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

⼯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第⼀篇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分析的⼏个基本问题⼀、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程地质分析(5分)1、岩体、结构⾯、结构体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它处于⼀定的应⼒状态,被各种结构⾯所分割。
结构⾯:指岩体中具有⼀定⽅向、⼒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或带。
结构体:结构⾯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可将岩体分割成形状、⼤⼩不同的块体,称为结构体2、结构⾯的主要类型(按照成因、规模分类)及特征(如何描述结构⾯)按成因:原⽣结构⾯、构造结构⾯、浅表⽣结构⾯按规模:A类(贯通)、B类(显现)、C(隐微)3、岩体的分类:岩体结构分类(哪5类?);岩体的⼯程分类(考虑三⽅⾯因素?)按结构特征分类:块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散体状结构三⽅⾯因素:⼒学性质、岩体结构、赋存条件4、岩体的变形随深度有何变化特点?剪切或拉裂拉裂与弯曲弯曲弯曲与压扁压扁压扁与流动流动。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状态(10分)1、岩体应⼒:天然应⼒和初始应⼒⾃重应⼒:指在重⼒场作⽤下⽣成的应⼒。
σv=γh(µ为岩体的泊松⽐,N。
称为岩体的侧压⼒系数。
)构造应⼒:指岩⽯圈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
⼜可分为活动构造应⼒和剩余构造应⼒。
变异及残余应⼒变异应⼒:指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等引起的应⼒。
残余应⼒: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后,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他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相平衡的应⼒系统感⽣应⼒2、岩体天然应⼒状态类型(1)σx=σy=σv=rh 注:越往地壳的深部,存在静⽔应⼒式的可能性越⼤。
(2)垂直应⼒为主的观点地壳岩体内的应⼒以⾃重应⼒为主,主要存在于地表(3)⽔平应⼒为主的观点地壳岩体内的应⼒主要受构造运动影响,最⼤主应⼒近于⽔平。
3、影响岩体天然应⼒状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作⽤(1)地区地质条件及岩体所经历的地质历史对岩体天然状态的影响: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决定着岩体的容重和泊松⽐,从⽽影响⾃重应⼒场的特征;统⼀区域构造应⼒作⽤下,岩体内应⼒分布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结构特征及其⾮均⼀性;决定着岩体的强度及蠕变特性,因⽽决定了岩体承受及传递应⼒的能⼒。
工程地质复习-按章节

一、矿物和岩石矿物:矿物是在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通常是无机作用形成的均匀固体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何体层理:层理是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纹理,每一个单元层理构造代表一个沉积动态的改变岩层:岩层是沉积地层的基本单位,它是物质成分、结构、内部构造和颜色等特征上与相邻层不同的沉积层称为岩层岩石结构:岩石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隐晶质和玻璃质在本质上和现象上有何区别?本质上,玻璃质是岩浆迅速上升到地表,温度骤然下降至岩浆的凝结温度以下,来不及结晶形成的,而隐晶质是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很细,不能用肉眼或放大镜看出来者。
现象上来说,具隐晶质结构的岩石没有玻璃光泽及贝壳状断口,脆性程度低,有韧性,常具有瓷状断口2.岩浆岩的构造有哪些?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空间排列和填充方式。
1.块状2.流纹3.气孔状4.杏仁状3.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所经历的地质作用叫成岩作用。
1.固结脱水2.胶结3.重结晶4.形成新矿物4.变质作用类型有哪些?1.接触变质作用2.区域变质作用3.混合岩化变质作用4.交代变质作用5.动力变质作用1.方解石、正长石、斜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的主要鉴定特征;方解石;菱形六面体,无色透明,白色条痕,遇稀盐酸剧烈气泡正长石:肉红色,淡玫瑰红色,白色条痕斜长石:板状或柱状,白色条痕,断口粗糙石英:无条痕,无解理,油脂光泽,断口贝壳状;辉石:短柱状,横截面近八角形,浅棕色条纹,玻璃光泽角闪石:长柱状或近三向等长状,截面六边形,淡绿色条痕,玻璃光泽2.变质作用因素的类型:高温,压力,化学活泼性流体。
一、矿物和岩石矿物:矿物是在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通常是无机作用形成的均匀固体。
工程地质学 复习要点

工程地质学复习要点桂林韦昌吉2020/11/20第一章绪论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士木工程中的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学为了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的矛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地质学中,由于地质因素对工程建筑的利用和改造有影响,因而把这些地质因素综合称为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出现的三个问题:①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问题;②黏土层在基岩面上的稳定问题;③砂负岩层的角度小于基岩面的倾角问题。
第二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地壳:地球的固体外壳叫地壳。
