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重难点讲解

合集下载

白居易《琵琶行》鉴赏要点

白居易《琵琶行》鉴赏要点

白居易《琵琶行》鉴赏要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白居易《琵琶行》鉴赏要点白居易《琵琶行》鉴赏要点赏析,是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琵琶行》重难点讲解

《琵琶行》重难点讲解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它的情节结构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 ?又是怎样体现出浓浓的感伤情调的?解说:第一条线索是“乐”。

“举酒欲饮无管弦”,这是从反面落笔,随即从“忽闻水上琵琶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集中写“乐”;琵琶女自诉身世,述及学成琵琶,曲伏善才,是概述其音乐才能。

诗人倾诉悲怀,述及“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是从反面强调,为“今夜闻君琵琶语,如闻仙乐耳暂明”张本。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是前面主要乐段的继续,又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在写法上,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二者对比鲜明,相映成趣。

第二条线索是“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未成曲调先有情”“梦啼妆泪红阑干”,分别是相关段落“情”的主调,接着以闻乐“叹息”、闻语“唧唧”进入感情的高潮,最后以“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浓浓情语作结。

在这感情线索中,琵琶女之情与诗人之情是始终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的。

第三条线索是“事”。

这是叙事诗必不可少的线索,然而巧妙的是其间重点穿插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言身世遭遇的片断,极大地充实了叙事的情和事,凸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第四条线索是“景”。

本诗是以江月为景的主要线索的。

先写“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把离情别绪物化在清冷无声的茫茫秋月江水之中,这种寂静又有效地反衬出有声的琵琶“铮铮然”而起。

当演奏结束时,则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曲终而声未绝,欣赏者仍沉浸在神情恍惚之中,乐境似乎已经化为江月寂寥的无声的画面,这也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来写音乐的魅力。

继而在琵琶女自述身世后,有“绕船月明江水寒”句,再次照应江月,一个“寒”字概括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

最后,诗人在寂寞心境时写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也以“江月”为景,同样以孤寒为其基调。

这些景语,前后照应,一线贯穿,犹如电影中蒙太奇的组接,丰富了长诗的画面和情调,成功地协调了“乐”“情”“事”三条线索的发展与交叉,增进了作品的感伤情调。

《琵琶行》知识点

《琵琶行》知识点

《琵琶行》知识点诗歌以“大漠沙如雪”开篇,描绘了极度荒凉的背景,烘托出主人公的孤独和悲哀。

接着,诗人通过对韦丹琴艺的描写,展示了他的卓越才华和深情厚意。

韦丹琴技高超,琴声悠扬动人,能够引起大漠中的狼群停止嗥叫,使得骏马停步驻足。

他的琴声能够打动人心,让人感叹琴音之美。

然而,韦丹的悲凉遭遇也成为了诗歌的重点。

他曾是唐朝宫廷乐师,但因为宫廷斗争而被贬谪到沙漠之中。

他在孤寂中弹奏着琵琶,寄托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他的琵琶声响彻大漠,却无法打动人心。

他的琵琶曲调悲凉,既表达了他自己的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1.描述手法独特:白居易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通过描绘大漠沙漠、狼群、骏马等元素,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诗中的场景和氛围。

2.音乐与情感的融合:诗中的琵琶音乐与主人公的情感相互融合,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

琵琶声寄托了主人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3.反映社会现实:诗中通过描绘主人公的遭遇,抨击了唐代社会的黑暗和世俗的虚伪。

诗人通过琵琶行的悲凉曲调,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不满,展示了对世俗的冷嘲热讽。

4.寓意深远:《琵琶行》通过琵琶的形象,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辛酸。

琵琶的声音宛如人生的旅程,有时高亢激昂,有时低沉悲凉。

诗人通过琵琶的形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抗争。

1.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事迹,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官,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洒脱、感情真挚为主要特点。

2.韦丹的形象描写和琴艺技巧:详细描述韦丹的琴艺技巧和琴声的魅力,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他的才华和悲凉遭遇。

3.诗歌的艺术结构和韵律: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如何通过韵律的运用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4.《琵琶行》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将《琵琶行》与其他叙事诗、琴曲等进行比较,探讨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5.《琵琶行》的意义与价值:探讨《琵琶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后世的影响等。

高一语文琵琶行重要知识点

高一语文琵琶行重要知识点

高一语文琵琶行重要知识点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诗歌作品,以琵琶的音乐和音调描绘了令人心醉神迷的情景。

阅读并学习琵琶行这首诗歌,有助于我们提升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下面是琵琶行的重要知识点。

1.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长诗,白居易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真实、深情的作品风格著称。

白居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出任国子监学士,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2. 诗歌主题与意境琵琶行的主题是爱情和伤感,在描述一段闻琵琶而被感动的故事中,通过音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于情感的反思。

