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常见的动物病毒
第三节 痘病毒

第十四章常见的动物病毒第三节痘病毒痘病毒可引起各种动物的急性和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发生特殊的丘疹和疱疹,通常取良性经过。
各种动物的痘病中以绵羊痘和鸡痘最为严重,病死率较高。
一、生物学特性引起各种动物痘病的痘病毒分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的正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和鸡痘病毒属,均为双股DNA病毒。
有囊膜,呈砖形或卵圆形。
砖形者其大小约为250nm×250nm×200nm,卵圆形者为250~300nm×160~190nm。
多数痘病毒在其感染的细胞内形成胞浆包涵体,包涵体内含有病毒粒子,又称原生小体。
大多数的痘病毒易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并产生溃烂的病灶、痘斑或结节性病灶。
痘斑的形态和大小随病毒种类或毒株而不同。
痘病毒对热的抵抗力不强。
55℃20min或37℃24h,均可使病毒丧失感染力。
对冷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冻干至少可以保存三年以上。
在干燥的痂皮中可存活几个月。
将痘苗病毒置于50%甘油中,在-10~-15℃环境条件下,可保存3~4年。
在pH3的环境下,病毒可逐渐地丧失感染能力。
紫外线或直射阳光可将病毒迅速杀死。
0.5%福尔马林、3%石炭酸、0.01%碘溶液、3%硫酸、3%盐酸可在数分钟内使其丧失感染力。
常用的碱溶液或酒精10min也可以使其灭活。
二、致病性痘病毒能使多种动物发病。
动物的种类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同。
如绵羊和猪引起全身痘疹,鸡引起局部皮肤痘疹,鼠痘(即小鼠脱脚病)则表现为肢体坏死,而兔黏液瘤病毒,则引起一种传染性的皮肤纤维瘤。
痘病毒的寄主亲和性较强,通常不发生交互传染,但牛痘例外,可以传染给人,但症状很轻微,而且能使感染者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发病情况,常可做出正确判断。
应用组织学方法寻找感染上皮细胞内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和原生小体,也有较大的诊断意义。
(一)涂片染色镜检采取丘疹组织涂片,用莫洛佐夫镀银法染色,镜检,背景为淡黄色,细胞浆内有深褐色的球菌样圆形小颗粒,单在、成双或成堆,即为原生小体。
动物传染病学中的常见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学中的常见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措施动物传染病是一种在动物种群中传播的疾病,严重影响着动物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疾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昆虫媒介等方式传播给其他动物,甚至对人类也构成一定的威胁。
为了保护动物的健康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寻找并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1. 口蹄疫口蹄疫是一种病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有蹄类动物,包括牛、猪、羊等。
其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污染的饲料和水源等,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口蹄疫的传播,采取以下防控措施十分重要:- 加强动物养殖场的卫生管理,保持场所的清洁和消毒;- 禁止野生动物与养殖动物的接触;- 对进出养殖场的动物进行必要的检疫和隔离;- 提供充足的饮水和优质的饲料,增强动物的抵抗力;- 实施疫苗接种计划,确保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2. 犬瘟热犬瘟热是一种由犬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狗和其他犬科动物。
该病毒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感染后会导致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死亡。
为了控制犬瘟热的传播,可以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定期对犬类进行疫苗接种,包括初次接种和加强免疫;- 限制犬只与患病犬只的接触;- 对犬舍和常用工具进行定期消毒;- 加强对犬只的营养管理,增强免疫力;- 早期发现病例并及时隔离和治疗。
3. 猪瘟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猪。
该疾病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会导致猪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情况下会导致死亡。
