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 读后感
2024年《普通教育学》阅读心得

《普通教育学》阅读心得赫尔巴特是德国的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
他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一、知行合一,兴趣伴成长少年时他在语言和逻辑方面已表现出一定的天赋,他的母亲虽然对其十分疼爱,但没有放松对儿子的教育和严格要求。
赫尔巴特曾经担任家庭教师,负责三名男孩的全部教学工作,长达三年。
教育的经历让其教育思想得到了实践。
他在大学共任教25年,讲课深受学生的欢迎。
正是有了大学教书的经历,他的教育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系统,正如他所倡导的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和他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发展是分不开的。
他善于学习,具有开放性思考,他把心理学引入自己的教育学中,并起到了支撑理论的作用。
二、儿童管理,有序的秩序1.儿童管理的目的。
赫尔巴特强调,“烈性”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儿童管理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有序的秩序。
家校共育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目的中,家长扮演什么角色,教师扮演什么角色,学校扮演什么角色,是需要发挥教育合力才能实现育人目标的。
2.儿童管理有哪些措施。
赫尔巴特认为,威胁、监督、权威和爱是儿童管理的四种基本。
在这些儿童管理措施中,对照现阶段的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学校管理角度而言,如何让教师成为专业管理者,怎样做到对学生的有限信任与无限信任的结合,如何平衡权威与爱的关系,成为一名严格与爱运用合理的专家型教师是儿童管理的重要一环。
3.从真正的教育出发。
而赫尔巴特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一味的强制,而是一种更加温柔和体贴的方式。
在儿童管理中,教师首先得是个人格完整的人,才能在活生生的学生面前起到影响的先决条件。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并发挥道德性格的作用。
我们应该以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努力让教育更加普遍,因为学生是独一无二的。
管理的最终目的依然是为教育服务的,不能在管理的手段中迷失教育本质。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普通教育学》是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标,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塑造。
在追求成绩和升学的压力下,我们是不是忘记了教育的初心——培养有道德、有责任感、有社会担当的人。
书中提到的教育方法也让我颇有感触。
赫尔巴特主张通过管理、教学和训育来实现教育目标。
管理不仅仅是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更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序的教育环境,让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教学则是教育的核心,他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和多方面的兴趣培养。
这使我认识到,教学不应该是枯燥的灌输,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和学习。
同时,训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进行培养的活动,旨在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还特别注重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阶段和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这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都要有整体的规划和布局,不能只关注某个阶段或某个方面。
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连贯的教育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
另外,赫尔巴特关于教学阶段的理论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
他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理论,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也并非完美无缺。
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教材的中心地位,可能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当今强调创新和个性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在继承其有益思想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学习了《普通教育学》这门课程以来,我对教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掌握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还让我对教育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学的本质与价值《普通教育学》开篇就阐述了教育学的本质和价值。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科学。
它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培养人为目标,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教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把握教育的规律,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普通教育学》详细介绍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
这些理论基础为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以下是我对几个主要理论基础的体会:1. 哲学基础:哲学为教育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哲学的指导下,教育学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如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等,为我们研究教育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2.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认知过程、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
3. 社会学基础: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社会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把握教育的发展趋势。
4. 文化学基础:文化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冲突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三、教育学的实践应用《普通教育学》不仅阐述了教育学的理论,还介绍了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以下是我对几个主要实践应用的体会:1. 教育目标:明确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标应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和教育规律来确定。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

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普通教育学》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学基本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对于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于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书对于教育的定义和目标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阐述。
作者指出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干预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各种能力和品质,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
教育的目标包括个体的全面发展、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等多个方面,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实现。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教育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作者通过对教育学基本概念的分析和归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这种科学性的体系使得教育学不再是一门脱离实践的纯理论学科,而是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应用学科。
同时,作者对于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方法,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再次,这本书着重强调了教育的差异性和个体化。
作者认为教育应当根据个体的差异特点来设置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方法。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背景和特点,所以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育计划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发展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此外,这本书还强调了育人和教育的终身性。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为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
