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2 手指 教学课件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2 《手指》教学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2 《手指》教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能够理解文章主题,抓住中心思想;–能够感受文章中描述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2.能力目标:–能够独立读懂课文,利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够在思维和语言上进行合作,发展语言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懂得感恩,珍惜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能力,关注身边的生活细节;–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分享意识,增强交流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理解文章主题,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情感,拓展课文内涵。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整理教学资料,准备教学用具;2.检查课堂设备运行情况;3.确认学生的课文预习情况;4.安排好课堂座位,确保教学秩序。
导入1.利用图片或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简短问答,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3.进行预备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引入课文主题。
学习过程1.第一遍课文朗读: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2.教师解释课文生字词,学生自主猜测意思;3.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理解课文段落;4.学生进行个人阅读,表达课文中引发的情感;5.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段落,加深理解。
拓展延伸1.学生就手指的作用进行讨论,达到拓展课文认知的目的;2.组织学生进行手指创意活动,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3.学生展示创意成果,互相欣赏交流。
课堂小结1.教师对课文中重要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2.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收获和体会;3.对学生课堂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4.布置课下作业。
四、课堂评价1.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观察学生合作与分享的情况,评价学生合作精神;3.对学生参与拓展活动的创意和表现进行评价;4.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个性化评价。
五、课后作业1.完成《手指》课文试题;2.创作手指作文,发挥想象力;3.阅读相关文章,写出自己的感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优秀PPT课件

大拇指的外观是怎样的? 大拇指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 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形状特点:不美观。 具体表现: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 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 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 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 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 了,叫他揿电铃。
语文22 五年手级指 下册
22.手指 第一课时
22 手指
导入新课
对于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的美丑和作用, 同学们的说法各一。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 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题目就 叫《手指》。
22 手指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 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 改为子恺。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 《子恺漫画》等。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 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1926年9月30日,丰子 恺漫画结集面世。
拓展延伸
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
1.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2.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3.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4.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5.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瑄 6.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7.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 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根据部编版教材整理 五年级语文下
丰 子 恺
新课导入
在生活中,有很多微不足道的 事物,它们为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但它们常常被忽视了,而手指, 就在为我们默默无闻地付出,陪伴 着我们生活。让我们今天来学习第 22课:《手指》,让我们更深入地 了解这平凡而伟大的事物吧!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手指》名师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2-5自然段的构 段方式,你发现了什么? 这几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一样 的,都是先写姿态,再写性格,最后 写作用。
大拇指的长处与短处我们已经从作者生动 的描述中体会到了。那其他手指又有什么 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2自 然段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仔细 地读一读,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完成下面 的表格。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五根手指的? 姿态、性格、长处、短处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从“姿态”和“性格”这
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把五根手指当 成人来写。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 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 有所短。
用笔圈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这一句话概括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 同,性格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 竟有着什么样的长处与短处呢?让我们 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
探究大拇指的姿态。
朗读第2自然段, 画出描写大拇指姿态 的句子。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
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 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大拇指的 姿态的? 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 面,寥寥几句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 纸上。
对于“他”这个字,你有什么体会?
谁能用风趣的语言介绍一下无名指 和小指?
谁能演示一下兰花指的动作? 谁能用风趣的语言,有条理地向大
家介绍你喜欢的手指。
积累风趣的语言
课文的语言很风趣,如,“他永远 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 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找出类似的句 子体会体会,再抄写下来。
五根手指各有所 长,各有所短。正所 谓“尺有所短,寸有 所长”,取长补短, 才能相得益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集体备课教案(第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集体备课教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发音和意义。
2.能够通过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的意义。
2.朗读课文,熟悉语音语调。
三、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
2.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1.课文《手指》的复印件。
2.生字词的卡片或图片。
3.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引言引导学生思考手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教学呈现1.理解课文:带领学生读一遍课文,解释生字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比喻的含义。
3.朗读练习: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 课堂练习1.词语填空: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填写生字词。
2.造句练习: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加深记忆和理解。
3.角色表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课堂拓展组织学生参与有趣的语言游戏或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5. 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习成果,确认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七、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希望学生在本节课中取得进步,提高语文水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优秀PPT课件

感悟提升
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 头,就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人也是这样, 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我们要 学习手指们的精神,善于合作,精诚团结, 共同进步!
