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鲁教版2.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构成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三个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2.编写两个核反应方程,分别代表一个放射性衰变和一个人工转变过程,并解释反应过程中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变化。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并简要分析其原理。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板书和多媒体展示,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表示原子结构。
3.介绍同位素的概念、成因及其对原子质量的影响,并用实例说明同位素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
4.讲解质量数、原子序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核反应方程的书写规则。
3.作业完成后,学生应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表述清晰。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
5.对于拓展思考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腐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而引出物质的基本组成——原子。
2.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元素和化合物,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原子结构的动画,让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新课的学习提供直观的印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的构成,即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上运动;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同位素的概念及其应用。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课 题
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练习
由联系题中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一问题过渡到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上,从而引出原子的质量非常的小,进而引出相对原子质量
给出公式,指导计算
由公式中得出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与学生的结果相互印证。
指导练习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出新问题,从而导出新课
感受科学的进步,并且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有哪些问题
讲述原子的发展史,德谟克利特-道尔顿-汤姆森-卢瑟福
引导学生分析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
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原子核与原子的大小关系
并且过渡到原子核还能再分成质子和中子。
展示卢瑟福的行星原子模型与电子云原子模型
引导学生从原子不显电中得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这一规律。
感受原子核非常的小
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核还能再分
感受原子模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通过表格找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这一规律
再通过原子的结构理解这一规律
知识归纳,联系巩固
由数据理解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并且感觉原子质量数值太小,记忆使用很不方便。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计算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计算得出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 教案设计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 教案设计
指导学生从表格中找规律
生:激发学生思考
生:讨论回答
生:讨论书P44页交流共享1、2
生:讨论P38交流共享
生:总结规律
通过简短的视频介绍原子结构发展史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说明:1.原子核体积小2.原子核质量大3.原子核带正电
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后反思
教学侧记
一、原子是否可以再分的实验探究
1、汤姆森
2、卢瑟福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①大多数粒子不改变方向
②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二:原子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课堂反馈(学案)
作业:课时作业
师:引入新课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如果你在纸上画出1、48cm长的线段必须把它分成一亿等分,其中一份的长度才跟一个氧原子的直径相等,那么原子这么小真的不可以再分了吗?
九年级化学学科教案
课题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原子的结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原子被一直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TOMS发现了电子叩开了原子的大门
师:引导学生思考若是像欧姆森的西瓜模型会是怎样?
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师:原子核是不是还可以再分呢?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鲁教版化学9 年级教课设计教课目的有关知识要点难点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思想误区本节知识构造第三节原子的构成⑴知识与技术①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②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本质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依据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逐渐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权衡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权衡结果更靠近惯例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⑶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课原子构造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心主义的看法来评论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⑴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差别⑵原子和分子的共同点及联系⑶用分子的知识解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原子的构造及原子构造表示图⑴从原子的构造剖析得出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好多题的解法就以这两个公式为打破口。

⑵因为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缺少感性认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增强直观性,启迪学生的抽象思想和想象力。

⑶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构造是必记的知识,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常出现的思想误区是:⑴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可以。

事实:对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原子。

⑵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事实:氢原子核没有中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原子核中子:(不带电)构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原子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的性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定义:带电荷的原子离子分类:阳离子、阴离子表示方法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第 1课时第周年月日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教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2. 认识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互相关系,学点说明化学反响的发生过程。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课程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课程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

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通过了解我国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二、教学新知1、简介原子的发现史。

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

学生能通过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知道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并能够知道原子内有一个核心)。

2、原子的构成活动一、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设计意图: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活动天地2-3。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电性怎样?(3)、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活动天地2-3。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2)、原子中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设计意图: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活动四、教师课件展示原子与乒乓球、乒乓球与地球的体积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原子体积的小及原子核更小。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践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原子结构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科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原子结构为核心,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原子结构的科学认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举例说明。(1题)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原子结构发现历程的资料,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以下资料,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并撰写读后感。(1篇)
5.小组合作任务: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份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海报,内容包括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分子、离子的知识,引入原子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教学: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2)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以及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第3课时原子中的电子)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第3课时原子中的电子)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的环节:在教学过程结束后,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这个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还能够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5.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不仅介绍了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电子的运动规律,还解释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种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我通过提出一些与原子构成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原子的构成知识。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例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和解释实验结果。同时,我还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原子的构成的总结性文章,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案例亮点
1.实验活动的设计: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来理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电子的运动规律。这个实验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我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和解释实验结果。例如,我可以让学生观察电子层模型和电子轨道模型,探讨电子在不同层和轨道上的分布和运动情况。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原子的构成知识。
பைடு நூலகம்(四)总结归纳

