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案分析 (2)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病案一:头痛主诉:患者,男性,30岁,头痛已有一周,疼痛部位集中在双侧太阳穴附近,呈搏动性,伴有恶心、呕吐,并且光线过敏。
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病史:此前无头痛疾病史,健康良好。
最近工作压力较大,日常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差。
家族中无头痛病史。
舌诊:舌体稍红,苔黄腻。
脉诊:脉浮数。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上述症状和舌脉状况,可以初步判断此病为痰火上扰。
痰火上扰是指由于体内湿热郁于脾胃,脾胃不健,痰浊内生,或由于外邪侵袭,郁结气滞,引发头痛等症状。
此病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多为双侧太阳穴附近,呈搏动性,伴有恶心、呕吐,并且光线过敏。
舌体稍红,苔黄腻,脉浮数。
中医治疗方案:针对病案一的症状和辨证,可以采用以下中医治疗方案:1. 清热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组成:天麻、赤芍、川芎、羌活、佛手、黄芪、薄荷等。
2. 调理脾胃,健脾化痰。
方药组成:白术、茯苓、半夏、山药、陈皮等。
3. 调理作息,改善生活习惯。
针对患者的工作压力和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建议患者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并适当调整工作压力。
预后评估: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中医治疗方案,通常可以在2-4周内缓解头痛症状,并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病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因此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仍需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调理。
结论: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根据病案分析,确定痰火上扰为头痛的主要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医药对于头痛等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疗效,并且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身体,减少复发风险。
但是需要患者自身的配合和长期的调理,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例1:患者XXX,女性,30岁,已婚。
主诉为带下量多达半年之久。
因工作繁忙,近半年来出现白带绵绵不断,曾服用清热除湿方药十余剂,但未见效。
现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劳累过度,耗伤脾气而致脾气虚。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
水湿不运,故见腹胀纳少;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流注肠中,则便溏。
水湿下渗,常脉失约,则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肌体失养,面都失荣,故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
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气虚弱之征。
中医诊断:脾气虚证。
方药:四君子汤,包括人参18g、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6g。
例2:患者任XXX,女性,60岁,工人。
年轻时产多乳众,工作及家务较劳累。
八年来主诉常感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未经系统治疗,病情时好时犯。
半个月前又因劳累而诱发,现自觉阴户中有物突出,并有下坠感,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纳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孕产过多,失于调护而导致脾虚气陷所致。
脾气虚弱,升举无力,中气下陷,故见子宫下垂。
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机能活动衰退,故气短乏力,面白无华。
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中医诊断:中气下陷证。
方药:补中益气汤,包括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升麻10g、柴胡12g、当归12g、陈皮6g、肉桂6g、泽泻8g、甘草6g。
例3:患者XXX,男性,47岁,农民。
主诉为腹痛五年,加重一周。
自述五年前因过食生冷而腹痛,温熨热敷可自行缓解,病情时重时轻,未系统治疗。
一周前不慎着凉,腹痛加重而来就诊。
现腹痛喜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四肢不温,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中医诊断:脾虚寒证。
