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元宵节习俗

合集下载

客家特色风俗-上灯

客家特色风俗-上灯

点灯
游灯
灯笼挂好后,由族长点燃灯笼内的蜡烛, 代表着光明和希望。接着会有人负责给每 个灯笼系上红绳,寓意吉祥如意。
点灯结束后,族长会带领族人进行游灯仪 式。族人们手持香火,绕着场地走一圈, 然后将香火插在事先准备好的香炉里。
仪式后活动
聚餐
上灯仪式结束后,族人们 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共 同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
当地经济的发展。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上灯 习俗进行创新发展,使其更加适应 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国际化传播
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将上灯习俗 推向国际舞台,提高其国际知名度 和影响力。
谢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轻一代的淡漠
现代科技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兴趣 逐渐减少,对上灯习俗的认知和参与度也相应降低。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目前对于上灯习俗的保护和传承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机制,导致这 一传统习俗面临失传的风险。
保护和传承措施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01
将上灯习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提高其保护和传承
赏灯
在挂灯期间,族人们可以 自由前来观赏这些美丽的 灯笼,感受浓厚的节日氛 围。
猜灯谜
有些地方在上灯期间还会 举行猜灯谜的活动,增加 节日的趣味性。
03
上灯习俗的意义和影响
家族团结
01
强化家族凝聚力
上灯习俗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凝聚家族力量的重要方式。通过共同参与
上灯活动,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和传统。
上灯习俗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激发了客家人的文化创 新活力,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客家人元宵赏灯的风俗作文

客家人元宵赏灯的风俗作文

客家人元宵赏灯的风俗作文在咱们中国,元宵节可是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各地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

而对于客家人来说,元宵赏灯那更是别有一番风情。

我还记得有一年元宵节,我跟着家人去体验了一把正宗的客家元宵赏灯。

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我们去的是一个客家村落,还没进村呢,就远远地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那欢快的节奏瞬间就把节日的氛围给拉满了。

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挂满的红灯笼,红彤彤的一片,把整个村子都照得亮堂堂的。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一群穿着传统客家服饰的人们,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正忙碌地准备着赏灯的各项事宜。

我们跟着人群来到了村里的祠堂,这里可是赏灯的核心区域。

祠堂门口摆放着两个巨大的花灯,那花灯做得真是精美绝伦,上面画着各种吉祥的图案,有龙凤呈祥、福禄寿喜,还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但一看就觉得特别喜庆的图案。

走进祠堂,里面更是热闹非凡。

正中间摆放着一排长长的桌子,上面摆满了各种供品,有水果、糕点、鸡鸭鱼肉等等,都是村民们精心准备的,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这时候,村里的长辈们开始主持仪式了。

他们穿着庄重的礼服,口中念念有词,虽然我不太能听懂具体的内容,但从他们虔诚的表情中能感受到这仪式的重要性。

仪式结束后,就是舞龙舞狮表演了。

那舞龙的队伍可真是威风凛凛,长长的龙身在表演者的手中灵活地舞动着,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而下,仿佛真的有一条巨龙在空中翱翔。

舞狮的表演也毫不逊色,两只狮子活灵活现,眨眼睛、摇尾巴,一举一动都透着机灵劲儿。

表演结束后,就到了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猜灯谜。

祠堂里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笼,每个灯笼下面都挂着一个灯谜。

大家围在一起,绞尽脑汁地思考着谜底。

我也不甘示弱,盯着一个灯谜苦思冥想。

“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

(打一动物)”这会是什么呢?我正想得入神,旁边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喊了起来:“是鱼!是鱼!”我恍然大悟,心里不禁有些懊恼,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

赏灯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环节,那就是“抢灯炮”。

客家人的几个特大节日

客家人的几个特大节日

客家人的几个特大节日元宵节:祠堂上灯、烧火龙客家人过元宵节,早晨耍吃“网板子”。

这是将糯米粉和人适量的水,搓成球状的“圆板”,下锅用开水煮熟,蘸:门精吃的。

讲究的,还要乜上花,卜茸、芝麻、糖等馅料。

客家人用这些传统节口食品,祝福合家团闭,占祥康乐。

夜,城镇街头,一座座灯棚上的彩灯,五彩缤纷。

挂于骑楼下的盏盏花灯,家联户缀,俨然成了“十吼灯街”。

水的蛟龙,牲广场上飞舞翻腾的武舞;迁有软舞、文蛭,既可枉舞台上耍舞,义可在室内,厅堂,乃至墙耍舞,KEMET钽电容它川刚巾带黍,舞得矫柔,舞得潇洒,刖有情趣。

屠令人难忘的,要数#顺埔寨乡等地的“火烧龙”。

火陀川们篾扎架,裱糊:一屡层白纸,龙头高昂,烈日如铃,口肯宝珠,龙身遍体彩绘鳞甲,全长十几米,龙身四周捆扎五颜色的鞭炮、烟花,蜓显得五彩斑斓。

每逢大年,埔寨乡五个村子各卅条火龙,火龙出门,要在鞭炮、锣鼓声中,由儿十位手擎熊熊火炬和长串鞭炮的小伙了,从各白的祠堂请出火花,走右还簇拥着鲤鱼灯、鳌鱼灯——它们也身捆鞭炮、烟花。