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2.请解释原子内部结构的微观解释,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3.请运用原子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解决一些与原子相关的问题。
4.请描述通过实验和观察,运用科学方法来探索和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的过程。
5.请描述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经历。
6.请描述自主阅读和理解预习资料,提出问题和疑问的经历。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的构成知识点,掌握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解。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7.知识拓展:学生将能够利用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他们将通过拓展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8.反思总结:学生将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他们将通过反思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计划,促进自己的学习进步。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将运用生动的讲授方式,系统地介绍原子的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原子序数、质量数等基本概念。
2.讨论法:学生将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并通过合作交流,理解和分析原子序数、质量数等概念。
3.实验法:学生将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原子的构成。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第 1 课时第周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有关分子的性质、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知识,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知识认识原子的有效方式,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物质的生成,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关键点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
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挂图、元素周期表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法
板书设计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结构
二、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排布规律)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原子的分类
⑴金属原子
⑵非金属原子
⑶稀有气体原子
4.离子
书写
分类
5.元素周期表
6.原子序数
7.电子云
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
核外电

质子
中子
二、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排布规律)
2.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
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
离核近;⑵电子尽可能在离原子核近的
电子层上运动;⑶每层最多容纳2n2个
电子(n为电子层);⑷最外层电子数
不超过8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的为第
一层,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
2个)。

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
表示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核带
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
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了解排布规律
记忆1~18号(即H~Ar)元素的顺序、名
称和符号
分析P45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练习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H、C、N、F、S、Cl、Na、Mg、Al、K、He、
Ne、Ar
教学过程
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3.原子的分类
4.离子
书写
分类
阳离子
阴离子
5.元素周期表
6.原子序数
7.电子云
⑴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
4个,不稳定,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⑵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
于4个,不稳定,易得到电子,带负电
荷。

⑶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为8个,(氦是2个),稳定,既不易
失去、也不易得到电子。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
发生改变的是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
数)。

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出带几个单位
的什么电荷。

如:Mg2+,Al3+,F-,O2-
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离子,如Na+,
Mg2+,Al3+,H+等。

带负电荷的离子叫阴离子,如:F-,
O2-,Cl-,S2-等。

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
层上的电子数。

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只有一百多
种,它们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连
续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的性质
还有明显的规律性。

共7个横行(即7个周期),18个
纵行,每个纵行为一个族(8、9、10三
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小结: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离子的分类及符号表示
4.熟记元素周期表中前18种元素的名
称、顺序及符号。

并分析在结构上的特点。

结论
分析P46NaCl的形成过程
分析: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原子结构的关
系?
观察离子符号的书写,
交流共享: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
离子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能看出原子的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
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观察附录元素周期表
记忆1~18号元素的名称、顺序及符号。

思考:决定原子序数的是什么?
多识一点P47
能力提高:
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图所示,你
能确定X的值吗?它可以表示哪些微粒,
试一一写出。

化学元素之最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是氢;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硬度最大的金属是铬;密度最大的金属是锇;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第 2 课时第周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但使用、书写、记忆都不方便,所以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关键点理解“相对”的含义
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板书设计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结构
二、原子中的电子
三、相对原子质量公式1 公式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填表:
原子
种类
质子

中子

核外电
子数
相对原子
质量氢 1 0
氧8 16
镁12 12
铁26 56
相对原子质量=
三、相对原子质量
公式1
公式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二课时)
复习: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
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
1个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
书写、记忆、使用都不方便
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
子(碳12)的质量的1/12(约1.66
×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
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
原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由原
子核决定的。

总结:
1.
2.
3.
4.
5.
请看下表,按要求回答问题
原子
种类






核外
电子

相对原
子质量
氢 1 0
氧8 16
镁12 12
铁26 56
个别回答、书写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真实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g或Kg
3.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
量越大。

观察P48几种常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并与原子结构相比较。

在线测试P481.,2.
长话短说P48
讨论:
科学家发现相对原子质量为1、2、3
的三种氢原子,你认为它们在结构上有什
么异同。

挑战自我P49 1,2,3
⑴请把左图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⑵通过填表,分析数据,你从中得出什么
规律(至少写两条)



相对原子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