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评说苏东坡

合集下载

康震评说苏东坡

康震评说苏东坡

康震评说苏东坡《康震评说苏东坡》第四章潇洒东坡勤勉务实,便是潇洒、苦中作乐,亦是潇洒、读书交友,自是潇洒、躬自反省,更是潇洒自我价值的实现。

被贬黄州,正当中年。

仕途不顺,怎样实现价值呢?“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需要一生积累,立功没有机会,所以立言成为苏轼此时实现文人不朽价值的重要途径。

黄州牢笼,也许限制了苏轼的行动自由,但又如何能限制他思想自由呢?著书立说,标志着苏轼自成一家的学术思想的形成,也标志着他开始跻身于北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列。

苏洵给苏轼取名为轼,就是要他收敛锋芒,稳健做人。

“我呆在黄州这个小地方,终日无事,默默反省自己,回顾我这三十年来得所作所为,大多犯的就是这个毛病。

”(《答李端叔书》)所以,他才要在读书著述中,去掉自己身上的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傲气,养成稳健端庄、谦虚平和的正气;要在与农夫村民的交往中,去掉尖酸刻薄、恩恩怨怨的小家子气,养成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大气;要在耕种东坡的劳动中,去掉柔弱缠绵、多愁善感的的文人气,养成刚毅坚强、直面人生的丈夫气。

对朋友说:“你看到的我,都是以前的旧我,不是脱胎换骨后的新我啊!”(《答李端叔书》)这样的反省与悔过,没有一点潇洒的气度与勇气是很难做到的。

不仅自己不再杀生,还积极主动地救助生命。

苦难与不幸没有使苏轼麻木不仁,明哲保身,反而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更为不幸的人,对生命实实在在的领悟与体验。

勇于超越苦难的潇洒。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虽然是处于政治弱势中的人物,乌台诗案的阴影难以抹去,但在诗文中借涛涛江水臧否风流人物、千秋功业,借皎皎明月笑傲古今沉浮、往来是非,表现超逸旷远的精神境界。

回顾这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反而是他文学事业的辉煌时期,也是他人生思想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如果没有这一段生存挫折的磨练,也就不可能有后人心目中的那个苏东坡了。

苏东坡远离了我们,但他永远不会消失。

我之东坡印象——读《康震评说苏东坡》之得

我之东坡印象——读《康震评说苏东坡》之得

我之东坡印象——读《康震评说苏东坡》之得提起苏东坡大名,在中国恐怕无人不晓,就算不识字,闻着“东坡肉”的美味也知道了这个大文豪!然而,真要说知道苏东坡阅历的人就不多了,我也是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康震在《百家讲坛》开坛讲苏东坡并整理成书——《康震评说苏东坡》后,才对苏东坡的印象清晰了起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苏东坡本来就天资聪颖,能够成为世人仰慕的文坛巨匠,完全取决于他的两种功夫:“笨功夫、巧功夫”,笨功夫垒基础,巧功夫升境界,当然更离不开他的挫折人生。

所谓笨功夫之一是将七十五万字的《汉书》抄了三遍,第一遍对每一章节由三个字提炼概括成标题,第二遍成二字,第三遍为一字,而且做到从汉书中任选一字就可以从这个字一直背下去,倒背如流。

想一想在没有现代书写工具的条件下,下这种功夫,其坚韧的毅力略见一斑。

而巧功夫是“八面受敌法”,就是读书时,要分不同的角度去读一本书,比如读《西游记》要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专读,彻底通透所读之书。

可见应该谈不上是“巧”功夫,所以我认为还是要“下足十年功”就一定能不断“精彩一分钟”。

正是一生在仕途中大起大落,造就了苏东坡百折不挠的人生品格,也成就了他文学上的诗词巅峰。

苏东坡步入仕途时一帆风顺,得到宋仁宗的高度赞赏,主考官文坛宗主欧阳修也非常赏识,正在春风得意实现远大抱负之时,卷入新旧两党之争,与推行变法的王安石冲突严重,当朝皇帝宋神宗决心变革,使年轻气胜的苏东坡遭贬,一来要挫挫他的锐气,二来不得意而为之,将他贬至黄州,苏子儋东坡之名正是在黄州置了几亩薄田而自名。

