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出口欧美增长原因分析报告
全球各国纺织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未来市场发展趋势解析

全球各国纺织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未来市场发展趋势解析一、亚洲东南亚国家:除印尼和泰国有一定规模的纺织品出口外,基本上是以服装出口为主,出口较有优势的国家有:孟加拉、印尼、泰国、越南等,其中孟加拉在欧盟服装进口市场居第6位,越南在日本服装进口市场居第4位,印尼在美国服装进口市场上居第6位。
孟加拉、越南等国成本优势突出,服装厂工人最低工资仅为45美元/月,土地、水、电等能源价格也非常优惠。
据香港客商反映,在越南等国开设一家1000人左右的服装厂,投资仅需要6、7百万港元,而同样规模的工厂设在中国,则需投入几倍的资金。
但东南亚国家的劣势是服装工业规模不大,配套水平较低,面料依赖进口,接单能力有限,加工品种不够齐全。
印度:是世界上第3大产棉国,纺织工业规模很大且实力雄厚。
纺织服装业是印度的支柱产业,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为20%,就业人数1500万,纺织服装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5%。
主要市场为欧盟和美国,在欧盟市场列第3位,在美国市场列第4位。
印度的纺纱、织布及印染业设备、技术水平很高,已成为我强大的竞争对手。
巴基斯坦:纺织服装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达46%,就业人数1500万,占制造业就业的38%,纺织服装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66%,为世界第4大产棉国,纺织工业实力雄厚,拥有较强的纺纱业和织布能力,出口产品以纱、布等初级纺织制成品为主。
巴基斯坦棉纱的竞争力大有超越我国之势。
其纺织品在美国、欧盟、日本纺织品进口市场上分别列第6、7、8位,成衣等制成品所占比重较低。
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第3大经济体,也是我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
2003年,日本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消费支出仍处于低迷状态。
尽管如此,但由于日本纺织服装消费基数庞大,再加上纺织服装业大部分已把制造地转移到中国,因此其消费市场还是严重依赖于进口产品。
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上,中国产品占71.5%,具有较强的价格和质量竞争力。
因此,我出口企业在日本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不是扩大市场份额,而是提供深加工、高质量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品牌服务的问题。
新形势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息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度推行,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新形势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1.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国家涌入纺织服装出口市场。
他们竞争激烈,不息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与之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水平不高、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2. 外贸政策调整国际贸易环境动荡忧虑,浩繁国家纷纷对我国的纺织服装进口进行限制,实行非关税壁垒措施,如贸易摩擦、保卫主义、技术壁垒等,导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3. 成本压力增加过去,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然而,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息上升,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等也在不息增加,使得我国纺织服装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大大降低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 品牌建设不足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品牌价值和品质保障,而我国纺织服装品牌的著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
这使得我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溢价能力有限,无法与国际大品牌抗衡。
二、应对挑战的对策1. 提升技术水平宁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宁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纺织服装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鼓舞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2. 加强品牌建设和提升附加值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改变目前纺织服装出口主要以加工、代工方式进行的现状。
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3. 多元化市场拓展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需要加大对内贸市场的开拓力度,通过多元化的市场拓展策略,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一、背景介绍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趋势分析1.出口总量以及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2.出口产品结构分析3.出口形势评估三、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贸易壁垒问题2.质量安全隐患问题3.价格竞争力问题4.品牌建设问题5.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四、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建议1.个案12.个案23.个案34.个案45.个案5一、背景介绍纺织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贸易额一直以来占据很高的比例。
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已形成多个品类、多个系列、多个层次的优势,形成了一定的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
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市场压力的增加,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围绕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趋势分析、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建议三个方面展开重点分析,旨在为纺织品出口商提供参考。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趋势分析1.出口总量以及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之一,纺织品出口贸易额占到了中国的总出口贸易额的很大部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开放,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逐年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据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达2412.4亿美元,同比下降7.1%。
