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

合集下载

家畜环境卫生学总复习题及答案

家畜环境卫生学总复习题及答案

家畜环境卫生学总复习题一、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1.自然环境的三大要素是指气候因素______ 、土地因素_____________ 、生物因素。

2.环境因素具有________ 双重性,家畜通过自身的________实现和保持着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生产实践中应__________ 为家畜创造良好的环境。

3.家畜的体热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体热调节中枢存在于下丘脑4.温热因素的综合评定指标温湿指数的值越大(THI>69),奶牛热应激—越严重; 气温低于0℃时,风冷却力的值越大,家畜冷应激越严重;温热因素中以气温为核心。

5.可见光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通过眼、视神经导致动物的下丘脑________ 兴奋,使其分泌促释放激素;这些促释放激素经一下丘脑下部-垂体门静脉循环系统到达垂体前叶—,并使之分泌促激素;这些促激素再作用于相应的腺体产生相应的激素,参与代谢。

6.空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___________ 、微生物—和粉尘三个方面的内容。

7.畜牧场规模的表示方法有:(1 )按存栏繁殖母畜头数计;(2)按年上市商品畜禽头数计;(3)按常年存栏畜禽总头数计。

8. 土壤特性对畜牧生产的影响在于 (1 ) 土壤的生物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生物污染土壤对家畜的危害, (3) 土壤的卫生学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畜牧场环境污染的防治原则是和。