诗歌的意境在音乐和情感的交织中展现,给人以深刻而动人的感受。

3.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琵琶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例如比喻、拟人、对仗等等。

这些手法和技巧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地表达了情感和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4.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琵琶行以音乐作为主题,通过诗歌的语言方式将音乐的美妙表现出来,实现了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这种结合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和情感。

5. 唐诗的特点琵琶行是一首典型的唐诗,唐诗以咏史抒怀为特点,追求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

琵琶行中运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通过短短四行的诗句,展现了琵琶音乐的魅力和作者心灵的感受。

这也是唐诗的一大特点。

6. 文学对人生的启迪琵琶行通过对音乐与情感的描绘,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诗中的主人公苏轼聆听琵琶声时,深深感受到了生命和情感的美妙。

这提醒我们要珍惜人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悲伤,用心去体验和表达。

7. 阅读方法与写作技巧在阅读琵琶行时,我们可以注重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理解其中表达的思想和情绪。

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自己写作,通过琵琶行这首诗的启发,结合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诗歌作品。

总结:通过学习和欣赏琵琶行,我们可以丰富自己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音乐和文学的奇妙融合。

琵琶行知识点

琵琶行知识点

琵琶行知识点《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这首诗以琵琶女的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遭遇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愤懑之情。

以下是关于《琵琶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在一个秋夜送客至浔阳江头,偶遇一位琵琶女。

听其弹奏琵琶并讲述身世,白居易感同身受,遂作此诗。

二、诗歌结构全诗可分为五个部分:1、第一部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至“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写作者秋夜浔阳江头送客,偶遇琵琶声,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做铺垫。

2、第二部分(“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至“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对琵琶女羞涩出场的描写,展现其矜持、犹豫的心态。

3、第三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至“说尽心中无限事”):具体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以及通过音乐传达出的丰富情感。

4、第四部分(“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叙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引起作者的共鸣。

5、第五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至“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抒发感慨,表达对琵琶女的同情,同时也借她的遭遇抒发自己被贬的愤懑。

三、艺术特色1、音乐描写精妙绝伦诗人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绘琵琶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粗重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轻柔的小弦声比作私语,把大小弦交错弹奏的声音比作珠落玉盘,让读者仿佛能亲耳听到那美妙的乐音。

以声衬静,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周围环境的寂静和江心秋月的皎洁,烘托出琵琶曲的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2、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她的弹奏、语言和动作得以展现。

她年轻时的风光与年老色衰后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慨。

作者自身的形象也在诗中有所体现,他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感慨,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善良和愤懑。

《琵琶行》知识点总结梳理及译文

《琵琶行》知识点总结梳理及译文

《琵琶行》知识点总结梳理及译文▼目录▼◆《琵琶行》知识点梳理◆◆《琵琶行》【译文】◆◆《琵琶行》【作品赏析】◆◆《琵琶行》【相关背景】◆◆《琵琶行》【版本介绍】◆《琵琶行》知识点梳理《琵琶行》重点字词解释〔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

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

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

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

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

小弦:指最细的弦。

嘈嘈:沉重舒长。

切切:细促轻幽。

〔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

幽咽:遏塞不畅状。

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

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

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

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

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

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

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

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高一语文《琵琶行》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琵琶行》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琵琶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琵琶行》。

1.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分析并品味诗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2欣赏古典诗词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1.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2.1诗歌的情感内涵。

2.2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以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居易吗?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琵琶行》。

2.自主学习2.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琵琶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关键词句。

3.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4.1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4.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关注。

4.3品味关键词句:如“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云游子意”等,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4讲解艺术特色:如诗歌的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等。

5.课堂练习5.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琵琶行》的故事情节。

5.2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6.课堂小结6.2鼓励同学们课后深入研究《琵琶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琵琶行》。

2.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鉴赏文章,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同学们对《琵琶行》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

琵琶行重点难句解析精选

琵琶行重点难句解析精选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直译为: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解释为:元和十年,公元815年。

元和,唐宪宗年号。

予:我。

左迁:贬官、降职。

古代尊崇右,以右为比拟尊贵的地位,而将贬官、降职多称为左迁。

九江郡:本为隋代郡名,唐代暂改为浔阳郡。

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

司马:州刺史的佐官,实际为闲职。

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及诗人的贬官身份。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直译为:我离开京城调到外地做官已经两年,心境平静,安于现状,却被这个歌女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

解释为:出官:京官外调。

此处有被贬谪的意思。

恬然:安然的样子。

斯人:指琵琶女。

迁谪:贬谪放逐。

琵琶女的话触动了诗人的情绪,情动于中必发之于外,诗人因此有了创作的冲动。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直译为:我和主人一同下了马然后上船,举起酒杯想畅饮却没有音乐相伴助兴。

解释为:主人下马客在船此句为互文手法,意为,我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

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为管乐。

琴、瑟、琵琶之类为弦乐。

诗人写临别饮酒无音乐的遗憾,由此引出琵琶女的出场。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直译为:那声音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似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

