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东坡印象——读《康震评说苏东坡》之得

合集下载

4、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写300字的小练笔

4、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写300字的小练笔

4、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写300字的小练笔
(原创版)
目录
1.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的感受
2.对苏轼的认识和理解
3.对苏轼作品的欣赏
正文
最近,我观看了《康震讲苏轼》第二集,深感受益匪浅。

节目中,康震教授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史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而丰满的苏轼形象,让我对这个中国古代文化巨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哲学家。

他不仅在诗、词、散文方面的成就斐然,而且在书画领域也有极高的造诣。

观看节目后,我对苏轼的才华和为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是一个正直、豁达、坚韧的人,他的人生信条是“任天由命,随遇而安”,这使得他在遭受政治打压、生活困苦时,依然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创作出许多传世之作。

在节目中,康震教授对苏轼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我对这些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绘了作者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作者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则通过作者与友人在赤壁的游历,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到见解,表现了他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

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让我对苏轼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他的才华、为人以及人生哲学,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第1页共1页。

康震苏轼的观后感

康震苏轼的观后感

康震苏轼的观后感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散文等作品一直深受后世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而康震作为苏轼的学生和追随者之一,对苏轼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康震的角度,分享我对苏轼的观后感。

苏轼的才华与思想苏轼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不仅在诗词创作上独具匠心,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道德败坏的不满,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在苏轼的诗词中,常常展现出他对人生和宇宙中众多事物的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和情感,读来令人陶醉。

他的诗词多样化,既有咏史抒怀的,也有山水田园的,还有对友情、爱情和家国情怀的描写。

他通过诗词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智慧和深情。

康震对苏轼的理解和欣赏康震作为苏轼的学生和朋友,对苏轼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他认为苏轼的作品融汇了古典与现实、情感与理性,兼具了艺术表达和思想启迪的作用。

康震在《四十二清咏》中对苏轼的作品进行了点评,他称赞苏轼的作品“风声叶落盘空晓,山色霞明月难围”,赞美苏轼的作品能够表达出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康震还对苏轼的诗词进行了分类和分析,他认为苏轼的作品分为“正义之诗”、“隐逸之诗”、“宴饮之诗”、“行旅之诗”等不同类型,每一类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情感色彩。

康震对苏轼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从中发现了苏轼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

苏轼的影响苏轼的作品不仅受到当时的读者喜爱,也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思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的诗词抒发了对社会不公和道德败坏的不满,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启示。

苏轼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上。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是独领风骚的,也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极大的启示和借鉴。

他的独特的表达方式、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人生思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1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1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在这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最难以保持的就是不忘初心,一直乐观的心态。

但是有一个人做到了,他满身铅华洗尽,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仍然有着豁达乐观的心态和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还创造了不朽的神话,这个人就是苏东坡。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当我们登高远望,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沉醉流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康震讲苏东坡》这本书中,对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传奇人生进行了精彩品读。

本书共有十二章,200千字。

下面我从基本简介、坎坷人生、东坡印象、东坡价值、东坡诗词五个方面分享我的读书感悟。

一、基本简介1.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北宋中期(公元1036年)出生于四川眉山,祖籍河北栾城,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2.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

3.苏轼妻子、子女:第一任妻子王弗,十六岁时嫁与年十九岁的苏轼。

康震讲苏东坡传读后感

康震讲苏东坡传读后感

康震讲苏东坡传读后感读了康震讲的苏东坡传,我仿佛跟着苏东坡一起经历了他那波澜壮阔又妙趣横生的一生。

苏东坡,这个名字一入耳,就觉得带着一种豁达和洒脱。

康震老师的讲述,更是让我对这位大文豪有了更深刻、更生动的认识。

在康震的讲述中,苏东坡不再只是课本里那些遥远的诗词作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有着自己喜怒哀乐的真实人物。

他的一生,可谓是起起落落,充满了戏剧性。

但无论遭遇何种困境,苏东坡总是能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的那段经历。

那时候的他,生活可谓是困顿至极。

没有了以往的荣华富贵,没有了官场的前呼后拥,有的只是一间破旧的茅屋和一块贫瘠的土地。

但苏东坡可没被这艰难的生活打倒。

他亲自下地耕种,学着当一个农夫。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曾经在朝堂上挥斥方遒的大才子,如今却挽起裤腿,在田间汗流浃背地劳作。