方药:参苓白术散,包括党参18g、白术15g、茯苓12g、山药15g、扁豆12g、陈皮6g、砂仁6g、薏苡仁15g、鸡内金10g、黄芪15g、10g、炙甘草6g。
中医病案分析1-40题

中医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剂:桑菊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桑叶15g,菊花10g,薄荷6g(后下),连翘10g,牛蒡子10g,杏仁10g(后下),桔梗6g,大贝母10g,甘草10g,芦根15g。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时行感冒鉴别。
解析 收藏 错题反馈 笔记
中医疾病诊断:感冒;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因气候变凉诱发,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痛,中医辨病为感冒。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痰吐稀薄色白,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为风寒束表证。
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郁化火,上逆侮肺。病位在肝、肺,病性属里属实。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喘证鉴别。
咳嗽与喘证均为肺气上逆之病证。临床上也常见咳、喘并见,但咳嗽以气逆有声,咯吐痰液为主;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不能平卧为临床特点。
中医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方剂: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1【简单题】
【病案(例)摘要】
张某,男,46岁,农民。2016年1月7日就诊。
患者于3天前因天气变化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咽痛,咳嗽,痰吐稀薄色白,渴喜热饮。遂来就诊。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中医案例分析

中医案例分析XXX,男性,27岁,于1953年1月2日因发病10余日就诊。
主症为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全身骨节疼痛、腰腿痛、咳嗽、鼻塞。
脉象滑数。
治疗方案:该病属于风寒表邪未解,治宜辛温散寒、宣通鼻窍,方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加减调理后服用。
二诊:服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有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脉象仍滑数。
根据病情调整方剂,去芍药,加防风、羌活等药物,继续服用。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消失,脉象正常。
继续调理身体,巩固疗效。
经过辨证施治,该病属于风寒表证,治疗方案以辛温散寒为主,加减调理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医者应根据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方可达到最佳疗效。
文章格式错误已被剔除,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华廷芳医案选》中记录了一位患有外感风寒的病人。
处方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陈皮、半夏、云苓、双叶、杷叶、菊花、生地、生姜和大枣,水煎后服用。
服药后,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不再发热恶寒,身体和骨节疼痛、咳嗽和鼻塞等症状也完全消失了。
但是,患者仍然感到头痛和眩晕,并且腰脊疼痛,小便红。
医生根据症状分析,认为病情已经影响到了肾脏,进入了太阳之里。
因此,医生开了杞菊地黄汤加赭石来镇定病情,同时使用元参、天冬来滋阴补肾,葛根和竹叶用于治疗项强,乳香和没药活血止痛。
最终,患者完全康复。
根据病人的症状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外感风寒的病情,风邪袭表,导致肺卫不宣,热不得越,寒邪外袭于肤表,遏制卫阳,因此出现了发热恶寒无汗的症状。
同时,寒凝经络,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头眩痛,身骨节痛,腰腿痛。
XXX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导致咳嗽鼻塞等症状。
综合来看,这是一种风寒犯肺的证候。
治疗风寒病情时,应该慎用石膏,因为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病情。
治疗伤寒时,使用石膏的效果非常好,但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合理的加减。
如果加减合适,治疗效果会非常好。
中医学基础-实验三-病案分析-带详细步骤

①分析病案,采集病史、症状和体征,写出主诉。 ②对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综合,辨别病性,判定病位, 分析病因病机,得出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结果。
