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1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4 签字曰期:>0。
年/月J曰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杈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1^1;入/|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査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d^^r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h yy^zy签字日期:jo/A年《月^日签字日期:p~年《月乂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摘要摘要债务融资是很多国家政府通行的做法,可以集约化使用资金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发挥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其本身并没有洪水猛兽般可怕。
但地方政府负债却成为我国目前主要的财政隐患,并且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对其原因考虑需要跳出财政学和经济学的界限,从多重视角来分析它产生的深刻背景。
对于地方债的研究一直很多,大部分观点都是认为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是地方负债产生的根源,规模庞大、绩效低是债务风险的主要来源。
本文是从两个疑问入手:如果财权与事权匹配,地方政府是否就不会举债;如果债务本身在来源上就是不合理的,仅仅从规模和效益上是否就能成为评判负债优劣的标准。
为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文章首先从财政分权的角度研究我国地方负债产生的时代背景,解释为什么在《预算法》严禁地方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和举债的规定之下却又无法回避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的现实;再此基础上解释为什么在现行分权财政管理体制环境中产生的地方政府负债会产生如此诸多问题。
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横向转移问题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825 F1.
文 献标 识 码 : A
资 料 来 源 :万 亿 债 务 成 为 经 济 ‘ 号 杀 手 ’ 国研 中 “ 头 一
一
、
问 题 的提 出
心 盘 点 地 方 政 府 发 债 难 题 ” ( 1世 纪 经 济 报 道 》2 0 - 。2 。0 4
国有企 业 亏损 或破 产 , 特 别 是 粮食 企 业 亏 损 挂 帐
我 国各 级 地 方 政 府 债 务 的 形 成原 因较 为 复 杂, 国内学 者从 各个 角度 对此 做 了大量 研究 分析 ,
但从财 政 运行 的角度 来 看 ,可 归结 为财政 能力 的 约束 和财 政支 出的 约束 。前 者 主要是 由于地方 政 府征税 能 力 的不足 而造 成政 府 的财 源不 够 ,后 者
0 — 6 1 ) 2 2 (9 。 表 2 省 市 县 乡政 府 债务 主 要 类 别 比较
地方 债务风 险 。指的是 地方 政府 债务 因其 不 确定性 或 自身 的缺 陷所产 生 的各种 负 面的财 政、 经济 、 政治及 社会效 应I 地 方债 务风 险的存 1 。
在 和显现是 以地 方政府 逐渐 膨胀 的债 务为 基础 的。 根据 国务院研 究 中心 2 0 o 3年对全 国各 级地
政 府 级 次
,
政 府 债 务 主要 类 别 外 债 、 债 转 贷 、 保 基 金 缺 口 、 下 级 政 府 国 社 对 债 务 的 担 保 等 用 于市 政 建 设 的 国 内金 融 机 构 借 款 、国债 转 贷 、 项借 款 、 债 、 保 基 金 缺 口 专 外 社 基础设施建设 贷款 、 欠工资 、 育负债 、 拖 教 粮 食企业亏损挂帐 、 向单 位 和 个 人 的借 款
研究论文: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地方财政运行的风险与对策

75672 财政研究论文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地方财政运行的风险与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逐渐开始利用国家金融政策,拓宽地方性融资渠道,为当地企业做融资担保,发展非政府资金建设基础项目设施,这就形成了良好的一种发展势头。
这不仅加快了城市化建设还缓解了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却形成了大规模的政府性债务,在加上过去危拖欠的工程款越来越多,债务危机逐渐加剧,导致地方政府出现了总量激增,结构失衡和管理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风险。
一、目前,地方性债务存在的现状(一)债务的总体规模地方性债务划分大为三类:政府用财政资金主动偿还债务;政府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其他相关债务。
其中政府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在贷款方无力偿还的情况下,政府对债务具有相关连带责任,其他相关债务中,政府既担保也不付无法律责任。
如果债务方没有能力还清债务时,政府则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
(二)债务结构特点据审计局相关数据统计,全国普遍存在较大的债务压力,并且各地区的债务承受能力受到地方经济的影响,也存在着不同,相比较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承受能力强。
经济不发达,财力基础薄弱地区,其财政承受能力较弱。
其中,市级债务力度比县级债务力度大,县乡基层地方政府因缺少财权保障引发的财务问题最为严重。
二、地方性债务规模对于地方财政运行影响分析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管理的漏洞和缺陷也逐渐明显,并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债务人在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他们大多采取死不认账的赖账行为,更有甚者,干脆把责任推向财政部门,将偿还压力转移给财政部门,从而导致偿还财政的进程变慢。
在处理和解决债务的过程中,部分与财政无关的债务也转移给财政,无形之中就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而迫于行政压力,一般上级政府会采取强制强制扣款的方法,这就造成了财政赤字的风险。
目前,县财政既要搞建设又要保持当地财政正常运转,这就使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压力巨大,“吃饭”和“建设”的矛盾则极为突出,财政收支不平衡,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则更为艰巨。
地方债务风险化解策略(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地方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地方债务风险不仅影响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研究并制定有效的地方债务风险化解策略,对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风险现状、成因及化解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地方债务风险现状1. 地方债务规模庞大。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0%。
2. 地方债务结构不合理。
地方政府债务中,隐性债务占比高,且主要集中在融资平台、地方政府融资券等领域。
3. 地方债务风险区域差异明显。
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及部分发达城市的地方债务风险较高。
4. 地方债务风险累积。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从显性债务向隐性债务、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
三、地方债务风险成因1.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刚性。
地方政府承担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财政支出刚性较大。
2. 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单一。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主要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政府债券等,融资渠道单一,容易引发债务风险。
3.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攀升。
4. 监管不到位。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债务风险累积。
四、地方债务风险化解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合理配置短期、中期、长期债务,降低债务期限错配风险。
(2)优化债务品种结构。
提高地方政府债券占比,降低融资平台等非标债务占比。
(3)降低融资成本。
通过市场化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降低融资成本。
2. 强化预算管理,控制债务规模(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
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严格审批程序。
(2)控制债务增量。
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新增规模,避免债务规模过度扩张。
