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意象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23年八年级暑假诗歌鉴赏专练:诗歌的意象意境(含解析)

2023年八年级暑假诗歌鉴赏专练:诗歌的意象意境(含解析)

2023年八年级暑假诗歌鉴赏专练:诗歌的意象意境(共19题)一、复合题(共19题)课内外联读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木瓜《诗经·卫风》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

匪③报也,永以为好④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①木瓜:一种有香气的椭形的瓜,可食用,后文木桃、木李皆为果名,可食用。

②琼琚(jū):与下文的“琼瑶”“琼玫”都泛指美丽的佩玉。

③匪:同“非”。

④好:友好。

(1) 这两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2) 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解读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蒹葭》中三处“宛”字句,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暗示了伊人飘忽难寻。

B.《木瓜》采用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通过酬答表现两人的深情厚谊。

C.《蒹葭》全诗流溢着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D.“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远高于受赠的东西,体现了主人公对情意的珍视。

(3) 《蒹葭》中诗人以秋景起兴,渲染了凄清的气氛,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的感情。

从《木瓜》的内容来看,应是写男女互赠信物以定情的诗;“投”字用得也非常精当,既是“扔”,又像是“送”,像无意扔去,写出了主人公赠物时的心情。

古诗阅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词的上片围绕字,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下片抒发了边塞征人思念家乡和的复杂情感。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1、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 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解析】本词考查对文化底蕴的理解与表达。

像杜鹃、杨柳、阳关、红叶,鸿雁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基本涵义要熟知并敏感地在鉴赏时领会贯通。

3.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4.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意象专题练习二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意象专题练习二含答案

满江红次汤碧山①清溪
(元)许有壬
木落霜清,水底见、金陵城郭。

都莫问、南朝兴废,人生哀乐。

载酒时时寻伴侣,倚阑处处皆楼阁。

对溪云、试放醉时狂,浑如昨。

沙洲外,轻鸥落。

风帘下,扁舟泊。

更寒波摇漾,绿蓑青箬。

为向九原江总②道,繁华何似今凉薄。

怕素衣、京洛染缁尘,从新濯。

【注】①汤碧山,作者的友人,做了一首写清溪的词,作者这首词是和作。

②九原江总:九原,春秋时晋卿大夫的墓地,后泛称墓地。

江总,南朝人,陈时任尚书令,受到陈后主宠幸,不持政务。

1.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上下阕诗人情感的变化。

(5分)
答案:上阙用“都莫问”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朝代更迭、人生哀乐的感慨,想放下却又无法释怀的无奈(1分),然后用“时时寻伴侣”表达知音难觅、无人倾诉的痛苦(1分),只得“对溪云”,希望借酒消愁,但心情依旧如故(1分)。

下阕转而用意象“轻鸥”“扁舟”“绿蓑青箬”寓归隐之意(1分),再用典故表达繁华不能长久(1分),最后用“怕素衣”“染缁尘”寄托自己要坚守节操,不被世俗所染,表达自己归隐之志(1分)。

(6点答对其中5点得5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答案:(1)思路: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

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2)思路:孤舟,即写舟,又代指人;即写景,又写情。

照应题目上文,表达情感。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形象意象类)(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形象意象类)(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形象意象类)(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薄命妾辞元好问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

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

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首先用“如花”写女性的貌美,并以“画不成”强调其“美”的程度。

B.“自合”、“谁教”语似平常,实则包含对不平命运的愤感和对自我的指责C.女子虽遭命运播弄,却对爱人一往情深,聚散的命运与不变的感情恰成对照。

D.“江南岸”并非实写环境,而是以江南的广阔来反衬女子的形单影只的孤苦。

【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辦析。

题中ABC 三个选项考核诗歌的内容,D 项考核诗歌的手法,其中 B 项,没有“自我的指责”之意。

所以本题选 B 项。

(2)这首词通过具体的形象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这首词以“叶”、“浮萍”、“杨柳”、“云”、“月”、“鸳鸯只影”等具体形象把“薄命”写得有形有色,十分感人。

①用薄“叶”形容命薄,具体可感。

②以“浮萍”作比,写其身如飘萍无根蒂,生活无定。

③以“杨柳”作比,写其迎来送往,暗示其卑微的身世。

④以“云”聚散无定、“月”盈亏变化,喻指生活的变化不定。

⑤以“鸳鸯只影”写其不能与情侣欢聚,形单影只,孤独伶傳。

这些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现红颜女子的悲惨命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的能力,要求分析如何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通过诗歌中的内容“颜色如花”“命如叶薄”“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云聚散,月亏盈”“鸳盎只影”枯荷等形景的写出红频女子命薄”生活无定“卑徴”形单影只”孤独伶们的思修命运。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经典题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经典题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经典题题目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诗中“一枝开”是画龙点睛之笔,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意象的?解析:作者用“万木冻欲折”来反衬梅花“孤根暖独回”,突出其不畏严寒的特点。

“前村深雪里”,点明环境的极度严寒,而“昨夜一枝开”,以“一枝”这一数量词,凸显出这枝早梅的与众不同和傲然独立。

通过环境的烘托和数量的对比,突出了“一枝开”这一意象。

题目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具有怎样的意象特点?解析:诗中的杏花生长在北陂,有一池春水环绕,环境清幽。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展现出杏花即使飘落如雪,也胜过在南陌被碾作尘土,表现出杏花高洁、不随波逐流的意象特点。

题目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中的“蝉”具有怎样的意象?解析:诗中的“蝉”,垂着触须饮用清露,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响亮的叫声。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强调蝉声远传不是凭借秋风,而是因为自身站得高。

这里的“蝉”象征着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外在力量就能声名远扬的人。

题目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中梅花这一意象有何寓意?解析:词中的梅花生长在驿外断桥边,无人欣赏,独自开放,在黄昏中忧愁,又遭受风雨的摧残。

