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科技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三个月总结报告
ASU访学总结范文

ASU访学总结范文3个月的ASU访学转眼间结束了,从积极准备期待访美到来时的兴奋,再从来时的不适到思乡心切,再到接近尾声时的彷徨交错,最后到走时的依依不舍,整个学习过程可谓是欣喜与各种心情交错:新奇兴奋、疑惑不解、颇有启示、收获满满……三个月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带着在这3个月学习生活中的点点回忆和收获,做如下总结:得到这次培训机会,现在回想还是跟前期认真、充分的准备分不开,跟领导、同事和家人的支持分不开,跟想自我充实,开阔眼界,有更多的东西教我的学生分不开。
前前后后准备近半年的时间,报名、面试、考试、面试,应该是工作8年后首次参加考试也是考试最多的一年了。
俗话说“好事多磨”,在报名、面试、录取、面签、临行前培训等一系列的动作后,确定了我ASU(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的身份。
(一)报名xx年3月22日从导师的微信说说里看到了《关于做好xx年全国学校体育教师赴美留学项目遴选工作的通知》,认真看了看通知,很激动和兴奋,因为我符合选派条件。
于是开始着手准备报名资料,和领导、家人请示和商量这样的一次学习机会,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
真正收到单位的通知是在报名截止前的一天(4月15日),虽然晚了点,但是由于前期相关资料已经准备充分,在单位会议讨论后上报了报名材料,顺利完成网络资料上传和资料递交工作,等待初审结果。
(二)面试5月15日收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发来的电子邮件“满足项目申报条件,获得参加专家评审的资格”,要求于5月23日在武汉体育学院参加专家面试评审,整个田径项目初评合格人数为87人,项目拟录取人数40人,面试要刷掉一半多,形式还是很严峻。
拿到面试分组表,看了面试要求,没来得及做啥准备不知不觉就到了武汉体育学院的田径场。
说实话,应该至少11年没有按照正规比赛要求参加过800米跑项目了吧,天公不作美,雨越下越大,尽管全身湿透,但是仍然尽全力跑完,小组第五,项目组第七,真的尽力了。
专业技能考试结束后,第二天的教学水平和英语测试环节,我是第一个,说不紧张是假的,上课我不怕,可是让我开口说英语着实有些心虚,因为那比卷面考试难多了,不仅是词汇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发音和文化习惯。
访问学者总结报告

美国访问学者总结报告我于今年××月抵达美国××××学院进行访问学习。
转眼已经××个月多了,现将我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行汇报。
一、学习情况我在×××学院×××工程系交流访问,导师是美国人,主要从事××××方面的研究。
导师平时很忙,只有每周一次的组会上能见到,项目组20多人,其中四分之一是来自大陆。
通过和导师讨论,他鼓励我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如果有问题的话可以跟和讨论。
因此,在实验室里,我主要从事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特别是×××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这学期,我旁听了两门课《××》和《×××》,这两门课不但实用而且非常有趣,学习了之后感觉收获很大。
这几个月,参加学术会议两个,一个是学校内部举行的××论坛,一个是在坦帕举办的系统年会。
学习了相关的研究方向论文30余篇,自学了Linux服务器管理和SPSS软件,参加了5名研究生的毕业答辩。
上个月在组会上第一次用英语作了一次前一阶段文献阅读的综述报告,目前按照导师的要求,准备写一篇会议论文发表。
第一次来到纯英语环境对我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美国南部口音很重,和标准发音不太一样,很难听懂。
刚来的时候,日常生活交流都很困难,打电话办事都得让朋友带着。
这几个月,花了很大精力在语言关上,通过和老外聊天、自己每天练习听力、参加TOFEL培训班等方法,英语口语和听力有了一些提高,基本日常用语和聊天都基本能够对付,但是专业英语和听课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专业英语演讲方面还有很多困难,下一步还得不断加强学习。
二、生活情况西方饮食和国内差异很大,而且在外面吃饭很贵,加上小费一顿简单饭要近10美元。
南澳大利亚大学马军博士学术报告心得