(3)盘活存量债务。
通过债务置换、债务重组等方式,降低存量债务风险。
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及解决对策分析

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及解决对策分析地方政府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进行资金筹措。
然而,过度的债务融资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失控,从而带来诸多风险。
本文将就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一、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的存在1. 债务规模暴增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飞速增长。
2019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2437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了10.8%。
2019年还出现了大量地方政府举债发行的专项债券,规模高达3.75万亿元。
地方政府庞大的债务规模很容易引起国家财政稳定的担忧。
2. 债务结构单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单一,主要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同时,很多地方政府举债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未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
这导致了债务风险的进一步加剧。
3. 风险转移为了应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失控的风险,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及其他渠道来隐性融资的方式,进一步增加了债务风险。
此外,地方政府还通过PPP项目等形式转移债务风险,导致风险难以评估和控制。
1. 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当前,我国财政管理制度较为分散,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容易失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通过完善债券市场体系、制定财政包容性政策、强化应急预案等措施,确保政府融资行为合法化、合规化、合理化。
2. 加强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能够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政府可以建立PPP等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行业投资,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同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3. 提高地方政府财政保障水平政府可以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激发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和财力活力,增加地方财政自主权,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保障水平。
同时,政府应当根据地方政府财力情况,实施差别化政策,防范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失控的风险。
结语地方政府债务失控风险已经成为我国财政稳定的顶级风险之一。
为了遏制地方政府债务失控风险的进一步加剧,政府需要坚决出台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通过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社会资本参与、提高地方政府财政保障水平等手段,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稳定国家财政。
地方债务化解存在困难问题(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化解的背景、困难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方债务化解的背景1. 经济发展需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财政体制因素: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存在较大差距,为弥补财政缺口,地方政府通过举债融资。
3. 政策调整: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地方政府债务化解。
二、地方债务化解的困难问题1. 债务规模庞大:根据不同口径估计,我国地方债务规模在GDP的70%-90%之间,甚至达到110万亿。
如此庞大的债务规模,使得化解难度加大。
2. 债务结构复杂:地方政府债务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其中隐性债务占比较大。
隐性债务主要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这部分债务往往存在信息不透明、风险难以评估等问题。
3. 收入增长乏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乏力,难以满足债务偿还需求。
4. 投资回报率下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部分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回报率下降,导致债务风险加剧。
5. 部分地方政府偿债意愿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在化解债务过程中,存在推诿责任、拖延时间等问题,导致债务化解进度缓慢。
6. 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引发社会信用担忧,进一步加剧了债务化解的难度。
三、地方债务化解的对策1. 优化债务结构:加大隐性债务显性化力度,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债务透明度。
2. 提高财政收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提高非税收入比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3. 推进项目收益化:提高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回报率,确保项目投资效益,降低债务风险。
4. 加强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隐忧。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对地方政府财政稳定构成威胁,还可能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首先,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能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不稳定因素。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债务违约的风险也同时增加。
一旦大规模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发生,将导致金融市场信心受到打击,引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大规模地方政府债务违约还可能引发部分地方政府陷入财政危机,导致社会稳定的动摇。
这些不稳定因素将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明显影响,使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消费和投资意愿下降,造成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冲击。
其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能对宏观经济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不透明、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容易引发投资者恐慌情绪,影响市场信心和资金流动。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还债,可能采取削减支出、推迟支付供应商等方式,进一步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活力。
长期积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会削弱政府的财政手段和政策空间,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然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相对性。
在一定范围内,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产业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债务融资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资金,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就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