(3)李某,男,32岁,工人。2007年6月5日初诊。诉有慢性 乙型肝炎病史5年,肝功能基本正常。近因工厂加班频繁,1 周来食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纳食减少,脘腹胀满,食后 尤甚,倦怠乏力,神疲嗜睡,少气懒言,大便稀溏,小便尚 可。经西药:“护肝”治疗无效后,遂来诊治。现症见: T36.5℃,P:68次/分,BP:120/75mmHg,精神欠佳,形体 消廋,面色萎黄无华,摄制淡嫩个,舌苔薄白有齿痕,脉缓 无力。 ①分析病案,采集病史、症状和体征,写出主诉。 ②对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综合,辨别病性,判定病位, 分析病因病机,得出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结果。
①分析病案,采集病史、症状和体征,写出主诉。 ②对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综合,辨别病性,判定病位, 分析病因病机,得出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结果。
实验三 中医病案分析 (综合性实验 2学时)
一、实验目的 熟悉:五脏证候特点,常见脏腑证名;五脏辨证的基 本方法。 掌握:五脏辨证的基本证候和处方用药。 二、实验原理 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是中医 诊断、治疗和康复保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医技能的 基本要求。通过病案,对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 对疾病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进行综合判断, 得出疾病诊断,为疾病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6)张某,男,64岁。患者1年来身体反复轻度浮 肿,虽经治疗,但始终未能痊愈。近1个月来,病 情加重,就诊时面部轻度浮肿,面色淡白少华,臀 部、阴囊及两下肢水肿明显,小腿皮肤光亮,按之 凹陷,小便短少,虽时值初夏,而仍身穿毛衣裤, 手脚不温,腰膝酸软,久立久坐均感腰酸不支,精 神疲惫,饮食量少,大便不成形,两日1次,舌质 淡白而胖,苔白滑,脉象沉细,迟而无力。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病案一:慢性胃炎主诉患者李某,女性,45岁,主诉脘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三年。
现病史患者三年前开始出现脘腹不适感,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经常感觉胀气不顺,影响生活质量。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脾虚湿困型。
治疗方案1.调整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2.中药调理:益气健脾、祛湿化痰。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脘腹不适明显减轻,食欲有所增加,嗳气减少,大便规律。
病案二:失眠症主诉患者王某,男性,38岁,主诉失眠近半年,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白天疲倦。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每晚入睡困难,常多梦、早醒,导致白天疲倦无力,工作效率下降。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心火亢盛型。
1.调整作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2.中药调理:清热安神、养心安神。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入睡时间缩短,多梦减少,早醒明显改善,白天疲倦感明显减轻。
病案三:痛经主诉患者张某,女性,22岁,主诉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持续三年。
现病史患者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三年,每次月经来潮前后1-2天出现上述症状。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气血虚弱型。
治疗方案1.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中药调理:补气养血、理气止痛。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经期腹痛明显减轻,腰腿酸痛症状改善,情绪波动减轻。
病案四:慢性咳嗽主诉患者刘某,女性,60岁,主诉反复慢性咳嗽伴痰,咳嗽持续两年。
现病史患者两年前开始出现咳嗽伴有痰,经常感觉喉部有异物阻塞,痰液为白色粘稠。
中医辨证:肺热痰壅型。
治疗方案1.忌烟酒刺激:避免吸烟、饮酒等刺激性食物。
2.中药调理: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咳嗽明显减轻,痰液变少,喉部异物感减轻。
病案五:一侧头痛主诉患者陈某,男性,50岁,主诉右侧头痛伴眩晕,持续三个月。
现病史患者三个月前开始出现右侧头痛,头痛部位固定在右侧头部,伴有眩晕、恶心。
中医诊断学病案病机分析

患者恶风寒,无汗身痛,发热,痰清稀,是表寒症的表现,风热犯肺。但后来高热,咳喘,胸闷,痰多色黄而粘,口渴思饮,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是热症的表现。寒极生热,转为里实热证。
病案6:
患者恶寒发热二天,咳嗽,痰稀白,周身酸痛,头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为风寒犯肺证。鼻为肺窍,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涕。