从此率一家老小修房耕地,深刻体验了百姓之苦也感受了苦日子中一家人的天伦之乐。

在黄州他深刻思考和反省自己,为自己波澜不惊的人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被贬黄州做了一回没有太大自由的山野村夫,因为黄帝诏日,是为“黄州团练副史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作为一县武装部副部长,没有签字权和行政权,比咱今天的副县调研员尤过之。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原创版】
目录
1.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
2.苏东坡的文学成就
3.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4.苏东坡的影响力
正文
康震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名人,他曾在一次讲座中,详细地讲解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

他表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他的诗词歌赋,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富有哲理,他的歌赋深情款款,婉转动听,他的散文小说则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人性。

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人们的心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苏东坡的人生态度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他一生坎坷,曾多次被贬谪,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寻找乐趣,善于从人生的挫折中寻找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作品,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人们。

苏东坡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作品不仅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生态度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的故事,他的诗词,他的人生,都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总的来说,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是中肯的,他充分肯定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同时也指出了苏东坡的影响力。

康震评说苏东坡 名著要点归纳

康震评说苏东坡 名著要点归纳

《康震评说苏东坡》复习资料一.作者简介:康震,男,1970年3月出生。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中共党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章节内容简介:(一).少年成名只因苏母去逝,此类考试由皇帝特别下诏并亲自主持,宋朝三百年中考中制举的才四十人左右,而苏轼的文章再次得到了主考官甚至当朝皇帝宋仁宗的肯定。

(二).步入仕途的顶头上司是凤翔知府陈公弼。

陈公弼对苏轼非常严厉,这对苏轼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苏法。

苏轼不主张变法,最后宋神宗分别派他去颍州担任知州及杭州通判。

后在徐州、密州(三).大难临头为了躲避是非,苏轼在地方担任了八年行政首长,取得了不错的政绩。

却招到了反对(四).潇洒东坡“苏东坡”名字的由来源于在白居易诗《东坡种花》,当时苏轼给一块贫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五).赤壁绝唱(六).东山再起坛好友王安石,两人一笑泯恩愁。

后宋神宗批准他到山清水秀的常州居住,任团练副使但(七).知难而退一的“苏堤”据说是清淤的泥土所筑起来的。

(八).一贬再贬高太后去逝后,宋哲宗任命苏轼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充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家事,尽量为当地百姓造福,除了农业生产,还给他们讲学。

(九).巨星陨落元符三年,宋哲宗崩逝,宋徽宗赵佶继位,排挤新党蔡京等人,重新任命旧党,同时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十).天伦之乐轼在梦中见到了她写下了令人伤感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王闰之虽烧了苏轼诗文手稿,但在黄州期间,却充当了苏轼种田的好帮手。

经去世,只有坚强的王朝云陪伴左右。

(十一).手足之情苏洵共有三男三女,苏轼排行老五,苏辙排行老六。

在民间的传说中,苏轼有个妹妹叫苏小妹,与秦观结婚。

这其实是不存在的,苏小妹的原型应该是苏轼的三姐八娘。

苏轼(十二).东坡印象苏轼以他的亲身实践为人们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的标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康震讲苏轼:(1)少年成名

康震讲苏轼:(1)少年成名

康震讲苏轼:(1)少年成名【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而闻名。

以下是关于苏东坡的一些好段,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他的才华和影响力:1. 苏东坡的文学才华,苏东坡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而被誉为文学巨擘。

他的诗词、散文和书信作品无不展现出他的才情横溢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富有感情,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他的散文写实生动,既展示了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又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苏东坡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苏东坡的政治才能,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在政治上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智慧。

他曾担任过多个重要的政府职位,如翰林学士、江宁府知府等,他在这些职位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干和清廉的作风。

他注重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有益于民生的政策,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还积极参与国家的外交事务,为维护国家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苏东坡以其宽厚、豪爽和正直的人格魅力而备受赞誉。

他待人真诚友善,乐于助人,赢得了广泛的人缘。

他的豪爽个性和幽默风趣的性格使他成为人们喜爱的伙伴。

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坚持原则,这种正直的品质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钦佩。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和与人交往的方方面面。

总之,苏东坡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人格魅力的典范。

他的作品和影响力超越了时代,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传颂。

他的才华和品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震讲苏东坡第一章主要内容

康震讲苏东坡第一章主要内容

康震讲苏东坡第一章主要内容
康震评说苏东坡第一章讲的苏东坡少年成名。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那么,制科考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考试制度,而苏轼兄弟在这场制科考试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少年成名的苏轼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吗?。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简介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作品涵盖诗、词、散文、骈文等多个领域,尤以其豪放洒脱的词作和清新自然的散文著称。

