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体质辨证治疗颈椎病130例

合集下载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150例临床观察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150例临床观察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150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50例颈椎病患者根据症状进行临床分型,采用针灸推拿治疗。

结果:临床治愈120例,占80.0%;显效15例,占10.0%;改善9例,占6.0%;无效6例,占4.0%;总有效率为96.0%。

结论: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标签:颈椎病;针灸推拿;中医;临床观察颈椎病是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致使神经、血管、骨髓等受损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

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愈来愈年轻化,长期伏案工作人员,是颈椎病高危人群,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目前多采用保守疗法治疗。

2007年12月~2010年12月,笔者采用颈部夹脊穴位温针疗法为主,配合刺络放血与推拿综合治疗颈椎病20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0例,男70例,女80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24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7 d,最长9年。

其中,神经根型90例,占60%,交感神经型15例,占10%,椎动脉型15例,占10%,混合型15例,占10%,脊髓型15例,占10%;全部患者均依X线片、CT或磁共振临床检查确定诊断。

1.2临床分型及症状①颈型:颈后部疼痛、酸胀,可向枕部及肩背部放射,颈部肌肉紧张,僵硬感有压痛。

②神经根型:一侧颈肩反复发作的疼痛、麻木。

仰头、咳嗽时症状加重,手指麻木、活动不灵。

压头牵拉试验阳性。

③椎动脉型:与头颈活动相关,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视觉障碍、耳鸣耳聋、头痛偏一侧,严重者可出现猝倒。

引颈旋转试验阳性。

④交感神经型:心慌、胸闷、手足多汗。

⑤脊髓型:双侧下肢沉重无力麻木,有踩棉花感,逐渐发展行走困难。

⑥混合型: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症状称为混合型。

1.3方法1.3.1针灸方法分型选穴。

①神经根型:风池、颈夹脊穴、肩井、曲池、外关、合谷。

②颈型:风池、颈夹脊穴、天柱、肩井、后溪。

精选中医护理实例分析

精选中医护理实例分析

精选中医护理实例分析引言中医护理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对病患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

本文将分析几个精选的中医护理实例,探讨其中的护理策略和效果。

实例一:针灸治疗颈椎病问题描述患者张某,女性,45岁,因颈椎病导致颈部疼痛、僵硬,头晕等症状就诊。

护理策略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护理团队制定了以下护理策略:1. 针灸治疗:通过对特定穴位施加刺激,调节病患的气血运行,缓解颈部疼痛和僵硬。

2. 中草药熏蒸:使用特定中草药进行蒸蒸熏蒸,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疏通经络,舒缓病患的颈部肌肉和神经。

效果评估经过连续10次的护理治疗,患者张某的颈部疼痛明显减轻,头晕症状有所改善。

她的颈椎活动度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实例二:中药调理消化不良问题描述患者李某,男性,35岁,常常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护理策略中医护理团队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采取了以下护理策略:1. 中药调理:根据李某的体质特点和症状,开出适合他的中药方剂,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2. 饮食指导:建议李某合理饮食,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增加蔬果摄入。

3. 调整作息:教育李某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睡眠不足。

效果评估经过一个月的护理治疗,李某的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改善,腹胀感减轻。

他的食欲和身体状况也逐渐恢复正常。

结论以上两个中医护理实例展示了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针灸、中药调理和饮食调整等策略,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在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针刺配合中医辩证治疗颈椎病90例

针刺配合中医辩证治疗颈椎病90例

针刺配合中医辩证治疗颈椎病90例自2007-2009年用针刺配合中医辩证治疗颈椎病9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90例病人,年龄30岁~72岁,病程最短一周,最长20年,其中颈型18例,神经根型40例,椎动脉型20例,交感神经型2例,脊髓型8例,混合型2例。

1.2临床症状颈肩部酸重30例,手臂麻木32例,头晕20例,恶心欲吐4例,心悸4例。

1.3x线检查颈椎增生20例,椎间孔缩小变形40例,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后突17例,椎间隙狭窄10例,ct扫描颈椎间盘膨出,突出者3例。

