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要求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减少,现代农业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经常会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
农药广泛应用于田间作物,因此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成为评价农药性能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探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准则,以及其在推广与应用中的意义和挑战。
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目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旨在评估农药在实际农田环境中的防控效果,为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而言,试验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评估农药防控效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了解不同农药对不同作物的适应性和效果,评估使用不同农药的配合效果等。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农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
二、田间药效试验的主要内容田间药效试验的主要内容包括试验设计、试验装置和观测指标等。
在试验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到作物类型、病虫害类型、试验地区的气候条件等因素。
试验装置方面,通常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观测指标主要包括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病虫害的严重程度、防治效果等。
通过这些观测指标,可以对农药的防控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三、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的意义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的制定对于科学评估农药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准则的制定可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减少因试验方法和观测指标的差异而引起的误差。
其次,准则可以规范农药试验的操作流程,提高试验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此外,准则还能够帮助农民了解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或滥用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四、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的挑战制定和实施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地区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差异会使得试验结果的可比性受到一定影响。
其次,试验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如天气变化、病虫害的自然播散等,也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田间药效试验的结果往往与农民的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确保试验结果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综上所述,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的制定和遵循对于合理使用农药、提高农田生产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农药药效试验实施方案

农药药效试验实施方案一、试验目的。
农药药效试验是为了评价农药在农田作物上的杀虫、杀菌、杀草等作用效果,为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试验旨在确定农药在一定条件下对目标害虫的杀灭效果,为农田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二、试验对象。
本试验对象为农田中的目标害虫,包括但不限于蚜虫、螨虫、甲虫等农作物常见害虫。
三、试验条件。
1. 试验地点,选择农田作物种植密集、害虫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试验。
2. 试验时间,根据目标害虫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选择适宜的试验时间进行试验。
3. 试验设备,包括喷雾器、测量工具、标本收集容器等试验所需设备。
4. 试验人员,由专业人员进行试验操作,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试验步骤。
1. 试验前准备,对试验地点进行勘察,了解目标害虫种类和数量,选择适宜的试验时间。
准备试验设备和试验所需农药。
2. 试验设计,根据试验需求确定试验方案,包括农药种类、浓度、施药方式等,并设置对照组进行比较。
3. 试验操作,按照试验设计要求进行试验操作,包括农药溶液的配制、喷雾作业、试验记录等。
4. 试验观测,在农药施用后,对目标害虫的死亡情况进行观测和记录,包括死亡数量、死亡时间等。
5. 数据处理,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农药的杀灭效果和药效指数等参数。
6. 结果评价,根据试验结果对农药的杀灭效果进行评价,为农田农药的选择和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五、试验注意事项。
1. 安全第一,在试验操作中,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规范,做好个人防护,确保试验人员的安全。
2. 精确操作,试验操作要准确无误,避免操作失误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
3. 数据可靠,对试验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和统计分析,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4. 结果真实,对试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不做虚假宣传和夸大其词。
5. 环保节约,在试验中注意农药的使用量和施用方式,做到节约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六、试验总结。