10.畜牧场粪便处理与利用的主要方式有用作肥料___________、用作饲料、生产沼气。

11.畜牧业的三大支柱是______________ 、和。

12.家畜被毛的隔热作用是因为:被毛的主要成分是角质蛋白_____________ ,导热性差;且被毛层中有许多不流动的一空气;被毛的光泽具有」隔热性。

13.高山病的发生,是由于—海拔—升高,3压_________ 降低,导致机体组织缺氧所致。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资料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资料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参考资料一、单项选择1.下列鸡场规模属于大型鸡场的是A.年存栏鸡数大于5千只小于1万只祖代鸡场B.年存栏鸡数大于1万只小于5万只父母代肉种鸡场C.年存栏鸡数大于l万只小于3万只父母代蛋种鸡场D.年存栏鸡数大于20万只蛋鸡场2.当动物表现皮肤血管扩张、皮温升高,呼吸加快和出汗等物理现象,或呈现躺卧,四肢舒展,寻觅阴凉处所等行为现象,此时动物处于A.舒适区的上限 B.舒适区的下限 C.等热区上限 D.等热区下限3.属于水物理学指标的是A.硬度 B.氮化物C.浑浊度 D.溶解氧4.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是A.距海的远近B.植被C.海拔高低 D.雨量大小5.下列家畜在高温时能够出现显汗蒸发的是A.猪 B.马 C.鸡 D.羊6.下列现象不是由于紫外线的作用产生的是A.日射病 8.光敏性皮炎C.上皮癌变 D.光照性眼炎7.用气温和气湿两者相结合来评价炎热程度的指标是A.温湿指数 B.有效温度C.等温指数 D.风冷指数8、通过风机将舍外新鲜空气强制送入舍内,使舍内气压增高,舍内污浊空气经风口或风管自然排出的换气方式叫A. 正压通风B. 负压通风C. 联合式通风D. 横向通风9.适用于跨度较大的畜舍畜舍和不同规模畜群的舍顶形式是A.单坡式 8.钟楼式 C.平顶式D.双坡式10.对动物皮肤穿透力最深的光是A.紫外线 B.蓝光C.绿光D.红光及其邻近的红外线11.家畜在妊娠时的产热属于 A.基础代谢产热 B.热增耗C.肌肉活动产热 D.生产产热12.下列建筑物和设施不能规划在生产区中是A.蛋库B.兽医室 C.人工授精室 D.家畜装车台13.应激的动员和抵抗阶段下列激素中分泌量减少的是A.肾上腺素 B.肾上腺皮质激素C.促性腺激素 D.甲状腺素14.下列鸡场规模属于中型鸡场的是A.年存栏鸡数大于5万只祖代鸡场B.年存栏鸡数大于5万只父母代肉种鸡场C.年存栏鸡数大于l万只小于3万只父母代蛋种鸡场D.年存栏鸡数大于20万只蛋鸡场15.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T14925-94)规定的屏障系统适用于A.普通级实验动物 B.GF级实验动物C.清洁级实验动物D.SPF动物16.可见光对动物作用,导致下丘脑兴奋,其分泌的释放激素是A.ACTH B.FSH C.GH D.TRH17.以气温和风速相结合估计寒冷程度的指标是A.温湿指数 B.有效温度 C.等温指数D.风冷指数18.根据水汽计算畜禽舍通风量适合的地区是A.多风地区 B.温暖地区C.干燥地区 D.潮湿和寒冷地区19.属于中型规模的猪场是A.年出栏商品猪头数5000~10000头 B.年饲养种母猪小于300头C.年出栏商品猪头数3000头~5000头 D.年饲养种母猪大于600头20.按照防疫和通风要求,畜舍间距应为A.1.5~2H B.1~2H C.3~4H D.3~5H21.家畜在生殖、生长、产乳、产毛和产蛋时的产热属于间A.基础代谢产热 B.热增耗 C.肌肉活动产热D.生产产热22.为保证畜舍内得到适宜的光照,要求畜舍的入射角不小于A. 30°B. 25°C. 20°D. 15°23.等热区表述错误的是A.体型大的动物等热区宽 B.饲养水平低的动物等热区窄C.生产力水平低的动物等热区窄D.幼龄动物等热区宽24、按照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畜舍内硫化氢的浓度不超过A. 5 mg/m3B. 10 mg/m3C. 15 mg/m3D. 20 mg/m325.属于社会因素的家畜环境因素是A.牧场 B.有害气体C.病原微生物 D.畜栏的大小26、产蛋鸡的适宜光照时间,一般认为应保持在A. 10h以上B. 12h以上C. 14h以上D. 16h以上27、下列产热中不属于生产产热的是A.生殖活动产热B. 生长发育产热C.肌肉活动产热D. 产乳产热28、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水的pH值为A.5.0~6.5B. 6.0~7.2C. 6.5~8.5D. 8.0~9.0 29.阐述处于热带地区的动物皮肤颜色较深,被毛色泽较浅的法则是A.威尔逊法则 8.伯格曼法则 C.爱伦法则D.格罗杰法则30.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发酵产热属于A.肌肉活动产热 B.生产产热C.基础代谢产热D.热增耗31.应激的动员阶段分为休克相和反休克相,属于休克相的是A.体温和血压下降 B.血压上升C.血钾减少 D.机体总抵抗力提高32.属于建筑材料物理特性的指标为A.透水性 B.容重C.导热系数 D.耐水性33.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出版时间为A.1976年 B.1978年C.1981年 D.1987年34、寒冷季节,要求墙壁附近的空气温度与畜舍中心空气温度相差不超过A. 1℃B. 2℃C. 3℃D. 4℃35.我国饮水卫生标准规定,在氯与水接触30min后,游离性余氯含量应不低于A. 0.1 mg/LB. 0.2 mg/LC. 0.3 mg/LD. 0.4 mg/L 36、通过风机抽出舍内空气,造成空气气压小于舍外,舍外空气通过进气口或进气管流入舍内。

家畜环境卫生学-题库

家畜环境卫生学-题库

家畜环境卫生学-题库1、皮温答案: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皮温。

它受身体本身和外界条件的双重影响。

2、温湿指数答案: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

3、光周期答案:光照时间和黑暗时间交替循环变动的规律。

4、色素沉着作用答案:在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共同作用下,皮肤颜色变深的现象。

5、微粒答案:以固态或液态微小颗粒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分散胶体,它们以空气为介质,或混合,或化合,形成复杂的气溶胶。