2治疗方法2.1针刺治疗①取穴:取颈4~7夹脊穴。

②刺法:患者深吸气时进针1~1.5寸,针尖斜向颈椎棘突,针刺深度要求针尖触及颈椎棘突之骨膜,大幅度捻转,使针感向手臂放散。

③手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属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如果寒湿较重可以酌情配用灸法或拔火罐。

④配合辨病与辨证用穴。

按现代医学颈椎病分型取穴。

颈型:配天柱、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等。

神经根型:配曲池、合谷等;椎动脉型:配四神聪、太阳、印堂、太溪、太冲等;交感型:配百会、头维、听宫、曲池、内关、太溪等;脊髓型:配曲池、环跳、足三里、解溪等;混合型:参考以上各型酌情选穴。

按中医辨证取穴。

风邪入络型:表现为颈项酸痛,恶风,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可酌情选用风池、风府、大杼、风门、曲池、外关;寒湿阻络型:表现为颈项酸重,遇寒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选穴时可酌加商丘、足三里、阴陵泉;气滞血瘀型:表现为颈项疼痛连及前臂及手指,痛如针刺,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酌情选用天宗、三阳络;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痛眩晕,突然昏倒,面赤气粗,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数,配用太冲、侠溪、百会、印堂、太溪等穴。

2.2中药治疗基本方:葛根30g、羌活15g、独活15g、防风12g、桑枝15g、丹参15g、鸡血藤20g、地龙15g、狗脊12g。

辨病与辨证用药。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120例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120例

段 的神经 血管分 布密集 , 组织 结构 多并且 紧凑 , 是心脑 血 又
管 循 环 的必 经 之 路 , 旦 颈 椎 正 常 结 构 的 平 衡 力 丧 失 后 , 一 必 会影响心脑血管 和中枢神 经 系统 , 引起 各种 颈源性 疾患 , 而 从 而 出现 不 同程 度 的症 状 。 因每 例 颈 椎 病 患 者 的 受 伤 机 制
( 1。 表 )
表 1 3组颈 椎病 治疗 后疗 效及 复发 情 况
1 一般资料 1
治疗对 象为 我 门诊 部收诊 的 10例 官兵 , 2
[ 4 ;( ] n= 0 n %)
男9 6例 , 2 , 女 4例 年龄 1 — 5岁 , 9 4 平均( 2 5± .3 岁 , 3 . 8 5 ) 病 程在 1 5年 , ~ 均符合颈椎病诊 断标准 … , 将患 者随机 分为 3
【 中国图书分 类号 】 R 8. 5 6 15
颈椎病是 因颈肩 背部 的急性 损伤或 慢性劳 损而致 颈椎 骨骼及软组织 的退 行性 改 变 , 由此 产生 一 系列 表现 的疾 并 病, 多见 于中老年人 , 近年来有年轻化并呈 逐年上升 的趋势 。
笔 者 分 析 了 20 0 0 6— 6至 2 0 0 类 收 治 的 10例 患 颈 椎 09— 6分 2
窄并 椎间盘突出 4 4例 , 生理 曲度 变直 、 间盘突 出并 骨质增 椎
生 5例 。
13 治疗方 法 .
针 灸 组 采 用 0 3 . 5mm × 0 m 毫 针 治 疗 , 5 m
主要 穴位有风池 、 大椎 、 颈夹脊 , 配穴 有肩井 、列缺 、 合谷及
颈 部 压 痛 点 。2~ 3针/ 。1次/ , 5d为 一 个 疗 程 , 程 问 次 d 1 疗 休 息 7~1 。 0d 推 拿 组 治 疗 程 序 : 1 按 揉 : 用 小 鱼 际 、 根 、 指 揉 及 () 应 掌 拇 滚 法 松 解 颈 、 、 、 肢 部 肌 肉 ;2 提 拿 : 手 大 拇 指 及 食 肩 背 上 () 用 指 强 力 提 拿 颈 肩 部 肌 肉 ;3 点 穴 : 手 指 点 按 风 池 、 () 用 大椎 、 颈 夹 脊 、 夹 脊 、 井 、 缺 、合 谷 等 穴 位 ; 4 牵 引 : 手 稳 胸 肩 列 () 双

