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赏析

合集下载

最新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自学指导课文解读课外拓展

最新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自学指导课文解读课外拓展

1 观潮课文风景线篇章秀【结构图示】观潮⎩⎪⎨⎪⎧⎭⎪⎬⎪⎫潮来前 平静声 薄雾笼罩形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山崩地裂 白浪翻滚潮头过后⎩⎪⎨⎪⎧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恢复平静 江水高涨天下奇观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作者耳闻目睹的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由衷赞叹,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感悟:读完这篇课文,钱塘江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小山就像一幅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我们也领略到了大潮到来的时候万马奔腾、山崩地裂的壮观景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瑰丽和神奇。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大自然像魔术师,她的杰作令人惊叹与震撼。

【疑难探究】“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句话好在哪里呢?答:这句话主要好在以下五点:(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意思很完整。

(2)写出了浪潮的颜色“白色”。

(3)突出了浪潮的数量“千万匹”。

(4)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开阔,横贯江面;势猛,有进无退;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

(5)写出了江潮的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写作特点】1. 课文结构清楚(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气势。

2. 运用比喻(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衬托(如:“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等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况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观潮》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所写,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意,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大自然的景象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关键词句中感受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将课文中的景象和情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描述。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出课文《观潮》。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生字词:学生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教师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5.欣赏课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6.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象。

观潮课文四年级批注

观潮课文四年级批注

四年级课文《观潮》批注【批注】1.“观潮”,就是看潮的意思。

2.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浙江省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最佳观潮胜地),故亦称"海宁潮"。

3.“观潮”是以事情名取题目,是大多数文章的取题方法。

【课文中心】课文叙述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汹涌而来,奔腾而去的壮观情景,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批注】1.开头扣题,总起全文。

“扣题”指开头第一段中,有题目中的关键词“潮”。

“总起全文”指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后文就是围绕着“大潮”“天下奇观”而写2.写作文,我们都要开头扣题,快速入题,不要啰嗦,不要绕嘴皮。

3.奇观:神奇的景象。

观:景象。

【批注】1.潮来之前,翘首盼等。

2.第一句直接点明时间“八月十八、观潮日、早上”,地点“盐官镇”。

把叙事的范围缩到最小,有利把内容事情写具体,把内容写生动。

有的同学写游记类作文,喜欢从家里写起,从出发写起,一路上都写……这就变得很啰嗦,占文章篇幅,挤文章重点。

3.这一段写人们登上海塘大堤等待观潮。

写的顺序是:先写人们登上海塘大堤,再写钱塘江景,后写人们翘首盼望。

4.写钱塘江,按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钱塘江横卧眼前,接着视线远移,写辽阔的满面薄雾笼罩,再写远处江边的古塔、观潮台等,后写远处云雾中的小山。

视线从眼前、江面、江边、远处依序望去,是静态描写。

5.钱塘江大潮闻名中外,观潮的人非常多。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人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注】1.大潮远来,人群沸腾。

2.“午后一点左右”以时间词过渡,既准确,又简单。

3.大潮远来,先写声音(闷雷滚动),后写样子(一条白线)。

这是写大潮的远景。

4.人们早上就来等,现在终于听到声响了,“人声鼎沸、踮着脚、又沸腾”写出了人们的心情激动。

人教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观潮》课文原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期。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准备观看一年一度的潮水盛宴。

远处,江面上一片平静,只有几只白鹭在悠闲地觅食。

然而,岸边的人群却早已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大家都翘首期盼着大潮的到来。

突然,有人喊道:“来了!来了!”我们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远方的江面上出现了一条白线,越来越近,越来越宽。

那白线像一堵移动的墙,带着雷霆万钧之势向我们扑来。

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

随着潮水的逼近,声音也越来越大。

如同万马奔腾,如同雷霆轰鸣,那种震撼人心的气势让人无法忘怀。

潮水撞击岸边,溅起十几米高的水花,场面壮观至极。

然后,潮水开始缓缓退去,留下的是满地的贝壳和淤泥,以及人们惊叹不已的表情。

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让人既敬畏又赞叹。

赏析:《观潮》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

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清晨的平静到潮水的到来、高潮的展现再到潮水的退去,层次分明,节奏紧凑。

课文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将潮水比喻为“移动的墙”、“一线潮”,形象地表现了潮水的形态和动态;将潮水的声音比喻为“万马奔腾”、“雷霆轰鸣”,生动地传达了潮水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同时,课文也寓含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叹之情。

通过对潮水壮观景象的描绘,作者引导读者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观潮》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散文,不仅让读者领略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也启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材分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意在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感受自然之美,从而可以推荐一个好地方。

