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的理论体系

语言学概论的理论体系
语言学概论的理论体系

语言学概论课的理论体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李娟总体编写原则* 基本语言观念* 基本结构框架总体编写原则《语言学纲要》是上个世纪80 年代初徐通锵先生和叶蜚声先生合著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 )。此后在海内外多次再版,广受欢迎。教材得到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编写原则符合基础语言学教学的需求。本次修订依然贯彻原著的这一编写原则,努力保持原书风格与特色,使修订内容与原书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原教材的编写原则一贯而系统的理论体系精当而全面的内容选择深入浅出的阐述方式一贯而系统的理论体系概论课是语言学的入门课,要使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性质特征,掌握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忌芜杂,求精简。原著《纲要》一书没有对语言学研究中的各种观念方法做面面俱到而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立足于基本的语言符号观念和结构思想,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为主线构建了理论阐述的基本框架。这就避免了使学生在缺乏语言学基础训练的情况下,因对各种观点理解肤浅不得要领而产生理论上的混乱和误解。教材努力使学生对语言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有较深入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在结合语言事实分析论证中,也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理论分析能力的训练。教学实践证明,这有益于学生打下好的语言学基础。此次修订仍坚持这一原则。因此,虽然近几十年语言学发展迅速,出现各种研究学说,但作为语言学基础教材,并没有采用节外生枝的写法,而是吸收了一些重要研究进展,同时尽量保持原有的统一的理论框架。精当而全面的内容选择由于语言现象的复杂性,语言研究侧面的多样性,语言学理论的内容也是丰富的,作为基础课如何做内容上的取舍也要有一个原则,才能使学生把握住语言学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窥到学科的全貌,同时又构建出基本的语言学知识框架。不宜枝蔓过多,掩盖要点。确定基本内容框架后,在结合语言事实的分析上应具体生动,尽量多提供各种语言分析的实例,特别在联系汉语和汉语研究实际方面,具体分析应细致深入,以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具体语言研究结合起来。阐述方式深入浅出是任何一部基础课教材所应该具有的编写原则。原《纲要》一书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自然也是修订版所努力要达到的效果。这门课除了传授语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最终还要使学生感受到作为基础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对语言科学的探求热情。尽量使用通达

易晓的语言阐述其间的道理,会有助于这一教学目的。基本语言观念核心:语言符号观这一基本的语言观念是20 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也是当代语言学各种理论的基础。因此,理解语言的符号性质,是把握语言结构系统的各个层面的结构原则以及各层面结构关联的基本前提。当然也是我们这本教材整体框架的立足点。语言符号性质的根本点――表义性语言结构的很多性质都与符号性相关,包括语言状态和历史变化的各个方面,但与符号性直接相关的是其表义性,即语言是用形式表示意义。形式与意义的关系的研究是其核心问题。语言的形式是多个层面的,意义也是多个层面的,语言研究就是探讨语言系统多个层面的形式和意义的关联,或者这种关联的变化。这包括基本符号单位的意义,如语素义或词义,也包括各层次符号组合的意义,如短语义、句义等,既包括反映语言符号和经验世界联系的意义,也包括指向语言自身结构关联的语法意义。语言符号表义的示意图(约定)(编码)(认知)音义心理现实客观现实语言符号(反映)(指称[1] )[1] 这里的“指称”是哲学术语,指一个词语跟语言外的某个实体(包括事物、事态等)的关系:命名、指代、称说等。符号和现实现象间的关系现实现象可分为客观现实和心理现实,二者并不完全一致。客观现实现象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客观现实现象并在大脑中经过脑神经的综合处理转化为心理现实。由于感觉器官等自身的局限,人并不能感知把握全部的客观现实。同时虽然心理现实中的主体是源于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但其中也有超越客观现实的部分,如快乐、忧伤等纯粹的心理情绪,还有幻想,神话,等等,都不属于对外在的客观现实的认知。语言符号的产生是基于对心理现实的编码。客观的现实通过认知转化为主观化的信息必须有一套符号。符号可以有视觉形式、听觉形式等各种物质载体,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符号是语言。语言符号帮助人达成对外界的认知,储存认知的成果,并且发展人的认知能力。这在全人类是共同的、普遍的。符号固化了已有的认知成果,提高了人类的思维能力和认识客观现实的能力,使更多的客观现实现象得到认知,转化为心理现实。语言符号的产生还扩大了心理现实的来源,人们可以利用语言从他人那里接收间接的经验。符号编码的两个方面:1. 通过对心理现实进行离散化的分类概括,形成各种概念;2. 使这些概念与语音形式相联。两个方面是任何一个语言符号系统都具有的,但又都是在特定社会群体中实现的。语言符号