关于马军博士《高结构完整性可溶液加工的石墨烯用于高分子复合材料》学术讲座的心得体会专业班级:地球物理学1002班学号:10017203姓名:李东成讲座老师:马军讲座时间:2013.12.02南澳大利亚大学马军博士学术报告心得体会前言:报告人:马军报告题目:《高结构完整性可溶液加工的石墨烯用于高分子复合材料》报告时间:2013年12月2日 15:00—17:30报告地点:南教107报告人简介:马军,博士,曾在悉尼大学任研究员,现任教于南澳大利亚大学。
从事聚合物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包括石墨烯小板,新方法制造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断裂机理的识别,及密闭环境中聚合物纳米片的合成等。
在Google H-指数为21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已发表论文60余篇。
所学心得笔记:马军博士阐述了石墨烯的特点、性能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讲解用于高分子聚合物的石墨烯衍生物如氧化石墨烯、石墨烯纳米片等的性能,介绍其课题组重点研究的一种用于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新石墨烯衍生物—石墨烯小板(厚度为2-4 纳米),并探讨了聚合物/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电性、硬度等性能与作用机理,向师生展示其课题组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
马军课题组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纳米材料领域和表面工程领域的师生从事相关研究工作起到很好指导和借鉴作用。
马军博士还介绍了南澳大利亚大学以及澳大利亚主要的几所高校教学与科研概况,并与师生就学术研究、赴澳留学和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互动交流。
来访期间,马军与机电工程学院负责人探讨了开展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事宜。
旁听讲座体会:在 2013年12月2日 15:00—17:30南教107,我听了南澳大利亚大学马军博士的讲座。
他此次演讲的报告题目是《高结构完整性可溶液加工的石墨烯用于高分子复合材料》,马军博士曾在悉尼大学任研究员,现任教于南澳大利亚大学。
从事聚合物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包括石墨烯小板,新方法制造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断裂机理的识别,及密闭环境中聚合物纳米片的合成等。
10专业成就地位-――赴澳大利亚大学质量保障署(AUQA)访问学习的报告

专业成就地位―――赴澳大利亚大学质量保障署(AUQA)访问学习的报告方乐2006年12月1日至15日,受亚太区域质量保障网络组织(APQN)1的资助,笔者到澳大利亚大学质量保障署(AUQA)进行了访问学习。
AUQA为笔者的学习做了精心的准备。
学习的主要内容为: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AUQA的基本情况、AUQA审核的各个阶段,包括院校自评、审核前的准备、现场考察、报告撰写、海外项目考察、第二轮审核计划和专家遴选、培训与任用等。
学习的主要形式有:1、与AUQA审核主任一对一的交流,每位审核主任都准备了交流提纲和辅助材料,并耐心、细致地回答笔者所提出的问题;2、自学阅读,笔者可以自由进出AUQA资料室,那里有关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书刊丰富多样,并且更新很快;3、参加集体活动,笔者参加了AUQA的员工会议和有关第二轮院校审核计划的吹风会。
通过半个月的学习和观察,笔者受益匪浅,具体汇报如下:一、AUQA的基本情况AUQA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见图1)。
它于2000年5月由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培训和青年事务部部长联席会议(MCEETYA)批准成立。
AUQA性质为独立的非营利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为联邦教育、科学和培训部和6个州与2个领地教育部分管高等教育的部长。
其中联邦教育、科学和培训部负责AUQA年度50%的运行经费;6个州和2个领地教育部则分摊余下的50%。
另外,AUQA在进行审核时还会向被评单位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涵盖审核所必需的交1亚太地区质量保障组织(Asia Pacific Quality Network, APQN)2003年元月成立于香港,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
APQN的宗旨为:通过加强亚太区域质量保障机构的工作及其相互合作,提高该区域的高等教育质量。
目前APQN的成员包括亚太地区20多个国家的65家负责对中学后院校或项目进行外部质量保障的机构,其中完全会员17家,包括上海市教育评估院、香港学术评审局和澳大利亚大学质量保障署等。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共7篇)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共7篇)第1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防灾减灾工程中的结构振动控制及应用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对我国试试可持续发展战略由着重要的作用。
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
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成为防灾减灾工程学科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结构的振动控制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在车辆、风、海浪、流水、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的反应和损伤积累,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抗灾性能,是结构抗振减振和防灾减灾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已有30余年的历史,其研究和应用大体上分为三个领域:基础隔震、被动耗能减振以及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
1881年日本河合浩藏提出结构基础隔震的概念,1924年日本鬼头健三郎提出结构基础轴承隔震方案。
1978年美国Kelly和Eidinger提出叠层相交支座隔震方法和技术,从此结构基础隔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Kelly提出在结构中设置非结构构件的耗能元件——金属软钢屈服耗能器,包括扭转梁。
弯曲两二货U形钢器件等,分担和耗散本来由结构构件耗散的能量。
这一思想是对结构抗震延性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由此形成了结构耗能减振的一个重要方向。
20世纪50年代器件,日本Kobori提出了结构变刚度的减振概念。
1972年,美国Yao结合现代控制理论,提出了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开创了结构振动控制的主动控制研究新的历程。
由于直接将能量转变为控制力的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很大的能量转变为控制力,人们不得不转向主动变刚度和变阻尼等机械调解式半主动控制装置。
近年来,电/磁流变液体、压电材料、点/磁致伸缩材料和形状记忆材料等职能驱动材料和期间的发展为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开辟了新的天地。
学术交流心得体会(三篇)