为了控制猪瘟的传播,可以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保持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确保引进猪只的来源可靠,并对其进行检疫和隔离;- 限制猪只与野猪的接触;- 严格控制人员和工具的进出,以防止交叉感染;- 对猪只进行定期检查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4. 禽流感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家禽,尤其是鸭子和鸟类。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四章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一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一、藻类植物1.分类单细胞藻类:衣藻、硅藻;多细胞藻类:水绵、紫菜、海带。
2.特征:①种类很多,大多生活在水里②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衣藻、硅藻),也有多细胞的(水绵细胞的结构、紫菜、海带③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④孢子繁殖,最低等的植物应用: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饵料、食用、药用。
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⑴苔藓植物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地钱。
特征:①没有真正的根,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茎、叶中没有疏导组织。
②孢子繁殖应用:可作为检测空气污染(二氧化硫)的指示植物⑵蕨类植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植物)常见的蕨类植物:蕨、石松、满江红、桫椤。
特征:①不仅有正真的根、茎、叶,而且在体内具有疏导组织,因此能较好适应陆地生活。
②叶片背面有孢子囊(孢子是生殖细胞)。
应用:能源----煤(古代蕨类植物)、药用(石松)、食用(蕨)、绿肥和饲料(满江红)。
⑶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过程都离不开水。
三、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过程不受水的限制。
⑴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多为木本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适合生活在多种环境中。
裸子植物的种类:松、杉、柏以及银杏、苏铁。
我国有“裸子植物的故乡”之称⑵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适合生活的环境十分广泛常见的植物大多是被子植物四、我国的珍稀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珙桐、水杉、金花茶。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龙棕、红桧、荷叶铁线蕨。
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无脊椎动物身体体内没有脊柱,而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一、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1. 腔肠动物常见的腔肠动物:水螅、海葵、珊瑚特征:①开始出现组织分化②具有简单的器官:身体中央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应用:海蜇可供食用;珊瑚能分泌珊瑚礁(珊瑚礁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2. 扁形动物常见的扁形动物:涡虫、吸虫、绦虫特征:①身体扁平,消化道有口无肛门②虽然组织、器官、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但仍没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常见动物疾病与防治

常见动物疾病与防治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动物种类,每种动物都可能会患上各种疾病。
这些疾病不仅对动物的健康和生存造成威胁,还有可能对人类产生一定的健康风险。
因此,了解常见的动物疾病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一、狂犬病: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动物的唾液传播。
常见的宿主包括犬、猫、狐狸等。
该病一旦感染会导致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症状,并且最终导致死亡。
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有效方法是疫苗接种。
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宠物进行定期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是法律要求。
此外,避免与未知动物接触、咬伤等行为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二、口蹄疫:口蹄疫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影响许多偶蹄类动物,包括牛、羊、猪等。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体液、粪便或被污染的物体传播。
口蹄疫在养殖业中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早发现和控制非常重要。