地幔:处于地壳和地核中间,也称中间层或过渡层,跟据化学成分不同而分为两层:地幔上层和地幔下层。
一、矿物矿物:指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的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
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造岩矿物绝大部分是结晶质。
次生矿物:自然界中的矿物经受着各种地质作用而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外界条件变到一定程度后,矿物原初的成分、内部构造和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次生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自色、他色、假色)、光泽(造岩矿物绝大部分属于非金属光泽)、硬度(矿物的硬度的确定,是根据两种矿物对刻时互相是否刻伤的情况而定)、解理和断口。
摩氏硬度计:硬度对比的标准,从软到硬依次由下列10种矿物组成,称为摩氏硬度计。
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正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刚玉、⑩金刚石。
二、岩浆岩岩浆岩:当岩浆的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浆岩。
依冷凝成岩浆岩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将岩浆岩分三类: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岩浆岩的产状有: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脉。
岩浆岩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岩浆岩的结构分为:全晶质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微粒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矿物在岩石中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分布情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知识点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知识点绪论1、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P2)2、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任务(P2):3、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P2)?4、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3)?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分析1、岩体(P6):2、结构面(P6)3、结构体(P6)4、为什么要研究岩体结构(P7)。
5、结构面的主要类型(P8)。
6、岩体结构类型划分(P10):第二章地壳岩体天然应力状态1、应力的概念(P38)天然应力:变异应力:残余应力: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1、变形(P68):2、破坏(P68):3、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过程和阶段划分(P68):4、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P70)5、岩体变形破坏形式与受力状态的关系(P70)6、岩体破坏形式与岩体结构的关系(P71)7、岩体的强度(P73)岩体由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岩体的屈服强度(σy);岩体进入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长期强度(σc)。
岩体遭受最终破坏以后仍然保存有一定的强度,称为残余强度(σR)。
8、岩体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P108)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1、活断层(P112)2、活断层的类型(P114)3、活断层的活动方式(P119)4、活断层的长度和断距(P120)第五章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1、地震(P148)2、地震分类(P148)3、按震源深度将地震分为(P148):4、地震波(P149)5、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P151)6、地震的震级和烈度(P154)7、世界范围的地震带主要为(P159):8、地震效应(P177)第六章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分析1、诱发地震(P195)2、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P208)3、水库诱发地震不是由于水库荷载直接造成的证据(P212)4、水库蓄水对库底岩体的各种效应(P213)5、各种天然应力状态下的诱发机制(P215)第七章地震导致的区域性砂土液化1、砂土液化(P223)2、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P225)3、区域性砂土液化的形成条件(P229)第八章地面沉降问题的工程地质分析1、地面沉降(P245)2、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P249)3、地面沉降的成因及证据4、地面沉降的形成条件;第九章斜坡岩(土)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斜坡的变形与破坏(P278)2、斜坡变形的主要方式(P278)3、斜坡破坏基本类型(P279)4、崩塌(P280)5、滑坡(P280)6、滑坡要素(P280)7、斜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P282)8、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P317):9、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P326)第十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地下洞室和围岩的概念(P333)2、脆性围岩的变形破坏的主要模式。