学术交流心得体会学术交流是一种广泛而重要的活动,对于学术界的发展和交流学者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参与了许多学术交流,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术交流中所得到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学术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和扩大知识面。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讲座,我有机会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学术观点。
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这对于我们扩展视野和增加专业知识非常有帮助。
同时,与其他学者的互动也能够启发我们的思维,并促进我们的研究思路的创新。
其次,学术交流有助于建立学术合作和人际网络。
在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上,我们有机会与其他学者和专家交流、互动和合作。
通过与他们建立联系,我们可以找到共同的兴趣和研究课题,并开展合作研究。
这种合作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我们的学术发展,还可以扩大我们的人际网络,有助于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再次,学术交流可以提升我们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
通过参加学术交流,我们能够向其他学者和专家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他们的批评和建议。
这种反馈和互动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引导我们进行改进和提升。
此外,在学术交流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其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我们自己的研究水平和学术能力。
此外,学术交流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学术沟通和表达能力。
在学术交流活动中,我们需要向其他人介绍和解释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回答其他人的问题和质疑。
这要求我们具备清晰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地参与学术交流,我们可以逐渐提高我们的学术沟通和表达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向他人传达我们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此外,我还发现在学术交流中,要进行积极和开放的思考。
在与其他学者和专家的互动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这时,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并通过讨论和辩论,促进思维的碰撞和观念的交流。
这样的思考和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维的边界,完善我们的研究思路,从而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质量。
访问学者工作总结报告

附件2: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访问学者工作总结报告
访问学者姓名:
所在单位:
所在国家:
批准时间:
研究起止日期: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OO四年制
研究工作总结
研究工作结束后二个月内报送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式三份)
––
7
2
1、填入表中的各项内容或数据,必须是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作访问学者期间所取得的结果。
2、“完成论著”中“全国性科技期刊”是指《全国性自然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试行
稿)中规定的公开发行刊物,即:“在国内可公开订阅、销售、也可向国外出口和交换的刊物“
表2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课题研究成果目录
请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明书、奖励证书或专利证书复印件一份。
7
––
表3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论著目录
2
表4 学术报告统计表
––
7
2。
澳大利亚培训学习个人总结

澳大利亚培训学习个人总结电子工程学院肖春华在国家外专局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2014年11月30日至12月20日期间,我有幸赴澳大利亚参加集成电路与光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培训班的培训学习。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难得的出国学习机会,这次学习是非常成功的,我收获很多。
本次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的主题有如下几个方面:(1)了解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最新改革及发展方向、职业教育的理念与模式;(2)集成电路与光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如何借助实验室作业提升教学质量;(3)如何将光电子技术教学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4)混合集成电路技术在集成电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5)如何让学生参与实现低成本集成电路的设计;(6)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课程;(7)集成电路教学实践基础和特定用途;(8)集成电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9)澳大利亚现行电子、通讯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以及行业的发展情况;(10)如何将最新的企业研究目标、创新和需求融入于实践教学中;(11)澳大利亚电子网上教学系统的设置与操作;(12)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各教学模块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及制作;(13)集成电路与光电子专业方向科研成果转化的组织形式和主要方式;(14)电子专业在教学中如何保持实验平台信息安全;(15)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实习实训教学指导形式;(16)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如何在终身教育理论基础上构建高等职业教育;(17)校企如何合作提升工程科目实践教学系统;(18)澳大利亚如何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19)集成电路设计教学创新与实践;(20)光电子技术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21)集成电路技术教学基本操作特征与参数;(22)如何发挥重点建设专业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相关专业群建设;(23)澳大利亚高等职业院校集成电路与光电子专业方向科研成果转化的组织形式和主要方式;(24)澳大利亚高等职业院校科研成果商业化的相关规定,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方式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