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的江苏校歌

民国时期的江苏校歌

体 育功 夫深造 , 体健 身强脑 力好 ,
共 和程 度 一 齐 到 . 全球人称道 。
的源头 。这首歌 的歌词是这样 的:
男儿第一志气高 , 年 纪 不妨 小 。 哥哥 弟 弟 手相 招 , 来做 兵 队操 。
二 十世 纪我 同胞 , 国 民 资格 高 。 无锡 作 为 我 国东 部 地 区 开 放 较 早 的 城 市 。 清 末 民初
民 国时期 的江 苏 校 歌
■马建强
( 一)
民 国建 立 后 , 无 锡 的一 所 新 式 学 校 依 此 曲 调 填 写 了 新歌 :
1 9 0 3 年 ,上海南洋公 学附属小学 全校都在 传唱着

首歌, 歌名 叫《 男儿 第一志气 高》 , 它 的 曲调来 自 日本
国民第一资格 高, 年 纪无老 小,
父母 生我 多辛 劳 , 乳 哺 又 怀抱 。
出入 顾 复 不 辞 劳 , 罔极 难 思报 。
独立 自主” 。虽说是招 收盲聋 哑学 生 , 但也是正规学校 。
既是 学 校 , 那 有 没 有 校 歌 呢 ?答 案 是 当然 有— — 华 岩 古 址接 金 阊 , 中有 盲哑 办 学 堂 。 天 生缺 陷人 工
讲 求 学 问 不辞 劳 知识开通早 。 敦 品励 行 重 节操 . 道 德 真 紧要 。
童谣《 手戏》 , 教唱者为该校乐歌课 老师沈心工 。此歌标
志 着 中 国学 堂 乐 歌 的正 式 诞 生 。所 谓 “ 学堂乐歌 ” , 其 实 就 是 清 末 民初 新 式 学 堂 的学 校 歌 曲 , 就 是 我 国学 校 校 歌
兵官拿着指挥 刀 . 小兵放枪 炮。
龙旗一面飘飘 , 铜 鼓咚 咚 咚 敲 。

泗小校歌歌词入选作品

泗小校歌歌词入选作品

(14)校歌
(15)泗小校歌 泗泾小学,我的校园。 金色的阳光,把你照耀。 崭新的校舍,明亮课堂。 百年校史里,你德育至上。
泗泾小学,我的校园。
宽阔的操场,矫健的运动将。 门前小河,轻轻流淌。
细细的柳枝,小鸟儿歌唱。
泗泾小学,我的校园。
辛勤的园丁,和蔼可亲。
渊博的知识,播撒四方。
蒙以养正,铭记心上。
泗小泗小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鸟语花香书声琅琅在我们的心头轻轻掠过美丽的泗小染红了泗小的教室课桌欢乐的校园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成一只鸟在泗小的天空翱翔
泗小校歌歌词入选作品
(1)泗泾小学校歌
拥泗泾,抱松江,
(地处泗泾镇,坐拥松江区)
泗小书画乡,泗小书画香。
南村水碧智者乐, (文学家陶宗仪“南村草堂”)
北郭映雪仁者康。 (藏书家孙道明“映雪斋”)
踏着美丽的朝阳 走进知识的殿堂 蒙以养正 那金色的大字 在我心中闪光
(7)泗小之歌
我是一片绿叶 我是一抹希望 站在时代的大潮之上 祖国的未来就在我肩上 奋发图强,希望从这里启航
没有寒冬花不开 不经磨练不成才
泗小的学子呀,抓住这美好时光 泗小的学子呀,听从师长的教导 奋发图强,张开翅膀,希望从这里启航
泗小,泗小,我们的学校, 泗小,泗小,幸福和欢乐伴着我们茁壮成长。
(17)校歌
(上阕)
泗水汇波,我们放声高歌,书画之都,我们书写蓝图,泗泾,我们在这里化蛹成蝶,振翅
翱翔,希望是我们的翅膀,太阳,是我们奔跑的方向。
(下阕) 百年传陈,我们蒙以养正,南村辍耕,我们肩负重任,祖国,我们正沐浴着阳光, 期成栋
梁,信念给我们力量, 友谊,是我们沟通的桥梁。
(共)
我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佘山下,泗水旁,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在这里有我们泗泾少年的无