教育应当贯穿个体的一生,从幼儿期开始,直至成年和老年时期。
教育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求,关注个体全面发展,注重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教育学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教育的目标和意义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普通教育学读后感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感受颇多。
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
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
2024年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____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
”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一)儿童的管理“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____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
”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
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____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
“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
“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
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
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
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普通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普通教育学》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和方法有了系统的认识,还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阅读《普通教育学》后的心得体会。
一、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认识在阅读《普通教育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它旨在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具有目的性。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2)教育具有计划性。
教育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3)教育具有组织性。
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完成。
2.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具体而言,教育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智育:培养学生的智力,使其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
(3)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质,使其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运动能力。
(4)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具备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
(5)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
二、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认识1.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设计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学科知识,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3)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看了一本名篇后,坚信大伙儿的获得毫无疑问许多,必须好好就所获得的物品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麼你确实明白如何写读后感吗?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热烈欢迎大伙儿参考与参照,期待对大伙儿有一定的协助。
普通教育学阅读感想1近段时间考試多多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全是备考关键,因此把高校时喜爱的一些名作专著拿出来又看了看。
也许受学过技术专业的危害,又也许在中国应试教育下讨了十几年日常生活,对我国现行标准文化教育状况一直摆头不满意的。
但是如今自身从业文化教育也两年了,内心隐约的一直有一个难题,大家文化教育的結果究竟是什么?日以继夜的投身于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线,乃至没给多的時间照料亲人和自身,那样的工作,大家的工作得到了哪些?无论是赫尔巴特又或者是中国的文化教育大伙儿的专著中,全是构思宽广,读之让人憧憬的。
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人迈向社会人士的关键方式,而老师在这其中的功效,必需为将要要成年人的下一代的生命中写出笔酣墨饱的一笔。
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先辈们都毫无疑问的叙述过,单独、独立、随意的人,它是从古至今诸多文化教育拼搏的总体目标。
由原来附设的人变成有自身观念见地的单独人,不但必须专业知识的给养,更必须教师以身作则的塑造那样的观念,买下来那样的种籽,在两年、十几年的時间里持续推进、塑造、煅炼而成。
再说赫尔巴特针对学员教育培训的一项也就是我特别喜爱的,因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限定,一直感觉在这里一块一直学得不足。
赫尔巴特觉得在教学管理这一方面的具体方法关键能够分成三种:威协,监管,权威性与爱。
说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做起來这在其中的分寸感是必须時间来渐渐地磨炼掌握的。
就以威协一项而言,无论是学校德育或是亲子教育中,无论是高級读书人或是文不加点的半文盲,也不危害威协这一方式的普遍应用。
可是,因为这些天性固执的少年儿童对威协毫不在意,任何东西都不害怕,而这些天性敏感的少年儿童也感受不上威协的实际意义,或是再次照其心愿所说使的那般去做,因此,选用威协的方式经常不可以得到预估的实际效果,它务必与别的方式融合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则与管理
上周读了《大教学论》,我觉得夸美纽斯一直在强调把孩子交给自然,让他的成长、发展都顺其自然,而我读完《普通教育学》的感受却和《大教学论》不同,赫尔巴特更多地是在强调规则与管理。
管理是可以避免现在和将来对别人与儿童自己造成危害的。
我经常看法制节目,现在的犯罪现象有很多都是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当究其原因时大都有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儿童时代所受到的管理。
而我这里说的规则是指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威胁。
这是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管理儿童的第一手段,也是特殊手段。
威胁带有强制性。
监督。
赫尔巴特认为如果把监督作为常规工作的话,那么就不可能要求那些在监督压制下成长的人们都能机制敏捷,具有创造力,具有果敢精神和自信行为。
而且如果对孩子不加监督,不加教养,放任孩子们撒野的话,他们是不会有伟大的品格来的。
权威与爱。
爱所要求的感情和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教育者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去,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或者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接近教师自己的感情。
一旦获得了爱,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避免由于威胁、监督造成的叛逆,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说到“爱”,我想到了曾经看到的一个关于爱的教育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乌克兰巴甫雷什乡村中学的校长。
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
后来一位江苏的语文老师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了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
他们会写出怎样的故事呢?果然具有“中国特色”。
大部分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儿不能损害公物,写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等等。
我想,为了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中不能少了爱的教育,教师应该让孩子有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要用自己的爱去浇灌他们,让孩子的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通过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我们的孩子将建立一个合理的秩序,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自然不能做到这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