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
其中,美国仍然是我国纺织品最大出口市场。
2.出口产品结构分析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产品多样性、系列性、层次性强,涵盖面广。
包括服装、家纺、工业用纺织品、面料、针织品、鞋帽等。
面料和服装占据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地位。
3.出口形势评估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全球纺织品贸易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贸易摩擦呈现多点、多层面的态势,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市场需求不稳定,加之新冠疫情影响,其中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形势造成了不良作用。
但从我国出口纺织品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纺织品出口有逐年下降趋势,出口总量有所下降,但和整体出口贸易相比,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并未发生较大变化。
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疾速开展,纺织品出口贸易也进入了快速开展的期间,并逐步建立起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位。
与此同时,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也面临着国际环境和国局势的双重挑战,因此本文运用绝对优势和比拟优势等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进展分析,以期得出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由此提出相关对策,以保障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持续安康开展。
纺织品贸易的开展对整个市场经济也有推动作用,要加大纺织品贸易的开展,融入到经济革命中去,在市场贸易中顺应时代的开展,要科学持续的前进,要把握方向,确定目标,明确任务,制定科学的营销方法,经营方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带动市场的需求,加快企业安康成长。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对策AbstractSinceChina joining the WTO, our foreign trade developed rapidly and te*tile e*port trade has also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n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market position.At the same time, China's te*tile e*ports also face the dual challenges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domestic situ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te*tile e*port trade by using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uch as absolute superiority theorie and 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It is e*pected to draw the petitive advantage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te*tile e*port trade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o ensur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tile e*port trade.Keywords: Te*tile; E*port Trade;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目录摘要I前言1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根底1〔一〕纺织品类别和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界定1〔二〕理论根底1二、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开展现状分析2〔一〕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开展进程2〔二〕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开展现状3〔三〕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竞争优势4〔四〕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开展挑战6三、提升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对策6 〔一〕通过"走出去〞,努力开拓新国际市场6 〔二〕重视科研,加快推进品牌建立7〔三〕创新观念、技术创新7〔四〕机制创新7结语8参考文献8前言近年来,全球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我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的开展开场遇到瓶颈,同时国家原料、劳动力本钱提高,国外新兴经济体的冲击等因素使得我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面临严峻的形势。
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面临国际间的激烈竞争。
全球化进程导致国际间的纺织品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纺织大国对外市场的争夺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纺织品的外贸压力日益增大。
2.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产品种类相对单一,创新力不足,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3. 技术装备水平较低。
中国纺织品产业大多数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科技含量较低,往往只能制造出低价值的商品。
4. 环保和社会责任压力增大。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社会责任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纺织品在满足这些要求方面的能力较低,这也成为了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一大障碍。
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是一些发展对策:
1. 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品研发,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2. 加强技术研发与装备更新改造。
提升纺织品的科技含量,使之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3. 加强环保理念的培育和实践。
积极应对全球环保挑战,提高环保生产能力,打造绿色的纺织品生产体系。
4. 加大法规规定的执行力度,加强对滥用社会责任行为的约束和惩罚,以实现公平竞争。
5. 加强对外开放和合作,扩大对外市场,消除贸易壁垒。
