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人教版必修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塑造地形等方面的作用。
4.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为什么?
-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易懂的概念图和练习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7.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报告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反馈。
-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习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图片,如湖泊、河流、冰川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科基础上已具备一定条件,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地球与地图、气候与气象等基本概念,有利于理解水循环的相关内容。
2.在思维能力上,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图表等途径探究水循环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如何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相关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供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干旱或洪涝问题,让学生探讨水循环与这些问题的关联。
3.结合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教学,观察当地水体的分布、流向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两篇(附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两篇(附导学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德育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人教版必修1 地理: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1 地理: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案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水圈里水体的类型。

2.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过程】一、了解水圈里的水体类型:自主探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并结合有关知识填空。

两分钟后进行班级交流。

按照水的存在形态,水圈里的水可分为:_________态水、_________态水和_________态水。

按照水的存在位置,我们把水圈里的水分为_________水、_________水、_________水和生物水。

其中_________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如_________水、湖泊水、冰川水、土壤水等。

地下水分为_________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人类最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陆地上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因此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和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

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自主探究:仔细观察课本,思考下列问题,准备回答。

水圈中的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转化的?(分为海洋与大气水之间、陆地水与大气水之间、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水在陆地、大气和海洋之间存在几种循环运动?合作探究:每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一张水循环简图。

(提示:①参照黑板上的底图②在各线段上补充一个箭头表示各环节的方向③在各环节旁写出各环节的名称)三、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自主探究:先独立思考每个意义下面的思考题,然后准备抢答。

1.意义一:维护各种水体水量平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思考:(1)面对滔滔黄河水,唐代诗人李白曾叹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水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为什么?(2)人类最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请想一想,如果没有海陆间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陆地淡水资源将会怎样?2.意义二:使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人教版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4.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案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水循环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5.突出反思与评价的作用
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环节,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效果和不足。同时,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突出实践性与探究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效果和不足,为其后续学习提供借鉴。
2.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问答、报告、小测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生动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展示丰富的水循环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3.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案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使其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自然界的水循环》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1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1
2.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能力有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相关技能,鼓励他们运用GIS分析水循环问题。
3.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可能存在依赖心理,教师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保护水资源的责任,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水循环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利用多媒体和实验手段,突破重点和难点:运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循环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提高实践能力。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拓展延伸,提高素养: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等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水循环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水循环环节的深入理解,尤其是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运用GIS分析水循环过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自主探究水循环相关问题。

3.1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人教版必修1)

3.1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人教版必修1)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课标解析了解水圈内的各种水体类型的数量和分布,了解淡水有限性,增强合理用水的意识.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水体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解.掌握水循环的概念、领域、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根据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调整自己的作为,趋利避害。

主干知识梳理存在形态:、、 , 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分布最少,数量居中的是__。

相互联系存在空间:、、,海洋水是最主要的的水体陆地水:地表水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水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的关系。

自然界的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连续运动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时空特点:动力:、重力能等水循环的环节:、、、、下渗过程和意义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在水循环这个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的状态,并维持了全球水的。

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和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的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地表形态。

【典型例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读图,甲地年降水量为680mm,丙河年径流总量为118亿m3(黄河年径流总量为575亿m3)。

回答。

(1)丙河的汛期在季,其主要补给水源为、。

(2)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

(3)乙湖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东部或西部)盐度较高,成因为;另一部分盐度较低,成因为。

(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

解析:(1)首先确定图示中的范围位于我国新疆西部和中亚东部。

这是答题的关键。

(2)该地区以北、以西地形以平原为主,因此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可以长驱直入到达中亚地区。

(3)甲地位于天山山脉迎风坡,故降水右达680 mm。

(4)丙河地处内陆,其补给主要靠高山冰川和甲地区雨水补给。

(5)乙湖为内陆湖,应属咸水湖,湖泊东西狭长,注入湖泊的河流分布在西部,因此西部盐度较小,东部盐度较大。

人教版必修1地理: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地理: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水文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知识。
2.运用图表、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水循环在维护地球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家长协助孩子观察家中用水情况,共同制定节水措施,并实施一段时间,记录节水效果。
人教版必修1地理: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2.掌握水循环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3.学会运用图表、实例分析水循环的过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理解和掌握水循环各环节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能够运用水循环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水文现象。
-分析和解读与水循环相关的图表、数据等地理信息。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提炼地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水圈的特点及水体组成。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环节、意义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从形态上看
(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①______、②______和③______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2)气态水:数量④______,分布⑤______;液态水:数量⑥______,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⑦______、⑧______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
(1)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⑨______%,是地球水的主体。

(2)大气水:数量虽少,但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包括⑩________、⑪________、沼泽水、土壤水、⑫
________、⑬________、生物水等,数量虽不多,但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巨大。

3.陆地水体相互联系: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⑭______、⑮________、⑯________、⑰________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发生在⑱____________之间,使陆地水得到⑲
______、⑳__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

(2)陆地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补充量很少。

(3)海上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没有补充作用。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蒸腾)、________、降水、________、________、地下径流。

4.水循环的意义
(1)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
________。

(2)是地球上最活跃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过程之一。

(3)是海陆间联系的纽带: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________。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探究材料人们常说“井水不犯河水”,互不往来。

而自然界的各种
水体却是“礼尚往来”。

教材P54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1.由材料二分析:陆地水由哪几种水体组成?有什么作用?2.陆地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3.河流有哪些补给类型?
【考例探究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分别表示丰水期、枯水期中的哪一时期的补给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若图A中的水体为河流,则我国常年具有这种补给关系的是
________河的________游河段。

探究点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探究材料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如右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

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将盆放在阳光下,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现象: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滴进装沙的小瓶,最后小瓶里的沙由干变湿。

结论:这个实验模拟了水循环的过程与基本原理。

1.什么是水循环?水循环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2.通过实验分析水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意义?
3.人类活动能够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
【考例探究2】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丁→甲→丙→丁过程属于________循环。

水循环的主要地理
意义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________和
________资源。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________(填字母)环节。

人类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巧学速记]
1.图解水循环的环节及类型
2.利用模式图把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整个过程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气态②固态③液态④最少⑤最广⑥最大⑦高纬⑧高山⑨96.53⑩河流水⑪湖泊水⑫地下水⑬冰川水⑭水圈
⑮大气圈⑯岩石圈⑰生物圈⑱海洋与陆地⑲补充⑳更新
陆地与陆地上空海洋与海洋上空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下渗动态平衡能量交换物质转移地表形态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陆地水包括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巨大,提供了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淡水。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1)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水源补给。

(2)冰川在陆地水体中,发挥着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单向补给其他水体的功能。

(3)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水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图示水体的补给关系:
3.

解析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的水源补给状况取决于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关系。

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地下水面时(图A、D),河水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地下水面时(图B、C),湖泊水或地下水补给河水。

黄河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河”,两侧地下水位远低于河床。

探究点二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它们之间通过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意义①维持全球水量平衡;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③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④影响全球气候、生态和地理环境
3.
等;其次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陆地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和下渗;三是通过人工增雨等方式来影响降水。

考例探究2(1)海陆间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与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2)淡水水能(3)c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解析本题考查对水循环示意图的理解。

结合图示箭头及区域特征图即可解答。

第(1)题,要掌握水循环的三大类型及意义。

第(2)题,从图中可读出应为淡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第(3)题,目前,人类对地表径流环节影响最大,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很好地影了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