结构梳理
手指
大拇指—— 形状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直直落落、做事机敏
团结
就是
中指—— 相貌堂皇、扶衬做事
力量
无名指和小指—— 秀丽、附庸
22 手指
课堂小结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学习了文 中的生字和新词,并阅读了解了课文内容, 理清了文章结构。
2.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课文,了解五根 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2 手指
课堂作业
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1苦窕·.我的 (发t;iǎ现食oz大h指ǎ拇的o·)(姿,m态他ǔ可的m不ǒ工u如)作其指比他在大三五拇指指指窈·中复(是杂·yò最(uy肯zǎho吃á) z他á)们;只无是名其指他和手小指指的能附力庸·最(薄rō·n(g byóōnbgá)o)弱,
22 手指
深入探究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 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 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句以 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 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22 手指
课堂小结
丰子恺先生在散文中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 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 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 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 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 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 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2.手指 教学课件

22 手 指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 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团结就是力量” 的人生哲理。
你们知道我们每个手指的名字吗?
食指 大拇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 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 有所短。
进门时揿电铃
给人搔痒,得到感谢 的是其他四指
食指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 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 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写出了食指强硬不柔美的外形和 工作复杂的特点。
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 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 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 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概括交代了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 丽、能力薄弱的特点。
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 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 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
从无名指和小指在生活中所做的细微 小事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作用小,能力薄 弱。
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 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别人。舞蹈演员的手指不 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 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但”将话题转入对大拇指性格的 描写——最肯吃苦。 这句话是过渡句,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大拇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为了表达这种观点,作者在文中举了哪几个例子?
相帮扶住琴身
抵住要喷出来的水
按住要流出来的血
顶住要翻倒的重东西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2《手指》 教案

22 手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都能读懂文意。
根据本课的特点,在教学第二课时中,设计“理解——品读——练笔”三大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作者的语言和进行仿写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所得。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丰子恺的人物漫画。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搜集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教学重难点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1.大家都喜欢漫画,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幅人物漫画(课件展示)。
这几幅漫画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看见了忍不住就想笑。
这些都是丰子恺老先生的作品。
2.丰子恺是著名画家、文学家,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白鹅》,谁能谈谈对他的认识?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丰子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散文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4.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对它们的存在是否感到司空见惯?我们是否仔细观察过它们?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过,认真思考过,这些普通的手指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丰子恺写的《手指》一课。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启发谈话,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在介绍作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呢?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五根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不够流利的自然段,再仔细读一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手指》第一课时(课件)

再见!
(一)字造句趣
qìn
zēng
xián
揿电铃 爱憎 按弦
yǎo tiǎo
窈窕
qū
曲线
bó
薄弱
báo 薄片、厚薄
薄
bó 单薄、刻薄 bò 薄荷
他身穿单薄(bó)的衣服, 嘴里含着薄(bò)荷糖,手里 拿着刚做好的薄(báo)饼。
bù 主薄(古代官名)
qìn
zēng
xián
揿电铃 爱憎 按弦
yǎo tiǎo
(蘸)药末 (戴)戒指 (掏)耳朵
观察:哪个偏旁的动词最多?思考:为什么?
(拉)胡琴 (按住)血 (揿)电铃 (扳)枪机 (研)脂粉 (抹)鼻涕
(按)弦
(扶住)琴身 (抵住)水
(顶住)重东西 (翻)书页 (招呼)人
(搔)痒
(推动)笔杆 (打)电话
(打)算盘 (拧)螺丝 (解)纽扣
(蘸)药末 (戴)戒指 (掏)耳朵
你还能从文中发现手指像人一样巧的地方吗?快速浏览 课文,找一找吧!