一首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

一首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

一首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丁启阵中学校友周才双老弟在微信上贴出了民国年间家乡镇中心小学的校歌歌词,照录如下:清溪后带秀岭前临吾校为县左中心一堂学子莘莘我们做人的初步是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做人先生教我们热心总理勉我们革命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的头脑清醒我们的胸怀洁净我们的行为正大我们的纪律严明今天是学校的好学生将来是社会的好公民努力向前进!努力向前进!歌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词句也说不上有多精彩。

其中,“革命”与“忠孝”不免自相矛盾。

但是,总体而言,说法、内容比较实在,不浮夸。

“我们做人的初步是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做人”,“我们的头脑清醒/我们的胸怀洁净/我们的行为正大/我们的纪律严明”,“今天是学校的好学生/将来是社会的好公民”,这些词句,即使一字不改,用作地球上任何一所小学的校歌,都不会有问题。

虽然我不是这所小学的校友(当年我是在设于本村祠堂的小学念的书),但作为本地人,读到这样的歌词,还是挺有亲切感的。

“清溪后带/秀岭前临”两句,完全是写实之景,一下子就让我有飞越三千里、身临故乡之感。

“老重故乡情”,家乡在我心中的份量,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浮生忙碌,我已经有一年多没回故乡了。

最近总在心里期盼着,谋划着,能有一段空闲,带着妻儿,回故乡好好住上一阵子。

歌词押着鼻音韵(我的家乡跟大部分南方地区的方言一样,部分前后鼻音尾韵,混而不分。

因此,按照北方曲韵十三辙的划分,是人辰辙跟中东辙的混押),朗诵起来,顺口,悦耳,余音袅袅。

音韵的和畅,更增加了我怀乡的意兴!习惯了北方“慷慨悲歌”风格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歌词不够铿锵激昂,缺少阳刚之气。

我的家乡虽然地处江南,水土柔和,语言又是“吴侬软语”。

但是,据地方志记载,在风云际会、列强瓜分豆剖蚕食鲸吞我领土的近代中国,我的家乡是涌现过若干志向高远、壮怀激烈之士的,在文教体育界,在疆场,留下过他们身影。

“报仇雪耻之乡”,“台州人的硬气”,传统并未断绝。

这其中,可能就有毕业于这所自称培养“社会好公民”的小学的!我见过不少当今大中小学的校歌歌词,印象里几乎没有如此朴实低调的。

聆听那些来自民国的学堂校歌(转载)

聆听那些来自民国的学堂校歌(转载)

聆听那些来⾃民国的学堂校歌(转载)聆听那些来⾃民国的学堂校歌这是⼀些早已经泯灭在历史烟云⾥的歌声。

我们不得不发出疑惑的慨叹:那个动荡的时代,为什么居然⼤师辈出,就连校歌,也是如此美轮美奂?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新型学校,于是⼀批新型学校逐渐建⽴了起来。

当时这类学校叫作“学堂”,所以“学堂乐歌”,⼀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近现代⾳乐史上最早的⼀批⾳乐教育家。

这些⾳乐先驱们⼤多都有留学背景,虽然⾳乐未必是其主修专业,但是,出于对⾳乐的爱好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后来纷纷投⾝于“学堂乐歌”的创作和传播之中,为中国普通⾳乐教育的启蒙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李叔同、沈⼼⼯、朱⾃清、夏丏尊等。