对现实的类分,以及符号音与义的关系,都是社会约定的。因此,虽然能够运用符号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但具体的语言符号在不同的社会各不相同。符号二层性和结构层次音义在语言的组合中可分析为有意义的符号层面的组合,即语素、词、词组等语法单位组合,同时还可分析为无意义的语音形式层面的组合,即音位、音节、音步等音系单位组合。音系单位的组合为符号层面的各级单位提供了语音形式。最小的符号单位语素的语音形式可以分析为只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成分。符号为什么具有二层性二层性是一个重要的具有一般性的符号性质。从符号编码的一般性质看,符号的二层性是指一个符号的形式是由若干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本身没有意义。人们发现二层性作为信息传递手段是内在于自然的原理,它还存在于基因代码中,四种核酸基构成一切生物。二层性会极大增强符号的效能。1. 一个符号的形式是由若干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本身没有意义。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灯表达意义,如果是每种意义用一盏灯表示,符号的形式是不可分解的,那么最多只可以表示三种意义。两盏灯排列组合在一起表达意义,颜色可重复,那么总共就可以有32 种可区别的形式,可以表达9种意义用三盏灯排列表示意义,颜色可重复,就可以有33 种可区别的形式,可以表达27 种意义。2. 组合结构上的两个层面,涉及符号的复合构成与语音形式间的关系,涉及到符号系统的表义性。同一层面上的小单位和大单位是构成关系,不同层面上的单位则是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的关系。比如音位按特定语言的规则组成该语言的音节,音节按特定语言的规则组成该语言的音步,而所组成的音节、音步则为该语言的语素、词等语法单位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形式。二层性反映出语言结构中音系层面和语法层面的复杂关联,以往基于线性组合的音位研究不足以揭示这一语言结构事实。符号二层性和语言结构特性符号层和音系层的接换枢纽在不同的语言很不相同。比如汉语的“字(语素)”,是音系层和符号层的最小接换单位,整齐地对应一个音节;英语中的“word”是这两个层面的最小接换单位,它在音系层面表现为一个重音段,而语素虽可以说是最小却不与任何韵律单位对应。接换的枢纽单位是符号的基本单位。具有基本的语音编码模式。汉语就是声韵调构成的音节结构。接换枢纽决定了基本符号单位的特点,也与更高层面的符号组合形式相关联,和整体结构特点相关。与语音层面和符号层面的演变也都具有密切的关联。小结符号与认知的关系,说明了人类语言符号性和人类先天具有的语言