食指: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 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 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 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 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 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在拇指相助, 终是以他为主。
窈窕
qū
曲线
bó
薄弱
qǔ 歌曲、曲调
曲
qū 弯曲、曲折
你能给“曲”字也造一个有趣的句子,帮助记忆 它的不同读音吗?
(二)词识指趣
( )胡琴 ( )血 ( )电铃 ( )枪机 ( )脂粉 ( )鼻涕
( )弦
( )琴身
( )重东西 ( )书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说以上手指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 并无爱憎在其中。真的在其中没有作者的爱憎吗?
作者偏爱大拇指、食指,对中指和无名指和 小指有所贬抑。
课文主旨
课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不同 的姿态和性格,说明了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 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从而阐明 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哲理。
分述
食指:直直落落 做事机敏 中指:相貌堂堂 养尊处优
姿态不同 性格各异
无名指,小指:体态秀美 能力薄弱
总结:点明主旨——团结就是力量
团五 结指 力有 量差 大异
课外拓展
小练笔 这篇课文写出了五指的特点,强调了团结的意义。请你
将它改写成一篇童话故事,让五指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如 《五指争功》。
手指舞
yà
轧
笔顺
组词 倾轧 轧场 轧断 造句: 他们不会互相倾轧竞
争而只会共同前进。
nǐng
拧
笔顺 组词 拧紧 拧开 拧动 造句: 他拧紧瓶盖。
luó
螺
笔顺
组词 螺丝 海螺 螺号
造句: 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 的螺丝钉。
niǔ
纽
笔顺 组词 纽扣 纽约 枢纽 造句:他把一个纽扣缝上去了。
kòu
扣
笔顺
组词 扣子 扣押 扣留
造句: 把珠片粘在纽扣上作 为眼睛。
mào
貌
笔顺 组词 外貌 相貌 体貌 造句: 妹妹的外貌很出众。
miǎo
渺
笔顺
组词 渺小 渺茫 飘渺
造句: 站在山脚下,人才能感 觉到自己的渺小。
xiǎng
享
笔顺
组词 享受 享用 分享 造句: 分享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yōng
庸
笔顺
组词 庸人 平庸 庸才
造句:人“难得糊涂”,但不 能做愚庸之人。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激趣导入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 们的手指形状,说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 有用。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 作者是怎么说的。
强烈建议老师推荐给家长,学生 课本都是同步的教学视频, 手机微信关注即可学。 每天几分钟预习、复习 【纯免费】
指甲是手指皮肤的孪.生.兄.弟.,有保护手指和帮助手 指工作的作用。指甲会像毛发一样不断生长,每天约长 0.1 毫米。指甲根部半圆形发白的地方,就是新长出来 的指甲。如果不慎损伤了指甲,也不必太担忧,因为随着 指甲向外生长,伤痕也会逐渐上移,最后与长长的指甲 一起被剪掉,留不下任何痕迹。
(1)“孪生兄弟”在俗语中叫
指 指甲 和 手指皮肤 。 手茧 手心
(2)短文从
、
、
双胞胎 ,文中是
指纹 指甲
和
等
方面介绍手,说明手的用途很广泛。
(3)怎样从手判断一个陌生人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手粗糙有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脑力劳动呢? 的手柔软细腻。
(4)短文的结构是( A )。
手指舞
手指舞
手指舞
感谢您的观看
201x.12.31
课后练
第八单元
1. 选择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
( A ) A.琴弦.(xián)
C.薄.弱(báo)
( B ) A. 窈.窕(yòu)
C.揿.电铃(qiàn)
B.渺.小(mǎo) B.搔.头皮(sāo)
2. 看拼音,写字词。
(1)他的大mǔ( 拇 )指上起了一个包,有点儿 yǎnɡ
手的指尖生茧,裁缝操刀的手拇指生茧,体操运动员指根 处生茧……如果你和一个陌生人握手,凭感觉你就能知道 对方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从事脑力劳动,因为前者的手 粗糙有力,后者的手柔软细腻。
手心有许多纹路,手背关节处有褶皱,这样手就能自 如地抓握东西。假如没有这些纹路和褶皱,手就无法弯折, 整只手就像一块僵硬的钢板,什么动作也做不了啦。人手
( 痒 )。
拧
螺
(2)纽n扣ǐnɡ( )lu轧ó( )丝、钉niǔ kòu
(
)、yà( )棉花等都是技术活,必须要
细心。
秽
貌
享
憎
庸
(3)污huì( )外mào( )xiǎnɡ( )有
3. 选词填空。
秀丽 瑰丽 亮丽
(1)无名指和小指,体态 秀丽 ,样子可爱。
亮丽
(2)这湖边的美景成了当地一道
的风景线。
薄
bó 薄暮 bò 薄荷
báo 薄饼
例:在薄(bó)暮中,他吃着一 块薄(báo)饼在查看薄(bò) 荷长得怎么样。
整体感知
想一想: 同学们,请大家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明确课文的主
要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 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 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 强弱、美丑之分了”。