6、动物体内的热量是以哪些方式散失的?答案:1.辐射散热:当外界环境温度低于畜体皮肤温度时,畜体皮肤以长波辐射方式放散体热的过程。

2.传导散热:畜体体表将热量传递给与其直接接触的低温物体的过程。

3.对流散热:气温低于畜体体表温度时,通过空气的运动带走体表热量的过程。

4.蒸发散热:通过畜体皮肤表面和呼吸道表面水分的蒸发散失体热的过程。

解析:7、如何防制太阳辐射热对家畜的影响?答案:1.搭盖凉棚2.屋顶和棚顶喷水3.绿化4.改善饲养管理(舍饲制、夜间饲喂)解析:8、减少畜牧场微粒的措施有哪些?答案:1.选好场址,远离传染源;2.设置必要的防疫设施;3.畜舍、设备和人员要定期消毒;4.保证通风换气系统的正常运转;5.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6.必要时使用除尘器、过滤器解析:9、微粒对家畜的危害有哪些?答案:(一)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

1.刺激皮肤,使其发炎、发痒;2.堵塞皮脂腺,使皮肤干燥,保护功能下降;3.堵塞汗腺,影响皮肤正常散热;4.使皮肤的感受能力下降。

(二)危害呼吸系统。

1.粒径>10µm,阻留在鼻腔,刺激,感染;2.粒径5~10µm,进入气管和支气管,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3.粒径<5µm,到达细支气管和肺泡,阻塞淋巴管引起尘肺病。

解析:10、选择畜牧场场址时对土壤的要求?答案:1.场地土壤应是未受到污染、未发生过疫病的土壤;2.场地土壤应是透气透水性强、毛细管作用弱、吸湿性和导热性小、质地均匀、抗压性强的土壤。

家畜环境卫生学本科自考复习题

家畜环境卫生学本科自考复习题

家畜环境卫生学本科自考复习题单选题1反刍动物动物瘤胃内微生物发酵的产热属于A 基础代谢产热 B体增热C肌肉活动产热 D生产过程产热2动物妊娠时的产热为A 基础代谢产热 B体增热 C肌肉活动产热 D生产过程产热3在高温季节,动物会通过喘息形式散热,此种散热形式属于下列哪种形式?A 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4同种恒温动物生活在寒冷地区体格较大,生活在温暖地区体格较小,此种现象符合下列哪个发则。

A爱伦法则 B.威尔逊法则 C贝格曼法则 D.格罗杰法则5等热区的上限叫做A临界温度B过高温度C舒适温度 D皮肤温度6家畜热应激最严重的环境为A.高温、低湿B.低温、高湿C.低温、低湿D.高温、高湿、无风7 同种恒温动物生活在寒冷地区体格较大,生活在温暖地区体格较小,此种现象符合下列哪个发则。

A.艾伦法则B.威尔逊法则C.伯格曼法则D.个罗杰法则8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热量属于下列哪种产热形式?A.肌肉活动产热B.热增耗C.生产产热D.基础代谢产热9在高温季节,动物会通过喘息形式散热,此种散热形式属于下列哪种形式?A 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10在太阳辐射中,穿透力最强的光线是A紫外线 B 可见光C红外线 D蓝光11畜舍中对家畜没有直接危害的有害气体是A 氨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硫化氢12水体“三氮”指标在分析水质时具有重要意义,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增高,说明了什么?A水体无污染 B水体正在自净 C水体已经自净 D不能说明问题13在畜舍建筑朝向设计中,应考虑畜舍纵墙与夏季主导风向保持一定角度,可减小涡风区,通风均匀,有利于防暑,其适宜的角度为A. 0°B.10~20°C. 90°D.30~45°14.处理畜禽粪便用生产沼气的方法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在处理过程中需要调整氮、碳的比例,要求其比例为A. 1:1B. 1:10C. 1:25D. 1:5015.畜舍中有氨气最主要来源。

家畜环境卫生学综合复习

家畜环境卫生学综合复习

家畜环境卫生学综合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第一章温热环境1、应激:凡是干扰和妨碍机体正常机能而引起生理上和行为上反应的过强称为应激,它是机体的一种非持异性反应。

2、温热环境:温热环境是指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气流等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素。

3、气象:是对流层所发生的风、云、雨、雪、寒、暖、干、湿、光、声、电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统称。