能力、思维能力是统一在一起的。在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层次性、组合递归性、能产性等各种性质中都体现出语言的共性。符号的社会约定的一面,体现在符号编码中概念范畴的分类,语音编码的模式等具体语言形式构成中。符号的二层性反映出语言结构多层面的结构性质。语言符号观作为基本的语言观念是全书的理论基点。基本结构框架总论――语言的功能和语言的性质语言的共时结构语言的存在状态语言的历史发展文字和书面语要在分论中体会总论的观点,加深理解,对语言现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同时掌握基本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整个课程的理论框架和内容安排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1. 结构主义思想 2.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3. 功能的视角此外,我们补充说明历史语言学和文字部分与整体理论框架的关系。20 世纪上半叶,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占主流,它们直接或间接受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影响,把语言看做一个结构体,着力分析描写各种具体语言的结构单位及其结构关系。结构主义语言研究对语言基本性质的探索,对各种语言材料较全面的分析描写促进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其中包含的重要语言学思想成为当代语言学学科的基础。结构主义的语言观念和研究方法对汉语研究影响也比较大。结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强调结构整体性,系统性。把研究对象看做是由相关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的系统。比较极端的看法是,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的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基于这一思想,语言中每一层面的单位的性质都取决于它在系统中的地位。结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语言是形式(form ),不是实质(substance )。这与我们前面谈到的语言符号观是统一在一起的。在概论教学中,我们从音系、语法、语义语用几个层面来阐述语言的结构构成,每个层面都以单位的确定和单位之间的关系为核心。每一层单位的确定都离不开它在结构中的地位,离不开它与系统中其他成分的关系。例如,音位确立的基本原则是对立,在于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语法单位的确立在于能在符号链中被切分和替换下来,能在语流中与其他成分组合。明确单位的确定原则,讲清单位间的各种依存关系,这是共时部分每一章内容围绕的中心,也是把握每一层面结构形式的基本线索。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单位间的依存关系可以归纳为两个维向的基本关系,就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对概念源于索绪尔的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基本内涵大体是一致的。

不过索绪尔因为更强调整体性,所以句段关系中还包括组合单位和整体结构的关系。索绪尔认为语言系统中的所有关系不外乎这两种关系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应用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

《应用语言学》(第十一讲)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黑板演示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应用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应用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一百多年来的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调整语言观、充分吸取营养 应用语言学建立和发展的标志是1984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建立,特别是1992《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几十年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速。 发展的背景:1、我国长期以来做了很多语言应用的工作,如语文教学、推广普通话等,这些工作现在仍是社会需要的,而且需要进一步做好,需要总结和发展理论;2、经济发展要求一部分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这方面应用语言学也有价值,如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结合应用的研究,飞信、语音聊天都是。3、语言学者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了辩证法,尤其是实践论。进一步认识到理论来自实际应用和服务于实际应用。这方面我们教材介绍很多,不仅总结理论,还从哲学上找根据。总之,是社会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思想发展的结果,语言学者同社会需要等被动和主动的结合。 存在的问题:不少学者不知道应用语言学本身有理论,当然谈不上研究和关注应用语言学理论。很多人轻视应用语言学及其理论。从事应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人比较少,研究的困难比较多。 李宇明提到中国语言学缺乏理论问题(196页)。 语言学研究两个前途:迸发一股热情,热闹一下而已;形成我国历史上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又一个光辉的时期,适应、配合、保证和促使我国的语言学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大发展。力争第二个前途。 发展语言学的三大可能:我国语言资源丰富、可以提炼出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丰富;海外学术思想的引进(196-197页)。 调整语言观: 语言观是语言理论的核心部分,语言理论又是在调整语言观的过程中发展的。 语言观是对语言的认识,包括对语言学的认识,对语言生活、语言工作的认识。 (简单来说,语言观就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认识语言、研究语言) 语言观是需要经常调整的,语言的显现有个过程,人的认识的提高也有个过程,因此,认识语言也要有个过程,每个过程阶段有不同的语言观。 语言观的大的演变: 语言观要注意讨论语言同世界、语言同概念、语言同所指、语言同文化、语言同使用的关系。这些都是比较大的、宏观的问题。 六经:诗(诗经)书(尚书)礼(仪礼、礼记)易(易经)乐(乐经)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 毛卫平教授 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三、体系与思想路线 (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及其发展历程 第三个问题,就是关于体系与思想路线问题。大家知道思想路线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革命取得胜利要有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来作保证,那么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造成的挫折其中也有这一方面的教训,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应该说也是党的思想路线做了一个根本的保证。我们今天回顾起来,应该说从一开始这个问题就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中间还有很多内容,很值得我们来总结一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路线,根本的思想路线,这个原则应该说在不同时期,它所遇到的问题,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强调的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我简单地概括一下,有这么几个阶段。首先第一个阶段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当时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家知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问题的,主要是针对教条主义的问题。当时实际上是两种情况,王明提出一套,毛主席提出一套。王明他主要是根据理论,根据别人的说法,他有一套主张,而毛主席的主张他是从实践当中摸索出来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那么到底谁是正确的,应该听谁的。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重要。有了一个正确的解决,就是最终的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应该说从实践当中得到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才是站得住的,才是真理。这样毛主席的这套主张就在全党得到承认,应该说这个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这个大家通过学习历史都比较清楚了。那么新时期的问题是什么?总体来说可以说,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为在此以前有一段这条思想路线应该说遭到了破坏,必须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才能开辟新的道路,这是一个总的问题。具体的说起来,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应该说为了贯彻这样一条思想路线,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要强调的主要问题是有所不同的。我把它分类一下,可以分成三段。 1、解放思想,就是小平在新时期出来以后,怎么来开辟新的道路。应该说当时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这个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我们这儿只是简单的回顾一段。小平讲“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应该说如果没有思想的解放,其他东西都谈不上。所以小平说只有思想解放,才能有两个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 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按照周制,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为了正定五经文字,在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 6.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 7.六七家宗: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六家”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本无”一家后又分出“本无异”一宗,合称“七宗”。从思想内容说,“六家七宗”都在谈论、宣扬佛教“空”的道理,但具体说法却各不相同。从立论角度、思想旨趣说,“六家七宗”又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即心无、即色、本无。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结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理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体现。其主要派别有: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9.以人为本: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0.中西体用: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用”是为“体”服务的。 简答 1.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 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