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试验的效果和可行性,提出对农田农药使用的建议和改进建议。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要求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要求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至关重要。
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是评价农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选择试验地点1. 试验地点应代表当地主要农作物种植区的典型田地,并且土壤环境相对稳定。
2. 试验地点应避免有农药残留或连续使用农药的问题,并且具备合适的田间管理措施,如排水设备和病虫害监测机制。
二、试验设计1. 确定试验方案,包括对照组和不同处理组。
2. 随机布置试验区,确保不同处理的分布均匀,避免产生偏差。
3. 按照标准的农药使用剂量进行农药处理,保证试验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三、药效的评价1. 正确选择评价指标,包括作物的生长情况、产量、病虫害发生率等。
2. 观察期限应充分考虑作物生长周期,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
3. 进行科学准确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确保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四、试验记录和报告1. 对试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试验日期、天气状况、农药使用信息等。
2. 试验报告应准确反映试验情况,包括试验目的、方法、结果和分析等。
五、安全和环保要求1. 使用农药时,应严格遵守相关国家和地方的安全使用规定,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2. 农药残留处理应遵守环保要求,防止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六、试验质量控制1. 固定试验人员进行试验操作,确保试验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 试验中应进行适当的对照处理,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3.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尽量减少可能导致误差的因素。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是衡量农药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严格遵守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可以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掌握准确的试验数据和结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指导农药的使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药药效试验实施方案

农药药效试验实施方案一、试验目的。
农药药效试验是为了评价农药对目标害虫或病害的控制效果,为科学合理地选择农药提供依据。
本次试验旨在确定农药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药效,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对象。
本次试验对象为目标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的主要害虫或病害,例如稻飞虱、纹枯病等。
三、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选择在实际生产田间,以真实环境为基础,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试验方案。
1. 试验设计。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或区组设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处理的重复次数和试验区域。
2. 农药处理。
根据农药的不同特性和使用要求,确定适宜的剂量和施用方式,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试验方法。
(1)试验前,对试验地进行充分调查,了解目标害虫或病害的发生情况和分布规律。
(2)按照试验设计要求,按时、按量进行农药的施用。
(3)在施药后,定期观察并记录害虫或病害的发生情况,及时进行调查和评估。
4. 数据处理。
(1)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方差等指标的计算。
(2)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不同处理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农药的药效。
五、试验结果分析。
根据试验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评价农药的控制效果,包括杀灭率、防效率等指标,为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六、试验结论。
根据试验结果,对不同农药的药效进行评价和比较,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七、试验总结。
总结本次试验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试验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八、试验安全。
在试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的安全规定,做好个人防护,确保试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九、试验资料。
对试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保存完整的试验记录和样品。
十、试验报告。
根据试验结果,撰写完整的试验报告,包括试验目的、对象、地点、方案、结果分析、结论、总结等内容,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一、试验责任。
试验过程中,要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做好沟通和协调,确保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三)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三)一、试验目的本准则旨在规范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流程和方法,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农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设计1.试验地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地,确保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病虫害情况等与实际农业生产环境相似。