(1)患者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近赤月经闭止,伴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是明显的气滞血瘀症状。气能行血,气郁则血瘀。
(2)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患者急躁易怒,正是肝火上炎的症状。
病案3:
(1)患者面色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手足发麻,月经量少、色淡,可见其肝血亏虚。
病案7:
腰膝酸软疼痛,耳鸣,健忘,失眠,月经量逐渐减少,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为肾阴虚证。阴不制阳导致五心烦热。肾阴不足导致口燥咽干。
病机分析
病案1:
(1)患者入寐困难、时寐时醒、眠、头昏、健忘、面色少华、舌淡苔白,可见其心血亏虚。
(2)患者气短神疲乏力,纳食呆滞、肢体困重、大便溏烂,可见其脾气虚。脾虚生湿,故肢体困重、舌胖。脾气虚,不能升散水谷精微,上不得精气滋养,则头昏、神疲乏力、面色少华;精微不升反而下流,则见便溏。
病案2:
(2)心血与肝血在运行方面密切相关,有见患者头晕眼花,心悸多梦,可知其心血亏虚。总的来说,患者是“心肝血虚”。
病案4:
(1)患者畏寒肢冷,腰酸乏力,大便溏,小便清冷,可见其脾肾阳虚。
(2)患者痛经,经量少,色黑多血块,面色乌暗,眼周及环唇色黑,舌边布满瘀斑,脉沉紧,是血瘀所致,又“伴冷汗淋漓,肢冷如冰”,可知其属寒。阳气亏虚,虚寒内生,是寒凝血及气虚所致的血瘀。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通过对中医病案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法以及疗效评估,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
在众多的中医病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患者王某,女,45 岁,因反复胃脘疼痛 2 年余前来就诊。
患者自述胃脘部疼痛,以胀痛为主,伴有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
疼痛多在进食后加重,情绪波动时也容易发作。
曾多次服用西药治疗,但症状时好时坏,未能根治。
中医诊断时,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
望诊可见患者面色萎黄,神情焦虑;闻诊未闻及特殊气味;问诊中详细了解了患者的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切诊时,脉象弦细。
综合四诊信息,中医认为患者的胃脘疼痛属于肝郁气滞、脾胃虚弱之证。
肝郁气滞是导致患者胃脘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患者平素情绪容易波动,肝气不舒,气机郁滞,横逆犯胃,导致胃脘胀痛。
脾胃虚弱则是发病的内在基础。
长期的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损伤了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症状。
在治疗上,中医遵循“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原则。
方剂选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柴胡、枳壳、香附等药物疏肝理气,以解肝气之郁滞;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如反酸明显者加海螵蛸、瓦楞子以制酸;胃脘胀满甚者加厚朴、陈皮以行气消胀。
患者服用中药 7 剂后,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嗳气、反酸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继续服用 14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恢复正常。
为巩固疗效,嘱患者再服用 7 剂,并注意调畅情志,合理饮食。
这个病案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胃脘疼痛不仅仅是胃本身的问题,还与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在治疗时,不是单纯地针对胃脘疼痛这一症状进行治疗,而是从整体出发,调理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案分析-01
❖ 叶×× 男 32岁,干部,2012年9月10日就诊,患者平素 体健,于1小时前行痔疮手术,手术顺利,现感心悸不宁, 观病人烦燥不安,汗出较多,如珠如油,舌质偏红,脉微细 绝,查体,心率120次/分,BP80/50mmHg,考虑为手术麻 醉药普鲁卡因过敏所致的过敏性休克。
❖ 辩证:津气欲脱的亡阴证
法半夏、肉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五味子 ❖ (五人二仁二伏骑龟穿半肉,踏远草) ❖ 柴胡、灸甘草、枳实、白芍
病案分析-07
❖ 叶×× ,女, 50岁, 咳血咯血,经检查无 肺结核病,常因感冒诱发,时发时止,反复5 年,近因感冒又咳血咯血,面部浮肿,午后 低热,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烦盗汗,咽 喉干燥,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红少苔, 脉细而数。
❖ 药物:麻黄、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杏仁、甘草
病案分析-03