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主要手段包括强化动物的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以及严格的动物检疫和货物运输监管。
三、禽流感:禽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影响鸟类,尤其是家禽。
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排泄物传播。
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关键是对家禽进行及时的疫苗接种,并且加强动物场所的卫生管理。
此外,对有疫情的地区或者高风险区域,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四、猪瘟:猪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食用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等途径传播。
猪瘟在养猪业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疫苗接种、以及对有瘟疫或高风险地区的隔离和限制交通等措施。
五、马蹄蹄叶炎:马蹄蹄叶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马匹蹄部感染疾病,由细菌感染引起。
这种疾病在马匹中非常容易传播,尤其是在厩舍、赛场等马匹集中的地方。
为了预防和控制马蹄蹄叶炎,马主人应保持马匹蹄部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疲劳和过度劳累,定期检查蹄部的健康状况,并及时治疗感染。
牛、羊常见病毒

牛白血病毒
病原:
牛白血病病毒(简称BLV ),病毒粒子呈球形,外 包双层囊膜,病毒含单股RNA,能产生反转录酶。 本病毒是一种外源性反转录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 淋巴细胞DNA中。本病毒具有凝集绵羊和鼠红细胞 的作用。病毒有多种蛋白质,囊膜上的糖基化蛋白, 主要有gp35、gp45、gp51,、gp55、gp60、 gp69,芯髓内的非糖基化蛋白,主要有P10、P12、 P15,、P19、P24、P80,其中以gp51,和P24的抗 原活性最高,用这两种蛋白作为抗原进行血清学试验, 可以检出特异性抗体。
目录
牛病毒: 口蹄疫病毒 牛瘟病毒 茨城病毒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牛白血病毒 水疱性口炎 牛流行热病毒 腺病毒 牛冠状病毒 伪牛痘病毒 羊病毒: 蓝舌病 山羊关节炎脑炎 裂谷热病毒 小反刍兽疫
口蹄疫病毒为微RNA病毒科。病毒粒子呈小 球形,直径20nm单股RNA病毒。分为7个互 不交叉保护的血清型,包括O,A,C,AsiaΙ, SAT1,SAT2和SAT3。在低温和PH7~9的条件下, 病毒稳定。PH6以下很快失活。
区别:
与口蹄疫的区别 :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水泡主要在乳头,偶见于乳房表 面。水泡液清亮,破裂后,留下颜色发白的上皮,其下为粗糙而出血的溃疡面。 除此,舌、齿龈、颊、鼻镜、趾间、蹄冠等处也见有水疱发生,全身症状明显, 体温升高,流涎,不吃,跛行;副牛痘乳头、乳房上先是丘疹,继而发生水疱、 结痂,无全身症状,故可区别。 与牛痘的区别 :牛痘由牛痘病毒引起。乳头、乳房上初现红斑丘疹,逐渐增大 变成水泡,水泡初透明,后混浊,中心凹陷呈脐状,最后变成脓泡,结痂呈暗褐 色。患牛也见发烧,食欲减退,泌乳呈减少等全身症状。副牛痘乳头、乳房上的 水泡不形成脓泡,无全身症状。 与乳房脓疱病的区别 :乳房脓疱病由葡萄球菌引起。患牛乳房、乳头上呈结节 状化脓性皮炎、囊内初为无色液体,后呈黄色,含少量脓稠黄白色脓汁,脓肿破 溃,留覆盖痂皮的溃烂面。无丘疹、有脓疱,可与副牛痘区别。 与牛疱疹性乳头炎的区别 :牛疱疹性乳头炎由牛疱疹病毒。型的感染所致,也 叫伪疹状性皮肤病。乳头发炎肿胀,出现水泡,水泡破溃形成痂皮。此外,面部、 颈部、背部和会阴皮肤出现中心红色、扁平而硬的隆起物,后由红变紫、脱毛, 可与副牛痘区别。 返回目录
《常见的动物病毒》PPT课件

1.感染动物 :所有温血动物,引致人与动 物狂犬病,一旦发病,儿乎都死亡。
2.病状:神经症状,有兴奋型及麻痹型两
种。犬、猫、马比反刍动物及实验动物更 多出现兴奋型。 人:恐水、怕风、兴奋、咽肌痉挛、流涎 、进行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 死。
3.致病机理
主要传播途径:被带毒动物咬伤,病犬唾
稳定性
抵抗:对乙醚抵抗;对化学消毒药的抵抗力较 强。4℃下稳定,-20 ℃下十分稳定,可保存几 年。
敏感:对酸、碱敏感,高温易使其灭活,经巴 氏消毒失去自然感染。
症状
口、鼻、蹄等部位出现水泡为主要症状,且可 能跛行。
怀孕母牛可能流产,而后导致繁殖力降低。 猪则以跛蹄为最主要的症状。 羊症状通常比牛温和。
亚急性型及慢性型
潜伏期及病程均延长,病毒毒力减弱。 怀孕母猪死胎、流产、木乃伊胎 所产仔猪不死者,表现为颤抖、矮小,多在数月 内死亡。
2.致病机理
感染
入侵途径:采食 定居器官:最先扁桃体 增殖部位:内皮细胞、淋巴器官及骨髓 导致结果:出血症及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 。
2021/1/9
h
禽流感的防治
病毒具有种属特异性(受体不同),一般 不会感染人。
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禽流感。 病毒不耐热,50℃ 10分钟可杀灭,对一般
消毒剂敏感。
2021/1/9
h
38
预防
管理传染源 ✓ 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 ✓ 受感染动物立即销毁,对疫源地进行封锁
并彻底消毒 ✓ 患者隔离治疗,转运时带口罩。
2021/1/9
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