解释为:间关:鸟声婉转。

花底:花下,花里。

滑:流畅。

幽咽:形容遇塞不畅的水流声。

诗人把难以捉摸,难以用语言表现的音乐给形象化、具体化了。

5、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直译为:一曲弹罢曾让琵琶师们佩服,梳妆好了常被同行歌伎嫉妒。

解释为:善才:又作善财。

唐代段安节?琵琶录?记载,唐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人用善才称技艺高明的琵琶师。

服:佩服。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

这里用作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

诗人在这里表现了琵琶女年轻时候的色艺双全,与后面的琵琶女悲惨的命运进行对照,更能引发人们的同情。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译为:同样是沦落天涯遭遇不幸的人,今天既然相逢在一起,何必要曾经互相认识呢!解释为:天涯:天边,这里泛指各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的重难点讲解 1、《琵琶行 》是一首叙事诗,它的情节结构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又是怎样体现出浓 浓的感伤情调的? 解说: 第一条线索是“乐”。

“举酒欲饮无管弦”,这是从反面落笔,随即从“忽 闻水上琵琶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集中写“乐”;琵琶女自诉身世,述及 学成琵琶,曲伏善才,是概述其音乐才能。

诗人倾诉悲怀,述及“浔阳地僻无音 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是从反面强调,为“今夜闻君琵琶语,如闻仙乐耳暂 明”张本。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 《琵琶行》 ”, 是前面主要乐段的继续, 又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在写法上,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二者对比鲜明, 相映成趣。

第二条线索是“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未成曲调先有情”“梦啼妆泪 红阑干”,分别是相关段落 “情”的主调,接着以闻乐“叹息”、闻语“唧唧”进入感情的高潮,最后 以“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浓浓情语作结。

在这感情线索中, 琵琶女之情与诗人之 情是始终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的。

第三条线索是“事”。

这是叙事诗必不可少的线索, 然而巧妙的是其间重点 穿插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言身世遭遇的片断, 极大地充实了叙事的情和事, 凸现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第四条线索是“景”。

本诗是以江月为景的主要线索的。

先写“别时茫茫江 浸月”, 诗人把离情别绪物化在清冷无声的茫茫秋月江水之中, 这种寂静又有效 地反衬出有声的琵琶“铮铮然”而起。

当演奏结束时,则是“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曲终而声未绝,欣赏者仍沉浸在神情恍惚之中,乐境似乎已 经化为江月寂寥的无声的画面, 这也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来写音乐的 魅力。

继而在琵琶女自述身世后,有“绕船月明江水寒”句,再次照应江月,一 个“寒”字概括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

最后, 诗人在寂寞心境时写的“春江花朝 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也以“江月”为景,同样以孤寒为其基调。

这些景 语,前后照应,一线贯穿,犹如电影 中蒙太奇的组接,丰富了长诗的画面和情调,成功地协调了 “乐”“情”“事”三条线索的发展与交叉,增进了作品的感伤情调。


1/6


2、这首叙事诗的线索是什么? 解说: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 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然后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

歌女的遭 遇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

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 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

也可以说一反映民间的变化, 一反映朝政动乱的 变化。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使结构在严谨中见出错落。

而最后诗人又巧妙地找 到了这两者汇合的焦点。

从具体内容来看两者并不相同。

但透过这层表面现象, 诗人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找到了两者貌异神合的聚结点。

这是社会的变乱,政 治的衰落,十分明显地在朝野均有反映。

因而全诗结构的严谨,就不是一般的层 次清楚,不是一般的按一定的时空次序来组织情节,安排叙述,而是叙事和抒情 同时进行。

叙事,就是诗中所示的“凄凉话身世”,由此开展的歌女前后半生对 照的描写。

抒情,虽然抒情在其间分量很少,但脉络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诗人 由“听”到“思”到“感”到“联想”这样一段经历, 这不仅推动全诗叙事情节 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诗的主题,升华诗的内容。

因此,分析诗的结构,不 应放弃对诗的抒情线索的分析, 全诗严密的内在结构主要通过这一条线索。

从美 学的角度看,如果单纯写歌女身世,虽然主干单纯突出,但就会缺少枝叶巧生、 虬枝盘旋的变化,整个叙述就会显得呆板。

正是因为虚与实,叙事与抒情,歌女 与诗人,既交叉又汇合,全诗有时就很难分清是叙事还是抒情。

这不仅使全诗的 内容表现得更为丰富, 而且层次上显出一种变化、 流动的美, 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3、音乐形象的塑造是异常困难的,白居易 是用什么方法把琵琶女的琴声展现得淋漓尽致? 解说: 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 得很巧妙: 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 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 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 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 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 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 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 并 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 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 场面。

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附带说一下,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 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 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2/6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