2.试验作物:选择目标作物的代表性品种,并按照当地农业生产习惯进行种植。
3.试验药剂:选择目标农药产品,并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使用。
4.试验处理:根据试验目的,设计不同的处理组,包括药剂处理组、对照处理组等。
5.重复次数:根据试验目的和实际情况,确定试验重复次数,确保试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试验环境1.土壤条件:确保试验地土壤类型、肥力、pH值等符合当地农业生产要求。
2.气候条件:记录试验期间的气候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等,以分析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病虫害情况:记录试验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四、试验材料1.供试作物:选择健康、长势一致的供试作物进行试验。
2.供试药剂:按照产品说明书配置和使用供试药剂。
3.工具和设备:准备必要的工具和设备,如喷雾器、测量工具等。
五、试验操作1.施药方法: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施药方法和剂量进行施药。
2.施药时间:根据当地农作物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
3.施药次数:根据产品说明和试验目的,确定施药次数和间隔时间。
4.数据记录:详细记录每次施药的时间、药剂种类和剂量、施药方式等数据。
六、数据分析1.数据整理: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包括供试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药剂使用情况等。
2.数据分析: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农药田间药效的评估结果。
3.结果解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农药田间药效进行解释和评价,为农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七、试验报告1.报告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试验设计、试验环境、试验材料、试验操作、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4.4 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技术

第四节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技术
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设计原则
(一)采用随机排列的小区设计
※用随机排列是最合理的,它能确切反映客观实际,而比顺序排列精确度高。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对比排列设计、随机排列设计、拉丁方设计、裂区设计等。
(二)运用局部控制
试验运用局部控制主要是为了克服重复之间的差异。
(三)必须多设重复
※小区愈小,愈容易产生误差;而重复次数愈多 ,试验结果越可靠。
※重复是减少试验误差的重要措施之一。
※多设重复可以提高准确性及代表性。
(四)必须设立对照区及保护行
对照区有两种:一是以不施药的空白作对照区;二是以标准药剂(即防治某种病虫草害有效的药剂)作对照区。
二、农药田间药效表示计算方法
1.杀虫剂:通常用害虫死亡率、虫口减退率、植株(或果实、蕾、铃等)被害率、保苗(穗)率等表示药效。
2.杀菌剂:通常用发病率(或称普遍率)、病情指数、产量增产率等表示药效。
3.除草剂:通常用防除效果、产量增产率等表示药效。
三、农药质量的简易鉴别
(一)粉剂、可湿性粉剂细度的简易测定
(二)可湿性粉剂悬浮性比较
(三)乳油分散性的观察比较
(四)乳油稳定性的观察比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田间药效试验是登记管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农药产品标签的重要依据,而标签是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唯一指南;为了规范农药田间试验方法和内容,使试验更趋科学与统一,并与国际准则接轨,使我国的药效试验报告具有国际认同性,特制定我国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国家标准;该系列标准参考了;EPPO欧洲及地中海保护组织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及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类似的准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经过大量田间药效试验验证而制定的;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组织起草并负责解释;杀菌剂防治炭疽病Fungicides辣椒炭疽病是危害我国辣椒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经常需用杀菌剂进行防治;为了确定防治辣椒炭疽病药剂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为杀菌剂登记的药效评价和安全、合理使用技术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新平、顾宝根、刘乃炽、朱庆华;本标准规定了杀菌剂防治辣椒包括甜椒炭疽病 Collectrichum capsici田间药效小区试验的方法和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杀菌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登记用田间药效小区试验及药效评价,其它田间药效试验参照本标准执行;试验条件试验对象、作物和的选择试验对象为炭疽病;试验作物为辣椒包括甜椒;选用敏感品种,记录品种名称;环境条件田间试验须安排在历年发病地区,所有试验小区的条件―±℃―8%;5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9%―15%; 7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16%――∑〔各级病果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果数×9 ×100病情指数增长率%=Pt1病指数- Pt0病指数/ Pt0病指数×100防治效果%=〔1-CK0病指数×Pt1病指数/ CK1病指数×Pt0病指数〕×。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要求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要求1.试验设计合理。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试验设计应该能够真实地反映实际农田环境中发生的情况,并且能够提供有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试验设计应该科学、可重复,并且包括适当的对照组和农药处理组。