应用语言学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 应用语言学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狭义) 答案:狭义:主要指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 广义:包括语言和语言学应用的各个方面。 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语言学同应用各部分结合的规律的学科。 2.简述语言学的大概分类。 答:语言教学语言规划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广) 3.简述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答: 4. 有人认为应用语言学只是对语言理论的运用,它本身没有理论,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答: 5. 应用语言学与本体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 二者的分工 本体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凡是属于语言要素、语言自身结构系统的研究是本体语言学;凡是属于与社会各方面有关的语言研究则是应用语言学。 2. 二者的联系 本体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应用语言学的基础,没有本体语言学的深入研究,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就必然是模糊的、被动的、浅层次的,因为应用语言学要吸取、要利用本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但应用语言学又不仅仅是单一方向的吸收,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本体语言学的研究,不断地丰富本体语言学的内容。因为出于不同目的的应用研究对语言审视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它有时可以发现很多本体语言学研究自身不能发现的问题,可以挖掘出仅从本体语言学本身难以发现的规律。 6. 举例说明应用语言学理论的主要来源。 答:应用语言学有多种理论来源: 1.借鉴西方语言理论,又有所发展的 层次分析法, 源自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λ假如在这时候不适当地灌水施肥,就会造成庄稼徒长。 λ假如在这时候不适当地灌水施肥,就会使棉桃因缺乏营养而脱落。 中介语理论也源自西方的语言理论。 ↓小妹妹哭在客厅里。 ↓我喜欢他,却他不喜欢我。 2. 借鉴语言学之外的 λ借鉴法学的―无罪推定‖原则 涉及到、见诸于、凯旋而归、悬殊很大…… 叠架形式 杀戮、富饶、祈求、匹配 借鉴医学的―误诊学‖ 医学的误诊语言规范研究中的―误诊‖ 流淌、概貌、美帝、恢复疲劳、打扫卫生…… 3. 借鉴东方哲学的 中间状态理论 混沌论 1. ―你、你、你怎么才来?我都、都等着急了。‖ ―实在对不起,我刚要出门,就接了个电话。别生气,晚上请你吃饭,算我赔罪,怎么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答案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50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主题是() A改革B开放C发展D建设 答案:C 2、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 A马克思主义B列宁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A 3、()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A科学发展、B社会和谐C科学发展、社会和谐D坚持改革答案:C 4、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为()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A 主体 B 主题 C 主线 答案:B 5、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全体党员B统治阶级集团 C最广大人民群众D工人阶级 答案:C 6、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怎样发展和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 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B 7、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A 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B 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A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B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 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D 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答案:C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各种理论观点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答案:C 11、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应用语言学试卷1