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分享

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分享

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分享针灸治疗颈椎病病案分享----程德健针灸随笔患者张XX,女,42岁,因颈部及后枕部不适伴头疼、头晕、视物昏花15天就诊。

患者于15天前晨起后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及后枕部不适伴头疼、头晕、视物昏花,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详),症状略有减轻,患者为做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

查体: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自发病来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否认过敏史、遗传病史及高血压、糖尿病史。

否认疫区旅居史。

专科情况: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部肌肉僵硬,活动受限,触之枕骨平面、颈4-7椎板压痛(++),右侧臂丛神经牵拉(-),右侧椎间孔挤压试验(-),扣顶试验(-),屈颈试验(-),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挠骨膜反射存在,双手霍氏征(-),上肢肌力可。

双侧上肢皮肤感觉正常。

颈椎DR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6、C6/7椎间隙变窄,椎体前缘有骨赘形成。

初步诊断为:颈椎病。

治疗:取穴:印堂穴、百会穴、太阳穴(双)、风池穴(双)、天柱穴(双)、合谷穴(双)、颈4-7夹脊穴(双),针具:025*40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方法:1、印堂穴、百会穴平刺0.5-1寸,不提插捻转;太阳穴(双)、风池穴(双)、天柱穴(双)、合谷穴(双)、颈4-7夹脊穴(双),直刺0.5-1寸,提插捻转1分钟,用平补平泻法。

所有穴位均留针20分钟。

2次/日2、印堂穴、百会穴、太阳穴(双)、天柱穴(双)、颈4-7夹脊穴(双),三棱针点刺1-2下,以出血2-3滴为度。

1次/日治疗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一次后,患者既感症状缓解,颈部轻松,无头疼头晕,视物清晰。

继续巩固治疗5天,结束治疗。

嘱一周后复诊。

一周后复诊,患者自述原症经第一次针灸治疗缓解后,至今未再复发。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陈*,男,52岁,登记号:01823591,初诊日期:202*年11月9日。

主诉:头晕目眩1日。

病史:患者在机关办公室工作,常年伏案书写,经常熬夜赶写材料。

平素用脑过度,很少做户外活动。

近年来时有颈肩部酸胀、疼痛,上肢手臂麻木。

曾拍过颈椎X片,提示颈椎骨质增生,并未对症治疗。

近日因筹备会议,不得休息,自觉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健忘不寐。

今晨起床过猛,顿觉头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闭目不敢睁,且心慌汗出,面色苍白。

遂由家人送来医院就诊。

症见:神志清楚,形体消瘦,语言清晰,面无血色,爪甲无华,双眼紧闭,恶心欲吐,轻度眼颤,转头可诱发头晕,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为引出。

舌淡苔白,脉细弱。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为引出。

血压:140/80mmHg,心率:90次/分。

舌淡苔白,脉细弱西医诊断:颈椎关节病中医诊断:眩晕证候诊断:气血亏虚证治疗原则:滋肾生髓,补益气血。

针灸取穴:肾俞,膈俞,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风池,完骨,天柱。

治疗经过:肾俞、膈俞向脊柱斜刺1.5寸,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直刺1.5~2寸,各穴均用捻转补法。

风池、完骨、天柱向对侧眼球方向直刺1寸,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术1分钟。

每日针刺一次,每次留针20-30min。

治疗结果:连续针刺治疗3次后,症状较前减半,治疗14天后,患者眩晕症状明显改善。

嘱患者避风寒,慎起居,劳逸结合。

按语: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

本证亦称为头眩、掉眩、巅眩、冒眩、风眩。

其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

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相互并见。

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治法也有从本从标之异。

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

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

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2

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2

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2
----程德健针灸随笔
患者刘先生,男,56岁,因颈部酸痛不适1个月就诊。

患者于一个月前低头劳作时,突然出现颈部酸痛不适,无头疼、头晕,无视物昏花,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详),疗效欠佳,症状逐渐加重,患者为做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