康震是中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对苏东坡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本文将从康震的角度,探讨苏东坡的文学魅力以及他的代表作品。

苏东坡的文学魅力苏东坡的文学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情实感苏东坡的作品充满了真情实感,他能够深入人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不回避人生的苦难和痛苦,也不回避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他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2. 豪放洒脱的风格苏东坡的作品具有豪放洒脱的风格,他善于用自由奔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

他的词作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他的散文则表现出豪情壮志和宽广胸怀,令人耳目一新。

3. 文学才华的多样性苏东坡既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和散文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文学领域,展现出他广博的文学才华。

他的诗作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词作婉约动人,表达了深情厚意;他的散文则充满了智慧和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苏东坡的代表作品苏东坡的代表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其中几篇著名的作品:1.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描绘了北方草原上的狩猎场景。

词中展现了苏东坡豪放洒脱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给人以宏大壮丽的感觉。

2. 《赤壁赋》这是苏东坡的一篇散文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文章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的场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表达了苏东坡对英雄气概和忠诚精神的赞美。

3.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词作,是在《赤壁赋》的基础上创作的。

词中表达了苏东坡对赤壁之战的怀念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历史的思考。

总结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自我反省,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他对自己性格的反思和人生的历练,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推崇。

我们今天学习东坡,不仅仅在于他绝妙的诗词书画,更在于他对待人生积极的态度。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

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黄州虽然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低谷,但是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却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随着苏轼对自我的反思,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悄然改变。

世事变迁,宦海沉浮,苏轼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苏轼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

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

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1、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例如: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作用。

2、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又互相彰显的作用。

词中有两种映衬:(1)实景与虚景映衬。

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景象是虚,二者互相衬托。

(2)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现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现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诗歌内容)什么叫做震撼古今的伟大绝唱,就是这一首词写完之后从古一直能唱到今天,唱到今天人的心里面,一千年前发出的一个声音到现在还能敲打着你的胸膛,震撼到你的心灵。

你看,浩浩荡荡的长江往东方流去,让我们想起孔子的话: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再看那大浪淘沙,把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席卷而去。

据说,在这山崖的西边就是当年三国周郎大破曹军百万雄师的地方;再看赤壁,乱世穿空,陡峭的悬崖像是要刺破苍穹,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是怎样的惊心动魄,怎样的雄壮有力。

但就是这样惊心动魄的历史,壮怀人心的历史,在时间长河的不断地冲刷之下也消失殆尽。

这词的上阙,既是这么有力量,又是这样地美丽。

词的下阙,更不得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小乔的出现,让惊心动魄的美丽,变成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艳丽,小乔的出现让周郎更加能够显示出他雄姿英发的一面,他不但是个幸福的英雄,还是一个浪漫的英雄。

但是如果没有小乔这个人物,好像周郎的身上就少了一点从容,就少了一点潇洒。

所以小乔在这个词的下阙当中非常的关键也非常的重要,正是她的出现,让这段宏阔的历史和英雄的画卷变得如此儒雅,如此地从容。

你看,这就是苏轼心中的历史,如画的江山,滔滔的巨浪,雄奇的峭壁,多情的美人,儒雅的英雄,还有流传千古的功业。

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可是呢,你看苏轼又是多么的感伤,赤壁再壮阔,英雄再浪漫与我有何干,我现在蹉跎半生,老大无成啊,只顾在这里发出一些徒劳的感慨,又有何用呢?他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我真是多情啊,难怪生出这么多的白发,小乔的确很美丽,周郎的确很潇洒,赤壁大战确实是千古以来的辉煌的战绩,但是,这些伟大的英雄人物,这位昔日的佳人,现在又在何处呢?想来想去,苏轼觉得,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我自己何必为这种虚幻的历史而自顾多情呢?我又何必为自己的老大无成而感伤呢?也许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命题,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的,怎么办呢?还是再举起酒杯来吧,不如让我们来领略这个美丽的夜晚,活在当下,其他的都不是自己的。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迭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的巅峰之作。

苏轼所创作的词,把题材从单纯的儿女情长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对于词的格调,从感伤的、艳丽的情调拓展到抒发宏伟的志向,表达自我的胸襟,苏轼的词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3月,苏轼被贬调湖州。

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

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

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

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

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

二十日,正式提讯。

此时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

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

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

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

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

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

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

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

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

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人物轶闻——东坡肉——东坡鱼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

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

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

”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

”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进京赶考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

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允他入试。

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

有情景,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视为巧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