◎男⼉第⼀志⽓⾼曲:沈⼼⼯“男⼉第⼀志⽓⾼,年纪不妨⼩,哥哥弟弟⼿相招,来做兵队操。

兵官拿着指挥⼑,⼩兵放枪炮。

龙旗⼀⾯飘飘,铜⿎咚咚咚敲。

⼀操再操⽇⽇操,操到⾝体好。

将来打仗⽴功劳,男⼉志⽓⾼。

”这是中国第⼀⾸学堂乐歌,诞⽣于1903年的上海。

100多年前,在新式学堂⾥,学⽣们已经开始接触到现代⽂明。

新式教育的⽬标就是培养健康的⾝体,健全的头脑。

1904年全国的新式学堂已经有4200多所,学⽣约26万⼈。

◎燕燕“燕燕!燕燕!别来⼜⼀年。

飞来!飞来!借与你两三椽。

你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

燕燕!燕燕!室内不可留。

关窗!关窗!须问你归也不。

你最好新巢移在廊檐头,你也⽅便,我也⽅便,久远意相投。

”春天的江南总想让⼈放歌。

这⾸当年著名的校园歌曲,飘荡着燕⼦和春⽔带来的新鲜⽓息,让我们仿佛回到100多年前江南的春天,看到那些天真烂漫的少年学⼦们春游时,⼀边歌唱⼀边玩耍的动⼈景象。

◎春游词:李叔同“春风吹⾯薄于纱,春⼈装束淡于画。

游春⼈在画中⾏,万花飞舞春⼈下。

梨花淡⽩菜花黄,柳花委地荠花⾹。

莺啼陌上⼈归去,花外疏钟送⼣阳。

民国校歌荡漾余音

民国校歌荡漾余音

美哉吾校 ,性灵泉源 , 科 学之 奥府 , 艺术之 林 园。 实业扩张 ,进步无疆 , 为世界 之 光 ,为世 界 之 光 。 美哉吾校 ,灿烂文化 ,
警、警、警 ,胚 羲轩 ,乳孔孟 ,神 明 摇 落今何 剩?碧眼红髯 ,仿佛 流风韵 ;不 耻 为 之 奴 ,转 耻 相 师 证 ,漫 漫 万 古 如 长
校 旗 飘 扬 , 与 日俱 长 ,
1 8 9 7 年 ,南洋公学 总教 习张焕纶为南
洋公学师范院作院歌一首 ,师范生张 铭、
为世 界 之 光 ,为世 界之 关 。
姚立人 、沈庆鸿共 同为此谱曲。这是上海交
通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也是 中国最早 的 几首大学校 歌之一 。歌词 旨在痛诉 国难家 仇 ,鼓舞青年发奋进取 ,救 国图存 : 警、警、警 ,黑种奴 ,红种烬 ,黄种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仿照西式教育模式的新式教育开始在全国统一推行各类学校在全国纷起
啊 文 史漫 笔
◇ 介 子 平
五岳 苍 苍 ,河水 汤 汤 , 中华屹 然 立 东方 。
乾 坤 朗 朗 ,灿 烂 未 央 ,
夏商周秦 ,汉魏 隋唐 , 中华 历 史 悠且 长 。 森林莽莽 ,兰芷芬芳 , 中华 大 地好 风 光 。 堂堂 皇 皇 ,容 止 汪 洋 , 中华 自古礼 仪 邦 。 四 时更 张 , 东升 朝 阳 , 中华 风 雨 国运 昌 。
之 事 。北京 大学百年校 庆时 ,有人 归纳 _ 『 三大遗憾 ,其 中之一便 是没有一 首能够代 表其精神的校歌。
创作 于1 9 1 6 年前后 的南 京高等师 范学
武汉 大学前 身是 国立武 昌高等师范学
校 ,其校 歌于 1 9 1 9 年在 张渲校长 主持下 完 成 ,作者不详 。 乾坤清旷 ,师儒道光 ,国学建武昌。 镜湖枕麓 ,屏城襟 江,灵 秀萃诸 方。 东西南朔 ,多士跄跄 ,教 学益相彰。 朴 诚 有 勇 ,陶铸 一 堂 , 学盛 国斯 强 。 1 9 2 昀: 定名国立武汉大学后的新校歌为:

最新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

最新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

【其它】陈鹤琴(1892~1982),中国新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他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化、大众化的现代幼教学说体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直到现在,他的思想、学说仍闪耀着光芒。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与“五四”时代新教育运动的教育家以“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相一致,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儿童”,他曾这样写道:“旧式的教育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新式的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

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偏重社会而忽略儿童的,以(引自《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分别》,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注重社会而兼顾社会的。

”载《陈鹤琴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042页)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如《三字经》、《弟子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启蒙读物,无一不是以遵守社会规范和禁止行为为前提,很少顾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为儿童创造包括“好动”、“模仿”、“好奇”、“游戏”等特性的成长环境与条件。

