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润滑系统零部件的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合集下载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功能。

2. 培养学生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分类、机体、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火花塞等。

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循环、混合气的形成、燃烧过程、排放控制等。

3.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维修工具的使用、零部件的更换、故障诊断与排除等。

4. 发动机常见故障及维修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发动机零部件和维修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发动机常见故障及维修案例。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和维修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和教学图片。

2. 发动机模型或实体发动机。

3. 维修工具和零部件。

4. 实验室设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和维修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发动机构造和维修的题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室的操作技能和故障诊断能力。

4.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功能。

2. 第3-4课时: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冲程循环。

3. 第5-6课时:学习发动机维修工具的使用和零部件的更换。

4. 第7-8课时:分析发动机常见故障及维修案例。

5. 第9-10课时:进行实验室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

2. 教学难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维修技巧和故障诊断与排除。

八、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检查教学设备和实验室设施是否齐全。

2. 课堂讲解:通过PPT和实体发动机,讲解发动机构造和维修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和基本结构。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如: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如:气缸、活塞、曲轴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采用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和基本结构。

1.4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展示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和基本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各部分的作用。

第二章:气缸与活塞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缸和活塞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气缸和活塞的维修方法。

2.2 教学内容气缸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活塞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气缸和活塞的维修方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气缸和活塞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采用实践操作法,演示气缸和活塞的维修方法。

2.4 教学活动讲解气缸和活塞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演示气缸和活塞的维修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第三章:曲轴与连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曲轴和连杆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曲轴和连杆的维修方法。

3.2 教学内容曲轴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连杆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曲轴和连杆的维修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曲轴和连杆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采用实践操作法,演示曲轴和连杆的维修方法。

3.4 教学活动讲解曲轴和连杆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演示曲轴和连杆的维修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第四章:配气机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配气机构的概念、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

4.2 教学内容配气机构的概念、功能和重要性配气机构的组成(如:气门、气门座、气门弹簧等)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配气机构的概念、功能和重要性。

采用实践操作法,演示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

4.4 教学活动讲解配气机构的概念、功能和重要性。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 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分类、机体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

2. 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工具的分类、设备的选用和维护。

3. 发动机维修方法:故障诊断、零部件更换、维修工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和维修方法。

2. 难点:发动机故障诊断和零部件更换。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汽车发动机实验室。

2. 教学工具:发动机模型、工具箱、故障诊断设备。

3. 教学材料:教材、PPT、实践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 实物演示:展示发动机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发动机结构。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发动机零部件的拆装和维修练习。

5. 故障诊断:讲解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发动机维修中的问题,分享维修经验。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和维修方法的理解。

2. 实操考试: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故障诊断报告:评估学生的故障诊断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利用发动机模型和实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4. 设置故障诊断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介绍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 第3-4周:讲解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3. 第5-6周:教授发动机维修方法和技巧。

11 润滑系统零部件的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11 润滑系统零部件的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教学过程:复习1、冷却系统温度过高的原因及诊断方法?2、冷却系统的维护的主要内容?3、冷却系统中水泵和节温器的检修新课导入:发动机润滑系统工作的好坏对其动力性、经济性和使用寿命均有一定的影响,润滑系统的结构和原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润滑系统又不能忽视。

润滑系统具有的减轻机件磨损、减小摩擦损失、降低功率消耗的作用,还具有密封、冷却、清洁和防氧化锈蚀功能。

这节就润滑系统的组成结构进行讲解。

讲解新课:§5-1,2 润滑系统零部件构造与维修一、润滑系概述1、润滑系统的作用润滑(减摩)、冷却、清洁、密封、防氧化锈蚀功能。

2、润滑方式(1)压力润滑:以一定的压力把润滑油供入摩擦表面的润滑方式。

主要用于曲轴主轴承、连杆轴承及凸轮轴承等负荷较大的摩擦表面的润滑。

(2)飞溅润滑:利用发动机工作时运转零件撞击机油溅起来的油滴或油雾润滑摩擦表面的润滑方式。

主要用于负荷较轻的气缸壁面和配气机构的凸轮、挺柱、气门杆、摇臂等零件的工作表面。

(3)润滑脂润滑:通过定期加注润滑脂来润滑零件工作表面的方式。

如水泵及发电机轴承等。

二、润滑系统的组成图5-1 润滑系总体组成1-摇臂轴 2-凸轮轴 3-节流孔 4-曲轴 5-机油滤清器 6-机油泵 7-限压阀 8-机油集滤器9-油底壳 10-曲轴主轴承教学过程:1、润滑系总体组成一般由油底壳、机油集滤器、机油泵、机油滤清器、机油冷却器等组成。