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课文围绕这句话来写: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 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自的姿态和性格是什么?
大拇指的姿态不美,但却具有吃苦耐劳、 不图名利的可贵品质。
食指没有窈窕的姿态,却具有强硬的外形 特点,以及勤奋、敢于冒险、机敏的性格特征。
(1)“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与这句话 意思一样的是( A )。
A. 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
B.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
C. 舞蹈演员的手指是不是常作兰花状?
(2)五根手指团结一致。 改成比喻句: 五根手指团结在一起,就像一个坚固的
铁锤一样。
6. 课文传真。
(1)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
zēng
憎
笔顺
组词 憎恶 憎恨 可憎
造句: 他通过手中的画笔表达 了对战争的憎恶之情。
多音字
轧
yà 轧伤 zhá 轧机
gá 轧账
例:1.那台轧(zhá)机轧(yà) 伤了轴承。 2.今天一天爸爸都在轧(gá) 账。
拧
nǐng 拧螺丝 níng 拧毛巾
nìng 拧脾气
例:他这个拧(nìng)脾气的 人,拧(nǐng )起螺丝来比拧 (níng)手巾都快。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作者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 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 表达的主旨,起到了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自的姿态和性格是什么? 3. 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
(3)这晚霞瑰或丽深红,或血红,或金黄……五颜六
色,
多姿。
4. 解释下列词语。
(1)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
其他手指的指附依庸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附庸: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 养尊处优的幸生福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
养尊处优:
5. 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 有所长,各有所短。”
这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句,概括地写出了五根手 指姿态不同,性格各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总领全文,为下文具体的描写做铺垫。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 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 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 叫他揿电铃。”
手指 2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我们吃饭要用到手指,洗脸要用到手指,写 作业也要用到手指……手指伴随我们左右。但 你是否发现,一只手的五根手指,粗细长短都 不相同,它们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格,各 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下面让我们一起 走进课文,去感受五根手指各自的魅力吧!
走进作者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号子恺, 浙江崇德(今桐乡)人。中国现代画家、散文 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 法家和翻译家。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 及散文而著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等。
A.分—总
B.总—分
(指5)纹人有的斗指形纹、有箕哪形些、种弓类形呢等?。
C.总—分—总
22.手指
统编版 ·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重点)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 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品质。(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各自的特点,体会任 何事物都有所长,有所短的道理。(难点)
中指是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 堂皇的,有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做 事沽名钓誉、华而不实。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 爱,能力薄弱。
3. 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
作者想告诉我们:五根手指虽然都长在手上,但作用和 功劳却各不相同,然而,手指的全体和人群的全体一样,只 要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就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字词
1.初读课文,完成: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 交流学习情况
我会认
xián qìn sāo yǎo tiǎo huì yà
弦揿搔窈窕 秽轧
nǐng niǔ cāng báo tì yōng z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