因此,在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债务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债务回报的可持续性。
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监管,完善债务发行和使用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其次,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担机制,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边界,保证风险的合理分担和政策的连续性。
此外,要加强财政收入结构调整,减轻地方政府举债压力,推动地方财政自给自足,降低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研究及应对策略推荐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研究及应对策略推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投资日益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债务的方式融资。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不仅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速增长,风险也不断增加。
如何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原因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增加,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 土地出让金下降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获得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
始于 2016 年8 月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房价的不断下跌已经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土地出让金的下降。
土地出让金的减少减少了地方政府获得收入的渠道,导致地方政府需要更多的资金去负担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投资,这也是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政策刺激过度为了落实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地方政府往往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刺激经济。
政策刺激虽然能够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但是也会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在过去的几年中,地方政府过度的推出各种刺激政策,导致谁地政府负担过重,而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并不显著,推动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大幅增长。
3. 债务融资透支能力作为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债务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财政收支压力。
但是如果债务融资超过了政府承受能力,会形成一定的债务危机。
近年来,地方政府未能对债务融资进行有效控制,导致了债务规模大幅增加,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
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影响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不仅对地方政府自身产生了极大的风险,也会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
具体表现如下:1. 影响国家的信用等级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加,特别是部分地方政府的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国家的信用等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投资者由于担心国家不偿还债务,减少了对国内市场的投资,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2. 增加普通民众负担地方政府债务的危机不仅会影响国家的信用等级,也会直接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态。
增加的债务数额会转嫁到普通民众身上,导致民众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2013年4月,惠誉(Fitch)和穆迪(Moody’s)认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
模过大下调了我国的信用等级,引起了人们对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广泛探讨。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地方财政收入
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地方政府却承担了大部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责任,从
而导致地方建设资金出现缺口。尤其是近几年来的税收减免和增值税改革,进一
步加剧了地方资金短缺。
在某种程度上讲,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对称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出现的根本原因。为了缓解地方建设资金问题,中央2009年允许地方政府组建融
资平台公司以筹集资金,地方融资平台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地方融资平台的规模
快速扩张,却缺乏系统的财政监督与制约,债务风险日益凸显。地方融资平台的债
务风险涉及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银行和及债券投资者等多方利益,稍有不慎可
能会破坏我国经济当前的良好发展势头。
故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督与防范是个紧迫而现实
问题。本文主要从融资平台公司层面、银行层面及地方政府三个层面研究地方债
务违约风险,及其衍生的相关金融体系风险与财政风险等。本文对我国融资平台
公司的财务特征和主营业务、地方政府的财政机制和运行机制、平台贷款银行以
及融资平台公司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全面科学的探讨,从三个层面提出
了防范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直接关系
到我国银行体系稳定、地方政府财政安全,而地方财政、金融的安全稳定又关系
到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乃至国计民生问题。
因此,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我国金融体系安全和财政安全都具有十
分重大的作用。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各地方政府纷纷通过加强政府投资来缓
解危机,使各地方政府陷入资金饥渴状态,平台贷款和城投债成了地方政府执行
中央扩张性经济政策的货币来源。相关融资平台筹资能力的可持续性关系到地方
政府投资项目进展,对我国地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只有
在安全的金融环境下,国家经济才可能实现稳步增长。本文首先在对政府债务风
险理论与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资规模、现状、特征及传导机制;
其次通过实证研究说明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债务风险管控的基
本思路,包括体制机制创新、风险控制方法创新、相关具体的对策及建议等。
本文结构如下:第一章,引言。该章对本论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
法以及行文结构等进行总体的介绍。第二章,文献综述。该章系统性梳理了国内
外关于政府债务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理论基础。该章介绍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形成机理方面的理论依
据,深入挖掘平台债务风险产生的根源和形成机制,为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平台债
务风险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第四章,地方债务的风险分析。该章从三个
层次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及利润结构特点;并深入
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导机制。
第五章,实证研究。该章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回
归分析证实了适度的地方政府债务对地方经济和就业有拉动作用,即地方政府债
务存在的合理性。第六章,结论及政策建议。本章综述了前文主要结论,并从政府、
银行及融资平台公司三个层面对何如防范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提出了相关政策建
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