一 填空(2*15) 1,计算机自动分词的手段有两种:一是( ),二是( )。 2,法律语言的特点有( )( )( )( )。 3. 应用语言学课题设置的基本原则是( )。 4 .随机抽样包括( )、( )( )( )。 5. 公关语言大体可以分为( )、( )、( )、( )。 二 名词解释(5*4). 1.《普通语言学教程》 2. 计算语言学 3. 应用语言学 4. 中介理论 三 简答题(10*3) 1.以实例说明现在语言交际研究的特点。 2. 简要说明认知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3.有人说“鞠个躬”是不规范的,因为“鞠躬”不是动宾式结构,古汉语里没有“鞠个躬”。你怎么看? 四 论述题(20*1) 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您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参考答案 一 填空(2*15) 1,计算机自动分词的手段有两种:一是(机械切分),二是(智能切分)。 2,法律语言的特点有(庄重性 )(严谨性)(平易性)(技术性)。 3. 应用语言学课题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4.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 5.公关语言大体可以分为( 接近 )、(说服 )、(应急 )、( 拒绝 )。 二 名词解释(5*4). 1.《普通语言学教程》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听课笔记整理编辑出版的,这本书的出版,使索绪尔成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开创了现代语言学,他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各个流派的共同的学术来源。本书中严格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明确语言学研究的对象,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重视口语的研究,特别着重于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从不孤立的看待语言要素,认为语言的一切都奠定在关系的基础上。 不过该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割裂了共时与历时的关系等。 2. 计算语言学 厦门大学《______》课程试卷 ____学院____系____年级____专业 主考教师:____试卷类型:(A 卷/B 卷)

北语 18秋《社会语言学》

18秋《社会语言学》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5分, 共11道小题, 总分值55分) 1.“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是海姆斯“言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A. 形式上的可能性 B. 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 C. 语境适应性 D. 现实中的实施情况 答案:C 答案可以联系屏幕左上的“文档贡献者” 2.对语言转用的认识有误的是()。 A. 语言转用只能是整体转用型 B. 语言转用也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 C. 语言转用又称“语言替换”、“语言替代” D. 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语言的现象答案:A 3.制定、实施语言规划,要充分考虑政策所依赖的群众因素,尊重人民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要,并依靠群众去贯彻、执行,这符合语言规划的()原则。 A. 政治性 B. 理论性 C. 群众性 D. 可行性 答案:C 4.语言存在着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 A. 性别 B. 年龄 C. 职业 D. 阶层 答案:B 5.从语言规划角度去看,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不包括()。 A. 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性质、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 B. 语言应用中折射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如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等 C.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 D.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情感、态度及其他文化背景等 答案:C 6.有关阶级差别与语言代码、语言威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掌握代码系统多少以及复杂程度是语言能力的体现 B. 伯恩斯坦通过实验认为出身上等阶级的人比下等阶级的人在语言能力上更有优势 C. 最下层阶级的男性发音往往是远离社会标准发音的,形成“显威望”标准 D. 中产阶级的地位、生活方式连同他们的语言特点都成为较低等级的人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应用语言学概论