4、气象因素:决定气象(对流层所发生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各项因素,如太阳辐射、气温、气湿、气压、气流、云量和降水等称为气象因素。

5、天气:天气是指一个地方某一瞬间或短时间内,各种气象因素(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和降水)所决定的大气状况,如寒暖、阴晴、干湿、雨雪、风云等。

6、气候: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既包括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极端或特殊天气状况。

这种天气变化规律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7、小气候: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也称作用面)构造和特性不同.使热量和水分收支不一样,或人类与生物的活动,形成近地层与大气候所不同的特殊气候。

8、畜舍小气候:指畜舍内部的气象状况。

畜舍中小气候的形成除受舍外气象因素的影响外,还与舍内的家畜种类,饲养方式、密度、垫草使用,畜舍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通风换气、排水防潮,以及日常饲养管理措施等因素有关。

9、体温: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是衡量恒温动物热平衡唯一可靠的指标。

一般以直肠温度作为深部体温的代表。

10、基础代谢热:基础代谢在动物常称为‘饥饿代谢’。

指饥饿、休息。

温度适宜和消化道没有养分可吸收的情况下的产热量。

也是动物的最低产热量。

基础代谢=293 W0.75 (kJ/日)11、体增热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称为“体增热”或“饲料特种动力作用”,采食和饲料的消化吸收是体增热的主要来源。

12、隐汗蒸发:又叫渗透蒸发,即皮肤组织水分通过上皮向外渗透,在皮肤表面蒸发,当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含水量增加时,渗透作用也大为加强。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3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3

一.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目的?1.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性质是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家畜作用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利用、控制、保护和改造环境技术的措施,以增进家畜健康、提高其生产力的科学。

2.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家畜及影响其健康和生产力的外界环境。

(1). 家畜方面a. 家畜生活和生产的适宜环境条件。

b. 家畜对环境条件的影响。

(2). 外界环境方面a.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

b. 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c. 外界环境条件如何影响家畜的生活、健康和生产。

3.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能更全面地了解环境因素对家畜健康的影响,进一步掌握防止疾病发生的各个环节,更好地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家畜健康,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

二.全身适应性综合征(GAS)三个不同阶段?(1)警戒反应或动员阶段,包括以下两方面。

休克相:表现为体温下降、血压降低、淋巴球减少、酸血症、神经抑制、肌肉紧张度减低、胃肠道溃疡等。

反休克相:它是代偿性、防御性反应。

特征:①肾上腺皮质肥大、增生及分泌增强。

②体温、血压上升,血糖升高。

③胸腺、脾、腔上囊萎缩。

④血液稀释、碱血症等,使机体进入适应性阶段。

(2)适应阶段机体对应激因子的抵抗力增强,表现在代偿性能趋于完善,对应激因子的作用能够适应。

如动物对寒冷、噪音等的逐渐适应。

(3)衰竭阶段若应激因子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或机体抵抗力较弱,在适应阶段,机体的适应能力可能耗尽,而出现适应机能减弱、失效。

此时,机体又出现类似第一阶段的症状,终因适应完全失效而发展为各式各样的应激综合征。

三.季节变化的影响?a. 季节变化引起温湿度变化,从而影响饲草的荣枯。

b. 季节变化引起日照的变化,从而影响家畜的繁殖。

c. 季节变化影响产蛋、产奶、产肉、皮毛成熟。

四.我国的典型气候类型?a.大陆气候:夏热冬冷,日照丰富,气温(日、年)较差大。

高低温度出现时间较早,温度非周期性变化显著,春温高于秋温。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

家畜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1.适应:是生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2.应激: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3.气候服习:指本来对某种气候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内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

这一过程称为气候服习。

4.气候驯化:动物处于某种环境中,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某此性状甚至体型发生变化,各种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又趋于正常,这种过程称为气候驯化。

5.温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

6.小气候: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同,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称为小气候。

7.散热调节:热调节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调节称为散热调节或物理调节。

8.产热调节:热调节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称为产热调节或化学调节。

9.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日出前温度最低,午后2:00温度最高,每日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称气温日较差。