这要是换做旁人,估计早就自怨自艾,抱怨命运的不公了。

可苏东坡不这样,他还乐呵呵地给自己取了个名号叫“东坡居士”。

他种地可不是瞎种,那认真劲儿就跟写诗作画似的。

他仔细观察着土地的墒情,琢磨着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

有时候累得腰酸背痛,他就干脆躺在田埂上,望着蓝天白云,嘴里还哼着小曲儿。

等到庄稼有了收成,他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就像个孩子得了糖果一样。

而且啊,苏东坡在黄州还发明了不少美食。

比如说那道著名的“东坡肉”。

当时猪肉在当地可不怎么受欢迎,又便宜又没人稀罕。

可苏东坡却独具慧眼,发现了猪肉的美味。

他精心研究做法,把猪肉切成大块,用慢火炖煮,加入酱油、料酒等调料。

煮出来的肉那叫一个香糯可口,肥而不腻。

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来夸赞自己的这一发明:“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你瞧瞧,这苏东坡不仅会吃,还会写,把个吃猪肉都写得这么有滋有味。

除了种地、发明美食,苏东坡在黄州还交了不少朋友。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我们完整走过苏东坡一生待过的12个地点,走进苏东坡的人生十二站。

伴随着苏轼的人生旅途一路走来,经历了光荣与梦想,也经历了苦难与挫折,我们对苏东坡的印象渐渐清晰起来。

他置身官场,襟抱苍生,怎奈命运更迭,好梦难圆。

半世漂泊,一片冰心,怎敌世事沧桑,有志难酬。

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湮没在浩瀚的历史中,但他的伟大人格和社会良心,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苏东坡是一个心中有光的人,他把人生的苟且活动成了诗和远方,苏东坡心中的光,不但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后人。

阅读的过程, 也是体验的过程,更是与诗人们面对面举杯小酌、谈心交心的过程,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苏东坡。

林语堂《苏东坡传》这样写道: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一、东坡印象(一)颀然子瞻烨瞳秀眉流传于民间的苏轼:民间流传的东坡画像与千人一面的佛陀像、罗汉像、圣贤像很有几分相似,大都身材魁梧、浓眉朗目、方面大耳、鼻直口方、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一部长髯飘洒胸前。

或许,在百姓的心目中,像苏轼这样潇洒快活、风趣诙谐、才气横溢而又人情味儿十足的文人,与佛陀、罗汉、菩萨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吧。

再说,佛陀、罗汉、菩萨本来不就是有智慧、有道德的圣人吗?苏轼既然拥有智慧与仁爱,善于反省与超脱,更兼有情趣与才华,画成佛陀像、罗汉像又有什么不对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轼的真实相貌究竟如何似乎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苏轼真实的精神气质、人格印象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曾邀请友人朱野云临摹过一幅苏轼画像。

从这幅画像的情态来看,的确与黄庭坚的描述非常接近,虽然我们还无法确证这幅画的原作就是李公麟的那幅画,但是仅仅从前面所罗列的苏轼相貌的种种特征而言,这幅画也的确是比较接近苏轼原貌了。

康震讲评苏轼观后感

康震讲评苏轼观后感

康震讲评苏轼观后感看了康震讲评苏轼啊,那可真是一场超级过瘾的文化之旅。

以前就知道苏轼是个大名人,写了好多超厉害的诗词,什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类的,感觉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化大神。

但是看了康震老师的讲评,哇塞,苏轼一下子就变得鲜活起来了,就像从书里蹦到我眼前,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友。

康震老师一开口啊,就把我给抓住了。

他讲苏轼的生平,就像在讲一个超级精彩的故事。

苏轼小时候就聪明得不像话,就像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二十来岁就考中进士,那简直是年少得志啊。

可是呢,他的仕途那叫一个坎坷。

一会儿被流放这儿,一会儿被贬到那儿,感觉命运就像在故意捉弄他。

但是苏轼牛就牛在这儿,不管到哪儿,他都能活得有滋有味。

而且苏轼这个人啊,性格特别豁达。

他和朋友之间的那些趣事,也被康震老师讲得特别逗。

他一会儿调侃这个朋友,一会儿又和另一个朋友斗嘴,但是朋友之间的感情又特别深厚。

感觉他就是那种不管在什么处境下,都能找到生活乐趣的人。

康震老师讲评的时候,还特别擅长把苏轼的诗词和他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每一首诗词背后的故事,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苏轼内心世界的门。

以前读苏轼的诗词,只是觉得词句很美,但是现在明白了那些诗词背后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就像“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可不仅仅是几个漂亮的字凑在一起,那是苏轼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的一种洒脱和旷达啊。