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纺织品产业的规则制定,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对话,提高我国在全球纺织品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摘要纺织服装行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历史悠久,生产能力强,比较优势明显,历来在我国和美国的贸易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
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对美出口中关税壁垒的减弱,遭遇到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检疫措施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贸易壁垒的形势日益严重。
在受美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行业中,纺织品服装行业排在前列。
因此,深入了解美国在纺织品服装领域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建立相应的预警体系,避免和减少损失,具有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文介绍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和出口美国现状,分析了我国主要出口对象美国相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贸易摩擦原因,在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美国新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具体影响,提出应对的策略,促进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Research on 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rade Friction about Textile and Clothing between China and USAAbstract: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has develop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has a long history, strong production capacity, obvious advantages, and always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Bu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textile and apparel as exports to the U.S. declined in tariff barriers, encountered technical regulations,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conformity assessment procedures, sanitary and measures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situation, which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Under the effec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chnical trade measures,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rank in the top row. Theref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in the U.S. textile and clothing field, the establishment of appropriate early warning system prevent and reduce losses, with real econo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first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 than analysis the main export-related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and the trade friction reason which are on the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impact of trade of the new U.S. trade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and to improv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extile and clothing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U.S.A.Keywords: Sino-American; Textile and Clothing; Trade Friction目录引言 (1)一、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现状 (2)二、中美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摩擦的现状 (3)(一)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事件逐年增加 (3)(二)美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限制措施 (4)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4)(一)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4)(二)美国政治利益集团的需要 (5)(三)中美贸易不平衡 (6)(四)金融危机引发恶性贸易竞争 (6)(五)中国过于依赖美国市场 (7)(六)中国纺织产业内部协调机制不完善 (8)(七)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附加值低 (8)四、解决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对策 (8)(一)政府积极改善贸易环境 (8)(二)加强与国外检测机构的合作 (9)(三)提高技术壁垒的预警能力 (9)(四)政府要加强与纺织行业协会的配合 (10)(五)出口与内销并行且扩大市场 (10)(六)纺织和服装企业推进技术进步 (10)(七)推进品牌战略,提高附加值 (11)结束语 (11)参考文献 (13)引言纺织业一直就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同样的也是具备相当的比较优势和传统优势的行业。
浙江纺织业的出口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2、品牌建设
浙江纺织业应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营销推广、完善售后 服务等方式,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应注重培育国际品牌,加强与 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提高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3、市场拓展
浙江纺织业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除了传统的欧美、东南亚市场外,还应积 极开拓新兴市场,如非洲、南美等地区。通过参加展会、访问客户、设立分支机 构等方式,扩大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
一、背景介绍