❖ 王× 女 18岁,未婚,工人,2012年8月18 日就诊,发热2日,体温38.5℃,头痛,全身 酸痛,咳嗽,胸闷,咽红涩痛,苔薄黄,舌 尖红,脉浮数。
病案分析-03
❖ 王× 女 18岁,未婚,工人,2012年8月18 日就诊,发热2日,体温38.5℃,头痛,全身 酸痛,咳嗽,胸闷,咽红涩痛,苔黄,舌尖 红,脉浮数。
❖ 辩证:心阳不足 ❖ 治则: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 方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药物:桂枝、灸甘草、龙骨、牡蛎
病案分析-06
❖ 孔某 ,男, 30岁,职员,2012年2月6日初 诊,二年来心悸时作时休,胸闷善太息,气 短,大便干结,舌淡,苔薄,脉细弦结代, 心电图示频发早博。
病案分析-06
病案分析
中医科
病案分析-01
❖ 叶×× 男 32岁,干部,2012年9月10日就 诊,患者平素体健,于1小时前行痔疮手术, 手术顺利,现感心悸不宁,观病人烦燥不安 ,汗出较多,如珠如油,舌质偏红,脉微细 绝,查体,心率120次/分,BP80/50mmHg, 考虑为手术麻醉药普鲁卡因过敏所致的过敏 性休克。
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12味)
病案分析-05
❖ 患者,李×× ,50岁,男性,20年曾因风心 动过手术,久病素体虚弱,经常感心中空虚 ,惕惕而动,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形寒肢 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
病案分析-05
❖ 患者,李×× ,50岁,男性,20年曾因风心 动过手术,久病素体虚弱,经常感心中空虚 ,惕惕而动,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形寒肢 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
病案分析-04
❖ 患者张某某,经常感心悸、头昏,头晕10余年,近 几天因家事繁忙劳累,心悸,头昏,头晕加重,伴 面色不华,倦怠无力,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脉细 弱。
❖ 辩证:心血不足
❖ 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 方剂:四物汤或归脾汤
❖ 药物:
❖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 白术、党参、黄芪、当归、甘草、茯神、远志、酸
病案分析-07
❖ 叶×× ,女, 50岁, 咳血咯血,经检查无肺结核 病,常因感冒诱发,时发时止,反复5年,近因感 冒又咳血咯血,面部浮肿,午后低热,头晕目眩, 胸闷气短,心烦盗汗,咽喉干燥,大便干结,小便 黄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 辩证:肺阴虚
❖ 治则:养阴润肺
❖ 方剂:百合固金汤
❖ 药物:百合、生地、熟地、玄参、贝母、桔梗、甘 草、麦冬、白芍、当归
病案分析-02
❖ 江××,男,53岁,患者咳嗽3天,伴有恶寒 ,无汗,3天前自觉咽痒,微恶风寒,夜间少 许咳嗽,无汗,继则咳嗽加剧,全身酸痛, 微有发热,在私人诊所服中药1剂,当晚咳嗽 更加历害,而上述症状加重前来就诊,诊见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 辩证:风寒束肺
❖ 治则:散寒解表,止咳。
❖ 方剂:麻黄汤
❖ 孔某 ,男, 30岁,职员,初诊,2012年2月6日初 诊,二年来心悸时作时休,胸闷善太息,气短,大 便干结,舌淡,苔薄,脉细弦结代,心电图示频发 早博。
❖ 辩证:心气虚兼肝郁 ❖ 治则:补益心气,疏肝理气。 ❖ 方剂:养心汤合四逆散 ❖ 药物: ❖ 人参、茯苓、茯神、灸甘草、当归、川芎、黄芪、
❖ 辩证:风热犯表
❖ 治则:疏风清热解表。
❖ 方剂:银翘散
❖ 药物: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 薄荷、淡豆豉、甘草、 桔梗、 芦根。 (10味)
病案分析-04
❖ 患者张某某,经常感心悸、头昏,头晕10余 年,近几天因家事繁忙劳累,心悸,头昏, 头晕加重,伴面色不华,倦怠无力,失眠多 梦,舌质淡红,脉细弱。
病案分析-09
❖ 患者,周某某 ,男, 56岁,近三天反复出现 腹痛,以脐周为主,午后低热,渐出现腹痛 拒按,甚可扪及包块,矢气频频,大便未解 ,至医院摄腹平片,除外肠梗阻,转至中医 科就诊,观其舌质稍红,苔黄而干起刺,脉 沉实有力。
❖ 治则:益气生津,敛汗止脱。
❖ 方剂:生脉饮
❖ 药物:人参,麦冬,五味子
❖ 当即給予:液体输入,生脉饮20ml,静脉点滴,2小时后,Hp 恢复110/70mmHg,诸症消失。
病案分析-02
❖ 江××,男,53岁,患者咳嗽3天,伴有恶寒 ,无汗,3天前自觉咽痒,微恶风寒,夜间少 许咳嗽,无汗,继则咳嗽加剧,全身酸痛, 微有发热,在私人诊所服中药1剂,当晚咳嗽 更加历害,而上述症状加重前来就诊,诊见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 辩证:痰湿阻肺
❖ 治则:燥温化痰止咳
❖ 方剂:二陈汤
❖ 药物:半夏、陈皮、云苓、甘草
病案分析-09
❖ 患者,周某某 ,男, 56岁,近三天反复出现 腹痛,以脐周为主,午后低热,渐出现腹痛 拒按,甚可扪及包块,矢气频频,大便未解 ,至医院摄腹平片,除外肠梗阻,转至中医 科就诊,观其舌质稍红,苔黄而干起刺,脉 沉实有力。
病案分析-08
❖ 王某某 男 68岁,工人,近十年反复咳嗽咳 痰,平素易感冒,半个月前受凉后又出现咳 嗽咳痰,色白易咳出,甚胸膈胀满,进食后 时有恶心,就诊时观舌苔白腻,脉滑。(西 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
病案分析-08
❖ 王某某 男 68岁,工人,近十年反复咳嗽咳 痰,平素易感冒,半个月前受凉后又出现咳 嗽咳痰,色白易咳出,甚胸膈胀满,进食后 时有恶心,就诊时观舌苔白腻,脉滑。(西 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