在“民主”与“科学”的世界性新教育潮流中,尊重儿童的权利与价值,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本能、兴趣和习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学习和创造能力日益受到教育家们的认同。

美国教育家罗格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总之,新教育尊重儿童的个性,以儿童生活的需要为转移。

旧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不问儿童能否接受,总要强迫儿童学习。

”(引自《新教育的精神》,载《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4页)在陈鹤琴看来,儿童作为独立个体,不仅是成人的预备,也具有自身的价值和人格,爱护儿童的天性,如“好动”、“好玩”、“饶舌”、“多嘴”等经常被成人视为“顽劣”现象而经常被禁止的行为实际上正是培养儿童个性的途径。

他将学校教育的要素归纳为儿童、教材和教师,其中“三者的关系,儿童是主体,教师度量儿童的能力与个性,用种种最适宜的方法,把教材介绍给儿童。

民国时期部分大学校歌变迁及影响

民国时期部分大学校歌变迁及影响

有音乐教育学者研究表明,中国新式学校校歌起源于1896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初名)内的学堂乐歌。

民国时期,作为大学文化载体和标志之一校歌受到每所大学的普遍重视。

目前,中国大学校史文化兴起一股复古潮流,许多高校重新启用本校民国时期的老校歌。

本文介绍了民国时期这8所大学的校歌(谱曲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原件图略)歌词的基本情况,探讨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歌词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理念诉求,并简略分析其价值和社会影响。

一、民国时期8所大学校歌歌词基本情况1.国立劳动大学校歌1919年 王景岐作歌,杨仲子制谱 行行重行行,半肩行李一身轻。

长途耿耿依福星,不畏寒暑避刀兵。

自从别乡土,涉水拔山不辞苦。

金石土木我能为,战罢疮痍我能补。

 我邦虽旧命其新,重农惠工不黩武。

行行重行行,四海皆弟兄。

百工如林起经营,为汝苍生造太平。

2. 1931年的大夏大学校歌没有注明词曲作者姓名,歌词如下:洋洋乎美哉,我大夏缔造光荣;渊渊乎大哉,我大夏使命崇隆。

懋懋乎佳哉,我大夏气象渊洪。

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建设自由城, 灌输新智,发扬国粹,禹城之洪钟,鼓铸文化,镕汇学术,万壑朝其宗。

愿我同仁,自强不息!乾健以为神,如川之流!与日俱永,进步永无穷!3. 1931年光华大学校歌词曲作者未署名,歌词如下:(1)听我们三呼:光华,光华,光华!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光华,光华要同心同德、爱国爱群的光华,光华努力为学的光华,光华,光华!要读书运动、爱国运动并进的光华,光华!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光华,光华!我们爱护光华!(2)听我们三呼:光华,光华,光华!教人好学不倦,深思精进的光华,光华!要虚怀若谷,允恭允让的光华,光华培养人格的光华,光华,光华!捐除私见、大公无我、合力同造光华,光华!要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光华,光华!我们爱护光华!4.东北大学信函以及校歌1931年东北大学校歌,作词:刘复(字半农),作曲:赵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回忆几首民国时期的学堂歌曲——人文教育的一股清泉

回忆几首民国时期的学堂歌曲——人文教育的一股清泉

回忆几首民国时期的学堂歌曲——人文教育的一股清泉陈蔚然孔子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换句话也可以说,移情易性最有效的也是音乐。

一群来自农村各个偏僻角落的野孩子,在难得的几分钟的课间休息中尽情喧哗打闹,谁也管不了,但上课铃一响,在音乐老师的指挥下,却同声相应,唱起一首首优美朴素的歌,脸上浮起真诚可爱的笑靥,眼里露出和谐平静的光辉,好像是深山里清溪水一样的歌声洗涤了他们的灵魂。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教育的启蒙。

十岁,小学四年级,音乐老师陈求祥先生教我们唱了一首歌:《怀远》,当时对这首歌的歌词还不太理解,只觉得曲调幽怨悲愁,似乎并不适合在大庭广众兴高采烈的场合唱,只是在一个人独处时细细地玩味。