查体: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血压152/90mmHg,自发病来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否认过敏史、遗传病史及糖尿病史,否认疫区旅居史,高血压病史6年。

专科情况: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左侧颈部肌肉僵硬,活动受限,触之枕骨平面、颈4-6左侧压痛(+),双侧臂丛神经牵拉(-),双侧椎间孔挤压试验(-),扣顶试验(-),屈颈试验(-),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挠骨膜反射存在,双手霍氏征(-),上肢肌力可。

双侧上肢皮肤感觉正常。

颈椎DR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3/4、C5/6椎体前缘有骨赘形成。

初步诊断为:颈椎病。

治疗:
取穴:风池穴(双)、天柱穴(双)、颈4-6夹脊穴(双),大椎穴、阿是穴
针具:025*40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针刺方法:1、风池穴(双)、天柱穴(双)、颈4-6夹脊穴(双),
阿是穴,直刺0.5-1寸,提插捻转1分钟,用泻法。

所有穴位均留针20分钟。

2次/日
2、天柱穴(双)、颈4-6夹脊穴(双)、阿是穴三棱针点刺1-2下,以出血2-3滴为度。

1次/日
治疗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一次后,患者既感症状明显减轻,颈部轻松。

继续巩固治疗7天,结束治疗。

嘱一周后复诊。

一周后复诊,患者症状完全缓解,至今未再复发。

针灸病例精选

针灸病例精选

针灸病例精选病例一:颈椎病患者信息:- 年龄:45岁- 性别:男- 职业:办公室职员主诉:- 颈部疼痛,伴有头晕、恶心,已持续3个月。

诊断:- 颈椎病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选取颈部穴位,如风池、肩井、天柱等,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

- 配合推拿按摩:每周进行1次,每次45分钟。

治疗效果:- 经过4个疗程(12次针灸治疗和3次推拿按摩),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头晕、恶心症状消失。

病例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信息:- 年龄:52岁- 性别:女- 职业:家庭主妇主诉:- 腰部疼痛,伴有右下肢放射痛,已持续6个月。

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选取腰部穴位,如肾俞、腰痛点、委中等,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

- 配合拔罐治疗:每周进行1次,每次45分钟。

治疗效果:- 经过6个疗程(18次针灸治疗和3次拔罐治疗),患者腰部疼痛明显缓解,右下肢放射痛消失。

病例三:失眠患者信息:- 年龄:35岁- 性别:女- 职业:企业职员主诉:- 睡眠质量差,入睡困难,多梦,已持续1年。

诊断:- 失眠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选取头部穴位,如百会、神门、安眠等,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

- 配合耳穴压豆:每周进行1次,每次45分钟。

治疗效果:- 经过4个疗程(12次针灸治疗和3次耳穴压豆治疗),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入睡容易,梦减少。

总结:以上为三个针灸病例的精选,展示了针灸治疗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和失眠等疾病方面的良好效果。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无副作用、效果显著等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体质辨证治疗颈椎病130例
作者:许嘉鹏李育红李绍芬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5年第07期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体质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130例颈椎病患者采
用针灸局部取穴加体质辨证取穴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经过三个疗程治疗,治愈94例,显效30例,好转6例。

结论:针灸局部取穴加体质辨证取穴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较好。

【关键词】灸疗法;体质辨证;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53-01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颈椎病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参差不齐。

笔者采用针灸局部取穴加体质辨证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5月到2014年8月在我院针灸门诊就诊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1] 的颈椎病患者130例,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颈椎X片或CT、磁共振检查结果确诊。

男性49例,女性81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44.3±5.6)岁;
病程最短1周,最长20年,平均病程(5.53±3.15)年。