总的来说,看了康震讲评苏轼,就像跟着苏轼重新活了一遍。

他的才情、他的遭遇、他的乐观豁达,都让我特别佩服。

而且这也让我更加明白,原来那些伟大的古人,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们也是有血有肉、充满烟火气的普通人,只是在困境中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罢了。

我觉得我现在对苏轼那是“路转粉”,而且是超级死忠粉那种呢!。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简介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作品涵盖诗、词、散文、骈文等多个领域,尤以其豪放洒脱的词作和清新自然的散文著称。

康震是中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对苏东坡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本文将从康震的角度,探讨苏东坡的文学魅力以及他的代表作品。

苏东坡的文学魅力苏东坡的文学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情实感苏东坡的作品充满了真情实感,他能够深入人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不回避人生的苦难和痛苦,也不回避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他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2. 豪放洒脱的风格苏东坡的作品具有豪放洒脱的风格,他善于用自由奔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

他的词作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他的散文则表现出豪情壮志和宽广胸怀,令人耳目一新。

3. 文学才华的多样性苏东坡既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和散文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文学领域,展现出他广博的文学才华。

他的诗作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词作婉约动人,表达了深情厚意;他的散文则充满了智慧和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苏东坡的代表作品苏东坡的代表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其中几篇著名的作品:1.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描绘了北方草原上的狩猎场景。

词中展现了苏东坡豪放洒脱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给人以宏大壮丽的感觉。

2. 《赤壁赋》这是苏东坡的一篇散文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文章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的场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表达了苏东坡对英雄气概和忠诚精神的赞美。

3.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词作,是在《赤壁赋》的基础上创作的。

词中表达了苏东坡对赤壁之战的怀念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历史的思考。

总结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康震讲办办东坡读后感

康震讲办办东坡读后感

康震讲办办东坡读后感读完康震讲的苏东坡,就像跟着一个超棒的导游,在苏东坡那传奇的一生里畅游了一番,那叫一个过瘾!以前就知道苏东坡是个大文豪,写的诗词那是杠杠的。

但康震老师一讲,才发现苏东坡这人简直就是个宝藏男孩啊。

他的一生就像坐过山车,起起落落,比电影还精彩。

你看他,一开始也是踌躇满志,想要在官场大展一番拳脚。

就像咱们刚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能征服世界呢。

他才华横溢,脑子转得比风车还快,写文章那是信手拈来,而且写得又好又有深度,感觉他的才华都要从纸面上溢出来了。

那时候的他,在仕途上也还算顺利,可是好景不长啊。

这官场就像个大染缸,还到处是暗流涌动。

苏东坡一不小心就被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里。

他被贬了,这一贬可不得了,就像从云端一下子掉进了泥坑。

但是人家苏东坡可没像有些人那样一蹶不振。

他倒好,在被贬的地方,该吃吃该喝喝,还能苦中作乐。

他写的那些诗词,好多都是在这种落魄的时候创作出来的。

比如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你听听,下着雨呢,别人都躲着,他倒好,慢悠悠地走着,还吟诗,这心态简直绝了。

就像我们在生活里遇到困难,有人就哭天抹泪的,他却能把困难当成是一种特殊的经历,还从中找乐子。

而且他这人特接地气。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大文人,只知道吟诗作对。

他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在当地还做了不少实事呢。

像治水之类的,他可没闲着。

感觉他就像个万能的哆啦A梦,到哪儿都能给当地带来点好处。

他的朋友也特别多。

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能跟他玩到一块儿。

这说明他这人性格好啊,随和又有趣。

他的朋友在他落魄的时候也帮了他不少忙,不过我想主要还是他的人格魅力在那儿呢。

他就像个小太阳,虽然自己也有倒霉的时候,但还是能散发出温暖和光芒,吸引着周围的人。

康震老师讲的时候,把苏东坡讲活了。

那些故事啊,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眼前晃悠。

我就感觉苏东坡不再是书本上那个遥远的名字,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

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理想抱负,他的无奈沮丧,都能让人感同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之东坡印象——读《康震评说苏东坡》之得提起苏东坡大名,在中国恐怕无人不晓,就算不识字,闻着“东坡肉”的美味也知道了这个大文豪!然而,真要说知道苏东坡阅历的人就不多了,我也是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康震在《百家讲坛》开坛讲苏东坡并整理成书——《康震评说苏东坡》后,才对苏东坡的印象清晰了起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苏东坡本来就天资聪颖,能够成为世人仰慕的文坛巨匠,完全取决于他的两种功夫:“笨功夫、巧功夫”,笨功夫垒基础,巧功夫升境界,当然更离不开他的挫折人生。