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绪论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石和土的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是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它影响建筑物修建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如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地基岩体稳定问题、地下硐室围岩稳定问题和边坡岩体稳定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淤积问题、浸没问题、边岸再造及坝下游冲刷问题,以及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工程地质学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人类工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地基问题、边坡问题、洞室问题、渗透问题。
第一章⒈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三个要点:工程影响范围内;被各种界面切割;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
⒉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例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⒊岩体结构:岩体内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组合形式。
岩体经受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地质界面,称为结构面;结构面将岩体分割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岩块,称为结构体。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天然斜坡】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未经人为扰动。
【人工边坡】人类为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的,往往是在自然斜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形态。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
【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
【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及方法1。
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
工程地质问题指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
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5。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3、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4、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5、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6、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6.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与它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主要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
四种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应互为补充,综合应用。
其中自然历史分析法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
7.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何关系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工程地质学中的大量计算问题,实际上就是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中所研究课题,因此在广义的工程地质学概念中,甚至将岩石力学、土力学也包含进去,土力学和岩石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研究土体和岩体。
工程地质考试复习题及答案--12

工程地质考试复习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有不同答案的可大家讨论研究确定)一、名词解释1. 工程地质学: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科学,从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
2. 解理:在外力敲打下沿一定结晶平面破裂的固有特性称为解理。
3. 活断层: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4.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地面振动的强烈程度。
5. 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蚀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
二、选择题1.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 A )。