应用语言学概论 一、绪论 语言应用研究的意义 应用语言学学科建立前的情况 提出: 19世纪末,波兰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个概念。独立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就是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在法国召开与国际应用语言学会的成立。中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就是: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1995年首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举行与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的筹建。 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1、1898年马建忠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就是中国形成独立的语言学学科的标志,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书。 2、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我国的传统语文学进入语言学阶段,主要就是我国传统语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3、传统语文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始于章炳麟,她的《文始》就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本有理论有系统的语源学著作。她为“语言文字学”定名,提出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理论,汉语与汉字形、音、义结合的理论,语言文字进化、统一的理论。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大体经历三个时期): 1、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我国语言学进入现代语言学,或从传统语文学进入语言学。 2、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就是围绕白话文运动开展。可概括为三个运动: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得书面语的正统地位)、大众语运动、国语运动 3、新中国成立初到实行改革开放(1949——1978《中国语文》复刊),主要围绕语文知识大普及开展的。 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到现在的情况 中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就是:1984年9月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 1984年前后的背景,一就是语言文字工作决策要进一步科学化;二就是语言科学研究要进一步为国家建设服务;三就是新兴的交叉学科要进一步发展。 《语言文字应用》创刊后,我国的应用语言学界有了发表学术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阵地。 《中国人民共与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其颁行标志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将走上法制的轨道。 应用语言学学科的任务与本课程的目的 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的三个背景决定了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的任务,即:1、解决语言应用各方面的实际问题;2、解决决策问题;3、促进学科本身的发展。 总体来瞧,应用语言学可以分为四大块:语言教学、语言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广义的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 应用语言学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确定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其次就是语言以及语言应用的理论的研究;再次要关注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还有学科建设例如队伍的培养等问题。 本课程的目的同它的性质有关,一就是基础课,二就是包含许多基础理论。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第二章理论与方法学 一、什么是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是怎么调查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之间的共变关系的?请举例说明 1、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 人们使用各种语言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说话人使用某些语言变项与其社会背景有关 研究者必须判定哪个社会变项与某个语言变项相关:地位,性别,年龄 (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常用术语之一,英文为Linguistic variable,指语言变异的项目。语音、句法、词汇都可能成为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所做的纽约语言调查,其中的(r)就是语言变项。一个语言变项一般包含几个“变式”,比如(r)变项包括两个变式,一个是(r)变式,第二个是零变式。又如话中零声母(w),是一个变项,它有两个变式,一个是(w),第二个是(v)。) 2、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著名例子 car, card, fourth 语言变项:在元音前的辅音/r/发音或者不发音 社会变项:地位 结论: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发出词语中的r音。 二、拉波夫(William Labov)对纽约[r]音的调查 拉波夫:探索语言变异的个别理论 纽约流行的r音 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有任何两个集团在社会分层的阶梯上处于高低不同的地位,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假设被证实: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或越是正规的场合,就会有越高的卷舌率 语言变项:发r音/不发r音,w/v ,公交车/巴士 语言变项可选择音位、词素、句法、词语等各层次上的某个结构单位 语言变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相应的社会变项发生有意义的共变。 60年代前半期拉波夫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语言变量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拉波夫感觉到下层黑人倾向不发[r]音 做出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两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怎样证实这个假设呢?

20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

20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写在试卷纸后面的答题纸上。 1、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B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七大 2、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被称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的是:C A、鲁迅 B、陈独秀 C、李大钊 D、毛泽东 3、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D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当代时代主题是 C A、改革开放 B、依法治国 C、和平发展

D、一国两制 5、党的十六大把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确立为:B A、消灭贫困人口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消除贫富差别 D、实现共同富裕 6、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A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中共二大 D、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7、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 A、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的对象不同 D、革命的前途不同 8、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A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D、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10、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在 B A、 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 1975年 11、五十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选择的模式是D A、欧洲模式 B、美国模式 C、日本模式 D、苏联模式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 A、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新旧体制交替的矛盾 D、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中心任务是:B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性体系、阶级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基本理论问题及形成条件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基本理论问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心底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总结 (3)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4)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三、“三个代表”的内容及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及本质 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飞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体内容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四、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尤其是二者的区别 联系: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最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是实践的现实性的内在要求与体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是使思想和实际、主官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区别: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力,把思想认识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束缚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事求是,是指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探索他的规律性,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从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要求不同:解放思想讲的是要不要,敢不敢冲破思想禁锢的问题,是从“破除” 的角度来谈的;实事求是讲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观点,态度问题,是从“确立” 的方面来谈的。 (2)判断不同:解放思想是价值判断,就是关于主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为最好的判断;