(越靠近地面,气温日较差越大)10.气温年较差:一年内,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11.等热区: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叫等热区。

12.临界温度: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

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

13.过高温度: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高温度”。

14.舒适区:指在等热区的某一温度范围内,家畜代谢产热正好等于散热,不需要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称此温度范围为舒适区。

15.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可用重量或水汽压表示。

中学家畜环境卫生总复习题

中学家畜环境卫生总复习题

中学家畜环境卫生总复习题中学家畜环境卫生总复习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家畜环境卫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帮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家畜环境卫生知识,以下是一些总复习题,供同学们参考。

一、选择题1. 家畜环境卫生是指:A. 给家畜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B. 给家畜提供干净的饮水和饲料C. 给家畜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D. 所有选项都正确2. 家畜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在于:A. 保护家畜的健康B. 保护人类的健康C. 保护环境的健康D. 所有选项都正确3. 家畜粪便的处理方式包括:A. 堆肥处理B. 沼气发酵C. 污水处理D. 所有选项都正确4. 家畜粪便的处理过程中可以产生的有益产物是:A. 有机肥料B. 沼气C. 污水D. 垃圾5. 家畜粪便处理的原则是:A. 集中处理B. 循环利用C. 减少污染D. 所有选项都正确二、判断题1. 家畜环境卫生只关乎家畜的健康,与人类健康无关。

(×)2. 家畜粪便处理可以通过堆肥和沼气发酵来实现循环利用。

(√)3. 家畜环境卫生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4. 家畜环境卫生的核心是保持家畜舒适的生活环境。

(√)5. 家畜环境卫生只需要保持饲料和饮水的干净即可,不需要考虑温度和湿度。

(×)三、简答题1. 请简述家畜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家畜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护家畜的健康。

一个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减少家畜的疾病传播和感染,提高家畜的免疫力,保证其健康成长。

其次,保护人类的健康。

家畜环境卫生不仅关系到家畜自身的健康,也关系到人类的食品安全。

如果家畜生活在不卫生的环境中,可能会传染疾病给人类,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最后,保护环境的健康。

家畜粪便的处理是家畜环境卫生的重要环节,正确处理家畜粪便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健康。

2. 请简述家畜粪便的处理方式和原则。

家畜粪便的处理方式包括堆肥处理、沼气发酵和污水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畜环境卫生学
名词解释:
1. 适应:是生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2. 应激: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3. 气候服习:指本来对某种气候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内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

这一过程称为气候服习。

4. 气候驯化:动物处于某种环境中,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某此性状甚至体型发生变化,各种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又趋于正常,这种过程称为气候驯化。

5. 温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

6. 小气候: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同,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称为小气候。

7. 散热调节:热调节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调节称为散热调节或物理调节。

8. 产热调节:热调节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称为产热调节或化学调节。

9.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日出前温度最低, 午后2:00温度最高,每日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称气温日较差。

(越靠近地面,气温日较差越大)
10.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11. 等热区: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叫等热区。

12. 临界温度: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

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

13. 过高温度: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高温度”。

14. 舒适区:指在等热区的某一温度范围内,家畜代谢产热正好等于散热,不需要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称此温度范围为舒适区。

15.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可用重量或水汽压表示。

16.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17. 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而且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此时水汽析出形成露水,此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18. 风向玫瑰图:是依据某地区一定时间内风向变化的情况绘制成的图,它可以表明一个地方一定时间内的主风向。

也称“风向频率图”。

19. 有效温度:也称“实感温度”,指能较有效代表环境温热程度的空气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对畜体热调节产生相同影响的空气温度。

20. 温湿指数: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

又称“不适指数”。

21. 冷风指数:是气温和风速相结合以估计寒冷程度的一种指标。

用于估计裸体皮肤的对流散
热量。

22. 饱和差:指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差。

23. 热性喘息就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动物出现的增加呼吸频率,降低呼吸深度的现象。

常见于汗腺不发达或缺乏汗腺的动物如猪、鸡、狗。

24.呼吸性碱中毒:热性喘息在排出大量的水蒸气的同时,将体内大量CO2排出体外,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23. 生物节律:机体许多机能的工作速率(运转效率)与性能指标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为生物节律。