2008.9.9 诞生于 吉林大学 农学部,共3只
h
21
新城疫病毒(NDV)
第14章 圆环病毒科 (Circoviridae)

子量为30kDa的蛋白质。病毒DNA利用宿主细胞的酶自动复制。 PCV于PK15细胞中能长期持续感染的原因,主要是不形成CPE。 Gills证明,传了9年的PK15细胞在其142和134代培养物中仍存在PCV抗 原,其污染来源还不清楚,但试验证明,培养用的血清和其它药品并未 被PCV污染,而原代猪细胞往往带毒。这揭示PCV对PK15细胞的污染, 可能源于原始猪细胞。 Tischer对集中在伯林和德国北部两个地区的屠宰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 发现,这些猪的PCV抗体阳性率为77%~95%。试验感染猪3~6个月后血 清阳性率与上述结果相似。这说明PCV在猪只集中育肥期间呈水平传 播。人工感染试验发现,感染猪分泌的鼻汁和粪便是重要的传染源 。
第十四章
1、 鸡贫血病毒 2、 猪圆环病毒 三、鹦鹉喙羽病病毒 主要参考文献
圆环病毒科 (Circoviridae)
ICTV发表的第六次病毒分类报告中,将包括鸡贫血病毒(CAV)、猪 圆环病毒(PCV)和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在内的3个病毒设立了1个新 科,即圆环病毒科,下设1个圆环病毒属。该科病毒是所有已知动物病 毒中最小的,病毒粒子直径14~25nm,为20面体对称结构,无囊膜,含 有单链负股环状DNA。
3、 鹦鹉喙羽病病毒
(irus)
70年代中期,南太平洋地区的鹦鹉发生了1种称为鹦鹉喙羽病的疾 病。本病以羽毛对称性发育不良及脱落为特征,此外还可见喙异常,腭 骨坏死,横向或纵向骨折或分层等。 经自然发病和实验感染证实,此病的病原为病毒,于羽毛和羽毛囊 上皮细胞中发现核内和胞浆内嗜碱性包涵体,羽毛超薄切片中见有晶格 状排列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直径14~17nm,核酸为单链负股环状 DNA,长17~20kb,含有3种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263~237kDa 和159kDa。CsCl浮密度为137g/cm 3。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具 有血凝性,能凝集粉红凤头鹦鹉(Eolophus roseicapillus)、东部长嘴 凤头鹦鹉(Cacatua tenuirostris)、葵花凤头鹦鹉(Cacatua galerita)、米切氏凤头鹦鹉(Cacatua leadbeateri)、甘甘凤头鹦鹉 (Callocephalon fimbriatum)、戈芬氏鹦鹉(Cacatua goffini)以及豚 鼠和某些品种鹅的红细胞。 PBFDV组织特异性强,营养要求高,体外培养至今未获成功。 PBFDV感染宿主范围广泛,现有资料表明,该病毒至少可感染35种 以上的鹦鹉鸟类。赛鸽亦可感染此病。血凝和核酸探针杂交试验证明, 来源于不同宿主的PBFDV抗原性相似。 患病动物临床主要表现为羽毛进行性营养不良、脱落,有时伴有喙 变形。PBFDV主要侵害羽毛和羽毛囊上皮细胞,并形成核内和胞浆内包 涵体,使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严重污染环境,是易感禽的主要传染来 源。另外,PBFDV还可侵害胸腺和法氏囊,使之坏死萎缩,造成免疫抑
动物微生物学中常见的病毒和细菌病诊断

陈双钊一常见的致动物疾病性病毒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是引起人和动物狂犬病的病原,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一、生物学特性病毒子长140~180nm,宽75~80nm,一端钝圆,另端平凹,呈子弹头形或试管形。
在螺旋对称的衣壳中,含有负股单股RNA。
具有脂蛋白的囊膜,在膜上有血凝素的穗状突起。
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二、抵抗力病毒在pH为7~9的范围内比较稳定,在56℃经30min可使病毒灭括。
五、致病性狂犬病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温血脊椎动物,同样也能感染人。
本病主要由患病动物咬伤后而感染。
当健康动物皮肤粘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的唾液亦可以感染。
病犬的唾液于症状出现前1~2周便可能会有病毒。
存在于病畜唾液中的病毒,通过咬伤而进入易感动物的皮下组织,然后沿着神经纤维由外周进入神经中枢。
也有人认为病毒是由外周经血液侵入脑组织。
病毒在脊髓和脑组织中增殖,并可按离心方向由中枢神经向外扩散,而脑脊髓液在病毒扩散中,亦起着重要作用,使所有器官都能查出病毒。
抵达唾液腺的病毒,在其上皮细胞内又大量增殖,并进入到唾液中。
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继续繁殖,损害神经细胞和血管壁,引起血管周围的细胞浸润。
神经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引起兴奋症状,如神经紊乱和反射性增高,后期神经细胞变性,逐渐引起麻痹,当呼吸中枢麻痹后即可造成死亡。
六、微生物学诊断常用的特异性检查方法有包涵体检查,动物试验,荧光抗体检查等三种。
(一)包涵体检查取大脑、小脑,特别是海马角部分,用刀片切开印片,趁印片未完全干燥时,以塞勒(Seller)氏液染1~5s,水洗、干燥、镜检。
内基氏小体呈鲜红色、间质呈粉红色、红细胞则为桔红色。
内基氏小体为圆形、卵形、核形、阿米巴形。
大小为24~27μm,位于细胞浆内。
用姬姆萨氏(Giemsa)染色,小体为红色(图10-1)。
由于有些犬、猪和草食兽的病例及病初死亡或早期剖杀动物中可能不见包涵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能检查出包涵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