2、润滑系部件结构原理(1)油底壳:用于存储润滑油。

它由薄钢板冲压而成,为防止润滑油渗漏,其与机体结合面加垫片和密封胶密封。

(2)机油集滤器:它安装在油底壳润滑油的入口,用来滤除润滑油中粗大的杂质。

(3)机油泵 用于将油底壳中的机油吸出,并以一定压力压向各润滑部位。

按其结构不同分为齿轮式和转子式两种,齿轮式又分外接齿轮式和内接齿轮式两种。

1)外接齿轮式机油泵 在机油泵齿轮与泵盖之间加有垫片密封,同时可以通过调整垫片厚度,调整齿轮端面间隙在0.05~0.20mm ,该间隙过大,机油压力下降,泵油量减少。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 培养学生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分类、机体组、曲轴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统、燃油系统、润滑系统等。

2. 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 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工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维修方法。

2. 教学难点: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工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工具和设备,讲解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维修工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发动机构造和维修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 演示: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工具和设备,讲解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4. 实践: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维修工艺。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发动机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涡轮增压、混合动力等。

2. 讲解发动机维修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2. 教具:发动机模型、维修工具和设备。

3. 课件: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图片和视频。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

2. 第二课时:讲解发动机的维修工具和设备,展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3. 第三课时: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维修工艺。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计划与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计划与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计划与教案第一章:发动机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参数。

3. 熟悉发动机的组成和主要部件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参数。

3. 发动机的组成和主要部件的功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参数。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的组成和主要部件。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材。

2. 教具:发动机模型、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发动机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参数。

3. 展示:展示发动机的组成和主要部件的图片或视频。

4. 实践:让学生观察或操作发动机模型,了解各部件的功能。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第二章: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一、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基本知识。

2. 熟悉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步骤和方法。

3. 了解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基本知识。

2. 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步骤和方法。

3. 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基本知识、步骤和方法。

2. 实践操作法:演示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操作过程。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材。

2. 教具:发动机模型、工具、设备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发动机维修与保养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基本知识、步骤和方法。

3. 演示:演示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操作过程。

4. 实践:让学生动手进行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的操作练习。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发动机维修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第三章: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一、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的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作用;(2)掌握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及其维修方法;(3)熟悉发动机的保养与维护技巧。

2.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拆卸和组装发动机主要部件;(2)能够诊断和修复发动机的常见故障;(3)能够制定发动机的保养和维护计划。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概述: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2. 发动机主要部件:(1)气缸体与气缸盖;(2)活塞与曲轴;(3)配气机构;(4)燃油系统;(5)冷却系统;(6)点火系统。

3.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1)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2)故障诊断方法;(3)维修操作步骤。

4. 发动机保养与维护:(1)保养与维护的基本要求;(2)保养与维护的操作步骤;(3)保养与维护的注意事项。

5. 实践操作:(1)发动机拆卸与组装;(2)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3)发动机保养与维护。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构造、原理和维修方法;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部件和操作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操作技能;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 发动机实物或模型;3. 工具和设备;4. 故障案例及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践操作成绩: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发动机构造、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6课时,实践操作16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介绍发动机概述及主要部件;第9-16课时:讲解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第17-24课时:讲解发动机保养与维护;第25-32课时:实践操作,包括发动机拆卸与组装,故障诊断与维修,保养与维护。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件的功能。

1.2 掌握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技巧。

1.3 熟悉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2. 技能目标2.1 能够熟练操作发动机维修工具。

2.2 能够独立完成发动机的日常维护与检修。

2.3 能够诊断并解决发动机的一般故障。

3. 情感目标3.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2 增强学生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认同感。

3.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工作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1.1 发动机的分类1.2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功能2.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2.1 维修工具及设备的使用2.2 维修操作步骤及技巧3. 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3.1 故障现象的识别3.2 故障原因的分析3.3 故障排除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与功能。

1.2 发动机维修的操作步骤及技巧。

1.3 发动机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2. 教学难点2.1 发动机内部结构的解析。

2.2 复杂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技巧。

1.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实际操作过程。

1.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发动机的维护与检修。

2. 教学手段2.1 投影仪:展示发动机的结构图和维修操作过程。

2.2 发动机模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工具。

2.3 维修工具: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动机维修的操作。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和维修的必要性。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技巧。

3. 演示操作: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实际操作过程。

4. 学生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发动机的维护与检修。

5. 故障诊断与排除: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解决发动机故障。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复习
1、冷却系统温度过高的原因及诊断方法?
2、冷却系统的维护的主要内容?
3、冷却系统中水泵和节温器的检修
新课导入:
发动机润滑系统工作的好坏对其动力性、经济性和使用寿命均有一定的影响,润滑系统的结构和原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润滑系统又不能忽视。