A.剥蚀作用 B.岩浆作用C. 地质作用 D.地壳运动2.地球以地表为界分为外圈和内圈,以下各项不属于外圈的是( D )。
A.大气圈 B.水圈C. 生物圈 D.地核3.国际性通用的地质年代单位是(B)。
A代、纪、时B代、纪、世C代、纪、期 D代、系、世4. 下列关于褶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褶皱构造使同一岩层产生明显的错动B.褶皱核部为新老地层,翼部为新地层C. 褶皱的基本类型有背斜和向斜D.褶皱使岩层产生了一系列波状弯曲5. 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叙述正确的是( A )。
A.震级是地震所释放出来能量大小的反映B.震级是由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决定的C. 烈度是由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决定的D. 每次地震的烈度只有一个6. 从滑坡形式的地形地貌条件分析( C )地段不易发生滑坡。
A.高陡斜坡B.山地缓坡,地表水易渗入C.山区河流的凸岸D.黄土地区高阶地前级坡脚被地下水侵蚀和地下水浸润7. 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出脱离母体向下坠落或滚动的现象称为(B)A.错落B.崩塌C.滑坡D.塌陷8. 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 A )A.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B.空隙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C.岩溶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D.包气带水、裂隙水和承压水三大类9. 承压水一般(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大纲一、名释工程地质问题:当工程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工程建筑物稳定、安全的要求时,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之间存在矛盾。
工程地质条件:土石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
岩体结构面: 岩体: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石,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结构面: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结构体: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形状、大小不同的块体,称结构体。
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在岩体天然应力场内,因挖除或增加结构物而引起的应力,称为感生应力。
在重力场作用下生成的应力为自重应力。
变异应力: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入等引起的应力, 可统称为变异应力。
只具有局部意义。
残余应力: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时,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其它组分约束,形成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
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后一种情况也可称为潜在活断层 一般定义为晚更新世Q3,全新地质时期Q4(1万年)有过地震活动,或近期正在活动,在将来(今后100年)可能活动的断裂叫做全新活动断裂.水库诱发地震:水库蓄水而导致库区地震活动强度和频次显著增强的现象。
砂土液化:对于饱和砂土,在振动荷载的作用下,孔隙水压力上升到使砂粒间有效正应力降为零时,砂体就会悬浮于水中,砂体也就完全丧失了强度和承载能力,这就是砂土液化。
渗流液化:饱水砂土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先产生振动液化,使孔隙水压力迅速上升,产生上下水头差和孔隙水自下而上的运动,动水压力推动砂粒向悬浮状态转化,形成渗流液化超孔隙水压力:砂的渗透性不良,排水不通畅,前一周期的排水尚未完成,下一周期的孔隙度再减小又产生了。
孔隙水必然承受由孔隙度减小而产生的挤压力,生了剩余孔隙水压力或超孔隙水压力.地下洞室:是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存在于岩土中作为各种用途的构筑物。
围岩 :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的稳定有影响的岩(土)体,大约为地下洞室横断面中最大尺寸的3-5倍。
200%)5(•=r r二、简答结构面的成因分类: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及浅、表生结构面(表1-1)。
1.原生结构面沉积结构面:层理,层面,软弱夹层,不整合面,假整合面,古冲刷面等。
火成结构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岩脉、岩墙接触面,喷出岩的流线、流面,冷凝节理面等。
变质结构面:片理,片麻理,板劈理,片岩软弱夹层等。
2.构造结构面节理(X 型节理,张节理)断层(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层间错动带,羽状裂隙,破劈理3.浅表生结构面1)浅部结构面:卸荷断裂、重力扩展变形破裂2)表部结构面:卸荷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泥化夹层、次生夹泥4岩体结构分类1)按建造特征可将岩体划分为块体状(或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和散体状结构--5类型。
2)按岩体改造的程度可划分为完整的、块裂化或板裂化、碎裂化和散体化--4个等级。
3)块体状结构:无软弱面的岩体,原生结构面具有较强的结合力,间距大于1m。
4)块状结构:含有2~3组较发育的软弱结构面的岩体,结构面间距1~0.5m。
5)层状结构:有一组连续性好,软弱面的岩体,岩性不均一。
(软弱面间距50~30cm)6)碎块状结构:多组密集结构面的岩体,被分割成碎块状,以某些动力变质岩。