浙江纺织业是我国纺织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其纺织品出口历史悠久,出口规 模也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浙江纺织业的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优越、产业链 完整、劳动力成本低廉等因素,这些因素为浙江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浙江纺织业已经形成了以杭州、宁波、绍兴为核心的三大产业集群,涵盖 了纺纱、织造、印染、服装等多个领域。
浙江纺织业的出口现状及发展 对策分析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现状分析
03 三、问题探讨
04 四、发展对策
05 五、结论
浙江纺织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着一定的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浙江纺织业也在不断适应和改变。本次演示 将从浙江Βιβλιοθήκη 织业的出口现状入手,探讨其发展对策。
五、结论
浙江纺织业作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出口方面有着较强的竞争力。然而, 面对全球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浙江纺织业仍需深入分析和探讨其存在 的问题和发展对策。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等措施,浙江纺织业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感谢观看
3、贸易方式
浙江纺织品的出口贸易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一般贸易出 口占据了较大比重,而加工贸易出口则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中美贸易战分析报告

中美贸易战分析报告一、中美贸易摩擦对本行业的影响1、在供应链方面对于拥有一定进口棉花配额的企业来讲,在市场上目前进口棉花的产地主要是埃及(埃及棉),美国(皮马棉,美国棉),澳大利亚以及印度等。
一般我们大规模使用配额的时间在每年的10-12月份,这样可以根据国内产细绒棉的质量和价格合理调配配额使用方向,比如在国产细绒棉品质普遍较差的情况下,将配额主要用来采购进口细绒棉保证占比达到60%以上产品的品质不受影响,可以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力;若国产细绒棉品质较好,则优先采购差异化的埃及棉,皮马棉等高品质长绒棉。
由于我司的产品偏中高档,使用的原棉对三丝要求比较高,而作为漂白纱主料的澳大利亚产细绒棉价格在我国未调整关税之前比美国产的细绒棉价格要高上3000-4000元/吨,在调整关税后澳大利亚产细绒棉价格基本与美国产细绒棉价格相当。
在这种前提下,由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同类进口棉的成本下降,导致我国纺织原料和面料的竞争力下降。
2、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由于纺织行业的制造设备以欧洲和日本进口设备为主,基本在设备上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在相关原材料上,如杜邦,英伟达的特种纤维整体来讲使用范围较小,其生产技术要求高,议价空间较大,基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3、产品、服务和资本走出去随着中美贸易战规模的逐步增大,势必会有大量的纺织企业选择在东南亚等国设立相关的生产基地,但对于一些对技术人员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的技术密集型纺织企业来讲,其核心部门还必须依托国内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维持其核心竞争力。
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以及生产成本的逐步上升,早在10年前就有部分纺织企业或将生产基地整体转移到东南亚等国,或投入资金和技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合资建立企业。
中美贸易战引发的产品、服务和资本走出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即使没有此次中美贸易战一些纺织企业也会逐步实现产品、服务和资本的转移,同时也要考虑一点跨国经营对于企业来讲属于高风险项目,其转移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一个缓慢的健康的产业转移,符合国家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纺织品出口欧美增长原因分析
-----------------------作者:-----------------------日期:
我国纺织品出口欧美增长原因分析
除取消纺织品配额这一因素外,2005年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对美国及欧盟出口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1、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据统计,2005年1-7月,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额为61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占35%,加工贸易占27%。
我国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多以贴牌为主,自有品牌仅占10%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纺织服装制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在华外资企业生产和各类加工贸易出口的外国品牌为主。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服装厂商和零售商纷纷到地设立合资或独资服装企业,从事服装生产,致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生巨大变化,并使产业加工制造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1999年,制衣业总商会的180名会员中,有超过半数的厂商在我国地和其他亚洲国家开设服装制造企业。
因此,本地服装制造企业已大幅度减少。
如堡狮龙、百达制衣、佐丹奴等国际集团或公司均在地设立外资服装企业。
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销售的国际时装名牌,如贝纳通(Benetton)、埃斯普利特(Esprit)和卡尔文-克莱恩(CalvinKlein)等很多都是在我南地区生产制作的,在国销售的很多进口外国品牌服装实际上大部分也是在国生产的。
据市服装行业协会2003年统计,在加工的外国名牌服装达80多个。
美国全国纺织组织协会对我国9类进口商品提出继续设限的申述中所提及的文胸制品,很大一部分是由投资地的黛丽斯国际所
制作。
该公司年生产能力达6100万件,许多产品均出口美国。
此外,许多日本纺织服装企业都将我国作为其生产投资的重点地区。
如富士纺绩公司在我国设立四家合作服装企业,其中三家是从织布开始的一条龙式生产企业,而其他日本公司,如日本敷纺公司、日清纺公司基本都采取这一生产方式。
日本三维尔(SUNWELL)公司产品还向其他国家销售,包括为在华美国服装企业提供面料。
2005年,中国雅戈尔集团与意大利马佐度、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联合成立合资公司,生产高档毛纺布料,其产品除供应雅戈尔高档西服外,主要出口欧美市场。
美国在华投资企业也是如此。
截至2004底,我国已累计批准设立45265家美国投资企业,实际投资额累计超过480亿美元。
据称,中美贸易额的70%来自中国的加工贸易。
就出口到美国的纺织服装制品来说,相当数量的产品是由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或是进口美国原料并被美国进口商加工后再出口到美国的。
2005年,美国国际纺织集团(ITG)同永新集团合作,在省设立合资纺织企业,以美国棉花为原料,生产牛仔布产品,并根据协议将产品全部销往美国。
如果美国没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口设限,一些海外企业仍计划将其服装制造企业向我国转移。
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8%。