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原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看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一、生字组词潮cháo(热潮、观潮、心潮澎湃)据jù(据守、据说、据为己有)堤dī(河堤、大堤、千里之堤)阔(广阔、宽阔、高谈阔论)笼lǒng(箱笼、笼罩、笼络人心)罩zhào(罩住、口罩、罩起来)盼pàn(期盼、盼望、左顾右盼)滚gǔn(翻滚、滚动、滚瓜烂熟)顿dùn(顿悟、顿时、茅塞顿开)逐zhú(追逐、逐渐、随波逐流)渐jiàn(渐渐、渐变、循序渐进)犹yóu(犹豫、犹如、虽死犹生)崩bēng(崩溃、崩盘、土崩瓦解)震zhèn(地震、震动、震耳欲聋)余yú(剩余、余波、高兴之余)二、多音字笼:lónɡ(鸡笼、蒸笼)lǒnɡ(笼罩、笼络)闷:mēn(闷热、闷声不响)mèn(烦闷、闷闷不乐)号:háo(号叫、风号浪吼)hào(号令、括号)隆:lōnɡ(轰隆、黑咕隆咚)lónɡ(隆隆、兴隆)观:ɡuān(观看、奇观)ɡuàn(道观、白云观)薄:bó(薄弱、单薄、薄雾)báo(薄纸、薄片、薄纸)bò(薄荷)三、近义词顿时——立刻奔腾——奔驰依旧——依然屹立——矗立犹如——如同宽阔——宽广四、反义词宽阔——狭窄平静——喧闹人声鼎沸——鸦雀无声风号浪吼——风平浪静五、文中四字词语积累天下奇观若隐若现人山人海昂首东望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六、理解词语霎时:形容时间极短。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评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评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评课稿一、引言本文评述的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中的一篇作品,题为《观潮》。

本文旨在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评价,对该篇作品的教学价值、文学特点以及适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二、课文概述《观潮》是一篇以观察大自然为主题的散文,通过描写作者在海边观潮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课文包括了富有感染力的描写,生动的细节,以及表达内心感受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体验。

三、教学目标学习完《观潮》这篇课文后,学生将能够: 1. 掌握一些关于海潮的基本知识和表达方式; 2. 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通过细节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五、教学内容分析1. 课文分段解析本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段落: #### 段落一描写了作者在海边观潮的背景和目的,以及他对海潮的神奇之处的描述。

段落二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揭示了海潮的变化和力量,以及对海潮声音的描述。

段落三描写了作者在观潮时的一些感受和心理变化。

段落四总结了整篇文章,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语言特点分析课文运用了丰富的插入语、形容词和比喻,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文字简洁明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理解和接受。

3.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通过对课文中描写的细节进行分析和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同时,学生还需要理解作者通过词语和句子的选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六、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细读法:通过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课文,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 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五)、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2023-2024年部编版语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及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观潮 》说课稿和知识点汇总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 课时《 观潮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 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和课后作业及答案这九个方面展开。 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
)
lǒnɡ zhào
(
)
(三)、比一比,组词语。
提( ) 潮( ) 锯(
) 盼(
)
堤( ) 朝( ) 据(
) 粉(
)
(四)、词语仿写。 山崩地裂(描写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号浪吼(含有“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赏析修辞方法和抓住通过不断引导,让同学 们感受修辞手法物特点来描写上,通过不断引导,让同学们感的魅力,使学生置 身其中,如临其境。但在阅读方面,唱唐江大潮的气势。写作方面,由于个现聚 严重,没有读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写作方面,由分同学没能很好的掌握比喻的 修辞手法,体差异性,还有部分同学没能很好的掌握比喻这些是我今后需要加强 的;希望能通过本次讲解,帮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赏析
四年级语文教案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

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

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

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

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

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

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

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

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

“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

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

有其色:“玉城雪
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

“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

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尽纳篇中;作者笔酣墨饱,飞旋挥洒,以动势写动态,大开大阖,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劲弩连发。

读来令人豪兴大旺,意志倍振。

然后,作者用杨诚斋(杨万里)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

引用诗句不是炫渊夸博,而是为着证之他人,是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一层。

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带后。

以“分列两岸”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

“奔腾分合”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

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

“并”字使文意有了迭进。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

“乘”“弄”“标”“舞”等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

“如履平地”,写出其从容裕如的悠闲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平稳,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见。

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涛之上。

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

尔后,文章进入演阵的实战演
习描写。

“倏尔”以示来得迅敏,也使画面转换显得迅速。

作者声态并作地描写了这幅情景。

“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隐形,示黄烟之浓;用“声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之大。

烟雾激卷,爆声震耳,是动的画面,惊魂撼魄。

当人们的视线被动的画面所牵引,当人们的心灵被动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转入静的画面,“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战斗效果。

“一舸无迹”与“人物略不相睹”相照应,正是说明战船趁烟雾蔽江时,已疾驶远去。

夺魂褫魄的水军实战演习于此结束,文章转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绘。

第三节主要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

“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

巨浪滔天为弄潮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

“彩旗”“文身”则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

上面所写“溯迎”“出没”只是写弄潮儿“鼓勇”之“勇”,下面“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的对比成文,则是突出弄潮儿本领之“强”。

可见,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强调出来。

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

“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

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的盛况。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
的。

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

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

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

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

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