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

“当我还是个孩子就明白一件事,别人家的孩子还不识字,就比我更懂事……但我还记得督促我长大,有个孩子来自别人家。”这是网络歌手吴佳玲的歌曲《别人家的孩子》,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他们有时是具体的一个人,有时是家长虚构出来的。
“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是我生活中的“夙敌”。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父母对我有什么新的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在家长的心中,这是一种“激励”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的斗志。可是爸爸妈妈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期中考试过后,我在家里想要休息一下,放松放松心情。我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自己最喜欢的零食,看着电视节目,边看边吃。妈妈拿起遥控器,将电视关上。板着脸,厉声地说:“作业写完了吗?你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玩,不是我玩电脑,就是看电视,一点都不知道学习……”“别人家的孩子”他又要出现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人家一心想着学习,人家闲的时候都帮父母做家务,你就知道玩,尽给我制造垃圾……”我感到有些委屈,妈妈,为什么他总是比我好?我到底哪里差,也许在别的家长心中,我也是优秀的孩子。妈妈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我站起来不满地说:“为什么你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好?那你找别人家的孩子做你的孩子好了。”
有时这种所谓的“激励教育方式”,不仅会使孩子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如人,觉得自己一点优点也没有,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没有自信。还会破坏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使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
父母应该将自己的孩子当作“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给予孩子适宜的表扬和肯定,父母也需要尊重自己的孩子。有的时候,父母不一定要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父母可以让孩子和孩子的过去相比,这样既不会打的孩子,又可以鼓舞孩子不断进步。
别人家的孩子的出现,不仅是因为父母,也是因为我还不够优秀。我要努力做到最棒,追上别人家的孩子,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