24. 光周期:指每天光照时间与黑暗时间交替循环及其变动的规律,即光照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规律变化,称为光周期。

25. 红斑作用:紫外线照射下,被照射皮肤出现潮红的现象。

26. 色素沉着:指动物在太阳光照射下,皮肤和被毛颜色变深的现象。

27.勒克司:是照度单位,当投射到1m^2面积上的光流通是1流时,照度为1勒
28.长日照动物:光照时间逐渐延长情况下发情配种的动物。

如马、驴、雪貂、浣熊、狐、野猪、野猫、野兔、仓鼠和一般食肉、食虫兽以及所有的鸟类。

29.短日照动物:光照时间逐渐缩短时发情配种的动物。

如绵羊、山羊、鹿等。

30. 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污染后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水体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逐渐消除污染以达净化的过程。

31. 土壤自净作用:是土壤污染后,在土壤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作用下,使污染物中的病原体死亡,有机物无机化或腐殖质化,有害污染物浓度减少的过程。

32. 溶解氧(DO):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

其含量与空气中的氧分压、水温有关。

33. 化学耗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氧的量。

34. 生化需氧量(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35. 细菌总数: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0C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

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制为100CUF/ml
36. 大肠菌群指数:指1L水中所含有大肠菌群的数目。

37. 大肠菌群值:指含有一个大肠菌群的最小水量。

38. 水体污染: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使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造成水质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39.浑浊度(turbidity): 指悬浮于水中的胶体颗粒产生的散射现象,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40.生物富集: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能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浓度的现象。

41.生物放大: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使污染物在食物链的高端生物体内比低端生物体内逐渐增加、放大。

42. 导热系数:是指当物体厚度为1m时,两表面温差为1℃,1小时内通过1m2面积传导的热量。

(在0.12以下的材料为隔热材料)(空气的导热系数为0.23)
43. 中和面:是指如畜舍屋顶不透气,墙壁的透气能力一致时在内墙壁二分之一高处形成的一个与大气压力相等的分界面。

44. 入射角:指畜舍地面中央一点到窗户上缘(或屋檐)所引直线与地面水平线的夹角。

45. 透光角:指畜舍地面中央一点到窗户上缘(或屋檐)和下缘所引两条直线的夹角。

(不小于5度)
46. 自然照度系数:指舍内水平面上散射光强度与同一时刻舍外空旷无遮挡物地点的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值。

47. 采光系数:指畜舍的有效采光面积与舍内地面面积之比。

48.畜牧场生产工艺是指人们利用动物和饲料生产畜产品的过程、组织形式和方法,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的组装。

49.可感散热:辐射、对流、传导,三种散热方式,其散热量只与有效散热面积及体表与环境温差成正比,也称非蒸发散热
50.非可感散热:蒸发散热只能使舍内适度增加。

周围物体不感到热,约占总散热量的30%
51.外围护结构:将舍内环境隔开的畜禽舍的屋顶和外墙
52.日平均温度:每日2时、8时、14时、20时测百叶箱温度的平均值
53.有效温度:也称“实感温度”,指能较有效代表环境温热程度的空气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对畜体热调节产生相同影响的空气温度。

54.温湿指数: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
55.最大水汽压: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最大值时,称为饱和水汽压,这时的水汽压称为最大水汽压或饱和水汽压。

56.下限临界温度: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

57.上限临界温度: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高温度”。

绪论
1、什么是家畜环境?家畜环境分类?
家畜环境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一切外部因素,也就是影响其进化、生态反应及其生长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称。

家畜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包括空气、土壤、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学特性。

人类社会环境是指与动物生活、生产相关的政策法规、农业制度、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必考)2、谈谈你所了解的现代规模化养殖业中环境问题,及你的看法。

畜牧业的四大支柱:遗传育种、动物营养、疫病防治、动物环境
第一章环境应激
1、畜牧生产中常见的应激因素:
1. 物理因素:冷热、辐射、噪音、气压;
2. 化学因素:空气中的CO2、NH3、H2S等有毒有害气体、化学毒物和药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