为了使读者能直观地体会当时情状,不惮麻烦,抄录歌曲原词如下。

怀远当花开满院时,与你曾共赏。

当月照深庭夜,脚边影双双。

别后思念寝食忘,今独对眼前景,心神惟黯伤。

曲调很慢,易学易唱,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水平。

随着年龄长大,经过一些别离的场合,在难舍难分的失落情愫中,就往往想起这首歌,渐渐懂得别离的滋味了,真的,所谓人文意识,恐怕就是首先从别离中产生出来的吧!这一学年,老师教唱的大部分还是快乐的歌。

印象特别深的两首是《苏珊不要哭》和《丁香山》,都是美国小学里流行的,为了适合中文的音韵,歌词译者已用中文重新谱写,和原意已有些出入了。

苏珊不要哭(Oh,Susana)我想到南洋群岛怀抱琵琶一块跑,我想到哈尔滨去找那亲亲小娇娇。

起身时雨真不小,可恨天气太干燥,给那雪风吹得热难熬,呵,苏珊哪别这们号。

我昨晚做个大梦躺在空中不能动,我看见苏珊小妹打从山上往下冲。

嘴里衔着一只大饼,眼睛哭得红且肿,我说我从南方来把你找,呵!苏珊哪别这们号。

嘿!苏珊哪别哭号啕,我跟你到南洋群岛怀抱琵琶一块跑!这首歌以明快的曲调,把我们带往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世界,老师还给我们指出,虽然雨下得不小,可是天气却很干燥,冰冷的雪风又把人吹得热得受不了,种种小小少年匪夷所思的童心,启发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首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
丁启阵
中学校友周才双老弟在微信上贴出了民国年间家乡镇中心小学的校歌歌词,照录如下:
清溪后带
秀岭前临
吾校为县左中心
一堂学子莘莘
我们做人的初步是读书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做人
先生教我们热心
总理勉我们革命
忠孝仁爱
信义和平
我们的头脑清醒
我们的胸怀洁净
我们的行为正大
我们的纪律严明
今天是学校的好学生
将来是社会的好公民
努力向前进!
努力向前进!
歌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词句也说不上有多精彩。

其中,“革命”与“忠孝”不免自相矛盾。

但是,总体而言,说法、内容比较实在,不浮夸。

“我们做人的初步是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做人”,“我们的头脑清醒/我们的胸怀洁净/我们的行为正大/我们的纪律严明”,“今天是学校的好学生/将来是社会的好公民”,这些词句,即使一字不改,用作地球上任何一所小学的校歌,都不会有问题。

虽然我不是这所小学的校友(当年我是在设于本村祠堂的小学念的书),但作为本地人,读到这样的歌词,还是挺有亲切感的。

“清溪后带/秀岭前临”两句,完全是写实之景,一下子就让我有飞越三千里、身临故乡之感。

“老重故乡情”,家乡在我心中的份量,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浮生忙碌,我已经有一年多没回故乡了。

最近总在心里期盼着,谋划着,能有一段空闲,带着妻儿,回故乡好好住上一阵子。

歌词押着鼻音韵(我的家乡跟大部分南方地区的方言一样,部分前后鼻音尾韵,混而不分。

因此,按照北方曲韵十三辙的划分,是人辰辙跟中东辙的混押),朗诵起来,顺口,悦耳,余音袅袅。

音韵的和畅,更增加了我怀乡的意兴!
习惯了北方“慷慨悲歌”风格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歌词不够铿锵激昂,缺少阳刚之气。

我的家乡虽然地处江南,水土柔和,语言又是“吴侬软语”。

但是,据地方志记载,在风云际会、列强瓜分豆剖蚕食鲸吞我领土的近代中国,我的家乡是涌现过若干志向高远、壮怀激烈之士的,在文教体育界,在疆场,留下过他们身影。

“报仇雪耻之乡”,“台州人的硬气”,传统并未断绝。

这其中,可能就有毕业于这所自称培养“社会好公民”的小学的!
我见过不少当今大中小学的校歌歌词,印象里几乎没有如此朴实低调的。

今昔对比,是该今之校歌作者嘲笑昔之校歌作者立意不高,还是昔之校歌作者鄙视今之校歌作者大言不惭呢?
2014-3-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