润滑系统具有的减轻机件磨损、减小摩擦损失、降低功率消耗的作用,还具有密封、冷却、清洁和防氧化锈蚀功能。

这节就润滑系统的组成结构进行讲解。

讲解新课:
§5-1,2 润滑系统零部件构造与维修
一、润滑系概述
1、润滑系统的作用
润滑(减摩)、冷却、清洁、密封、
防氧化锈蚀功能。

2、润滑方式
(1)压力润滑:以一定的压力把润
滑油供入摩擦表面的润滑方式。

主要用于曲轴主轴承、连杆轴承及凸
轮轴承等负荷较大的摩擦表面的润滑。

(2)飞溅润滑:利用发动机工作时
运转零件撞击机油溅起来的油滴或油雾润
滑摩擦表面的润滑方式。

主要用于负荷较轻的气缸壁面和配
气机构的凸轮、挺柱、气门杆、摇臂等零
件的工作表面。

(3)润滑脂润滑:通过定期加注润滑脂来润滑零件工作表面的方式。

如水泵及发电机轴承等。

二、润滑系统的组成
图5-1 润滑系总体组成
1-摇臂轴 2-凸轮轴 3-节流孔 4-曲轴 5-机油滤清器 6-机油泵 7-限压阀 8-机油集滤器9-油底壳 10-曲轴主轴承
教学过程:
1、润滑系总体组成
一般由油底壳、机油集滤器、机油泵、机
油滤清器、机油冷却器等组成。

2、润滑系部件结构原理
(1)油底壳:用于存储润滑油。

它由薄
钢板冲压而成,为防止润滑油渗漏,其与机体
结合面加垫片和密封胶密封。

(2)机油集滤器:它安装在油底壳润滑
油的入口,用来滤除润滑油中粗大的杂质。

(3)机油泵 用于将油底壳中的机油吸
出,并以一定压力压向各润滑部位。

按其结构不同分为齿轮式和转子式两种,齿轮式又分外接齿轮式和内接齿轮式两种。

1)外接齿轮式机油泵 在机油泵齿轮与泵盖之间加有垫片密封,
同时可以通过调整垫片厚度,调整齿轮端面间隙在
0.05~0.20mm ,该间隙过大,机油压力下降,泵油量
减少。

2)内接齿轮式机油泵
3)转子式机油泵
(4)安全阀 机油泵由发动机驱动,当发动机转
速升高时,机油泵运转速度加快,输油量增加,机油
压力升高。

为了防止压力过高,在润滑油路中(有的
直接在机动泵上或滤清器上)设置有安全阀6(图9-5)。

当机油压力超过规定值时,安全阀打开,多余的润滑油经安全阀流回机油泵的进油腔或流回油底壳。

(5)机油滤清器 它用来滤除润滑油中的金属屑、机械杂质和润滑油氧化物。

(6)机油冷却器 机油在发动机机体内循环,温
度高达95℃以上,尤其是热负荷较高的发动机。

过高的温度使机油粘度下降,不利于在摩擦表面形成油膜润滑,同时加快机油氧化变质,失去作用,所以有些发动机带有机油冷却器。

1)风冷:安放在发动机前部,其结构与冷却系统的散热器相似
2)水冷:靠冷却液冷却
图5-2 机油集滤器
a )滤网未堵塞
b )滤网堵塞 1-浮筒罩 2-滤网 3-浮筒 4-吸油管
5-固定油管
图5-3 内接齿轮式机油泵 a)结构 b)工作原理 1-安全阀弹簧 2-安全阀柱塞 3-曲轴前油封 4-机油泵体 5-主动
外齿轮 6-从动外齿轮 7-O 形密封圈 8-花键套
教学过程:
(2)润滑油的分类我国润滑油分以下3类(GB/T7631.3-1995)
1)汽油机油 SC、SD、SF、SG、SH六个级别;
2)柴油机油 CC、CD、CD-Ⅱ、CE、CF-4五个级别;
3)二冲程汽油机油 ERA、ERB、ERC、ERD四个级别。

级号越后,使用性能越好,适用于新机型或强化程度高的发动机。

每一种级别又有若干种单一粘度等级和多粘度等级的润滑油牌号。

例如,CC级润滑油有三个单一粘度等级(30、40和50 号)和六个多粘度等级(5W/30、5W/40、10W/30、10W/40、15W/40和20W/40)的润滑油牌号。

单一粘度等级的润滑油粘温性较差,只适应某一温度范围使用。

多粘度等级的润滑油粘温性好,适应温度范围宽。

(3)润滑油的选用
1)汽油机选择汽油机机油,柴油机选择柴油机机油,二冲程汽油机选择相应机油。

这是因为不同发动机工作原理、工作条件不同所致。

2)根据发动机的强化程度选用合适的润滑油使用等级。

柴油机的强化程度用系数K表示,按下式计算
K=P me C mτ
式中P me—气缸内气体平均有效压力(MPa);
C m--活塞平均速度(m/s);
τ--冲程系数(四冲程τ=0.5,二冲程τ=1)。

当K≤50时,选用CC级润滑油;K>50时,应选用CD级润滑油。

3)根据气温选用适当粘度等级的润滑油,可参见图9-10选择。

具体机型应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机油选用与保养。

2、润滑脂
润滑脂具有良好的粘附性,
在常温下可附着于垂直表面而
不流淌,可以在敞开或密封不良
及受压较大的摩擦部位工作,并
有防水、防尘、密封作用。

图5-5 发动机润滑油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