2.次生效应控制。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中的次生效应包括土壤因子、天气因素、害虫生态因素等。
在试验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来尽量减少这些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农药使用规范。
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中,应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规范进行操作。
农药的浓度和使用量应符合标准,保证药剂达到预定的效果。
同时,还应注意农药的合理使用方法,以减少环境风险和不必要的农药残留。
4.适时的施药时机。
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中,施药的时机对农药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在病虫害发生的适当时机进行施药,以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
5.观察记录完整。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过程中,需要对试验区域进行定期观察和记录。
观察内容包括害虫或病原体的发生情况、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试验区域的气象因素等。
这些观察记录将有助于分析农药的防治效果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变化。
6.数据分析科学。
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完成后,需要对试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对农药的防治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7.安全注意事项。
在进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时,应注重安全。
工作人员应该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接触农药。
同时,要确保试验区域周围的环境不受污染,避免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
以上是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一些基本要求。
通过合理设计、准确操作、科学分析,在农药的研究和使用中,可以更加科学和有效地评估农药的防治效果,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登记药效资料要求(室内生物活性及田间药效的试验要求)农药是植物保护的重要手段,从整个农业病、虫、草、鼠害等的防治来说,应当发挥各种防治方法的积极作用,提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但今后或更长的时间里化学防治仍是起主导作用,据有关专家的估计,目前在防治有害生物的过程中,农药所起的作用的达70%—80%,而其它方法所起的作用占20%—30%,如不使用农药,就很难达到高产、稳产的要求。
所以要不断研制新农药、新剂型,探索科学使用农药的新方法,新途径,克服农药使用中的缺点,以最大限度发挥农药的作用。
一种农药是否可以用于生产,防治病、虫、草、鼠害,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及田间小区试验,得到科学的试验数据才能确定。
这部分资料必须由经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认证考核合格的单位和人员来完成。
试验方法及内容必须按照已经颁布国家有关标准进行。
如:GB/T17980.1—17980.50-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
暂时没有标准的要按照有关规定或常规方法进行。
一、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资料要求在申请临时登记时必须要提交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资料,这部分资料包括药剂对靶标生物的作用机理及致死中量LD50(致死中浓度LC50)或抑制中量ED50(抑制中浓度EC50)。
这个数值是经过常规的生物测定试验后对数据进行生物统计得到的(生物统计可使用具有统计功能的计算器完成)。
LD50(LC50):药剂使靶标生物死亡一半所使用的计量(或浓度)。
ED50(EC50):药剂使靶标生物抑制一半所使用的计量(或浓度)。
室内生物测定时杀虫剂一般可采用点滴法、浸渍法和喷雾法等;杀菌剂可采用孢子萌发试验法,生长速率测定法和扩散法等;除草剂可采用小杯法和盆栽法等。
二、田间药效的试验要求田间小区试验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植物种类、有害生物、有益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研究农药在应用上的各种效应,鉴别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害的效果,对作物的安全性,对有益生物的影响及对环境的影响,是综合评价农药的使用与推广价值所必须的步骤,是新农药室内试验过度到大田实际应用的中间纽带。
为了正确评价一种农药,使药效资料符合农药登记的要求,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可比性,并要与国际上的试验方法取得一致,以便交流,田间药效试验应按着统一的试验程序,严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内容力求全面。
试验单位和地点应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统一安排。
1)每一个新研制的农药、新剂型应在我国不同气候条件,具有代表性的耕作区完成两年以上的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2)试验地选择:试验地是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的最基本条件,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试验地,要求地势平坦,土壤类型、肥力基本一致,作物种植和管理水平一致,排灌方便的田块,并应记录灌溉的方法,时间及水量。
不要将试验地选在树林、房屋、河流、池塘及大路边的田块。
否则会影响试验的代表性。
3)试验作物和防治对象的选择:一般来说,新农药、新剂型在进入田间小区试验之前,基本掌握了它的试验作物和防治对象,为了获得理想结果,应选择敏感品系作物进行试验,创造和提供有利于防治对象发生的条件。
也就是说该药的防治对象是什么,选择的防治对象的寄主(为害作物)是什么。
根据这些来选择在哪种作物上进行试验。