所谓笨功夫之一是将七十五万字的《汉书》抄了三遍,第一遍对每一章节由三个字提炼概括成标题,第二遍成二字,第三遍为一字,而且做到从汉书中任选一字就可以从这个字一直背下去,倒背如流。

想一想在没有现代书写工具的条件下,下这种功夫,其坚韧的毅力略见一斑。

而巧功夫是“八面受敌法”,就是读书时,要分不同的角度去读一本书,比如读《西游记》要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专读,彻底通透所读之书。

可见应该谈不上是“巧”功夫,所以我认为还是要“下足十年功”就一定能不断“精彩一分钟”。

正是一生在仕途中大起大落,造就了苏东坡百折不挠的人生品格,也成就了他文学上的诗词巅峰。

苏东坡步入仕途时一帆风顺,得到宋仁宗的高度赞赏,主考官文坛宗主欧阳修也非常赏识,正在春风得意实现远大抱负之时,卷入新旧两党之争,与推行变法的王安石冲
突严重,当朝皇帝宋神宗决心变革,使年轻气胜的苏东坡遭贬,一来要挫挫他的锐气,二来不得意而为之,将他贬至黄州,苏子儋东坡之名正是在黄州置了几亩薄田而自名。

从此率一家老小修房耕地,深刻体验了百姓之苦也感受了苦日子中一家人的天伦之乐。

在黄州他深刻思考和反省自己,为自己波澜不惊的人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被贬黄州做了一回没有太大自由的山野村夫,因为黄帝诏日,是为“黄州团练副史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作为一县武装部副部长,没有签字权和行政权,比咱今天的副县调研员尤过之。

但苏东坡是一个达观向上之人,精神上没有半点气馁。

在开荒种地、修房等衣食无着苦苦奔波时,可以说他依然在享受生活。

发明了“富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的“东坡肉”以及“东坡羹”等美味佳肴。

也正是作了副调研且不得签书公事,反而使年富力强46岁的苏东坡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他一生的最爱文学创作当中,其中包括三咏赤壁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可惜弄错地方,造成今天一文一武两赤壁,武赤壁在上游蒲圻,文赤壁在黄州。

其实,人生中的悲苦磨难真的是一笔珍贵财富,但是就看你是否有一双慧眼能够识得,更多的芸芸众生则被磨难击垮了,使磨难的真谛暗然失色。

由于风云突变的政治需要,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苏东坡连升六级成为显赫的翰林学士、知制诰三品大员。

但在这十七个月之后,他不断在政治漩涡中扑腾,折腾得精疲力竭还枉费了年华岁月,惹来更大的灾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接下来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一贬
再贬,一直贬到天涯海角海南岛,又成了副县调研员仍“不得签书公事”。

在官位升迁的这段时间他基本上没有创作出留存千古的文学作品,反而在被贬海南后完成了他自认为“此生不虚过”的《易传》、《书传》、《论语说》三本著作。

同时还创作了散文、赋、颂、铭一百五十六篇。

作为文坛巨匠,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还与宋代几方面的“顶尖”人物并称,与宋代诗风形成的奠基者、推动者之一黄庭坚并称“苏黄”,与杰出词作家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称“欧苏”,与大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在并称当中,他一般都排第一,可见他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就的高度。

当然,苏东坡也不是只会写写画画的“书呆子”,除了满腹经纶外,在地方任职时应该说还是政绩卓著的。

我们看一看如今仍璀夺目的明珠杭州西湖吧,当时的西湖淤泥严重堵塞湖底,水草遮蔽大半湖面,拯救西湖困难重重,除泥铲草需二十万工,技术上需科学合理处理清理出的堆集如山的淤泥,还要设法持续清理水草,保障湖水澄澈。

他请专家定方案,与百姓在工地同工食,建石塔、修苏堤,才有今天人间天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之美景。

苏东坡的一生虽然十分坎坷,但他在许多领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其中揭示的哲理,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和借鉴。

一是下真功夫努力学习,才能有真品实学。

二是正确看待人生大小挫折,挫折是人奋发有为的砥励之石。

三是保持豁达乐观的精神,这是人生意义的精神支
柱。

我们应该借助这三点并通过苏东坡的人生不断审视和激励自己,长期坚持就会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健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