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文献综述
政府债务风险及其评估文献综述

关于政府债务风险及其评估的文献综述内容摘要政府债务(亦称公债)是指政府凭借其信誉,政府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按照有偿原则发生信用关系来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信用方式,也是政府调度社会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并借以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特殊分配方式。
政府债务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的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政府债务。
政府债务分为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
目前,我国政府尚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因此我国的政府债务是中央政府国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不存在地方债,各地方政府往往暗中举债来满足财政支出,使得我国地方债风险压力上升。
同时,在国际社会普遍遭受既次贷危机后又一轮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各个国家中央政府主权债务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压力。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国家政府面临的债务风险及其债务风险管理经验进行文献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期望得到对于政府债务风险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的管理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文献综述一、中央政府债务风险及其评估的文献综述中央政府债务是由中央政府发行与偿还的债务,也称作国债。
国债收入列入中央预算,由中央政府安排支出和使用,还本付息也由中央政府承担,用于实现中央政府的职能。
(一)国外政府公债的风险及其评估——以美国国债为例美国国债市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流动性最高、最具效率的国债市场。
这个市场不仅满足了美国政府持续巨大的借款要求,为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融通资金;而且该市场也为联邦储备系统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场所。
美国国债市场吸引了世界众多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投资领域。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加剧,美国政府为了拯救金融的财政开支日益加大,导致了不断加大的财政赤字。
美国政府解决财政赤字的手段为发行国债。
因此美国的国债规模不断增大,国债发行额也屡创新高,达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程度。
2012年6月2日,美国财政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最新的国债总额。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第一篇: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关于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而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晚,国外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所涉及。
受政府性债务演变进程的影响,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研究主要开始于1994年分税制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形式不断丰富和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应对2008年底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急剧增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近几十年来急剧攀升,财政隐患巨大,国内外从不同的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国内研究现状(1)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争论刘尚希在《如何看待地方债务》一文中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与否,和政府偿债的公共资源、政府债务的体制机制等相关因素有关,单纯的看债务的数字化指标是不能正确判断债务的风险的。
对地方政府债务持乐观态度的有:巴曙松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宏观考察》一文中指出,“根据国际惯例,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水平总体上处于可以承担的水平,个别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举债行为”。
吴晓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总体负债规模占GDP比重仍不超过 50%,无须对地方债务过度担忧。
持担忧观点的人则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魏加宁博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指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已经超过了金融风险,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威胁”。
呼显岗(2004)则认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局部已经显现,未来潜在的风险很大,如不积极防范和化解,向中央政府转嫁,将会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2)地方政府债务特点的研究地方政府债务特点多样化,但代表性的观点表现如下。
陈静在《地方政府债务的探究及建议》一文中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有三个特点:地方政府债务信息不透明,债务数目缺乏准数;地方政府债务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地方政府债务数额大。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偿还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对地方政府的财务健康和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增速如果过快,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影响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将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信心,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从而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25万亿元,占全国GDP 比重超过了40%。
这一巨额债务规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不合理,还债压力增大,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偿债困难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有效化解,就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风险也在逐步显现。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债务偿还压力,采取了以债还债的方式,形成了债务链,将风险进一步扩大。
这种做法导致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和政治风险同步上升,给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既复杂又严峻,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分析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转移支付,但是在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存在问题,税收收入有限,转移支付不稳定。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浅析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浅析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备受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风险隐患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患。
而在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时,需要制定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进行浅析。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现状1.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居高不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稳定经济增长,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举债投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急剧扩大。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已达25.66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