所选择的作物应该有防治对象发生(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发生的条件),否则没有防治对象试验无法进行,防治对象的发生程度一般中等偏重且发生均匀为宜。
4)田间试验小区设计:试验药剂应选择三个不同的试验剂量,对照药剂可使用一个常用剂量,也就是用当地推广使用的有效计量。
对照药必须选用已登记注册过的产品,并经过实践证明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剂型和作用方式接近于试验药剂。
试验同时要设有只喷清水的空白对照,共五个处理。
试验小区一般情况下应采用随机排列,每个处理最少4次重复。
一种单剂的田间试验不得少于20个小区。
小区面积:各种试验的要求不一样,应该按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的面积执行。
但应注意试验地周围及小区之间应该留有保护行。
5)施药方法:施药方法应与科学的农业实践相适应,采用常用器械施药,保证药量准确,分布均匀。
如果是喷雾,使用的药剂要做到正反面均匀周到,否则会直接影响药效结果。
施药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试验药剂的种类、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等特点以及作物生长特点,病虫害发生规律,自然环境因素和试验的具体要求等来决定。
例如:速效性好和持效期长的药剂,调查时间就不能相同,后者就应该延长调查时间并增加调查次数。
药剂剂量的表示方法:试验报告中药剂使用剂量应以公斤或升/公顷的制剂量表示,也可以用克(有效成分)/公顷,果树则应用毫克/公斤表示或用稀释倍数表示。
在试验中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对非靶标生物要使用其它药剂处理,应对所有的试验小区(包括空白对照)进行均一处理,且要与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分开使用,尽量使用作用方式不同的药剂,使其干扰因素保持在最小程度,并在试验报告中提供这类施药的准确记录。
6)药效调查在一般情况下,施药前应作一次基数调查,施药后隔一定时间进行药效调查,应根据试验的要求和药剂的特点、持效长短来决定调查时间,在报告资料中要说明调查方法、次数及调查时间。
例如:速效性好和持效期长的药剂,调查时间就不能相同,后者就应该延长调查时间并增加调查次数。
每点取样数目应视病虫发生情况,分布类型及作物种类不同而定,一般分布均匀的害虫,每小区取样数可少些,对迁飞性、钻蛀性或分布不均匀的害虫取样数目要适当加大。
对病害来讲,一般来说,空气传播的病害,分布较均匀,每小区取样的点数可以减少些。
土传病害,受地形、土质、耕作条件等影响较大,每小区取样的点数应适当多些。
,果树可以每株按东、西、南、北、中(内膛)五个方位取样调查。
总之,药效调查时的取样数目要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分布类型及作物来定。
7)试验结果与药效计算方法田间试验中反映的防治效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防治对象本身的增值和自然死亡对防治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必要时要进行校正。
杀虫剂药效计算公式:虫口减退率%=(pt0虫数—pt1虫数)/pt虫数×100防治效果(%)=[1-(CK0虫数×pt1虫数)/(CK1虫数×pt虫数)]×100或 =(pt虫口减退率±CK虫口减退率)/(100±CK虫口减退率)×100式中 pt—处理区施药前;pt1—处理区施药后;CK—对照区施药前;CK1—对照区施药后。
杀菌剂药效计算公式: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指数)]/(调查总叶数×9)×100病情指数增长率(%)=( pt1病情指数- pt病情指数)/ pt病情指数×100防治效果(%)=[1-(CK0病情指数×pt1病情指数/ CK1病情指数×pt病情指数)]×100或 = (pt病指增长率±CK病指增长率)/100±CK病指增长率×100(当对照区病指施药后比施药前增加时,公式中用“+”,减少时,公式中用“-”)或施药前无基数=(CK1病情指数- pt1病情指数)/ CK1病情指数×100式中 pt—处理区施药前;pt1—处理区施药后;CK—对照区施药前;CK1—对照区施药后。
除草剂药效计算公式:绝对数调查法:数出每种杂草株数(前期),称量出每种杂草的鲜重(后期称干重)。
可对整个小区进行调查,也可在每个小区随即选择1/4--1m2方块进行测定。
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计数或测量特殊植物器官(例如单子叶杂草开花数或有效分蘖数)。
防效(%)=(施药前杂草数-施药后杂草数)/施药前杂草数×100或=(对照区杂草数-处理区杂草数)/对照区施药前杂草数×100鲜(干)重防效(%)=(对照区杂草重量(克)-处理区杂草重量(克))/对照区杂草重量(克)×100除草剂试验结果在必要时需要进行测产,这在不同作物的试验中有具体规定. 所有药剂的试验结果都应该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特珠情况用相应的生物统计学方法.如果施药时各处理区害虫发生量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时,就不能简单地用上式来计算,应在施药前调查各处理的虫量(为害量),然后再在施药后一定时间调查虫量变化情况。
如果对照区虫量变化不大时可用下式防治效果(%)=(施药前虫量-施药后虫量)/施药前虫量×100%用符号表示: E=(TA-TP)/TA×100%E=防治效果% TA=施药前虫量 TP=施药后虫量如果对照区在施药前后的虫量变化较大时那么防治效果还要进行校正。
也就是说虫量分布不均匀或对照区在试验进行前后的虫量变化较大时,计算校正防治效果通式如下:校正防治效果(%)=(对照生存率-处理生存率)/ 对照生存率×100EC=(CK1-T1)/CK1×100这一公式称为Abbott校正防效式EC=校正防治效果CK1(对照生存率)=试验后虫量/试验前虫量×100T1=(处理生存率)=施药后虫量/施药前虫量×100校正防治效果也可以采用孙云沛—西派达(Sun-Shepard)公式EC=(Pt PCk)/100 Rck×100EC为校正防治效果%Pt(处理死亡率)=(施药前虫量-施药后虫量)/施药前虫量PCk(对照区增加率)=(试验后虫量-试验前虫量)/试验前虫量100 Rck(对照区生存率)=试验后虫量/试验前虫量病害调查方法:直接计数法—直接调查试验小区的植株总数和发病的株数,算出发病的百分率。
它的优点是根据发病与不发病计算,有病却的标准,容易被人掌握,缺点是不能反映受害严重程度,但是这里要指出,有的病害其发病率等于损失率,例如玉米丝黑穗病、谷子白发病等,可以反映受害的严重程度。
分级计算法—根据病害轻重程度,人为地分成几个便于掌握和计算的级别,用数值来代表各级的严重程度。
以“0”代表无病,以最高数值代表最严重的发病程度,然后再以一定的间隔定出其他级别,级别不易过多,一般用3-5级,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的级别就超过5级(如小麦白粉病分6级、锈病分为9级)。
除草剂的药效试验方法一般分为播前混土、苗前处理、早期苗后处理、不同生育期处理等,根据不同的药剂性能不同,这一点必须注意。
旱田、水田、秧田、本田、直播田各有各的处理时期及方式,有的撒毒土、有的喷雾,施药时期及方式直接影响一个药剂的药效及药害问题。
喷雾器喷头的选择,压力、流量、喷液量,对评价一个除草剂试验必不可少。
药效评价指标不仅有除草效果,还应有对作物的安全性、经济效果、残留活性(对下茬作物的影响)等。
药效评价时间,应该在作物和杂草足够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