7)散体结构岩体:碎屑状散体,结构面无序,有角砾,中杂有泥质;糜棱岩体5、岩体应力的一些基本概念6.我国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点各地最大主应力的发育呈明显的规律性σ1方向:该点与察隅和伊斯兰堡联线夹角等分线方向近似,(以东经105o为界,分为东西,东近水平向,西为近南北向。
)仅在两侧边缘地带略有偏转,即东侧向顺时针偏转,西侧向逆时针偏转。
7.岩芯饼化现象1)表面均为新鲜破裂面,边缘部分粗糙,多数内部隐约见有顺槽,或沿一个方向的擦痕与之正常的拉裂坎。
厚度、直径关系,约为直径的1/4-1/5,只要孔径相同,岩饼的厚度就大致相近;2)饼状岩芯的岩体力学条件a弹性高,储能条件好的岩性条件,如火成岩;b整体块状的岩体结构条件;c 高地应力条件,最大主应力在30MPa以上8.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1)据破坏机制--剪切破坏和张性破坏(或拉断破坏)两类。
2)岩体变形破坏形式与受力状态的关系在负围压及低围压条件下岩石表现为拉断破坏;随着围压增高将转化为剪断破坏;当围压升高到一定值以后,表现为塑性破坏。
9.边坡应力“驼峰型”分布河谷底部“高应力包”现象浅部应力释放区:0-25米(30米)高应力区:150-200米,“岩芯饼化”,σ1 >=25MPa10.空隙水压力在岩体变形破坏中的作用有效应力原理,AB面上的应力可用图(c)的莫尔圆表示。
空隙水压力的作用使整个莫尔圆向左侧移动,AB面上有效正应力(σs)降低,等于总正应力(σ)减去空隙水压力(p w),即:σs=σ-P w含空隙水压时,AB平面上的抗剪强度:S=(σ-p w)tanΦ+c11.活断层⏹蠕滑—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稳滑);粘滑–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伴地震12.平移断层➢断层面倾向大(近于垂直)➢断层的地表出露线平直➢地貌上常形成陡直的断崖➢以水平运动为主,相对垂直升降量很小➢分支断裂较少,断层带宽度小➢水平错动量往往很大,易于识别,易于发生强震13.逆断层断层面两侧的点之间的距离总是由于位移而缩短。
上盘除上升外还往往伴以多个分支或次级断层的错动14.正断层断层活动的变形(下沉)和分支断层错动,主要集中于下降盘➢断层面倾角介于逆断层与平移断层之间,一般60~80º之间。
➢上盘下降并发育分支断层。
➢正断层可以引发中强震。
15.各种天然应力状态下的水库诱发机制1)正断型:σv与垂直方向的最大主应力迭加,水平的最小主应力增值仅为0.43 σv ,莫尔圆加大并稍向右移,结果是更接近于包络线,即稳定条件有所恶化。
空隙水压力效应同时使最大最小主应力减小一个空隙水压力增值σv 。
使莫尔圆大为左移2)潜在走向滑动型:σv迭加于垂直的中间主应力之上,莫尔圆大小没有变化,水平的最大、最小主应力同时都增加了0.43σv ,致使莫尔圆右移,使稳定状况稍有改善空隙水压力效应同时使最大最小主应力减小一个空隙水压力增值σv 。
使莫尔圆大为左移荷载效应使莫尔圆离开包络线的距离小于空隙水压力效应使之接近包络线的距离3)潜在逆冲型:σv与垂向的最小主应力迭加,水平的最大主应力的增量仅为0.43 σv ,结果是莫尔圆减小并右移,稳定状况大为改善。
空隙水压力效应同时使最大最小主应力减小一个空隙水压力增值σv 。
莫尔圆大为左移.因荷载效应使之离开包络线的距离大致等于空隙水压力效应使之接近包络线的距离,荷载效应使改变了的莫尔圆小于原始莫尔圆,所以最终稳定程度稍有改善16.(1)振动液化:超孔隙水压力不断累积增大饱水砂体的抗剪强度:τ=(σn-pw)tgφ=σ0tgφ,振动前:砂的抗剪强度为:τ=(σ-pw0)tanφ,振动时:τ=[σ-(pw0+△pw)]tanφ,振动过程中的剩余下滑孔隙水压力为△pw, 随△pw累积性增大,pw0+△pw=σ,砂土的抗剪强度降为零,完全不能承受外荷载而达到液化状态.(2)渗流液化:振动液化形成剩余孔隙水压力以后,不同深度处的侧压水位就不在相等,产生上下水头差,随着深度增加侧压水位增高。
若水力梯度恰好等于渗流液化的临界梯度,处于这个水力梯度,砂粒就在自下而上的渗流中失去重量,动水压力推动砂粒向悬浮状态转化,产生渗流液化使砂层变松。
17.斜坡变形破坏的三个不同演化阶段:斜坡变形、 破坏、破坏后的继续运动。
➢ 斜坡变形的主要方式:卸荷回弹、蠕 变 18. 斜坡应力场的一般特征➢ 最大主应力近于平行临空面,最小主应力近于与坡面正交。
➢ 坡脚剪应力集中形成剪应力增高带,坡顶附近出现拉应力。
➢ 最大剪应力迹线由原来的直线变为近似圆弧线,并凹向临空面 ➢ 坡面的实际径向压力为零。
➢ 远离斜坡面的岩体内,地应力逐渐恢复状态。
19:. 斜坡破坏基本类型➢ 按运动方式划分:崩落(塌)(faIls )、倾倒、 滑动(落)、侧向扩离 、流动 三种基本破坏方式:崩落(塌)(falls)、拉断破坏为主、 滑落(坡)、 (侧向)扩离 20. 围岩应力重分布的一般特点θτθσθσγθθ2sin )321)(2(2cos )31)(2()1)(2(2cos )341)(2()1)(2(4422044220440220220r r r r p p rr p p r r p p r rr r p p r r p p h v h v v h v v r h h-+-=+-+++=+----+=➢ 径向应力随着向自由表面的接近而逐渐减小,至洞壁处 变为零。
➢ 切向应力在一些部位愈接近自由表面切向应力愈大,并于洞壁达最高值,压应力集中,➢ 另部分,愈接近自由表面切向应力愈低,有时甚至于洞壁附近出现目拉应力,拉应力集中。
三、分析21.熟悉6种破坏类型、形成条件和过程:蠕滑-拉裂式,滑移-压致拉裂式,滑移-拉裂式,滑移-弯曲式,弯曲-拉裂式,塑流-拉裂式。
1)变形破坏模式变形导致斜坡岩体向坡前临空方向发生剪切蠕变,后缘发育自坡面向深部发展的拉裂。
a.形成条件➢ 主要发育在均质或似均质体斜坡中,倾内薄层状层状体坡中也 可发生。
中等坡度(β<40°)斜坡中。
➢ 变形发展过程中,坡内有一可能发展为破坏面的潜在滑移面, 它受最大剪应力面分布状况的控制。
自坡面向下递减的剪切蠕变带.b..演变过程➢表层蠕滑:岩层向坡下弯曲,后缘产生拉应力。
➢后缘拉裂:后缘发育有陡倾坡内的软弱结构面时,拉裂更易发育,破裂也可能在地震或人工爆破的触发下突然产生。
2)滑移—压致拉裂a. 形成条件:中等——陡的平缓层状斜坡,坡体内有水平向残余应力。
b.坡体沿平缓结构面向坡前临空方向产生缓慢的蠕变性滑移。
滑移面的锁固点或错列点附近,因拉应力集中生成与滑移面近于垂直的拉张裂隙,向上(个别向下)扩展,且其方向渐转成与最大主应力方向趋于一致(大体平行坡面)并伴有局部滑移。
滑移和拉裂变形是由斜坡内软弱结构面处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
C演变过程➢卸荷回弹阶段:坡体内残余应力开始释放,岩层沿缓倾结构面缓回弹滑移,坡面形成齿状剪出。
➢压致拉裂面自下而上扩展阶段:在大致平行坡面的重压应力作用下,拉裂隙端部被压致拉裂,扩展方向逐渐趋向于主压应力方面一致。
➢滑移面贯通阶段:随拉裂面的逐渐贯通,岩体转动,变形进入破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