2. 违规融资问题严重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债务较多,地方政府违规融资问题较为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规避风险评估和审批限制,通过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担保公司等渠道违规融资,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膨胀,并且隐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3. 风险隐患加剧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一些地方政府违规违约,部分政府融资平台无法偿付债务,导致债务违约风险加大。
一旦出现大规模违约,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1.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目标,极力扩大投资规模,但又面临较小的财政收入,从而形成财政收支矛盾。
为填补财政缺口,地方政府只得通过借债来融资。
2. 政府干预过多一些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直接介入市场经济活动。
在产业发展、项目投资等方面负债累累,形成了债务规模庞大的问题。
3. 建设项目收益低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但一些项目收益不佳。
导致投资效益低下,债务无法得到有效偿还。
1. 完善财政体制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税制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增强地方政府自主权和财政收入能力。
通过财政体制的改革,合理分配地方政府财政资源,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
2. 规范政府债务融资严格规范政府债务融资行为,划定地方政府债务的用途范围和融资担保责任,限制政府债务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分析毕业论文1 精品

毕业论文题目: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分析河北金融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中文摘要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分析摘要: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政府推出了由政府主导的4万亿投资计划,引致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借债投资规模超标,地方政府性债务巨大的规模引起了国内中国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他们认为地方债的规模与偿债压力已经大大的超过了警戒线,是目前金融系统的重大隐患,并对此非常担忧。
本文通过对地方债政府性债务特点及规模进行描述统计,进而对其暴露的问题和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
本文结论是: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暴露的问题有其历史客观因素,也与金融改革中不完善的地方融资平台金融体制有关。
解决问题和消除风险要从短期地方融资平台着手治标,长期的出路在于建立完善举债偿债体系,完善分税制与转移支付体系,并建立市场化的地方债券市场治本。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债务问题与风险防范措施毕业论文外文摘要Title China's local government debt problems and risk analysisAbstractBy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a government-led 4 trillion investment plan, the problem is caused by excessive investment scale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local government debt huge scal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domestic Chinese economists. They believe the size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and debt service pressure has greatly exceeded the warning level, is a major risk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are very worri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and debt-scale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and then analyze their problems and risk exposure, and propos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suggesti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China's local government debt problem has exposed its history objective factors, but also with financial reform in local financing platform imperfect financial system related. Solve problems and eliminate the risk from short-term local financing platform symptoms begin, the way out is to establish a sound long-term debt solvency system, improve the tax system and the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oriented local bond market cure.Keywords:Local government debt,The debt problem and risk,Measures to prevent目录1 引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内容 (1)1.3文献综述 (1)1.4研究过程和方法 (2)2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概述 (3)2.1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分类 (3)2.2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特点 (3)3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综合分析 (4)3.1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分析 (4)3.2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分析 (7)3.3地方政府性债务暴露的问题及风险分析 (10)4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13)4.1地方融资平台的不规范管理 (13)4.2政治激励的影响 (13)4.3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 (14)4.4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15)5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风险应对措施 (15)5.1短期措施 (16)5.2长期措施 (16)结论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1 引言1.1 研究背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实施了4万亿投救市计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大政府投资保证经济稳增长。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政府的刺激计划下,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推进经济建设,大量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债务开始积累并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风险。
一、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达到了21.37万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
相较于2018年,增长了10.3%。
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中的一半为隐性债务,即政府默认担保的债务。
此外,从2020年起,财政部开始统一核算地方政府债务。
根据数据,2020年一季度末,全国各级政府债务总额31.15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22.54万亿元,其中债券借款10.38万亿元。
这一数据显示出地方政府债务持续上升的趋势。
在经济增长放缓,环保和城市化政策持续加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债务问题,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原因1.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紧张在财政收支规划之外,地方政府融资的渠道也受到了约束。
许多地方政府在运营自己的资产时,受限于贷款额度、信贷政策等因素。