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狭义的文化又称() A.国别文化 B.人文文化 C.民族文化 D.历史文化 2.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学研究基础单位的是() A.文化现象 B.文化产品 C.文化思潮 D.文化事象 3.被中国古人称为“表里山河”的地带是() A.青藏高原地带 B.华北平原地带 C.江汉平原地带 D.黄土高原地带 4.古埃及文明发源于()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 C.底格里斯河 D.幼发拉底河 5.中国古代的林木乱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 A.大兴水 B.大兴武功 C.大兴土木 D.大兴文治 6.司马迁的《史记》是()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国别史 D.典志史 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 A.部落的代兴 B.部族的代兴 C.族群的代兴 D.方国的代兴 8.“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一语反映的是() A.三皇五帝时代的史 B.夏朝史实 C.商朝史实 D.西周史实 9.下列各项中,时代、作者、农书名相一致的是() A.唐贾思勰《齐民要术》 B.宋陆龟蒙《耒耜经》 C.元王桢《农政全书 D.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北方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 A.栽培高粱 B.整修田埂 C.使用水车 D.栽培水稻 11.我国古代,金銮殿、寺庙、官府等建筑物在选址时所取的朝向是() A.正东 B.正南 C.东南 D.西南 12.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医学著作《脉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皇甫谧 C.孙思邈 D.李时珍 13.宗法制度瓦解的时期是()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朝 D.汉朝 14.在周代,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井田制 C.察举制 D.分封制 15.秦朝,中央主管兵权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是() A.太宰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6.举行观灯、舞龙、耍狮等礼俗活动的传统节日是()

应用语言学重点知识汇总..复习过程

Chapter one: The Natur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特点) 1) It h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独立性) a) it has its own object of study; b) it has its own scientific system of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c) it has its own researchers. 2) It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跨学科) 3) It is an applied science(应用性) 应用语言学包含着具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方面:语言理论,语言描写和语言教学。 语言理论的作用是为语言教师提供关于一般语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得知识;

语言描写的作用是使语言教师了解英语的结构特点、获得语言洞察力。这两部分是语言教学的基础。 4) It is an empirical science(试验性) Like natural science, applied linguistics uses experiments as its basic way of research, emphasizing objectivity, systematicness, explicitness and economy. (客观性,系统性,明确性,经济性) The Task of Applied Linguistics (任务) 1) a comprehensive and up-to-date grasp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更好理解掌握最新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 2) an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全面了解影响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各种因素) 3) a basic knowledge about different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一个语言教学理念、方法和技巧) 英语教学法主要是立足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成果。应用语言学主要是站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教学。 在言语交际中,特别是在某种语境中,人们有时不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是通过另一种表达方式——虚拟结构,把自己的思想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1) You wouldn’t have made this mistake if you had been

社会语言学真题

试题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方言及其他具有完整系统的语言变体,可以归纳出某些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B) A. 非标准性 B. 独立性 C. 非历史性 D. 短暂性 2. 社会语言学是(A)。 A. 从社会研究语言 B. 从语言研究社会 C. 从社会研究社会 D. 从语言研究语言 3.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A)。 A. 哈佛·丘里 B. 韩礼德 C. 拉波夫 D. 布莱特 4.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用“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来概括社会语言学的范围。 A. 克里斯特尔 B. 布莱特 C. Nessa Wolfson D. 乔姆斯基 5. 乔姆斯基主张区分“语言能力”和(A)。 A. 语言运用 B. 语言转换 C. 语言变异 D. 语言使用 6. 社会语言学家用(C)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 A. 变化 B. 变动 C. 变异 D. 改变 7. 社会语言学是(B)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 B. 语言学 C. 人类学 D. 文字学 8. 社会语言学通过对(A)的描写和分析来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