病因分型:混合型60例,颈型20
例,神经根型23例,脊髓型5例,椎动脉型15例,交感神经型6例,食管压迫型1例;应用黄煌教授体质辨证[2] 理论对本组病例进行体质辨证分型:柴胡体质19例,黄芪体质28例,
麻黄体质18例,桂枝体质16例,半夏体质13例,大黄体质5例,阳热体质5例,阴寒体质[3] 15例,葛根体质10例,人参体质[4] 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局部取穴患者取舒适体位,针刺选穴:颈2—胸4夹脊穴(每次根据病变部位双侧
选3穴),如病变或疼痛在上颈段,则取上颈段夹脊穴,在下颈部及上胸椎部则取下颈及上胸部夹脊穴;其余则根据疼痛部位取穴:如颈部疼痛者取颈夹脊穴及局部腧穴为主;兼上肢疼痛、麻木的加取上肢穴(如:肩髃、曲池、后溪穴等);头痛、头晕的加风池、头维、百会等。

1.2.2 体质辨证取穴根据体质不同加取穴位:柴胡体质加太冲、外关;黄芪体质加足三
里、关元、三阴交;麻黄体质加合谷、大椎;桂枝体质加足三里、三阴交;半夏体质加丰隆、
阴陵泉;大黄体质加曲池、天枢;阳热体质加曲池、合谷;阴寒体质加命门灸、关元灸;葛根体质加后溪、合谷;人参体质加足三里、关元。

1.2.3 疗程局部取穴和体质辨证取穴同时进行,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治疗三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判定疗效。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原有各型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体征减轻,颈、肩臂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三个疗程治疗结束时判定疗效,未满三个疗程即达到治愈标准的患者按治愈病例计算。

结果治愈94例,占72.3%;显效30例,占23.1%;好转6例,占4.6%。

3 讨论
颈椎病传统中医理论多认为是肝肾不足、髓海空虚,寒湿、痰瘀阻络的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多采用补肝肾、通经络之法,针灸多采用局部取穴加脏腑气血辨证取穴。

近年来作者受中医体质学说的启发,遂在临床中试用局部取穴加体质辨证取穴的方法治疗颈椎病,初试疗效似比传统局部取穴加腑气血辨证取穴更好,故坚持体质辨证取穴之法临床实践,收效甚佳。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正邪两个主要因素的本质仍然系于体质,体质决定了正气强弱虚实及邪气亲和倾向。

基础体质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要素。

经方“方证”及传统中医“证”的本质就是疾病在不同体质不同阶段的表现。

因此,病人的体质、罹患的疾病与相应的方药有密切的联系[4] 。

笔者认为,体质学说的原理对于针灸治疗同样适用。

只要能在临床工作摸索出体质相应的治疗穴组,必定能从体质调整的角度更好地治疗疾病。

因此我们从针灸门诊最常见的颈椎病开始探索,根据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和对体质学说的理解,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总结,对不同的体质加用不同的穴组,以提高疗效。

柴胡体质加太冲、外关,以疏肝解郁、疏利厥阴少阳气机;黄芪体质加足三里、关元、三阴交,以培元固本、增强机体御邪能力;麻黄体质加合谷、大椎,以增加解表发汗、祛邪作用;桂枝体质加足三里、三阴交,以固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半夏体质加丰隆、阴陵泉,以加强化痰利湿作用;大黄体质加曲池、天枢,以收泄热通便之功;阳热体质加曲池、合谷,以加强宣泄体内热毒;阴寒体质加灸命门、关元,以温阳培元;葛根体质加后溪、合谷,以通督解表;人参体质加足三里、关元,以培元固本,供同道参考。

与常规脏腑气血辨证分型论治相比,体质辨证取穴的特点在于从“对证用穴”的旧思路中解放出来,转向整体治疗思路。

结合患者的体质类型及疾病的趋向性,对患者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潜证,采取有预见性的体质和疾病干预调整措施,以期达到“治未病”的效果,具有一定的预测病情以及指导临床选方用穴的价值。

当然,笔者对针灸体质辨证取穴治疗疾病的探索还是初步的,对于其它一些针灸科疾病的效果如何以及与传统辨证分型论治的比较还需在严密科研设计的基础上继续进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黄煌.经方的魅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6-82
[3] 黄煌.中医十大类方[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5.140-141,46,3-5,244,113,188,228-229
[4] 李小荣,薛蓓云,梅莉芳.黄煌经方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7-18,15.
(收稿日期:2015.04.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