同时,由于中央财政的相关规划,有许多政府项目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融资。
这些限制条件导致地方政府需要寻找新的财政渠道,如发行债券或设立隐性债务等方式。
2.官员的个人政绩导向地方官员具有个人政绩的考量,在官场中,地方官员晋升通常需要通过在官场上争取部分或者所有的资金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和财政管理上的不同需求。
有时,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会大力投资,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急剧上升。
三、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方案1.加大债务监管力度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中央政府已经开始加大监管力度。
在2014年,中央政府开始对地方债务进行规范,推出债务审计和全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协调工作。
随着财政部门的相关规划出台,以及新型联合融资等新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得到了控制。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摘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国综合实力飞速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产能过剩、国内疫情防控、全球政治经济不稳定、国内消费力不足等一系列挑战。
要想继续完成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就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各地在资金的投入上一直高居不下,大量的资金入场确实可以满足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设需求。
然而,单纯依靠税收补给财政,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为了保持当下经济增速,我国地方政府必然会因为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各种债务,这些债务问题也将给地方的发展带来各种问题。
文章就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对策建议引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方面的积极作用。
尤其是2020年以来,受经济增速放缓、新冠疫情、减税降费等因素叠加影响,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乏力、支出刚性需求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有效地支持了“六稳”“六保”工作,为拉动投资和促进国内国际大循环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通过相继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举措,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包括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预算管理、限额管理和风险处置,夯实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的制度基础,化解了地方政府债务对财政可持续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隐患,推动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显著提升。
然而,随着近年来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的逐年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隐性债务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妥善解决,以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1.1城投债技术性违约与非标产品实质性违约交替发生,城投平台风险逐步暴露近年来,在公共财政债务接近偿债高峰期的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压力的加大以及强监管态势延续,导致存量城投债风险开始逐渐暴露,城投债刚性兑付的情况开始被打破。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及风险研究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及风险研究近年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隐性债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担忧。
隐性债务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也给地方政府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本文将通过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定义、形成原因、风险和解决对策展开研究,探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的实质和解决之道。
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定义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筹集的资金,并以各种非债务形式担保的债务,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政府担保债务、政府引导基金债务、土地储备债务、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池债务等。
这些债务大多不算入地方政府的债务限额,因此常常被忽视或者被“隐匿”起来,形成了一种“隐性”债务。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覆盖范围广,包括地方政府及其下属各类机构;二是形式多样,包括政府担保、政府引导基金、土地储备等多种形式;三是规模巨大,由于不计入债务限额,难以准确估计其实际规模;四是责任不清,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地方政府可能需要承担巨大的责任。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地方政府债务意识淡薄。
由于地方政府部门的债务管理意识薄弱,对隐性债务的认识和监管不足,导致了隐性债务的逐步形成;二是地方政府债务审批制度不健全。
一些地方政府违规违法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形成隐性债务;三是地方政府对外融资渠道受限。
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受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满足资金需求,通过地方融资平台、政府引导基金等非正规渠道筹集资金,形成了隐性债务。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的存在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债务风险。
隐性债务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可能导致地方政府的信用受损,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正常融资;二是经济风险。
隐性债务的存在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可能导致政府资金链断裂,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三是社会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我国,目前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能举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存在债务,多年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举借了大量债务,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在某些局部早已经有所表现,潜在的风险不可忽视。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文献综述
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深厚,债务关系错综复杂(龚强,201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在地方政府筹集财政资金,发行地方债务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借助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强大融资能力,中国的地方政府已经积累了相当大规模的地方债务数量。
考虑到中国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导致的巨额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构成中国地方政府的巨大债务风险。
对于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其风险预警评估、风险成因等问题,国内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探讨。
(一)如何看待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从方法论来看,要正确判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或危机,需要和偿债的公共资源联系起来,孤立地就债务论债务是没有意义的。
依据债务增长速度、债务绝对规模这样的指标是无法判断风险状态的,要正确判断地方债务风险,还要看地方政府债务使用产生的效应,包括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还要看地方政府债务的体制机制(刘尚希,2010)。