它“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即便凋零飘落,被碾作尘土,依然香气如故。

梅花象征着作者自己虽终生坎坷,但坚贞不屈、高洁孤傲的品质。

题目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中“柳”这一意象有何含义?解析:诗中的柳曾经在春风中摇曳,在乐游苑里舞动,而到了秋日,却在斜阳和蝉声中显得凄凉。

诗歌鉴赏之分析意象题

诗歌鉴赏之分析意象题

答题公式
常见提问方式: 诗的××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景色/情景/图景)?该 景象有何寓意?
公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模式:诗歌描绘了 的意象。诗人通过 意
象,表达了自己 的情感或品格。 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注意诗中的意
妻情深
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 杜鹃 表哀怨、凄恻、
鸟兽
怅落寞
思归或冤魂悲鸣
猿猴 表现凄厉、哀伤 鹰 表现刚劲、自由
或大志
鱼 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
小人、凡夫俗客
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 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
伤感愁怀
太 表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阳 “夕阳”比喻年老或失落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
细 表现生机或缠绵的友情 雨 爱情或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 雨
象征热情或残酷,
月 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日 亮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月 风 ④表现旷达、潇洒 云

表现希望、旷达、欢娱


表现游子漂泊,“浓云” 表现愁肠压抑
露 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 象征高洁或环境的恶劣
霜 象征人生无常,前路坎坷 西
丧事 其它
黑色 表黑暗、绝望或神秘 蓝色 表现高雅或忧郁
黄色 象征温暖、平和
紫色 表现高贵、神秘
桑梓 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南园 泛指花草园林
西楼 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 思乡怀人
楼兰 西 域 古 国 名, 表现 卫 关山 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
国立功
表现怀乡、思人
诗中景物意象有四种: ①画面意象:即诗人所见之景,通过众多景构成意境表达 情感。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 睡鸳鸯”中的景物。要多品味揣摩。 ②传统意象:即由于经常在诗中出现而具有特定意义的景 物,通过特定意蕴表达感情。如“杜鹃”“流水”“月亮 ”等。要多积累记忆。 ③比喻意象:即在诗中具有比喻意义的意象,通过把本体 形象化传达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 春水。要由喻体知本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 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 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鉴赏诗歌(意象)练习题

鉴赏诗歌(意象)练习题

鉴赏诗歌意象练习题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昭君怨南宋•郑域道就是春来花未,道就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本词上阕咏赞得就是什么事物?就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得?(5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曹组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注]迟日:指与煦得春日。

这首宋词得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5分) 3。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秋海棠袁枚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暗中自有清香在,不就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得闲适生活。

诗人笔下得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

(4分)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泊歙浦[宋]方岳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得氛围?(3分)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得形象及其作用?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得题目。

(8分)听流人水调子①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析首句中三个意象在表达感情上得作用。

(4分)8.阅读下面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从对山园小梅得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得品格情趣?9.阅读下面得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余干旅舍①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诗词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含解析)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诗词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含解析)

诗词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共19题)一、复合题(共19题)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 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鉴赏,完成下题。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 结尾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阅读古诗,回答以下各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宛在水中沚。

(1) 《诗经》常采用比、兴手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请具体分析。

(2) 这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4.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 请简要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坳”这几句诗。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柏林寺南望(唐)郎土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

②霁:雨止。

(1) 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的环境特点。

(2) 发挥联想和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意象练习题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南宋?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5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注]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这首宋词的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5分)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海棠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

(4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宋]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析首句中三个意象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4分)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从对山园小梅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①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这首诗酸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颔联中“寒云”这一意象的创造有何作用?(4分)
1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答柳恽①
吴均【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

②催轴:即催车上路。

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

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1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逋
底处②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③葑上田④。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一个名叫端的和尚。

②底处:何处。

③枰:棋盘。

④葑上田:又称架田,古人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

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14.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乌夜啼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15.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林景熙①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②?却与山窗障北风。

①林景熙(1242~1310)宋末诗人,宋亡不仕,流落江湖。

故朝:宋朝。

封事:臣下呈皇帝的奏章。

②防秋疏:指有关军事的机密奏章。

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1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1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醉花间
(唐)冯廷巳
睛雪小国春未到,池边梅自早。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

少年看却老。

相篷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作者通过“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析。

(2分)
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参考答案
1.梅。

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进而写花枝旁逸、栽种在农家院内的姿态。

2.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沽的节操。

作者正是以“岁寒三友”来映衬(衬托)兰花处幽谷独自坚守高洁志趣的节操。

3.“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1分)、颜色红艳(1分)、姿态美丽(1分);“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1分);“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1分)。

(答出任何四点即可得满分4分)
4、诗中描写了“丹枫”“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营造出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意象至少答出4个,得1分;凄清、孤寂各1分。


5.“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

总之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6.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烘托出“流人"的。

一腔愁情,“孤舟”写出孤寂之情,“微月”借传统意象月光点染羁旅之愁,(1分)“枫林”借深秋之景渲染凄凉之情。

8.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

尾联抒怀,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容利的高尚的情操趣味。

9.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10.词的上片描绘了园林中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池塘处杨柳袅袅、嫩荷无数之景,(2分)可见此园林之富丽,春意之盎然,(2分)给人一种景色怡人的感觉。

(1分)11.这两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离别时的悲凉心境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12.答: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1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1分)。

13.林间寺(古寺)葑上田(架田)独鸟夕阳寒烟
14.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15.作者四处漂泊,远离人烟,大雪将至,宿于山村,室内地炉火红。

为后文发现山窗新糊故朝封事,抒发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16.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17.作者用“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

(1分)词句中春虽未到,但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在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

(1分)
18.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着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