耍舞火屁之前,主持人先在广场上鸣放鞭炮,发出引尤出海的信号.于是,一队举着红黑双色水棍的壮汉跑场内。

他们边跑边耍舞木棍,清理出让火龙起舞的宽阔场地。

这时火龙登场。

耍龙者皆赤膊袒胸,贴片钽电容身穿短裤,分别手持龙头、龙身的把竿。

他们紧随龙珠而舞,忽儿向上猛跃似飞腾人云,忽儿向下俯冲如破浪潜海,时而醐腾,时而扑闪,时而旋绕,极为壮观。

火龙舞至高潮,主持人人场,先点燃鳌鱼灯、鲤鱼灯上的烟花,再点燃藏于拉嘴的焰火,霎时龙嘴火焰四射,并引燃搁扎十龙身的鞭炮,于是,从龙头到龙尾.皆火光四射,鞭炮连声,硝烟弥漫。

这时,广场四周烟花架的各种焰火,也点燃起来。

一串串五彩缤纷的烟花,或似“五谷十登”,或像“天女散花”,还有能发卅阵阵鸟呜声的百鸟柳风。

一这时,露臂的舞龙者,乍然不顾焰火的烧灼和鞭炮的崩炸,举着雎熊燃烧的火龙,下翻飞,左右腾闪,川观众艟,出蛀为晾心动魄的-一特弃家人认为,舞尼秤倘被焰火、鞭炮烧起泡、疤痕,不但是勇敢的印汜,也预玳首今午将火占人利。

传统文化元宵节闹花灯归纳

传统文化元宵节闹花灯归纳

传统文化元宵节闹花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

作为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除了闹花灯,还有什么民俗文化呢?元宵节|正月十五闹花灯节日起源一、纪念平吕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渐渐落入吕后手中。

生性懦弱的汉惠帝病死后吕后更是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登基的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二、火把节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三、“三元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故上元节要燃灯。

四、源于佛教说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

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

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元宵民俗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展开全文诞生礼仪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

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

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

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

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

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

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

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

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妇女生小孩前家里都会准备生鸡,一般一百多只,等妇女生完小孩后,杀鸡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鸡炒酒”,酒是自家酿的糯米酒。

有句话叫做”吃了鸡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说明其对产后恢复很有帮助。

寿诞礼仪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

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

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全国和全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追根溯源,这些客家人都是从岭南地区迁移出去的。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亦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客家风俗文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习俗打灶头”结炉砌灶,客家人称“打灶头”、“作灶头”,称厨房为“灶下”,灶在客家人的心里占了非常重的分量,非常讲究的,据说它是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福禄的“大事情”。

自古以来,客家人对灶就有崇拜情节,认为它掌管着一家人的温饱和安康,并且相信如果灶头旺就意味着日子旺、家业旺。

因此几乎各家各户的灶上都设造神位,或贴“灶君”画像,或放着“司令灶君神位”的神牌,并逢年过节祭供,以求灶神护佑。

因此,在“打灶头”之前不但要请风水先生拣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

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

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

但是方向虽然‘吉’,若灶门正对大门(即大门外能看见灶门者)就极凶。

灶门对灶门,也不好,主家庭多口舌争论。

灶门向佛坛也凶,因为阳对阴,象水灭火。

灶门向井,就是水火相克,主家中多奇祸,出生破相之人,或主男女内乱。

”打好灶头即择吉日乔迁。

要严格按事先选定的时辰“进火”(即开炉灶)。

否则便会前功尽弃。

正是由于客家人对灶有着特殊的情节,所以“打灶头”(结炉砌灶)对于客家人来说是一件大事,非常讲究。

如果家里一直祸事连连、诸事不顺,客家人会认为这是灶头出问题了,惹怒灶神了,然后将灶头拆毁重砌,希望能够改变处境,重获福气。

在盖新房时,灶头是最后修建的。

房子的其他结构已经修建好,主人家就会满怀着喜悦请来熟手师傅来“打灶头”。

客家人对“打灶头”很重视,不仅要请风水先生选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

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

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

客家的许愿灯

客家的许愿灯

客家的许愿灯作者:赖广昌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4年第02期星星点点的许愿灯,平静,柔美,宛如一个个小小生灵在水中移动,那一刻,你的灵魂也会与烛光一起游动。

放许愿灯是一项汉族民系客家人的习俗,在客家人的几次大迁移中,流传到古越州,每年元宵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客家人都要在河中放灯,以追祭先人、超度亡灵,或祈求平安吉祥。