地方政府债务是否存在风险及其风险到底有多大,国内学者在估算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等指标后,与国际上判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得出了结论。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数量和规模正在超常增长和急剧累积,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已严重影响了本级财政的运转,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最大的潜在风险因素之一(张成,2011)。
魏佳宁(2007)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正通过面向政府及相关机构和单位放贷的金融机构转化为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威胁到地方乃至全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各界对此应该高度重视。
这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地方债危机已经如剑悬空,如不加清理整顿和有效治理,则会引发严重的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债务风险并触发社会危机。
然而,很多学者则不这么认为,巴曙松(2011)对于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
他认为依照国际惯例,虽然个别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举债行为,但大体来看,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水平总体上处于可以承担的水平。
呼显岗(2004)认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开始在局部显现,未来潜在的风险不应当被忽视,应当注意防范和化解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
毋晓雷(2013)、封北麟(2013)也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对可控,我国地方政府通过法律合同或各种形式承诺而无条件兑现的债务义务(显性直接债务)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二)地方政府债务特点的研究
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由于与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财政政策等密切相关,因而呈现出一些自己独有的特点。
马海涛(2004)在其文章中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表现为四个特点:(1)区域性,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不同;(2)复杂性,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产生有多种错综复杂的原因,(3)层次性,这主要体现在省、地(市)、县、乡四级政府债务风险各不同,(4)传递性,我国地方政府的难以弥补的债务均构成中央政府的隐性债务。
依据现有的研究文献,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特点表现为:
(1)总量不清,但规模巨大。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还缺乏一个系统的调查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往往是通过融资平台暗中举借的债务,而且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机构分散,合法与不合法的债务并存,因此地方债数量难以衡量。
但是从某些地区的典型调查来看,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已较大,有的甚至已超过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马
海涛、吕强,2004,维佳宁、宁静、朱太辉,2012)
(2)或有债务占有相当比重,具有隐蔽性。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政府负有直接偿债责任、担保责任及兜底责任的债务分别占债务总额的64.5%,1.8%和23.7%。
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是政府的直接显性债务,担保责任和兜底责任的债务是政府的或有显性和隐性债务。
从数据看出,虽然由政府承担的直接显性债务仍占债务总额的大部分(周佳嵋,2011),但或有债务仍不可忽视,因为或有显性债务在借款人无法偿还的情况下,或有隐性债务在地方政府出于"道义"或公众压力承担还债责任的情况下,都会变成政府直接显性债务,增加了局部债务风险向全局性债务风险演变的几率(沈沛龙,2012)。
(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缺乏。
西方发达国家中央政府都制定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对地方政府可能出现的债务风险进行防范、控制和化解。
而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种类多,或有债务比重大,政府债务统计口径又不统一,中央政府难以全面掌握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规模,因而无法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何志浩,2009),这就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控,使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处于无政府状态,从而加大了地方债务风险。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的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既有市场经济的因素,也有我国经济发展自身的特点。
总体来讲,地方府债务风险成因突出表现在经济体制、财政体制和债务管理三个方面(马海涛、吕强,2004)。
(1)经济体制分析。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作为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的全权指挥者,地方政府只是被动地贯彻中央政府的行政指令而没有太大的自主权力。
随着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渐进式改革,地方政府逐渐成为拥有自我发展目标的行政和经济实体,一方面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并且这种利益与本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中央政府逐步下放的计划、财政、投资、金融、进出口等方面的权限,使地方政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区域经济和谋取地区利益的权利和能力(郭琳,2000)。
这种动机使得这一时期的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过宽,表现在财政上,就是不仅原有的财政支出负担无法减轻,而且又有了新的财政支出重点。
根源于这种财政支出的扩张压力,地方政府被迫通过各种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马海涛,2004)。
(2)财政体制分析。
我国1994年的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财权、财力进行了初步划分,建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本枢架。
但是这一体制改革并不彻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压力和动力(张成,2011,郭琳,2000)。
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使得地方政府管理的事务过多,一些本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支出职责被转嫁到了地方,造成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扩大,而有限的地方财力难以满足其需要,迫使地方政府通过各种隐性方式举债来解决财政困难(徐佳,2008),地方政府积累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与还本付息压力。
(3)债务管理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债务管理体制分散,难以进行有效的债务风险量化管理。
目前,地方政府大量的债务融资分散于众多的职能部门及其所属的企事业单位之中,这些债务长期游离于地方人大的监督管理之外,使得债务总量难以把握(陈春光,2000)。
2、债务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加大了债务风险的强度。
地方政府利用融资平台筹集政府资金的做法,有些项目并不产生效益,也没有可靠的还款来源,或完全以来于土地财政收入来偿还,当经济出现周期性变化、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土地财政"无法偿还债务时,地方政府只好借新债还旧债,形成了债务"滚雪球"效应(周佳嵋、宋云贺,2011)。
参考文献:
[1]周佳嵋、宋云贺、管辖,我国地方政府债括风险现状分析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1
年第10期
[2]马海涛、吕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2年第4期
[3]顾宁,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年第1期
[4]魏加宁,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危机[J],商务周刊,2004第5期
[5]沈沛龙、樊欢,基于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的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研究[J],经济研究,2012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