海外纺织服装业对我国的转移使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业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也使大批外资企业的纺织服装制品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等国,从而取代这些投资国家或地区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因而形成了我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激增,而其他国家或地区对美国出口锐减的局面。
根据美国纺织服装业的调查报告,1985年,美国进口的纺织服装产品主要来自国、中国和,但现在已被中国大陆的出口产品所取代。
在1980年代之前,带有“制造”标签的服装销往世界各地,而现在已被“中国制造”标签所取代。
2、美国服装制作体系也是决定性因素
近几年,美国大量进口纺织服装产品并以此取代本地生产,这种做法与美国现行服装体系及其劳动密集型制作方式密切相关。
美国现行服装体系是以大型零售商为龙头,联结制造商和承包商/分包商的服装采购和制作体系。
目前,美国服装制造业中,除少数大型服装制造商在其服装厂生产服装外,服装制造商的服装加工主要通过其国外承包商和分包商企业制作完成。
据调查美国大型服装制造商为使其产品更具竞争性,确保交货速度和产品质量,往往坚持不同的分包体系,如将核心承包商放在成本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国、国、中国及欧洲等地),生产价位较高的优质高端服装;而大批量服装生产则放在成本较低的国家。
此外,由于一些销售商(如利兹、耐克和锐步等公司)本身就是跨国公司,而且也没有服装加工厂,其服装生产主要依靠外包,因此这类企业的进口额比例达22%。
在美国现行服装体系下,美国大型零售商和服装制造商越来越依赖于海外采购和业务外包,以寻求海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保持其稳定的销售价格。
据统计,1975年美国零售商销售的服装中,进口商品仅占12%;但在1984年,其零售店的进口服装是1975年进口量的两倍;而1993年,美国零售商的进口额已占当年前100家服装进口商进口总额的48%;截至1995年,美国五家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Wal-Mart)、Sears、Kmart、DaytonHudson、JCPenney占股份制零售店全部服装销售总额的68%。
其中,两家最大的折扣店,沃尔玛和Kmart控制着美国全部服装销售总量(按单位数量计算)的四分之一。
鉴于此,美国大型零售商实际上已掌控着美国服装行业。
美国服装业也从1970年以前由国大型制造商占据主导地位的本地制作生产方式转变为全球性的外包生产及采购。
美国纺织服装业一直是其国制造业解决就业的一大产业,但同时美国纺织服装业又
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据统计,美国90%的服装制作仍为劳动密集型、非技术或半技术型工种。
特别是自1970年之后,美国服装制造业逐步转向以中小型服装企业制作为主,如做零活的包工者和承包商户,缺乏规模经济,因而其市场竞争力也大为削弱。
据统计,美国雇佣1-19人的小型企业所占比重从1970年的47.2%上升至2001年的73.1%;而雇员在99人以下的服装制造企业的比重合计为96.1%。
服装企业的总体规模也从1970年平均57人降至2001年的27人。
此外,美国服装业中女装销售约占总量的60%,女装专业化制作也使该产业不得不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
美国服装制造业是典型的以中小型企业制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就劳动力成本来说,美国纺织服装制造企业是根本无法与我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的。
如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2002年行业工资统计数据,其服装制造业工人每周工资为334美元,私企工人的平均水平为506美元。
而据我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进入我国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只有539元,同期城镇工人月均收入也仅为1235元。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企业及服装制造业工人的月工资水平远远高于我国制造业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水平。
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国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均促使美国大型零售商及服装制造商从国外,即其他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采购和制作服装,以大量进口来取代本国生产。
但美国也拥有优势纺织产品。
美国在大批量服装生产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高而不具有优势,但在劳动力成分含量较低、且生产制作高度自动化的基本性产品(如毛巾和床单等)方面,特别是化纤类纺织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美国纺织服装业既具有优势产品也具有劣势产品,关键取决于产品的制作方式、劳动力成分及自动化程度。
--中美纺织服装贸易争端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国纺织服装制品之所以大量出口到美国是各种综合因素的结果。
除我国企业自行生产及出口的产品外,美国进口的该类商品中既有在华外资企业的出口产
品,也有美国各大型服装制造商对我国企业的分包或加工贸易产品,还有美国大型零售商的大量采购。
由此可以看出:
1)近年来,我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的大幅度攀升已不再单纯是我国企业对美国的出口,而是包括上述投资国家或地区企业(其中包括美国在华企业)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以及美国大型零售商和服装制造商的采购和外包。
2)世界纺织服装制造业的格局已经改变,即该产业已从过去单纯由某个国家或地区制作并出口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跨国生产及出口的方式,而我国则在该跨国生产链中扮演了加工制作及出口的角色。
因此,如将美国大型服装制造商的分包及美国在华企业生产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不论其进口成分所占比重,均统计为我国生产及出口的产品显然不尽合理。
这表明,美国有关服装成衣的原产地规则,即以最后加工缝制地为原产地的规定在当今世界生产格局已完全改变的情况下已不再适用。
3)美国纺织服装业本身所处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其服装制作还必须采取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决定了美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也决定美国必然依赖进口及在国外加工制作服装。
此外,由于美国国企业生产规模小,而其国服装市场庞大,即国需求超过自我供给能力,也促使美国服装零售商大量进口或外包生产。
因此,美国纺织服装业在几重压力下,急需解决的是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产业的生产能力,降低劳动力成本或采取其他措施提高产业竞争力,而不仅仅只是限制进口。
4)美国对进口我国纺织服装制品的设限,受到损害的不仅是我国相关企业,实际上还有包括美国在华企业在的外资企业。
根据美尔街日报报道,2004年美国在中国的关联公司(美国公司控股10%或以上)的收益达到30亿美元,而2005年提高到32亿美元。
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和经济全球化已使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越来越密
切。
因此,美国对中国出口设限和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伤害的是两国企业和民众的利益。
鉴此,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生产与经营的今天,有必要探讨和重新界定纺织服装制品及其他各类产品的原产地规则,并应在这一框架下重新审视和解决各国及地区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