我的家族自中原迁来赣南,是地道的客家。

听父亲说,他小的时候常随大人们到河边放灯,奶奶去世后,父亲还曾用竹叶串成一只小船,船上装着亲手蒸制的馒头糕点,拿到河里放了。

客家许愿灯的制作根据功能的不同有所区别:元宵、中秋放的是许愿灯,目的是祈福平安,灯用彩纸和竹篾糊成,里面点上灯油烛火,风吹不灭,水推不翻,可以在水里漂很远;而七月十四日鬼节放的是招魂灯,目的是祭祀先人、超度亡灵,灯是用彩纸叠成莲花状或船状,中间点一支短短的蜡烛,一盏灯仅能维持几分钟,甚至刚下水不久就被风吹灭了。

据说鬼节放灯原是为了让死者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

据老人们回忆,清末民初,八月十五本地还有捞许愿灯的习俗。

传说久婚不育的人捞起许愿灯就可添丁生子;大龄未婚者捞到就能喜结良缘;小孩子捞到能茁壮成长、增长智慧;商人捞到则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农民捞到表示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上游的人忙于放灯,下游的人则你争我抢,都想捞到明亮精致的许愿灯。

凡是捞起许愿灯的人,来年要还灯五六盏,寓意五子登科、六(禄)位高升。

此风俗与目前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捞灯风俗几乎同出一辙,但在客家地区已经鲜有了。

关于许愿灯的起源,一说源于印度,一说源于原始社会。

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佛教信徒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到河里放灯追祭祖先、超度亡灵。

也有很多民俗学家认为,许愿灯民俗起源甚早。

原始社会,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是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火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

渔猎时代,人们为免风暴肆虐,在风大浪高或过危礁险滩时,用木板竹篾编为小船,放上祭品点上蜡烛灯笼,放进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江西元宵节习俗

江西元宵节习俗

江西元宵节习俗篇一:元宵节十大习俗元宵节十大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

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1.元宵节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

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

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元宵节习俗【篇一: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习俗】梅州是世界客乡,这里保存了许多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作为百节之首的春节来说也不例外。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习俗。

客家地区过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五到年三十,也是所谓的准备阶段。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这一天俗称“入年假”,也就是说过年实际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从这天开始人们不再下地干活,专门抽出时间来为过年做准备。

打扫房屋擦洗桌凳,购买年货浸米踏粄。

此时家家都要对房屋进行一次大扫除,制作长竹扫把满屋打扫,家中各个房间的被褥蚊帐都要拿来洗涤干净,以便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

当然,过年吃的是少不了的。

在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糖果饼干,鸡鸭鱼肉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年货。

比如在这个准备阶段,客家人有俗称“煎粄”的风俗,这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糖水混合后再放入油锅里煎炸而成的,吃起来既香又甜,小孩特别喜欢。

客家人还有自家酿酒的习俗,家酿酒俗称“黄酒”,是用糯米加白酒发酵酿制,因呈黄色而得名“黄酒”。

这种自家酿造的酒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它的度数不高,甜中带酸,香醇可口,到过年时无论是家里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是有客人来家里做客,人人的座位上都会摆上家酿黄酒,连平时不让喝酒的小孩这时也有机会一饱口服。

过年时腊肉是不可少的,这些食品一般会在农历十二月初就开始准备,腊肠,腊猪肝,腊鱼肉等等,每当看到哪家门口挂上了腊肉,就知道离过年不远了。

除了打扫卫生准备食物,过年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祀了,在这个阶段人们一般会祭拜“石伯公”,这些“石伯公”一般是建在路口的,人们用丰盛的祭品向“石伯公”祈福,保佑一家人来年出入平安。

有些地方还保留了更古老的祭祀灶王的习俗。

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活动,接下来就是等大年三十的到来了。

通常在这天白天人们会选一个吉利的时辰,然后全家人穿上新衣服,挑上放满“三牲”、“斋盘”的竹篮,来到祖祠祭拜祖先。

这是过年非常隆重的一项仪式,借此表达人们对先祖的缅怀之情。

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

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

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

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

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

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

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

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

初二是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路上人群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妇女们手提鸡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

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

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

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

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

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

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正月初五,出年界。

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

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

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

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

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篇二:传统客家礼仪、习俗集锦】传统喜庆习俗1.诞生礼仪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

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

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

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

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

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

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

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

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寿诞礼仪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

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

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3.建房迁新居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

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秤、算盘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财丁兴旺,喜气盈庭。

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

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传统岁时习俗过年(春节)“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

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

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

“冬至”一到,开始蒸酒。

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杀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饭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

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

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

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

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

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

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

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

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爱幼。

守岁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

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

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

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

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

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

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

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

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

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

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

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

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

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

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

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

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篇三:元宵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民俗是一种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一定的族团和群体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进程中构成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和思惟模式。

风俗之端,始于致微,博之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

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

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

及其互成举国之人习以为然。

①民俗就是在这类社会群体场合相互模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续的进程中构成的。

虽然说民俗是一定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一定心理状态的产物,然而因各自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条件、思想形态,又会构成不同的民俗。

即便在同一文化区内,如客家文化区内,也会构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

客家山歌早就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精华;客家围龙屋也被赞为客家独占的伟大建筑。

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灯风俗。

客家上灯风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情势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一、客家上灯风俗1.客家上灯简介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为避讳,上灯又称升灯,是客家民间风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