出现某种程度的高粘滞综合症,则通过正 反馈方式扩大,使缺血,缺氧情况更为严重。对于微循环而 言,血液高粘度的影响尤为突出。在微循环毛细血管系统中, 由于血液粘度的升高,造成微循环恶化。此时红细胞的变形 能力减弱,而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此时红细胞通过毛细血 管的能力下降,且易聚集成串,使微循环灌注障碍,脏器缺 血、缺氧,其功能受损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病情恶化。另外, 由于血液粘度的升高及血小板的受损等因素,可以促使微小 血栓形成。
3、切应力:若血液流层的平行接触面积为S,接触面 所受切向力为F,那么,驱动各层产生切线方向形 变的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切向力F/S,就称为 切应力,用τ表示。
4、切应变和切变率:液体分层流动中,在切向力的
作用下,液层之间有一速度梯度,两流层间流动距
离差与两流层间的距离之比称为切应变或切变。切
应变随血液流动时间而成比例的增加,这一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